漆丁花
受語文知識、心智發(fā)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直覺思維是左右學生語感的關鍵。語文教師應深刻認識直覺思維訓練對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究行之有效的直覺思維培養(yǎng)途徑,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有效提升。
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是形成直覺思維的重要認知基礎,若學生未能從長期記憶或儲備知識中提取具有問題解決意義的“素材”,不能在大腦中形成強烈的優(yōu)勢“興奮灶”,就不可能對目標事物產生快速的直覺認知。因此,不斷實踐和積累是訓練直覺思維的重要路徑。學生能夠在一遍遍的閱讀中了解到不同形式的語言表達技巧和文學知識,經過不斷的積累逐漸將這些文學知識梳理、沉淀為自身的文化內涵,以至于在后續(xù)閱讀或生活中能夠熟練運用這些知識,從而快速完成語言的“識別——歸檔——判斷——理解”過程,以直覺性的反應形式迅速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內涵?!岸嘧x”是培養(yǎng)直覺思維和語感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閱讀方法的運用,強化閱讀訓練,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和語感。
以七年級下冊《老王》教學為例。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加深對課文語句的理解和感悟,形成直覺思維,提升語感。教學伊始,先讓學生自讀一遍課文,然后隨機點幾名學生以“閱讀接龍”的形式,將課文朗讀一遍。教師可通過“概括文章線索”、“文中提到了哪些與‘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文中‘老王’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征”等問題,激發(fā)學生通過文字閱讀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思維意識,為直覺思維鍛煉和語感培養(yǎng)奠定基礎。學生短暫交流后,教師可以飽含深情地范讀文中片段,指導學生如何在閱讀過程中,準確識別和把握能突出人物特點或作者思想情感的詞句。最后,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示范的方法和技巧,結合自己對“老王”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再次閱讀課文。通過上述閱讀示范和技巧指導,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將自身情感更好地融入其中,通過情感共鳴準確感知到文中能夠體現(xiàn)人物特征和思想情感的詞句,逐漸形成直覺思維和相應的語感。
上述教例中,通過“淺表性自讀”“問題引導”“范讀指導”“有感情自讀”等教學方法的運用,豐富了閱讀教學形式,強化了閱讀訓練的效果。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中,逐漸形成“閱讀時應融入自身情感”、“抓住重點字詞強化閱讀感悟”的閱讀潛意識,進一步激發(fā)直覺思維,獲得更好的語感。
要想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為直覺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就必須要強化學生的觀察訓練。教學中,教師應在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基礎上,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特點,深入探索課程教學、觀察訓練、語言直感三者的“交融點”,開展不同形式的觀察訓練,從而實現(xiàn)鍛煉直觀思維,培養(yǎng)語感的目的。
以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以下觀察訓練的方式,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影音觀察法。即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影音資料,直觀地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結合文章第二自然段對“百草園”的描寫,利用投影儀展示魯迅故居中“百草園”的真實照片以及“皂莢樹”“桑葚”“云雀”“斑蝥”“何首烏”“木蓮”等文中事物的圖片。通過對上述圖片資料的細致觀察,學生能夠在具象思維的引導下將抽象化的語言文字與具體的感官印象或生活經歷有效對應,從已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歷中快速找出與文章內容相適應的情感感觸,從而有效激發(fā)直覺思維。學生在閱讀此段文字的過程中,自然地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生機勃勃”和“盎然趣味”,從而達到培養(yǎng)語感的教學效果。
生活觀察法。即將生活實際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和觀察經驗,激發(fā)學生的直覺思維,使其語言直感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例如,在講解文中“拍雪人”“塑雪羅漢”“捕鳥”等活動時,教師可利用一小段課堂時間讓學生主動分享自己在冬季做過的趣味活動,或者播放表現(xiàn)上述趣味活動過程的短視頻。若授課時正好在冬季,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上述趣味活動的戶外實踐。通過上述真實生活經歷的回憶、分享以及對生活化實踐活動的觀察和分析,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結合親身感受和在實踐過程中的細致觀察,更好地感受到“百草園冬季娛樂活動”的趣味性,從而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在“百草園”中的快樂。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影音觀察法”和“生活觀察法”的運用,將文章內容、具象化圖片、生活經歷、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豐富的觀察機會,使其能夠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fā),對與文章內容相關的事物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觀察,通過真實的感官體驗獲得真切的情感感悟,從而對文章中提及的事物產生深刻的印象和感觸,進而形成良好的直覺思維和語感。
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與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了解其表達意圖和含義,理解作者的真實情感,是良好語感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語文學科直覺思維訓練的主要目標。而情景是語言和情感產生的必要條件,同樣的語言文字在不同情景中會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想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直覺思維進行有效訓練,切實提升其語感,就必須要注重情景訓練。通過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景,使學生能夠真正走入作品中,通過語言文字的閱讀與作者建立情感聯(lián)系,從而將語言文字與已有知識經驗和內心情感有效對應,進而有效激發(fā)直覺思維,增強閱讀感悟,實現(xiàn)語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以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教學為例,“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情感表達方式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極為常見。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中景物特征對于古代詩詞閱讀鑒賞極為重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某些獨特的意象或情景往往寄寓著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如“明月”多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楊柳”多表達送別之意;“菊花”多表達高雅純潔之志與悲傷哀悼之感等。因此,在進行詩詞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出詩詞意象所描繪出情景,利用情景將詩詞意象與思想情感有效對應,使學生在情景化的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語言直感。例如,在品鑒《使至塞上》時,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中播放詩詞配套動畫課件,將“單車”“征蓬”“歸雁”“大漠”“孤煙”等抽象意象轉化為具象化、動態(tài)化圖案,并以微風吹過沙丘時的“沙沙聲”作為背景音效,從視、聽兩個方面創(chuàng)設出詩詞情景。受此閱讀情景的感染,在直覺思維的作用下,學生能夠迅速將上述意象與“孤獨、寂寞、悲傷”之感和“悲壯、豁達”之情有效對應,進而憑借語感準確把握住詩詞的思想情感。
上述教例中,以詩詞意象為中心,從視、聽兩個層面創(chuàng)設出適宜的詩詞鑒賞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更加準確地把握詩詞意象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建立起相應的直覺思維,實現(xiàn)語感的有效培養(yǎng)。
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閱讀訓練、觀察訓練、情景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鍛煉學生的語感,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強化學生的直覺思維,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