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
(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19)
作為一所省級高級中學或四星級高中,必須具備三個要素:“貴族”品位、融時天性、領先風范。
其中,教師隊伍建設“貴族”品位最為重要。標志之一,六大數(shù)據(jù):特級教師數(shù)、正高級教師數(shù)、政府獎園丁獎獲獎人數(shù)、各級教學名師人數(shù)、各級人大政協(xié)人數(shù)、各級社會團體兼職人數(shù)。標志之二,四大中心:媒體關注中心(以央視等國家媒體為例)、教育教改中心(以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全省、全國教改會議為標志)、師資培養(yǎng)中心(為當?shù)嘏囵B(yǎng)多少校長、名師)、人才輸出中心(為地方輸送多少管理、專業(yè)人才)。標志之三,四大素質:潛心讀書、專心致志、引領指導,堪為人師。以一個學科為基點,從“學科+”到跨界(兩到三個學科),直到全景融合,融為一體。但對于每一個教師而言,學科是起點,又是歸宿,相互映照又各自獨立。標志之四,不全力以赴搞應試教育,不高調宣傳自己是素質教育,必須關注高考成績與排名。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說過,教育不應排斥分數(shù),也不應止于分數(shù)。分數(shù)說到底是對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的一種評價結果的報告。當然,孩子只有分數(shù),贏不了未來的大考;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國家就沒有核心競爭力。盡管分數(shù)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根本目標,但不要暗地里拼命,唯分數(shù)是舉,公開場合又有意識排斥,其實,關注分數(shù)與素質教育應該并行不悖。
不管進行哪一輪基礎教育改革,都必須堅守底線,遵循規(guī)律,堅持辯證的教學觀,比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接受與建構的關系、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高考,是我國制度建設、教育方略、人才選拔的重要國策,盡管一直有這樣或那樣的爭議,有地區(qū)錄取線的明顯差異與不平衡,但總體上不能否定,我們必須正向肯定:高考,至今仍然是中國社會在各種不同的強烈訴求中艱難追求、守護基礎性公平的縮影,是我國公共領域對公平堅持得最好的制度,是中國社會實現(xiàn)階層流動、打破三大差別的最主要通道,是平民子弟改變命運的制度化保障與鼓勵。而且高考培育了一代人的拼搏精神,對規(guī)則與紀律的敬畏,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的認真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人生競爭的重要性、艱巨性、現(xiàn)實性。至于高考的不足,也要從宏觀上去評判,因為高考也導致學生成長時代的一些遺憾,比如對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發(fā)展等付出一些無法回避的代價。最后,高考也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到,我們孜孜以求的公平、合理,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的各種改革、各種調整,常常是相對的、盡可能的,對它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中國教育的中國特色主要是家長為主導的學校教育,考生填報志愿受到家長的高度重視是理所當然的,考生自身的選擇權利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加強對高中家長關于高考志愿填報的指導與培訓。
感悟過程。不要期望本碩連讀、本碩博連讀,一次性完成學業(yè),一氣呵成,學完了事,然后工作。讀書、學習、提升,是一輩子的事。本科畢業(yè)以后首先應該工作,不工作往往脫離社會,難以成才,難以成器。實踐、社會,是人生真正的老師。而且不要輕易放棄多次選擇的權利。
尊重考生。家長不要擅自做主,強加于子女。尤其是子女討厭而你喜歡的專業(yè),不是你讀大學。只有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一錘定音,才能無怨無悔、不計得失,千萬不要進校后再想辦法轉專業(yè),費時費錢,得不償失。
慎選專業(yè)。對目錄上的專業(yè)千萬不要望文生義自我解釋,可以在百度、知乎上搜索,也可以到大學網(wǎng)站瀏覽。家境好、準備考研的,選基礎學科,比如文史哲、數(shù)理化生;家境一般、不準備考研,選應用學科,如電子電氣、機械、建筑。本科階段應該選擇有難度的專業(yè),打好基礎。凡是自學考試開考的專業(yè),可以不填報,以后有興趣可以自學。太熱太紅的專業(yè)不要跟風,導致考生扎堆,過于前衛(wèi)往往不切實際。由于市場需求只是預測,過于超前會給就業(yè)帶來困難。語言工具類專業(yè),比如漢語言文學、英語、計算機技術,如果選擇一定要花十二分的努力,因為這些內容所有文理工都涉及,學不好則貽笑大方。
考慮就業(y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誰也無法預測,關鍵是選一個有分量、有難度的專業(yè),不愁找不到工作??鐚W科的專業(yè)慎填,有的專業(yè)文理兼收,比如心理學,入學后會給自己的學習提高帶來跨界難度,最后變得不倫不類。
第一,所謂“狀元”,不過是一個競爭登頂?shù)慕璺Q,狀元本來是指全國性的,僅限一人。如今已經(jīng)無限度拓展,最高是省級,然后有地市級、縣級,進而又分學科,所以狀元數(shù)量很多,弄得大家眼花繚亂,難以記住。
第二,不能有嫉妒心理、酸葡萄心理,“肉食者鄙”的心理,也不能以偏概全,以偶然、個別的例子來否定群體。應該高度肯定各級各類狀元的成績,畢竟是人生競爭歷程中一個階段的強者,值得宣傳。
第三,狀元也好,落榜也好,不過是漫漫人生的一個驛站、一個終結與一個起點,不能代表一生。今后的競爭依然激烈,今日之強者,成為明日之落伍,也很正常,不能有思維定式:要求狀元一輩子永遠遙遙領先,這是不切實際的。人生要面對很多很多的終結與起點,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是第一名,只能獲得階段性第一名。
第四,每年高考結束就會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是對所謂狀元的過度追捧以及社會消費,一是對往屆個別狀元無所作為的隱私挖掘,這都是不正常的心態(tài)。
第五,狀元畢竟是狀元,整體上無法否定,絕大部分都是優(yōu)異、優(yōu)秀的,仍然是優(yōu)秀頂尖人才,這一點毋庸諱言。當年的狀元早就過了炒作期,回歸到平靜正常的生活。
第六,以后能否成為大家還有多方面原因,不是考試成績越好越偉大。真正的知識與能力,應該是在實踐中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