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文
文化是人類文明代代相傳的表現(xiàn),探索一種文化的跨朝代演進也可以說是窺探一個地域的發(fā)展歷程。因此,本文通過歷史的視角探求粵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衍生和傳承。粵劇是中國戲曲流傳歷史最長的戲種之一,具有高度的地方文化凝聚力。近年來國家對粵劇的發(fā)展與傳承給予大力的支持,圍繞粵劇展開的研究如雨后春竹般涌現(xiàn),成為熱門的研究議題之一。本文對粵劇的跨朝代發(fā)展狀況進行梳理和提煉,對應同時代社會民俗風貌特征及統(tǒng)治集團推行的政策展開探討,以期了解粵劇藝術的源起和衍變脈絡,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下如何實現(xiàn)自身的再繁榮與綠色轉向。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各民族日常生活,并被認為是代代相傳的智慧,是向不同社會傳播記憶和文化價值的媒介,也可以是與之相關的物品或建筑場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標志,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粵港澳三地的共同努力下,粵劇自2009年9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華南地區(qū)最具影響和流傳最廣的劇種之一。
粵劇屬于中國地方戲種,源自歷史上的雜曲。關于粵劇的起源眾口紛紜,嶺南地區(qū)具有悠久的歌舞傳統(tǒng),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5件玉舞人,展示了漢式“長袖舞”?;泟〉慕巧季峙c“南戲”相似(傳奇戲曲的前身),角色分類除了“末、凈、生、旦、丑、外、貼”等,比“南戲”多了“小、夫、雜”,它不僅吸納了“南戲”中弋陽腔和昆山腔的中原聲韻特點——板正腔純,還逐步融匯了徽、漢、湘、桂等戲劇唱腔特點,發(fā)展成為最古老的地方傳統(tǒng)戲曲之一。
自1368年建立明朝以來,民間娛樂活動種類繁多,其中屬小說、戲曲和歌舞雜耍最為常見:公元1559年徐渭(1521-1593)在《南詞敘錄》中寫到“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自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嘉靖年三十七年刻有《廣東通志》中記載曰:廣州府正月鬧花燈,“二月,城中多演戲為樂?!绷?,馮夢禎的《快雪堂集》亦有兩則記載:“吳徽班演《義俠記》,旦張三者,新自粵中回,絕技也?!薄皡羌恳詤腔瞻酁樯?,班中又以旦張三為上”。這些史料描繪了當時粵戲在嶺南地區(qū)盛行的畫面并有機會融匯多戲種的精髓,取眾家之長。
明朝戲曲經典劇目很多,但統(tǒng)治集團對戲曲內容頒布了較為嚴苛的律例:“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意在維護皇權。明1480年頒布的《禮儀通諭》中強令“良家子弟‘勿事戲劇,違者鄉(xiāng)老糾之’”。明1521年《諭民文》有述“倡優(yōu)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社學”“不許造唱淫曲,扮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由見,明朝戲曲藝人社會地位低下,官宦子弟皆不提倡參與,否則有取消功名的風險。再者,統(tǒng)治集團嚴令禁止部分戲曲的詔文印證了當時的表演題材多以傳唱攝政階層和歷代權貴的故事為主,演繹了統(tǒng)治王朝內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統(tǒng)治集團既干預戲曲的發(fā)展又留有余地的表現(xiàn)含蓄的顯露了他們利用戲曲文化教化民眾應順從天意,臣服倫理和相信統(tǒng)治者的天命所歸,弱化階級矛盾,表彰忠孝意圖。
粵劇在明代初現(xiàn)雛形,雖未有正式專屬的戲種名稱,只稱為“大戲”,外省入粵的戲班雖然發(fā)展一時鼎盛,但沒有阻礙“大戲”逐漸形成流派,反而豐富了它的表演素材,提供了藝技借鑒,為后期粵劇的戲路規(guī)范和表演風格奠定了雛形基礎。
至康熙、雍正年間,屢次減輕賦稅,承襲明代舊制開放港口,將一切通商事宜歸并給廣東。至此,廣州唯一的貿易口岸,吸引了大量西洋人往來貿易和傳教,也給外省戲班提供了商機,其中包括徽、贛、蘇、湘、豫、貴等六省約76個戲班。藝人為了討生活,不退回原籍,留下入鄉(xiāng)隨俗繼續(xù)唱戲的首要條件便是把原有“戲棚官話”中的中原音韻改為廣州地方口音的“廣腔”,粵戲的表演逐漸成熟,語言和唱腔在這個時期逐漸確立。為了便于管理眾多的外省戲班,“外江梨園會館”行會在歸德門外巷建成,主理外省班事務。經濟活躍促進人口流動,豐富了民間娛樂內容,各大行會的建立使得各地戲班事務逐漸章程化,不再閑散,有序的管理增加戲班收入并使其良性循環(huán)。為了生計吸引更多的民眾觀賞演出,擴大各個戲班的名氣,又受限于當時兩廣陸地交通不便,戲班以水路為主線巡回上演劇目,“紅船”應運而生。清嘉慶年間,聽戲成了民間傳統(tǒng)娛樂,地理位置和語言優(yōu)勢讓本地戲班的發(fā)展進入黃金期,超越外省班并站穩(wěn)腳跟。
粵劇在清末因為李文茂起義而遭到長達15年的禁演。為了能讓粵劇得以延續(xù),南海人劉華東機敏的假借京劇之名上演粵劇,才不至于讓粵劇絕跡。勉強維持到同治年間才得以解禁。許多外溢的藝人逐漸回流,恢復粵劇戲班事業(yè),“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致使演出和管理制度得到恢復和完善。
粵劇在經歷明清兩朝后,從最初萌芽到吸納眾多戲種特點后逐漸自成一派,確立了自己特有的語言唱腔和表演形式,并吸納民間曲調豐富曲牌,例如:板眼,龍舟,木魚,咸水歌等?;泟〉陌l(fā)展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隨著朝代發(fā)展更替促使自身的演變和行進。在對待戲曲發(fā)展的政策上,明清兩朝統(tǒng)治階層都有相似的規(guī)定:建國初期都對戲曲內容和演出有嚴格禁令,都不允許世家子弟或當朝權力階層聽戲或學戲;另外,兩朝都利用思想學派鼓勵部分戲曲的傳播和發(fā)展。不同的是,藝人的身份隨著朝代更替在逐漸提高,從最初只是一種休閑娛樂到重視傳播文化思潮的重要教育途徑。
中華民國于1912年成立,粵劇發(fā)展陷入囹圄。這時期的進步人士馮友蘭、賀麟等是復興文化思潮的代表,呼吁弘揚傳統(tǒng)文化,復興思潮,強調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生命,鼓勵用民族文化挽救危亡。這亦給粵劇的復蘇指明了方向。
民國時期的娛樂形式多樣,看戲、吃席、說書、新型話劇甚至電影的出現(xiàn)對粵劇的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為占據(jù)市場競爭力,興建了大批戲院,粵劇表演模式逐漸商業(yè)化,演出不再限于郊區(qū)城鄉(xiāng);為了迎合城市民眾的欣賞品味,粵劇劇目翻新率很高,保證票房和利潤。商業(yè)化競爭逐漸促使粵劇的蓬勃和新一代名伶人才輩出,曾在廣州展出的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可以證明粵劇在20世紀20、30年代的鼎盛景象,藝人的收入甚至高過當時的政府官員。
這時期粵劇的改變和藝人的個人地位都進入了新紀元。首先,語言運用由地方方言轉為口語化詞匯;演出場地由室外流動形式轉為室內固定場地;聲腔因演出場地的變化而轉用“平候”唱腔;戲曲腳本和內容反復更替,戲班體制逐漸擴容,由原有戲班配置人數(shù)大致在二、三十人轉為高達100多人;“十大行”的舊制角色體制被新制“六柱制”取代,舞臺布局被擴充,并與演員收入掛鉤,大大激發(fā)了藝人的積極性,這是民國時期粵劇演員人才輩出的直接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民國時期的粵劇發(fā)展經歷了一段黃金期。藝人為了躲避紛亂都旅居廣西、上海、香港、澳門、美國、新加坡和吉隆坡等地,這也間接把粵劇藝術散播到了周邊地區(qū)甚至流傳海外。民國統(tǒng)治階層沒有對粵劇頒布相關禁令,更樂意通過這個藝術形式傳播護國情懷,最重要的是,粵劇藝人在戲曲改革的過程里不斷提高藝術造詣,從而提升了藝人的身份地位。
近現(xiàn)代時期,政府鼓勵和扶持粵劇的發(fā)展,幫助勞動人民構建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積極的藝術鑒賞能力。因此,粵劇在20世紀50年代迅速復蘇并壯大。1960年,創(chuàng)立了廣東粵劇藝術專業(yè)學校,并在一年內上演了《秦香蓮》《寶蓮燈》《水淹七軍》等經典劇目,當時的盛況被《羊城晚報》和《廣州日報》相繼報道;其次,許多藝人開始投身電影事業(yè)換取名利,這種世態(tài)引發(fā)了社會不滿,擔心電影粵劇改變了戲曲的傳統(tǒng)根基,但這并沒有減退藝人投身電影圈的熱情。史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粵劇電影超過500部,例如《寶蓮燈》《洛神》《紅娘》《帝女花》等。著名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馬師曾合力主演的粵劇電影《關漢卿》《搜書院》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各種新潮藝術形式與粵劇相比現(xiàn)得更加時髦風尚,加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大,除了部分老一輩人,喜歡欣賞粵劇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因此,如何讓粵劇再度繁榮,培養(yǎng)年輕一代聽眾是迫切的議題。
為此,我國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和保護粵劇在多元文化融合時代存續(xù)自己獨特的文化特性,保存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身份,亦是保護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習俗、行為方式和國家歷史?;泟”患{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學術研究,對其藝術發(fā)展歷史進行了詳盡的梳理;亦有學者把粵劇引入校園,與藝術家合作學習欣賞和演唱粵劇的音樂教育課程在香港和廣州多地高校開設。許多知名劇目被重新錄制翻唱,一改過往伴奏老套、舞臺設計單一的問題。在公眾宣傳方面,羊城國際粵劇節(ji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粵劇劇團參與和交流。2017年6月8日廣州荔灣區(qū)首屆粵劇嘉年華開幕,粵劇藝術博物館資料典藏室也正式對外開放,在活動中群眾可以免費觀賞經典劇目演出,與名伶互動,體驗化大妝著戲服等近距離感受粵劇藝術的魅力。2021年10月13日,由珠海市委宣傳部重點支持打造、珠海市粵劇團原創(chuàng)的現(xiàn)代粵劇《南粵破曉》在珠海大劇院首演,該劇不僅承襲了傳統(tǒng)粵劇的曲牌體,還加入了合唱與聯(lián)唱的形式,配合聲光電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豐富視覺沖擊,布景和著裝借鑒了話劇元素,大膽放棄了紅忠白奸的臉譜扮相,讓演出貼近時代步伐。
粵劇歷經近五百年的悠長歷史讓我們懂得,存粹的藝術消費品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的發(fā)展與變革都無法脫離國家的扶持、政策的指導和民眾的擁護?;泟∠碛小澳蠂t豆”的美譽,它獨特的地域性、民間性、歷史性和藝術性奠定了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從最初的萌芽期,發(fā)展并吸納、融匯、創(chuàng)新自己,經過多年的洗禮,雖然在現(xiàn)代音樂文化格局中失去了原有的光芒,但粵劇的民族藝術價值值得當代人不斷打磨、保護與傳承?!?/p>
引用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S].2011.
[2]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修訂版)[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347-348.
[3] 王瀘生.粵劇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 王錡.寓圃雜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5] 李婉薇.晚清粵劇改良先聲——論梁啟超的《班定遠平西域》[J].學術研究,2007(12):148-153.
[6] 宋俊華,黃純.民國時期廣州市政建設對城市演劇的影響[J].文化遺產,2013(4):58-67.
[7] 傅瑾.民國前期粵劇的轉型[J].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4(3):41-52.
[8] 王新民.建國初期戲曲改革的經驗與教訓[J].南京社會科學,1994(10):68-73.
[9] 蘇詠喜.契合與認同:建國初期戲曲改革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構[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