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優(yōu)
(博愛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河南 焦作 454450)
中國民族民間舞一直是世界上普及范圍最廣、發(fā)展歷史最悠久的舞蹈種類之一。與世界上其他舞蹈種類相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類型多樣的特點,它反映了中國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民族民間舞蹈是重要內容,但是,當前部分中職院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中職院校如何更好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進行探究。
民族民間舞蹈是各民族祖先在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百科全書”,是“人類活態(tài)文化財產(chǎn)”。在中職舞蹈表演教學過程中引入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舞蹈技能,提升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與此同時,在中職教育階段給學生講授有關中國各個民族的相關知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而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舞蹈作為激發(fā)人們情感的藝術形式,需要表演者把自身情感與所學技能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內心情緒,這樣才能生動詮釋民族舞蹈的內涵。比如,蒙古舞動作幅度很大,需要學生演繹出熱情奔放的感覺;藏族的舞蹈動作很嚴謹,在表演時表情要端莊。但是,在當前中職院校的舞蹈教學中,存在很嚴重的重視技能訓練而忽視素質培養(yǎng)的問題。很多學生在舞蹈表演過程中,情緒不充沛,動作不到位,不能很好地進入表演狀態(tài),給觀眾的感覺很尷尬。而其背后的原因是,學校在舞蹈表演教學中沒有對學生進行基本舞蹈素質的培養(yǎng)。
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許多中職學校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都不重視舞蹈理論的教學,老師只是片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許多老師的舞蹈理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不能在實踐教學和理論知識教學之間很好地進行轉換。舞蹈理論知識作為舞蹈實踐的總結,能為學生的舞蹈表演打下扎實基礎,使學生更宏觀了解舞蹈的風格、內涵和文化背景,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舞蹈表演綜合素質。
民族民間舞是一個內涵范圍比較廣的概念,涉及很多民族文化的內容。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民族舞蹈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同時,職業(yè)院校的教學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教材內容單一、舞蹈素材老舊、教學時長過短等,這些問題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使學生學習舞蹈專業(yè)相關知識時的專注力下降、主動性降低,也會使學生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
目前,中職學校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過于老舊,教材包含的知識十分有限,對一些影響大、受眾廣的民族民間舞蹈沒有進行特別突出和詳細講解。對于這種現(xiàn)象,老師們在授課的同時,應該在原有教材上進一步擴充講授相關內容,讓學生對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讓學生們對知識概念的掌握更加系統(tǒng)。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jù)每位同學的學習狀況和興趣愛好,進一步提供一些教材之外的資料,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多媒體元素,通過營造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采用更先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切實學到東西。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向學生傳遞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論知識之前,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民族民間舞是一門內容豐富的藝術學科,學生們在日常學習中,不但要掌握動作要領,還要在課后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內涵進行更加深入的練習。所以,在設立學習目標的同時,老師們要學會把理論知識和舞蹈動作要領事先講清楚,這種做法在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內涵的理解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把握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在這基礎上,才能提高教學成果,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在對中職學校的學生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跳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創(chuàng)新,與此同時,老師們也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接受程度,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就是驅動教學法、情景結合教學法、分組教學法等,通過這些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相互之間的溝通,共同推動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民族民間舞蹈本就是不同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也要向學生普及和傳播民族文化的相關背景知識,還應該加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比如,老師在要求學生學習有藏族特色的舞蹈時,可以讓學生對藏族民間文化進行調研采風,讓學生對藏族人在祭祀膜拜時的動作產(chǎn)生共鳴,進一步讓學生學會把舞蹈表演動作與自身感情進行更深的結合。
學生只有在表演過程中對舞蹈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更好詮釋舞蹈。為了有效落實感情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老師要合理引入舞蹈理論,讓學生掌握更加全面和詳細的基本理論知識,為學生以后的舞蹈表演實踐打下基礎。除此之外,老師們可以安排課堂以外的理論課,按照從淺到深、從局部到全面的原則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另外,老師們還可以結合作品進行現(xiàn)場教學,這種方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中職教育事業(yè)的宗旨是向社會輸出更多專業(yè)型和應用型的人才,中職學校舞蹈教育專業(yè)學習的學生一般都經(jīng)過了2 到3 年的專業(yè)訓練,具備了一定表演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但民族民間舞作為種類豐富、技巧多樣的舞蹈類型,需要學生有重點、有次第地進行學習,學校要保證民族舞蹈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讓學生既能深刻理解民族民間舞背后的內涵,也能準確掌握舞蹈表演中的動作要領和技巧。
在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為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引導學生更好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和表情技巧,老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準確評價,并對學生的舞蹈動作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學生自評、老師點評的方式,評選出班級內部的“表演之星”,針對“表演之星”,老師可以進行物質上的獎勵,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表演積極性。學生互評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也能讓學生在客觀評價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進一步改進提高。這種方式也可以構建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是傳承傳統(tǒng)舞蹈藝術的重要方式。民族民間舞蹈作為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是寶貴的文化財富,通過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可以傳承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民族民間舞表現(xiàn)了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心理素質和審美習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廣泛的群眾性,是各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民族民間舞大多具有內容豐富多樣、形象樸實生動、形式簡潔流暢的特點,歷來是各舞蹈種類和專業(yè)舞蹈教學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分析舞蹈表演教學中的問題,發(fā)現(xiàn)在中職學校舞蹈教學中引入民族民間舞,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中職學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老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根據(jù)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地解決,從根本上提升中職學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們的舞蹈表演能力,為學生們的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