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水調溫,防范高溫熱害。
對處于分蘗至拔節(jié)期的一季中稻,田間灌水2~4 厘米,干濕交替灌溉,通過植株蒸騰進行生理降溫。對處于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的一季中稻,抽穗時如遇持續(xù)超過35℃的高溫,田間務必保持8~10 厘米水層,以水調溫,降低穗層溫度,必要時在中午前后噴灑清水降溫,也可采取葉面噴施磷鉀肥,增強植株的耐熱性,減輕或緩解危害,防止花粉敗育;對處于返青分蘗期的雙季晚稻,應保持田間淺水層促分蘗。對于受旱稻田,要充分利用各種水源及時補水,提高灌溉效率,促進水稻生長發(fā)育。此外,針對部分地區(qū)高溫干旱后易發(fā)生強對流天氣過程,應做好防范暴雨、洪澇、強風等自然災害的物資和人員準備。
(二)科學施肥,合理控制群體。
對處于分蘗盛期的中、遲熟一季中稻,要根據苗情合理調節(jié)群體莖蘗動態(tài),因苗控肥與適度擱田,控制高峰苗,提高分蘗成穗率。對處于孕穗期的一季中稻,看苗因田及時施用穗粒肥,葉色明顯褪淡顯“黃”的要早施;對群體莖蘗數過大、葉色偏深且披散的田塊,減量施用或不施。對蓄留再生稻的田塊,在頭季稻齊穗后10~15 天畝施5~10 公斤尿素,促進再生芽萌發(fā);頭季稻收獲后及時灌水防旱,并畝施5~10公斤尿素作發(fā)苗肥;如收割后遇高溫,要用田水潑稻樁,提高田間濕度。
(三)葉面追肥,促進灌漿結實。
對蓄留再生稻的頭季稻或抽穗齊穗期的一季中稻田塊,高溫過后葉面可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3%過磷酸鈣溶液或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增強植株抗逆能力,促進籽粒灌漿。對受高溫影響導致后期結實率特別低的田塊,可根據當地溫光資源適時割茬蓄留再生稻,適當追施氮肥,促進低節(jié)位休眠芽分蘗成穗。
(四)加強監(jiān)測,防控病蟲危害。
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一季中稻重點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其中稻曲病第一次預防用藥要提前到破口前10~15 天進行;雙季晚稻重點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