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宋振華
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康復過程中,軀體控制能力占重要的部分,兩側軀干肌不平衡可能影響病人軀體功能、軀體平衡及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而影響生活質量[1-2]。有研究表明,軀干控制訓練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康復療效[3]。缺血性腦卒中病人軀干控制訓練時運動幅度不大,無法及時調整動作,確保軀干控制訓練動作的有效性。病人軀干肌發(fā)力不均勻可能導致軀干肌康復不均勻,從而影響整體軀體功能、軀體平衡等[4]。表面肌電系統(tǒng)可顯示淺層肌肉的生物電變化過程,表面肌電信號變化可顯示肌肉收縮變化[5]。本研究觀察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軀干控制訓練在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康復中的應用,以期促進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康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5月??谑腥嗣襻t(yī)院神經內科及康復科接受住院治療的46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6],且經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經臨床治療后處于康復階段;首次發(fā)??;為單側腦梗死或腦出血;向病人解釋研究方法和過程后,獲得病人及家屬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且病例資料完整可靠。排除標準:年齡>70歲;合并其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疾病;存在精神障礙性疾病等。研究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齡37~68(59.6±11.6)歲;病變部位:左側14例,右側9例。對照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齡38~67(61.2±10.6)歲;病變部位:左側13例,右側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軀干控制訓練,訓練內容:①選擇性控制腹肌,參考相關文獻[7],病人仰臥于床上,雙下肢與床水平,兩內踝平行,兩腳與軀干平行,抬起病人腿部,跨過另一側腿部,向外促進膝蓋運動,使髖部外展與內收。用手幫助病人穩(wěn)定胸部后,另一只手輕輕下壓病人胸骨。②囑病人重心轉移向側方,使病人軀干保持正直,雙肩保持同一水平線。正直平衡狀態(tài)下,盡量使骨盆和肩胛骨保持平行。③翻身,保證病人運用正常的運動模式進行翻身,無論是向兩側翻身,還是向俯臥位翻身。④臀橋,病人平臥,彎曲膝部,以足部為支撐點,抬高臀部并盡量向上。⑤屈髖伸直軀干,病人以手臂為支撐,置于凳子上,以一定力度作用于胸腰椎,使用外力促進病人伸直軀干。感覺病人適應外力作用后,停止施力,囑病人主動伸直背部并抬起手臂。⑥雙手前伸盡量觸地,病人雙腿與肩同寬支持在地面上,雙手向前觸碰腳趾,盡量伸直患側手臂。病人雙腳伸直后平放在地面上,不伴有踮起腳尖。靈活選擇軀干控制訓練內容,治療時間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持續(xù)4周。研究組在軀干控制訓練基礎上采用表面肌電系統(tǒng)輔助治療。采用表面肌電系統(tǒng)測定軀干肌的表面肌電平均振幅,根據表面軀干肌電信號確定病人進行相關控制動作的主要用力肌群,并進行動作指導及相應調整。軀干控制訓練內容和時間與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軀體功能改善情況比較,采用軀干損傷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分為靜態(tài)坐位平衡(總分7分)、動態(tài)坐位平衡(總分10分)和協(xié)調(總分6分)3部分;得分0~23分,得分越高提示軀干能力越好。②兩組軀體平衡比較,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間接評估平衡功能,共14項內容,總分56分,得分越高提示身體平衡功能越好。6 min步行距離,病人根據體力,無輔助情況下,在一段長30 m平地上往返行走6 min,選擇適當休息或停止試驗,記錄6 min內行走的最長距離。③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共10項內容,總分100分。④兩組生活質量比較,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生活質量[8],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8個維度,該項得分=(該項實際得分-該項最低分)/(該項最高分-該項最低分)×100,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2.1 兩組軀體功能改善情況和軀體平衡比較 治療前,兩組TIS評分及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研究組TIS評分、BB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軀體功能改善情況和軀體平衡比較(±s) 單位:分
2.2 兩組6 min步行距離和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6 min步行距離和AD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研究組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研究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6 min步行距離和ADL評分比較(±s)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目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康復治療過程中,多依靠康復治療師輔助病人進行患側肢體的被動運動,引導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被動運動,病人一般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9-10]。軀干控制訓練是根據病人現有狀況評估分析,選擇可完成動作,循序漸進,進行軀干肌鍛煉[11-12]。軀干訓練可重新構建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主動收縮患側軀干肌,增強軀干整體穩(wěn)定性及控制能力,有助于恢復患側軀干位置覺,從而提高整個軀體的平衡能力及運動功能[13]。軀干訓練將全身軀干及下肢關節(jié)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強化控制訓練,可提高平衡能力和運動能力[14]。軀干肌肉活動與軀干控制能力密切相關,且與平衡能力密切相關。
雖然軀干控制訓練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軀干控制能力及軀干平衡能力。軀干控制訓練中,存在動作幅度不大、難以察覺動作是否規(guī)范到位的問題[15]。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病人參與軀干控制訓練的依從性差,有待提高。由于無法獲知鍛煉的正確性或有效性,導致病人依從性差,可能需要嚴格監(jiān)督和指導才能使病人按時和足量完成訓練,同時無法保證訓練的有效性[16]。部分病人可能對康復效果急于求成,對康復鍛煉的耐心不足。將表面肌電生物反饋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康復過程中,可輔助糾正病人軀干肌控制訓練的異常動作,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動作,達到功能恢復的目的[17-18]。表面肌電信號可直觀看到收縮的肌肉是否正確,加強病人主觀能動性,對軀干控制訓練充滿信心,愿意主動參與訓練[19]。多項研究表明,應用表面肌電信號可加速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康復進程,且安全性良好[20-21]。尤其適用于姿勢控制異常的缺血性腦卒中早期偏癱病人。
近年來,表面肌電技術逐漸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吞咽障礙的早期篩查和診斷[22-23]。該技術不但可輔助評估吞咽障礙來源,并且可輔助評估吞咽過程中肌群的相關肌電活動。本研究將表面肌電生物反饋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康復病人中,根據表面肌電信號對軀干控制訓練進行調整。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研究組軀體功能改善情況和軀體平衡能力優(yōu)于對照組,可提高病人主觀能動性,改善動作不規(guī)范,對軀干肌甚至軀體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康復起到促進作用[24-25]。有研究顯示,將表面肌電應用于針刺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可改善下肢功能[2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6 min步行距離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在表面肌電輔助下,病人軀干肌康復較好,同時可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軀干控制訓練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生活質量。可能與表面肌電生物反饋促進病人康復、改善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有關[27]。
綜上所述,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軀干控制訓練在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康復中應用,可改善軀體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適宜在臨床中推廣應用。本研究存在不足:納入的病例數有限、隨訪時間短等,今后將加大研究規(guī)模,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探討表面肌電聯合軀干控制訓練在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康復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