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芹,原建博,余 沛
(1.信陽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2.武漢光谷建設(shè)投資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430205)
靜壓預制樁具有施工工期短,質(zhì)量易控制,以及施工過程震動小、低噪聲、無泥漿污染等優(yōu)點,在軟土地區(qū)城市工程建設(shè)中應用已相當廣泛[1-8]。靜壓樁施工由于存在擠土效應,造成既有城市道路、建筑物、地下管線不同程度破壞的事故時有發(fā)生,當臨近既有物周邊進行靜壓樁施工不可避免時,采取合理的措施來減小擠土效應對既有建筑物或構(gòu)筑物的危害是十分必要的[9-13]。
本文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軟件ABAQUS,以靜壓排樁貫入對地下管線的影響為例,研究防擠槽及應力釋放孔在減小排樁貫入對既有管線產(chǎn)生擠土效應方面的作用,在研究應力釋放孔減小擠土效應時,采取不同孔徑、不同孔間距、不同孔深,來研究孔徑、孔間距、孔深等因素對減小擠土效應效果的影響,為靜壓排樁貫入施工提供理論參考與借鑒。
(1)土體采用莫爾-庫倫彈塑性本構(gòu)模型,樁和管道的材質(zhì)為鋼筋混凝土,采用彈性模型,總應力法,接觸方式選用的是面與面接觸。
(2)考慮地應力平衡、樁與土的摩擦、管道與土的摩擦、大變形、樁的連續(xù)貫入過程等使三維數(shù)值模擬效果更符合工程實際壓樁過程。
(3)實際靜壓排樁的貫入, 擴張半徑從0開始, 但如果在數(shù)值計算中采用零半徑, 將產(chǎn)生無窮大的環(huán)向應變, 所以應假定沉樁前土體存在初始半徑,在樁貫入處預留一個直徑為0.1 m的小孔,考慮三維有限元軟件的運行內(nèi)存,在三維建模中不再繪制周邊構(gòu)筑物或管線,應力釋放孔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應力釋放孔的模型圖
(4)在地應力平衡處和樁體貫入處,土體底面固定x、y和z三個方向的位移,土體側(cè)面和管道只限制其相應垂直面的位移。地應力平衡時,三根樁全部固定,第一根樁貫入時,給第一樁一個豎向位移量使其貫入,第二樁和第三樁仍然固定;第二個貫入時,給第二樁一個豎向位移使其貫入,同時釋放第一樁的邊界條件,使其可被第二樁貫入而被向上抬升及排開,第三樁仍然固定;第三根樁貫入時,給第三樁一個豎向位移使其貫入,在第一樁邊界條件放開的情況下,放開第二樁的邊界條件[14-15]。
模型的土體視為單層均質(zhì)土體,土體長度為60 m,樁徑0.6 m,相鄰樁的距離為3 m,管道埋深3 m,管道與樁體距離4 m,樁尖與水平面夾角為75°,鑒于樁身光滑的原因,管道外直徑0.8 m,內(nèi)直徑0.7 m,樁與土、管與土視為摩擦接觸,模型中采用摩擦系數(shù)0.05,劃分網(wǎng)格時土體、樁體和管道都采用了C3D8R單元。土體、管道、樁體的參數(shù)如表1。
表1 模型的材料參數(shù)
在樁體貫入?yún)^(qū)域和被保護管道及管線之間開挖一定數(shù)量的防擠槽,其與樁長的關(guān)系如圖2所示。
圖2 樁體、防擠槽、被保護物的關(guān)系
模型槽寬為1 m,槽中心距樁體軸線2.5 m,距管道軸線1.5 m,各樁之間距離及樁體與管道距離、管道埋深等與無防擠措施時的條件相同。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通過規(guī)范計算模型槽深H≥3.97 m才能起到保護管道的作用,模型取槽深為4.5 m。
實際工程中可以在槽內(nèi)回填一定數(shù)量的松砂或其他松散材料,可以避免槽壁坍塌及地基淺層的位移,有利于保護淺埋的地下管線,數(shù)值模擬中,由于受有限元軟件的限制很難考慮實際工程中發(fā)生的方方面面,在三維數(shù)值模擬中把防擠槽位置處的土體進行挖除[16]。
通過圖3可看出,靜壓排樁貫入無防擠槽時,三根樁全部貫入對臨近既有地下管線產(chǎn)生的大主應力累計值的最大值為4 255 kPa,而在排樁與地下管線之間挖防擠槽后,三根樁全部貫入對臨近既有地下管線產(chǎn)生的大主應力累計值的最大值僅為1 453 kPa,大主應力減小幅度約為65.85%??梢姡谂艠都氨槐Wo既有管道之間開挖深度滿足要求的防擠槽,
圖3 有無防擠措施下管道大主應力對比
能較大程度上減小靜壓樁貫入時對臨近管道或管線產(chǎn)生應力,起到保護既有管道的作用。
通過圖4、圖5可以看出,靜壓排樁與既有管道之間無防擠槽時,三根樁全部貫入對臨近既有地下管線產(chǎn)生的水平位移U1的累計值的最大值約為12.31 mm,而挖防擠槽后,三根樁全部貫入對臨近既有地下管線產(chǎn)生的水平位移U1的累計值的最大值僅約為4.54 mm,水平位移U1減小幅度約為63.12%;無防擠槽時,三根樁全部貫入對臨近既有地下管線產(chǎn)生的豎向位移U2的累計值的最大值約為3.83 mm,而挖防擠槽后,三根樁全部貫入對臨近既有地下管線產(chǎn)生的豎向位移U2的累計值的最大值僅約為1.73 mm,豎向位移U1減小幅度約為54.83%。可見,在排樁及被保護既有管道之間開挖深度滿足要求的防擠槽,能很大程度上減小靜壓樁貫入時造成的臨近既有管道的位移,起到保護既有管道的作用。
圖4 有無防擠措施下管道水平位移U1對比
圖5 有無防擠措施下管道豎向位移U2對比
在打樁影響的核心區(qū)域預設(shè)了十三個應力釋放孔,從理論上講應力釋放孔的深度要超過既有管道的埋深,為了研究應力釋放孔的孔徑、孔深、相鄰兩孔的距離等因素在減小樁體貫入產(chǎn)生的擠土效應對臨近管道的影響,以靜壓排樁貫入對臨近地下管線為例,建立五個相關(guān)的模型,模型一的參數(shù)為孔徑0.5 m、深10 m、鄰孔距離1.5 m;模型二的參數(shù)為孔徑0.6 m、深10 m、鄰孔距離1.5 m;模型三的參數(shù)為孔徑0.5 m、深5 m、鄰孔距離1.5 m;模型四的參數(shù)為孔徑0.6 m、深10 m、鄰孔距離2 m;模型五無應力釋放孔。各種模型信息下臨近的地下管線的大主應力和位移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信息及應力、位移
以表2中模型一、二、五中地下管線的大主應力及位移數(shù)據(jù)為基礎(chǔ),分析應力釋放孔與孔徑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分析孔徑大小對既有管道之間的擠土效應。
(a)大主應力對比
(b)水平位移U1
(c)豎向位移U2
通過表2、圖6(a)可以看出:模型五的大主應力的最大值為4 255.00 kPa,采用模型一的布孔方式,大主應力的最大值為3 834.82 kPa,與模型五相比,大主應力降低420.18 kPa,大主應力降低9.87%;采用模型二的布孔方式時,大主應力的最大值為3 196.37 kPa,與模型五相比較,大主應力降低1 058.63 kPa,大主應力降低24.88%。通過模型一與模型二對比發(fā)現(xiàn),同等條件下 ,模型二比模型一的應力釋放孔孔徑增加了0.1 m,相應的大主應力降低638.45 kPa,降低幅度為16.65%。
通過表2、圖6(b)可以看出:模型五的水平位移U1的最大值為12.31 mm,采用模型一的布孔方式,水平位移U1的最大值為9.97 mm,與模型五比,水平位移U1降低2.34 mm,水平位移U1降低19.01%;采用模型二的布孔方式時,水平位移U1的最大值為8.41 mm,與模型五比,水平位移U1降低3.9 mm,水平位移U1降低31.68%。通過模型一與模型二對比發(fā)現(xiàn),同等條件下,模型二比模型一的應力釋放孔孔徑增加了0.1 m,相應的水平位移U1降低了1.56 mm,降低幅度為15.65%。
通過表2、圖6(c)可看出:模型五的豎向位移U2的最大值為3.83 mm;采用模型一的布孔方式時,豎向位移U2的最大值為2.59 mm,與模型五相比,豎向位移U2降低1.24 mm,豎向位移U2降低32.38%;采用模型二的布孔方式時,豎向位移U2最大值為1.48 mm,與模型五相比,豎向位移U2降低2.35mm,豎向位移U2降低61.36%。通過模型一與模型二對比發(fā)現(xiàn),同等條件下 ,模型二比模型一的應力釋放孔孔徑增加了0.1 m,相應的豎向位移U2降低1.11 mm,兩者相比,降低幅度為42.86%。
以模型一、三、五中地下管線的大主應力及位移數(shù)據(jù)為基礎(chǔ),分析應力釋放孔與孔深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分析孔深大小對既有管道之間的擠土效應。
通過表2、圖7(a)可以看出:采用模型三的布孔方式時,臨近地下管線的大主應力的最大值為4 074.47 kPa,與模型五相比較,大主應力降低180.53 kPa,大主應力降低4.24%。模型三與模型一對比,孔深淺了5 m,模型三比模型一的大主應力大239.65 kPa,與模型一相比,大主應力增大6.25%。
(a)大主應力對比
(b)水平位移U1
(c)豎向位移U2
通過表2、圖7(b)可以看出:采用模型三的布孔方式時,臨近地下管線的水平位移U1的最大值為10.34 mm,與模型五比,水平位移U1降低1.97 mm,水平位移U1降低16.00%。模型三與模型一對比,孔深淺了5 m,模型三比模型一的水平位移U1大0.37 mm,與模型一相比,水平位移U1增大3.71%。
通過表2、圖7(c)可以看出:采用模型三的布孔方式時,臨近地下管線的豎向位移U2的最大值為3.60 mm,與模型五相比較,豎向位移U2降低0.23 mm,豎向位移U2降低6.0%。模型三與模型一對比,孔深淺了5 m,模型三比模型一的豎向位移U2大1.02 mm,與模型一相比,豎向位移U2增大39.53%。
以模型二、四、五中地下管線的大主應力及位移數(shù)據(jù)為基礎(chǔ),分析應力釋放孔與孔間距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分析孔間距大小對既有管道之間的擠土效應。
(a)大主應力對比
(b)水平位移U1
(c)豎向位移U2
通過表2、圖8(a)看出:采用模型四的布孔方式時,臨近地下管線的大主應力的最大值為4 714.84 kPa,比無應力釋放孔的模型五大了459.84 kPa,大主應力增加10.81%。模型四與模型二相比,孔間距大0.5m,大主應力增加1 518.47 kPa,與模型二相比,大主應力增加47.51%。
模型四與模型二相比區(qū)別僅在于孔間距不同,至于為何相對無應力釋放孔的模型五,大主應力出現(xiàn)一個增加,另外一個減小的情況,研究結(jié)果表明,設(shè)置應力釋放孔能否達到減小樁體貫入對臨近地下管道產(chǎn)生應力的目的與相鄰應力釋放孔的距離密切相關(guān)。應力釋放孔的相鄰孔距離近時,能減小管道產(chǎn)生的應力,應力釋放孔的相鄰孔距離較遠時,設(shè)置應力釋放孔可能反而使管道產(chǎn)生的應力增加。
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設(shè)置應力釋放孔會產(chǎn)生兩種作用:一是設(shè)置應力釋放孔,使靜壓樁擠土產(chǎn)生的應力在應力釋放孔處釋放,減小傳達到管道的應力;二是設(shè)置應力釋放孔,使靜壓樁擠土產(chǎn)生的應力在相鄰兩個應力釋放孔之間的土體處產(chǎn)生應力集中現(xiàn)象,應力集中會增大傳達到管道的應力。設(shè)置應力釋放孔后實際上是兩種作用綜合后的結(jié)果,相鄰應力釋放孔距離比較近時,第一種情況的作用大于第二種情況,表現(xiàn)為最終減小了傳達到管道應力。而應力釋放孔距離較遠時,第二種情況的作用大于第一種情況的作用,表現(xiàn)為最終增大了傳達到管道應力。
通過表2、圖8(b)看出:采用模型四的布孔方式時,臨近地下管線的水平位移U1的最大值為11.27 mm,與模型五相比較,水平位移U1降低1.04 mm,水平位移U1降低8.45%;模型四與模型二相比,孔間距大0.5 m,水平位移U1大2.86 mm,與模型二相比,水平位移U1增大34%。
通過表2、圖8(c)看出:采用模型四的布孔方式時,臨近地下管線的豎向位移U2的最大值為2.99 mm,與模型五相比較,豎向位移U2降低0.84 mm,豎向位移U2降低21.93%。模型四與模型二相比,孔間距大0.5 m,豎向位移U2大1.51 mm,與模型二相比,豎向位移U2增大102.03%。
文章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軟件ABAQUS,研究了靜壓排樁貫入對臨近既有埋地管線的影響,從孔徑、孔深及孔間距三個方面分析靜壓排樁貫入的擠土效應,得出如下結(jié)論:
(1)在樁體和臨近被保護物之間開挖防擠槽,可以有效降低靜壓排樁的擠土效應,進一步降低既有管線的應力和位移。
(2)根據(jù)ABAQUS有限元軟件分析,應力釋放孔采用“密孔”,當應力釋放孔間距小于3d(d為應力釋放孔直徑),擠土效應產(chǎn)生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最小。
(3)應力釋放孔的孔深超過既有管線的埋深后,擠土效應產(chǎn)生的大主應力及水平位移U1隨孔深的加大而減小,豎向位移U2隨孔深的加大減小幅度很大。大主應力及水平位移U1的最大值的取值位置不受應力釋放孔的孔徑、孔深、孔間距影響,而豎向位移U2的最大值的取值位置隨應力釋放孔的孔徑、孔深、孔間距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