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芝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岱廟實驗學校 271000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資源,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只知“教教材”,不知“用教材教”,使得數學課堂失去了精彩與活力。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從課程標準、學科特征、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及學生具體實際出發(fā)適切地處理和使用教材,不僅體現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是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力的機會,更是讓數學課堂綻放光彩的契機。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一線教師需要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因為只有真正地“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才能讓學生達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才能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深度發(fā)展,進而發(fā)展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
盡管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但在日常教學中,各種流于形式或缺乏深度的使用數學教材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具體來看,主要有如下幾種常見現象。
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標準性和規(guī)范性,使得部分教師忽略了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常常視教材為“圣旨”,從而照本宣科地“教”教材;也有一些教師自身知識的貧乏,導致靈活處理教材的水平不夠,進而只能循規(guī)蹈矩地按照教材的編排組織教學過程。這些教師很多都是受到長期固有教學觀念的影響,覺得想要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就不能節(jié)外生枝,既然做不到“舊瓶裝新酒”,那就只能不逾越教材一步。還有的教師則是因為對教材本質的理解不夠透徹或是對學生的具體學情把握不夠準確,所以不敢創(chuàng)造性地改革,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問題堅決不聞不問,所以即便是有了動態(tài)生成資源,他們也是不敢面對的。
這樣對教材的照本宣科,使得學生只能感受到數學的枯燥乏味,逐步喪失學習的興趣,最終造成學習動力不足的后果。
當然,新課程的實施,對于所有的教師而言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戰(zhàn)。一般素質的教師連編者的意圖都理不清,去挖掘與領會意圖自然是難于上青天。于是乎,依靠現代信息技術資源,一些教師動輒課件演示,動輒合作學習,一節(jié)課下來花樣百出;還有些教師則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完全拋開教材提供的情境和例題,重新設計出自認為更加貼近實際的素材,讓學生猜想、驗證、操作、探索,更有甚者整節(jié)課下來都不讓學生翻開課本。
如此淡化教材承載功能下的大動干戈,課堂教學過程的確熱熱鬧鬧,但學生真正收獲了多少,是否真正意義上理清了知識本質就不得而知了。
重新開發(fā)和使用教材是每個教師的權利和義務,那么究竟該如何實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探尋。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想要“用教材教”,就需要教師讀懂教材,窺探到編者的意圖,更好地實施教學。教材是由學者精心編制而成,但教材中的問題和圖式都是靜止的,教師不能將這些靜止的素材和問題直接“輸送”給學生,而要讀懂、讀透教材,從學生需求和思維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使其生動、鮮活,讓學生頓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這樣,教材的使用才能有的放矢。
例1里程表(一)
師:紅紅暑假打算從北京到西安旅游,你覺得在出發(fā)前紅紅會思考些什么問題呢?
生1:一張飛機票要多少錢?
生2:到底是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生3:有哪些路線可以走呢?
生4:假如乘坐火車,沿途經過的站點有哪些?
……
師:你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具有創(chuàng)意。
師(拾級而上):若選擇乘坐火車,那就需要選擇路線,紅紅會怎么做?
生5:我每次出門我媽媽都會用“百度地圖”查一下,我建議紅紅也查一下。
師:非常好,下一步呢?(教師出示學生需要的百度地圖)
生6:圖太小了,必須要放大地圖才能看到詳細的鐵路線。(教師根據學生需求放大地圖,并動態(tài)呈現“北京——西安”沿途的各站路線)
師:根據這條路線圖,你覺得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數學問題?
生7:我們可以研究一下兩個站之間的距離。
生8:我們也可以研究兩個站火車要走多長時間。
生9:我們還可以研究票價的問題。
……
師:你們所提的問題都是很具有探究性的,真是非常厲害,但這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我們只能研究一個問題。剛才有同學提出研究兩站間的距離,那我們就先研究“里程”問題吧!兩站距離,僅有路線圖可以解決嗎?
生10:不行,還需要距離數據。
師:好,大家來看這張里程表,其中的里程信息中有何共同點?(教師課件出示圖1)
圖1
生10:上面都是以北京為起始站的。
師:非常好,那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下面的3 個問題……
盡管教材中以靜止的方式呈現了問題和素材,但是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創(chuàng)新改編了教學過程,通過巧妙的方式導入,變靜止為動態(tài),為學生的需求呈現問題,讓學生的數學思考真正發(fā)生,讓學生有了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這是難能可貴的。
教材并不是教學的內容,教師想要將教材轉化為教學內容就需要樹立好動態(tài)、開放的教材觀,合理開發(fā)和改造教材。深入解讀并改造教材,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運用教材是非常好的視角。當然,這些有效策略不會寫入教師的參考用書中,有時,不同的教學智慧決定了其發(fā)掘和改造教材的程度。因此,教學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生活素材,強化數學與生活間的聯系,讓課堂“物化”出深度精彩的回應,才能讓課堂取得真正的成功。
例2以小數乘法中“小數乘整數”的教學為例
師:下周我們就要學習“小數乘整數”了,明天剛好是周末,請大家利用周末的時間去參加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并將活動的過程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由于是數學日記,大家不可忽視一些相關的數學信息。在周一上課前,老師先評選出優(yōu)秀的活動日記,并選定為下節(jié)課的例題,請大家認真完成這項任務。
……
師:課前老師拜讀了你們的日記,大部分同學寫得非常好,現在選取了幾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下面請記錄者本人來讀一讀。
生1:星期六早上,王叔叔來家里做客,爸爸讓我去超市買點豬肉和蔬菜。我一到超市就看到以下肉價:瘦肉1 斤12 元,肥肉1 斤8 元,排骨1 斤10 元。我一共帶了20 元,當即決定買些排骨和青菜。營業(yè)員阿姨給我稱了1.8 斤排骨,一共18 元,余下的2 元錢我買了2斤青菜。
生2:星期五晚上一到家,有個收土雞蛋的大爺到我家里來收土雞蛋。媽媽當機立斷準備考一考我的計算能力,土雞蛋的價格是1 斤8 元,家里一共有24.5 斤土雞蛋,我用計算器很快算出可以賣196 元。媽媽喜滋滋地收了錢,而我卻不太開心,小數乘法我還不會,如果沒有計算器幫忙我今天肯定要出丑了。那我是不是可以試著筆算看看能不能算出來呢?說干就干,我立刻拿出草稿紙進行嘗試。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在我的努力鉆研下,我果然也有了不少認識呢!
……
師:剛才大家的匯報都不錯,下面我們就將這些作為今天這節(jié)課探究的數學例題,圍繞你們的日記來探討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教師課件呈現)
……
通過自己寫數學日記的情景融入,這是高附加值的資源,瞬間讓枯燥的計算問題獲得了動態(tài)背景下的支撐,將算理融化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之中,并與學生的思維并駕齊驅,極好地豐富了他們的內需情感體驗,讓他們自然產生了拓展思維空間的主觀欲望,在愉悅的情境中認識到學習小數乘法的必要性,激發(fā)了思維碰撞,實現了課堂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边@句話充分道明了教材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審視教材、開發(fā)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十分重要,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探究和學習。
新課程改革在本質上就是需要教師反反復復地實踐、反思和超越。從靜止的教材到動態(tài)的課堂,教師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想要上出一節(jié)具有深度和內涵的數學課,還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反復研讀及整體把握,樹立好新的教材觀,基于教材又活用教材,才能將教材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實踐,從而讓數學課堂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