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隨著國民經濟深入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此同時,人們對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文化產品逐漸成為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在此背景下,產品之間的競爭由原先使用功能的競爭轉變?yōu)槲幕瘍群?、?chuàng)意特征等方面的競爭?,F(xiàn)以文化產品為研究主題,以聊城市文化為背景,探究如何加快文化同產品的融合,提出設計有特色的文化產品的實踐策略。
全球文化創(chuàng)意的高速發(fā)展使我國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新迎來了新的篇章,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聊城市地處孔孟之鄉(xiāng),歷史悠久,地域文化豐富。將聊城獨特的文化訴求加注于產品,能夠賦予產品強烈的文化色彩,滿足大眾對文化的精神需求,從而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文化價值。因此,文化同產品融合創(chuàng)新的實踐方式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黃河下游,總面積約八千七百多平方千米,西至河北邯鄲,西南同河南濮陽相交,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其地形西高東低,為低平寬廣平原,平坦的地勢為其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聊城同邯鄲和濮陽地區(qū)在民風民俗、歷史文化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聊城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痕跡,是東夷人活動較早的地方。上古時期的黃帝、炎帝和伏羲氏都曾在此活動;戰(zhàn)國時期,魯仲連射書救聊城,孫臏龐涓斗法的迷魂陣、馬陵道皆在聊城有跡可尋;孟子論“何為大丈夫”的地點曉春亭位于聊城地域內,等等。聊城名人輩出,人才濟濟,三國華歆、唐初馬周、北宋王旦、金末侯摯、明朱延禧、清傅以漸等都是聊城歷代名臣大將;抗日將領張自忠、范筑先,早期共產黨人王寅生、張炳元等先烈為中華民族前赴后繼,英勇犧牲;哲學家呂才、醫(yī)學家成無己、畫家李苦禪、文學家謝榛、梵文泰斗季羨林都出自聊城。正是這樣的文化背景,才形成了聊城如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當前,傳統(tǒng)文化、地域文化的熱度逐漸上升,并受到民眾的熱切關注,以此為主題設計的文化產品也大量涌入市場,但產品設計的文化和審美嚴重缺失,出現(xiàn)淺顯化、簡單化、粗略化等問題。例如,設計者往往會將聊城文化中的典故內容以圖案的形式直接轉印在產品上,而不會對圖案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民俗信仰等進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導致其文化性大大缺失。這是由于部分產品設計者對自己所從事的項目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未建立起充分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覺,使得其在設計產品時未能將文化深層內核融于產品,導致產品文化性不足。
材美工巧是我國產品設計開發(fā)的重要標準,但當前,我國部分文化產業(yè)在產品開發(fā)過程中以文化為產品質量劣質的擋箭牌,忽視產品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首先,傳統(tǒng)工藝的缺失。當前,我國文化產品大多造價低、銷售快、耗時短,往往采用全機械或半機械生產提高生產速度,擴大生產規(guī)模,但機械化生產是在統(tǒng)一生產標準下進行的批量生產,會使手工藝原有的獨特性喪失,且機械化生產在一些產品的細節(jié)處理上難以做到精益求精,往往無法達到手工藝品的質量標準。此外,近年來,我國文化產品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大量文化產品涌入市場,其中不乏一些低質劣質產品,例如,一些印有無差別文化圖案的水杯、帽子以及一些印上名畫掃描圖就身價倍增的明信片等,這背后反映的是產品開發(fā)商打著文化的旗號來賺快錢的心理,而一些消費者出于對文化的熱愛或是支持傳統(tǒng)文化的樸素情懷,對這些劣質文化產品照單全收,既嚴重損害了自身的消費權益,又無益于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同質化是當前文化產品設計存在的重要問題。同質是指產品的文化本質趨同,差異較小,在用途、價值、性能等方面極其相似,無法形成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同質化現(xiàn)象是文化產品從誕生到成熟的必經之路,且存在于社會多個行業(yè)之中,是難以避免的,但同質化過于嚴重,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剪紙為例,全國各地的剪紙風格、類型千差萬別,各有特色,但在剪紙文化產品的設計中,剪紙風格、類型趨同,產品大同小異,未能體現(xiàn)各地地域文化特色,使受眾無法感受到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企業(yè)也陷入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無法形成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主要在于設計者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當一類經典產品成功推出后,各類廠商、設計者將蜂擁而至,爭相效仿,復制這類產品,久而久之,將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削弱對這一類產品的興趣。此外,企業(yè)間產生同質化競爭,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產業(yè)的發(fā)展。
1.實用性
產品在于為人類提供一定的功能、作用,因此其第一價值是實用價值。正如《長物志》中所說:“古人制具尚用,不惜所費,故所制作極備,非若后人茍且?!币磺挟a品的設計都應以解決社會上多數(shù)人面臨的問題為落腳點,滿足人們的物質、精神需求。文化產品的設計同樣應當如此,因此,聊城優(yōu)秀文化產品的設計應當堅持實用性原則,在產品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使產品更美觀、更便捷、更有趣,為消費者帶來高質量的消費體驗,滿足其物質、精神需求。
2.文化性
同其他產品相比,文化產品具有文化性特征,能夠賦予產品文化屬性,增加其產品附加值。在產品設計時,倘若去掉其文化性特征,產品就會失去靈魂。因此,聊城優(yōu)秀文化產品在設計時應當堅持文化性原則,一方面應當提取聊城文化資源中的文化元素,將其融入產品設計中,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能夠了解其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還應當加快聊城文化元素的創(chuàng)意轉化,以“文雅、風雅”等產品風格為主,不斷提高產品的審美品位和藝術價值,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創(chuàng)新性
文化產品的設計應當堅持創(chuàng)新性原則,具體要從產品外觀、產品功能、表現(xiàn)形式三方面入手。從產品外觀來看,設計者應當將聊城文化資源中極具特色的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標志性地標、建筑、飲食等,通過設計將其轉化成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內涵并表現(xiàn)在產品上,同時還應當賦予其美的特質,以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從產品功能來看,設計者應當充分考慮產品的使用功能,選擇功能性較強的設計載體,將文化產品的審美價值與功能價值巧妙結合起來,使文化產品更受歡迎。從產品表現(xiàn)形式來看,設計者應當打破文化產品傳統(tǒng)的銷售情境、銷售方式,形成獨立的品牌風格,發(fā)揮品牌個性。
1.消費者分析
文化產品的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只有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獲得消費者認可的前提下,文化產品才能夠長久存在。因此,在文化設計時必須對消費者進行深入分析,把握大眾消費心理。當前,影響消費者購買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場營銷、環(huán)境因素和群體自身等,市場營銷主要包括產品特色、價格、材質等;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群體自身則是指消費者文化修養(yǎng)、審美愛好、年齡層次、信仰觀念等個性化特點。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應當找到其中的共性,把握市場發(fā)展趨勢,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的文化產品。同時,每個人的審美不盡相同,具有個性化特點,千人一面的設計不可能滿足全部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因此設計師應當提供豐富的設計種類和多元化的設計品種,或根據(jù)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定制,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2.設計要素分析
從當前文化市場的消費情況來看,可以將文化產品分為日常生活類、工藝美術類、辦公用品類,設計者可以根據(jù)不同類別進行分析研究。首先,日常生活類產品是指能夠為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帶來美感的實用產品,包括帽子、圍巾、口罩、領帶、錢包、手機殼、卡包、餐巾紙、餐具、杯子等,設計者對此類產品進行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感受,并將其融入現(xiàn)代化藝術設計手法中,以實現(xiàn)產品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完美協(xié)調。其次,工藝美術類產品是指一些具有美學價值的工藝品,包括書畫復刻品、家居擺件、珠寶玉石等,大多用來裝飾家居環(huán)境,增添文化、藝術氣息。設計者在此類產品設計中應當強調其藝術性、特色性,將產品的美學價值置于首位,以實現(xiàn)產品色彩、形態(tài)、質感等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最后,辦公用品類文化產品主要是指一些能滿足辦公需求的產品,包括筆記本、書簽、書立、U盤、便簽等,設計者應當充分考慮實用性和文化性特征,既要滿足其辦公需求,又要增強其文化內涵。
1.提高產品質量
首先,加強手工藝制作。傳統(tǒng)的手工藝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生產經驗,設計者在文化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如果對傳統(tǒng)手工技藝毫無了解,將很難把設計圖稿變?yōu)楫a品,也無法實現(xiàn)產品高質量的機械化、規(guī)?;a。因此,設計者在產品設計時應當加強同傳統(tǒng)手工藝人的密切交流與合作,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手工藝,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產品文化內涵和質量檔次。其次,文化產品的設計生產,不應一味地追求低成本高利潤,而應注重材美工巧,提高產品的質量,打造良好的品牌,使產品產生知名度。此外,文化產品的實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因此,設計者在現(xiàn)代化產品設計中還應當提高產品應用性,考慮其能否與應用載體相協(xié)調。例如,部分文化元素符號只適合單獨呈現(xiàn),無法有效應用于載體之上,對此,設計者應充分考慮這一文化元素的應用性,使文化符號同載體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既能準確傳達出文化內涵,又能同載體完美協(xié)調。
2.強化地域特色
聊城文化承載著聊城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情感表達等,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色彩。從其文化中可以解讀出當?shù)厝藗兊纳a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因此,在文化產品設計中應當堅持民族性、地域性原則,深入挖掘其中文化,展現(xiàn)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具體可以從以下步驟入手:其一是解讀性,設計能夠解讀地域文化的產品。產品與消費者是信息傳達與接受的關系,符號則是實現(xiàn)二者溝通的媒介。設計者在借助聊城文化符號進行設計時,應當關注其文化內涵能否正確傳達給消費者,消費者是否能夠準確理解。因此,解讀性是設計者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設計者應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其審美需求、認知水平等多方因素,以此來設計文化產品,并將其文化內涵準確清晰地表達出來,提高其文化符號的解讀性,使人們能夠對地域文化形成準確的認知。其二是典型性。設計者應當設計出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符號,并將其展現(xiàn)出來,準確傳達其文化的地域色彩。設計師在文化產品設計前,應當對聊城文化符號的表象和內涵加以研究,選擇其中最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進行開發(fā)設計,使人們能夠通過這一文化符號探尋到其中蘊含的深層情感,進而引起情境的聯(lián)想和情感的共鳴。其三是主題性。文化產品的設計是通過主題的開發(fā)和延伸形成的,文化主題一經確定,就應立即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選取合適的文化符號,并進行具體的文化詮釋,以表現(xiàn)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設計者在產品設計時應當明確設計主題,結合不同人群的喜好、審美、心理進行設計,強調產品的情感化表達,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3.提高設計者能力
設計者對聊城地域文化的底蘊和內涵認識不夠深刻,對文化資源利用不夠嚴謹,會導致文化產品缺乏特色,進而引發(fā)同質化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設計者應當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在設計文化產品時,注意產品的歷史性、文化性等內涵,將產品的設計置于整個地域文化中,同聊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人文、習俗等元素串聯(lián)起來;同時,還應當注重時代特征,同當前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趣味相結合,有效吸引消費者的興趣,提高其購買欲望。另一方面,設計者還應當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在文化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深入消費群體,了解其消費心理和消費喜好,根據(jù)其消費需求設計出不同的文化產品,同時還應當合理利用現(xiàn)代化元素,對產品的形式、材料、功能等進行創(chuàng)新,將聊城傳統(tǒng)文化以現(xiàn)代化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激發(fā)其文化活力。此外,設計者還應當加強同其他行業(yè)的交流合作,如加強同衣食住行等行業(yè)的結合,拓展產品設計載體,進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文化產品,將聊城文化投射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xiàn)聊城文化的大規(guī)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