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笨石頭
若是只能在平遙待上一天,我可能不會進古城。“購一古城票,城內(nèi)睡一覺。賞‘又見平遙’,品碗托油糕。”這可能就是平遙最普通的打開方式了。
少有人注意的是,“平遙古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并非僅是古城墻中這一隅之地,而是同時包含了雙林寺和鎮(zhèn)國寺。二者極易被古城游客忽略,然而在我看來,它們才是奔赴平遙最首要的意義。筆者絕無批判古城之意。所謂“一個古城十個國寶”,平遙古城內(nèi)國寶遺存密度之高,在如今商業(yè)古鎮(zhèn)野蠻生長的時代,顯得尤為稀貴。
作為雕塑,它可以與狂野原始的大衛(wèi)對比,與殘缺的女神維納斯對比,與無聲吟泣的圣殤母子對比,與包容萬象的思想者對比。然而,若是有哪個細微的眼神或動作能夠觸及心跳,蒙娜麗莎那一抹似是而非的微笑依然第一個躍上腦海。
站在雙林寺的韋陀菩薩面前,這種感覺有過之而無不及。它的眼神和姿態(tài),極盡夸張之能事,卻在超出了人類身體極限后,生出一種莫名的、和諧的審視感。在這樣的眼神下,罪惡哪怕只有一念,都完全沒有容身的余地。
這尊彩塑最大的特點,被概括為“不動之動”。寺廟中的韋陀菩薩,因承擔(dān)著實用功能,少有濃厚的藝術(shù)氣息。但雙林寺這尊韋陀菩薩卻突破了傳統(tǒng)的桎梏,展現(xiàn)出“柔中帶剛”的身姿和“雙重性格”的沖突:首先,與下半身的呆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半身夸張的轉(zhuǎn)動幅度,且殘缺的左手向上伸出,右臂握拳向下,腹部的獸面紋向前突起,帶來極強的動感;其次,韋陀頭部轉(zhuǎn)向右,可眼神卻不合常理地望向左側(cè),似乎是遇到了突發(fā)狀況,從而產(chǎn)生了意料之外的故事感;再者,塑像整體由左手、右臂、足部構(gòu)成一個倒三角形,這種形態(tài)在結(jié)構(gòu)上是極不穩(wěn)定的,卻進一步增加了整尊塑像的動感與流勢;此外,繁復(fù)的鎖子、堅硬的鎧甲、冷峻的獸面等剛毅勇武的元素,與柔順飄逸的緞帶形成了鮮明的動靜對比,似已瞥見飄飛的衣褶拂過韋陀緊繃的皮膚。
更讓我意外的,是這尊銳目如鷹的韋陀菩薩,居然就立在比水與月還溫柔的自在觀音前面,彼此相容,一個犀利,一個溫情。這是六百年前思維與智慧的存續(xù),是超越時代的妙筆。而它們,都只是山西平遙雙林寺2052尊彩塑中的一員。蠢萌與莊重并存的羅漢、橫眉立目的天王、面目猙獰的小鬼、放縱灑脫的渡海觀音……它們美得如此肆意,仿佛造物主對這片土地給予了毫不吝嗇的縱容。
它從未“火”過,也不曾登上任何課本。在世界各地,人們列舉著貝尼尼作品溫暖而彈性十足的肌膚,驚詫于大理石雕塑對色彩的減法,癡迷于達·芬奇對皮下骨骼和肌肉的洞察如何讓“漸隱法”顛覆了人類美術(shù)史??晌覀円苍胁芤鲁鏊c吳帶當風(fēng)的里程碑式探索,有“石木竹骨”雕刻的空前繁榮,有為大佛點上眼珠的“絕妙一筆”。
這些藝術(shù)史上不容忽視的奇跡,何時才會得到恰當?shù)淖鹬啬兀?/p>
從雙林寺出來,我急不可耐地奔向鎮(zhèn)國寺。入了山門,邁進大殿厚重的門檻,恍然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五代建筑,容納著國內(nèi)僅存的五代寺廟彩塑。
從明代到五代,我仿佛匆忙跑過了五六百年。金代翰林趙秉文的《雜興十首·鎮(zhèn)國寺》中寫道,“百年樓殿倚天末,萬井風(fēng)煙當寺門”。初看此句時不免啞然失笑:雖不知是哪個鎮(zhèn)國寺,但金代距離五代確實只有一二百年,彼時的鎮(zhèn)國寺還只是一座歷史并不長久的“百年樓殿”而已。趙秉文或許不會知道,他無意間暢游的這座寺廟,竟會同他的詩句一道踽行千年,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如此燦爛的一筆。
這是怎樣驚艷的一座大殿??!遠遠地,已望見栱眼壁上一整圈的菩薩坐蓮壁畫,在日光的摩挲下顯出某種遠古時代特有的青色。大殿出檐巨大而深遠,雖立在僅一磚高的石臺基上,仍透出十足的磅礴氣勢??邕^門檻,便從通明的天地一下子進入了冷峻的佛國世界。大殿里,零碎地投進些暗沉沉的光,給菩薩的鼻尖描摹出明暗可辨的棱角。塑像實在很高,我只能抬起頭與它們對視??諝馇f嚴卻并不壓抑,大佛的臉上顯出意味深長的笑,一種千年后的看客難以參透的弧度。
除去敦煌莫高窟,鎮(zhèn)國寺萬佛殿內(nèi)的彩塑便是唯一留存的五代作品了。十四尊彩塑中,有三尊經(jīng)歷過重修與重塑,其余十一尊為五代原塑,距今已逾千年。豐滿腴潤的體態(tài),畫盡了唐風(fēng)的靈秀飄逸之美。碑廊中,有塊殘缺上部的石碑格外顯眼。湊近賞觀,發(fā)現(xiàn)它屬于那個北漢“悲情皇帝”劉崇的孫子劉繼欽。哥哥劉繼元繼位后,劉繼欽即交出兵權(quán),被貶至交城,最終也未逃脫被誅的命運。
佛像溫婉的微笑背后,是層層疊疊的腥紅與屠戮,這是文化政治永恒的血液,從云岡、龍門的窟龕一路流進大雄寶殿的門檻。然而就在這樣焦枯的空氣里,大佛的一抹微笑涂抹出更復(fù)雜的意味,衣褶上的線條氤氳更濃稠的色彩。在這樣的矛盾里,藝術(shù)究竟是因還是果,沒有人能說清楚。
或許這便是終極奧義:藝術(shù)一旦落地便再難參透,它們只能自顧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