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沛,許 璐,馮永鵬,王芙蓉
每年有多達130萬人死于腦卒中[ 1],年增長率為10%,且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2-3]。吞咽困難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其發(fā)病率高達50%,并發(fā)吞咽困難的患者死亡率是普通腦卒中患者的3倍[4],威脅著腦卒中患者的生存,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因此,對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應及時發(fā)現(xiàn)、及早評估并干預,可降低其死亡率及致殘率。本研究對項針聯(lián)合地黃飲子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效果進行總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間收住本院的腦卒中患者,且存在吞咽困難者60例。治療組30例,其中腦梗死20例,腦出血1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43~75歲,平均(63.5±13.8)歲。對照組30例,其中腦梗死17例,腦出血13例;男13例,女17 例;年齡44~75歲,平均(65.8±12.4)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診斷;②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符合《神經(jīng)康復學》關于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主要包括腦血管病患者出現(xiàn)明顯的吞咽困難、嗆咳等癥狀。
1.3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病程<6個月;③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2 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②合并有認知功能障礙、失語等;③不能配合檢查與治療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徒手康復法訓練:①間接進食訓練;②直接吞咽訓練;③咽部冰刺激。每次30 min,每日2次。
1.4.2 治療組:在徒手康復法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項針聯(lián)合地黃飲子治療。地黃飲子加味藥物組成:黃芪、黨參各20 g,熟地黃、生地黃、石斛、麥冬、茯苓、石菖蒲、遠志各15 g,五味子10 g,牛膝12 g,肉桂3 g(后下),肉蓯蓉、巴戟天、山茱萸各5 g,大棗6枚,生姜6 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項針選用頸夾脊、雙側風池、風府、舌三針、人迎等穴。針刺前患者取仰臥位,頭略抬高,給予常規(guī)消毒,采用毫針(規(guī)格0.25 mm×25 mm,華成牌),針刺風池穴、風府穴時,針尖向內下朝人中或鼻尖方向,從后外斜向前內與矢狀呈45°,局部酸脹感為得氣;針刺廉泉穴時從前斜上向咽喉方向進針,與水平面呈45°,感舌根部酸脹為得氣;針刺頸夾脊時,針尖延順經(jīng)脈自上而下刺入,局部酸脹感為得氣;針刺啞門穴時與頸部垂直90°刺入,局部酸脹感為得氣。留針30 min,每日1次。
1.4.3 觀察與指標:①標準吞咽功能評估(SSA)評分。內容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臨床檢查計8~23分;第二部分:囑咐患者分別吞咽5 mL水3次,觀察吞咽功能情況,計5~11分;第三部分:如上述無異常,觀察患者一次性吞咽60 mL水需要多長時間,是否伴有咳嗽等癥狀,計5~12分,得分越低則提示吞咽功能越好。②洼田吞咽功能障礙評價。通過對3組肌肉(舌肌、咀嚼肌、咽喉肌)進行評級,每組肌肉分別評1~4級,等級越高,功能越差。療效分為:完全恢復、基本恢復、有效、無效??傆行?(完全恢復例數(shù)+基本恢復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吞咽生存質量量表(SWAL-QOL)。量表計分采用Likert評分,分為1~5個等級,得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好。各觀察指標在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和2個月時各評價1次。
2.1 2組患者洼田吞咽障礙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洼田吞咽障礙臨床療效比較[n(%)]
2.2 2組患者SSA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SA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 SSA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SWAL-QOL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WAL-QOL評分比較(分,
腦卒中后的吞咽功能障礙,主要是因為當延髓神經(jīng)受損,吞咽過程中的神經(jīng)傳導受阻,無法支配咽、腭、喉、舌的肌肉,從而導致患者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甚至進一步發(fā)展成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等。中醫(yī)認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屬中風、喑痱、喉痹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其病機為風、火、痰、瘀引動痰濕,使血脈不暢、阻塞脈道、閉阻舌絡、舌肌活動不靈、壅塞咽喉、咽喉啟閉失司等,引起吞咽困難。
本研究項針選舌三針,頸夾脊、風池、風府、人迎等穴,廉泉穴位于頜下,具有息風、清腦、祛風和宣揚經(jīng)氣等功效。所以舌三針以廉泉穴為主,加左右旁開0.8寸的兩穴組成。針刺舌三針可針對風陽內動、上擾清空、挾痰走竄經(jīng)絡所致的卒中后吞咽困難,重在疏經(jīng)通絡、滋養(yǎng)咽喉。風池是風邪入中流注之處,為治風要穴,是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穴,穴下深處是延髓,主治舌肌、會厭功能失常的吞咽困難。陽維脈循行項后,頸夾脊穴為經(jīng)外奇穴,與任脈所循行之咽喉部相表里,與督脈會合于風府、啞門穴,與足厥陰經(jīng)交會于顛頂,腦為髓海,針刺風池、風府、頸夾脊、啞門等穴能疏通督脈、補髓填精,諸穴配合,能平肝熄風,通利關竅,改善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指出其具有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作用,可主治下元虛衰、腎陰陽兩虛、痰濁上泛咽喉的“喑痱”之證。 方中熟地黃、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合用滋腎陰,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四藥共為君藥。附子、肉桂、石斛、麥冬、五味子共為臣藥,用附子、肉桂的辛熱,助陽益火,溫養(yǎng)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用石斛、麥冬的微寒,去腎之虛熱,養(yǎng)陰清熱,益胃生津;五味子味酸,性溫,可收斂固澀,補腎寧心,益氣生精,可助山萸肉、熟地黃固腎澀精,助肉桂納歸腎氣。石菖蒲與遠志、茯苓配伍可交通心腎、化痰開竅、返真陽、利咽開喑,共為佐藥。姜、棗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上下兼治、攻補兼施,水火相濟,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上攝納浮陽之虛火,下補養(yǎng)下元之虛衰,除咽喉之濁氣,使痰化竅通,則語自解、體自正,喑痱自愈。所以通過項針局部可通利關竅、滋養(yǎng)咽喉,通過地黃飲子以上下兼治、攻補兼施,調理全身以除咽喉濁氣,共同達到治療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洼田吞咽功能障礙評價有效率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治療組療效更為顯著;SSA評分2組均較治療前降低,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2個月以后效果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WAL-QOL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從治療1個月開始,治療組相比對照組有更好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地黃飲子項針治療相對單純使用徒手康復法,提高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