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宛晴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民族實現(xiàn)中國夢的共同意志與根本遵循,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現(xiàn)結合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這一多民族地區(qū)的田野調查資料,從微觀的生活與個體層面來探究多元情境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塑與發(fā)展過程。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應回歸到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中,根據(j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關注認知圖式、具體實踐、情感認同等方面,為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提供有益參考。
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黨章,其繼而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國夢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將民族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反映了我國民族問題治理的全新思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今后我國相當長時期民族研究的戰(zhàn)略方向。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與重點方向。
通過梳理與總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可以總結出三個主要關注方向,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諸階段研究以及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三方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復合概念,其建立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彈性解釋上,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的元概念。郎維偉等從費孝通的思想淵源中獲得啟發(fā),認為“五個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具本質屬性的核心內容。王宗禮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立在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基礎之上的維系中華民族國家認同的根本紐帶。高承海總結出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過程、民族觀、國家認同三重面向。不論從哪重內涵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都有其內在邏輯,需要明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實在的意識層面的反映,其核心是一種認知、情感和行為多維度綜合的認同意識。
總的來說,在研究者廣泛的研究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正在不斷發(fā)展,在概念分析與路徑探究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然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較突出的問題是部分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偏離與忽視了其作為精神層面的“意識”,在具體論述過程中滑向了物質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而忽視了認同在本質上是心理現(xiàn)象這一客觀事實。因此,應深入把握心理認同現(xiàn)象的客觀規(guī)律,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心理機制及建構策略問題。
通過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循化縣)展開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呈現(xiàn)與表達具有微觀視角。在關注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精神層面的“意識”重要性與微觀角度研究視角后,筆者試圖通過觀察循化縣多民族之間的互動與共生,探究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者在生活情境下的表現(xiàn)與外顯,并考慮多元情境,從日常生活視域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路徑提供參考。
“共同體”概念來源于古希臘,蓬勃于19世紀中后期。到如今,“共同體”理論逐漸走向多元化,其形式與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出現(xiàn)了職業(yè)、地域、文化、情感、想象等多元化的外在取向的實體性共同體與內在取向的價值性共同體,共同體概念的多元取向生動體現(xiàn)了個體身份多元化與生活情境多元化。
首先,從意識層面來看,個體認同具有多元性。生活情境不斷變化,個體觀念與認知會根據(jù)具體的情境變化而導致個體認同選擇的變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綜合體建構考慮到民族歷史文化聯(lián)系、經(jīng)濟活動特征和民族心理等多維度內容,并延展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必然與個體的其他身份與共同體認同產(chǎn)生交集。因此,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與其他認同的情境化十分必要。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在循化縣和睦相處,撒拉、藏、回、漢等民族在共同生活中建設與創(chuàng)造了循化的歷史。在循化縣的微觀生活情境中,由于個體的身份不同,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群體。這些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并非固定性的,而是能進行靈活的轉化。這種轉變基于人的思維,會關注當下所處具體情境而進一步影響認知,并產(chǎn)生對特定共同體的“當下”認同感。
其次,自我身份認知與共同體意識產(chǎn)生于實際而具體的社會經(jīng)驗中,在個體與他者的互動中產(chǎn)生自我認知并影響行動選擇。除了要看到共同體認同會隨著生活情境改變之外,也需要看到多種認同并非總隨情境隨意變化,在認同的多重性之下也存在占主要地位的共同體意識。從田野調查中,可獲悉在循化縣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職業(yè)身份、民族身份與村落歸屬下產(chǎn)生的共同體意識占據(jù)重要地位,在日常生活行動中經(jīng)常被提及。然而,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面臨著把語言、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的諸民族共同體整合到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的任務。因此,應該看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統(tǒng)一和諧與重要作用,不論在微觀或宏觀層面都應是占據(jù)主要地位的共同體意識之一。
各民族在歷史長期的共生與互動中已經(jīng)具備深層次的和諧與統(tǒng)一。這種潛在心理與認知上的和諧共生,正是在長期歷史交往中,以“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為紐帶建立而體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期存在于中華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體現(xiàn)了對中華民族本體認知不斷深入的基本過程,并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得以呈現(xiàn)。首先,其體現(xiàn)在各民族日常生活的交往常態(tài)化與互動空間的共用中。在日常生活的呈現(xiàn)中,民族間的非焦點互動在生活中常有發(fā)生。這是一種對其他民族的自然性接納與互動,難以被主體發(fā)覺。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潛在性也表現(xiàn)在特定的情境中,與中國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是緊密關聯(lián)的。在共創(chuàng)家園上,循化縣各民族表現(xiàn)出一種統(tǒng)一的認同與共同的凝聚力。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xiàn),是一種潛意識、深層次的認同意識。
在宏觀層面上,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主要從價值意蘊分析與實踐途徑兩方面進行研究闡釋。而整體來看,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途徑的研究相對缺少與忽略從個體層面與微觀層面鑄牢途徑的理論建構。日常生活視域與實踐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新視角與新路徑。
循化各民族之間不論是從整體視角還是從日常生活的微觀視角來看,都呈現(xiàn)出互幫互助、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這既是各民族互動共生的生動呈現(xiàn),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塑造的深刻表現(xiàn)。當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經(jīng)歷了自在、自覺階段后,逐漸走向了自為階段。然而日常生活屬于基礎性層次,其本身就具有無意識特征。日常生活中缺乏突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情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視,而回歸到一種“自在”的狀態(tài)。因此,在國家力量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展的同時,應進一步從日常生活視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涵蓋國家、民族、文化等多重認同,在認知、情感和行為要素方面則以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豪感等多樣化心理體現(xiàn),其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不同于其本身所具備的復雜性與多維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是經(jīng)過抽象化與概括化的建構,因此在將理論嵌入個體的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中會遭遇困境。
首先,日常生活關注經(jīng)驗性與實在性的特征,與理論的長遠性與凝練性之間會產(chǎn)生隔閡。如前文所述,日常生活以情境性為表現(xiàn)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其他共同體意識會隨多元情境而轉變。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長足發(fā)展的群體意識與理論概括,一方面具有普遍意義,另一方面則需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與其他共同體意識共同發(fā)展基礎上的主導性地位。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忽略日常生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緊密關聯(lián)性,要從個體記憶、個體情感、個體經(jīng)驗等方面關注共同體內個體的發(fā)展。以個體記憶為例,以隱喻呈現(xiàn)的集體記憶需以個體記憶為載體方能存續(xù)。如果只關注共同體內集體記憶的塑造,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記憶的鮮活性與多元性。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種心理現(xiàn)象與人的意識,其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現(xiàn)實基礎與實踐,回歸到個體的日常生活情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的理論視角。值得注意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日常生活視角關鍵在于關注具體地區(qū)與情境,在宏觀理論的指導下從微觀層面進行靈活變通。
通過對循化縣的田野調查可以總結,回歸日常生活情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從認知圖式、具體實踐、情感認同三條路徑展開。
首先,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循化縣群眾的日常生活認知中,讓各民族在共生與互動中加強對其他民族的了解認知。循化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該積極利用學校、大眾傳播、政治符號等社會化媒介增進對其他民族的全面與深入認識,并在此過程中秉持尊重包容的態(tài)度進行交流,深入了解各民族群眾的個體經(jīng)歷與想法。此外,由于人類思維本身具有的直觀性、具體性特征,在傳遞觀念與思想內容時應注重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具象化、情境化、直觀化,運用形象而通俗易懂的具體實踐來說明問題與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
其次,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踐中,關注個體的行動、經(jīng)歷與體驗。雖然思維的經(jīng)驗性特征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被動接受體現(xiàn)出比主動學習更大的作用范圍與強度,但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效果還是需要回歸實踐,關注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格局,并著重考察這些情境下的具體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民族交往、交流的實踐與具體實踐能促進循化縣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發(fā)展。此外,還應關注循化地區(qū)的交往實踐,實現(xiàn)“主體—客體—主體”的交往邏輯,通過實在的客體如民族手工藝品、建筑甚至自然空間等將個體聯(lián)結,共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最后,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鮑曼認為,共同體是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場所。其核心特點是一種情感歸屬與心理認同感。因此需要讓其內部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產(chǎn)生一種自然的情感聯(lián)結與依賴。一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聯(lián)結不能脫離對客觀生活的認知基礎,因此加強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打破認知偏見壁壘是循化各民族對共同體產(chǎn)生情感認同的關鍵。另一方面,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依賴還需要營造和諧溫馨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良好的共同體氛圍的潛在作用增強各民族的心理歸屬感,讓黨成為團結民族內部與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紐帶,讓群眾看到日常生活中具有個體情感張力的實踐,在生活中激發(fā)個體的情感力量,發(fā)揮日常生活實踐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作為一種心理意識,是對復雜多元的社會及其文化多方面、多層次的反映,涉及到日常生活諸方面。日常生活的多元情境影響人們的認同選擇,民族互動共生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活化與情境化,在日常生活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此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應該關注個案與微觀層面的研究,回歸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講述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重視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個案研究,關注各地區(qū)具體的社會狀況等,從日常生活層面全面深入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