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彥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康復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脊髓損傷是因外力作用所致的神經損傷性疾病,脊髓受損導致機體神經中樞調節(jié)功能失常,使患者出現(xiàn)運動障礙、感覺障礙和自主功能障礙,進一步影響膀胱儲尿、排尿的控制和感覺中樞系統(tǒng),并發(fā)神經源性膀胱。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表現(xiàn)為尿不盡、尿頻、排尿困難等癥狀,還可能發(fā)生尿路感染和尿潴留,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以間歇性導尿技術為主,該技術采用導尿管幫助患者排尿,可以減少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導管留置時間長,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泌尿結石或尿路感染。有研究[2,3]表示,神經源性膀胱屬于中醫(yī)“癃閉”的范疇,因脊髓損傷后致使氣滯血瘀,造成膀胱氣化失調,故引發(fā)小便失控。早期采用針灸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可以改善患者的反射性排尿功能,建立平衡的膀胱功能,從而有效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預防尿路感染、尿潴留的情況。鑒于此,本研究選擇2018年6月—2020年5月于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治療因脊髓損傷而造成神經源性膀胱的66例患者開展對照研究,探討間歇導尿聯(lián)合針刺治療改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201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66例因脊髓損傷而造成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33例)與研究組(33例),本研究已獲得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支持,所有患者簽署研究知情協(xié)議書,并自愿參與研究。參照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2.57±8.69)歲;胸髓損傷12例,頸髓12例,腰骶髓9例。研究組: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3.11±8.74)歲;胸髓損傷11例,頸髓13例,腰骶髓9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彩超檢查可見排空膀胱后殘余尿量>150 mL;出現(xiàn)尿急、尿頻、夜尿、尿失禁等癥狀。(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西醫(yī)結合泌尿外科學》[4]的相關標準,小便量少,點滴而下,口干不欲飲,小腹飽滿,脈滑數(shù),舌紅,苔黃膩。
1.3 納入標準 具備正常的交流能力者;對間歇導尿、針灸耐受者;無凝血功能障礙者。
1.4 排除標準 合并神經病者;先天性癡呆或尿失禁者;自主神經反射嚴重亢進者;具有過敏體質者;免疫缺陷病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尿道感染或尿道梗阻者;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者;具有腎積水或前列腺腫瘤者。
1.5 治療方法 參照組接受間歇導尿技術治療,囑咐患者取仰臥位,暴露外陰部,采用一次性導尿管(濟南晨生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12#)經尿道插入患者膀胱,根據(jù)膀胱殘余尿量決定間歇導尿間隔時間和次數(shù),常規(guī)間隔時間為3~6 h,對患者尿逼肌壓力和膀胱容量進行評估,實施膀胱功能訓練,持續(xù)治療5 d。研究組在參照組間歇導尿技術治療基礎上加以針刺治療,具體方法:選擇關元、氣海、中極作為主穴,尿液滴瀝不盡者可增加歸來、水道、曲骨、會陰穴,尿液渾濁或便秘者增加腎俞、膀胱俞、秩邊、長強、L1~L5夾脊穴;以三陰交、足三里為肢體遠端取穴的主穴,以八髎穴作為局部取穴的主穴。在實施間歇導尿術治療前,對腹部腧穴和背部腧穴隔日交替針刺,背部腧穴針刺過程中,無需配合肢體遠端腧穴。針刺時,囑咐患者取平臥位或仰臥位,暴露穴位,并給予常規(guī)消毒,使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0.30 mm×13 mm,蘇械注準20162270970)直刺穴位40 mm,以平補平瀉手法為主,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補液量<200 mL,拔除導尿管,評估患者膀胱類型,對痙攣性膀胱,給予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針刺20 min,行針2 min;對遲緩性膀胱者,應采取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針刺 10 min,行針2 min,每日1次。針灸治療持續(xù)5 d,以此作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神經源性膀胱的中醫(yī)癥狀評定標準,對患者排尿困難、下腹墜痛、尿頻尿急、淋漓不盡癥狀由輕至重依次以0分、1分、2分、3分、4分、5分、6分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低表示癥狀越輕。觀察和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的膀胱功能,包括膀胱最大排尿量和膀胱順應性。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的比較 2組治療前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的比較 分)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膀胱功能的比較 2組治療前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順應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順應性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順應性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膀胱功能的比較
神經源性膀胱是脊髓損傷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引起尿道感染、尿潴留的主要因素,由于脊髓和神經損傷,導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礙,使患者出現(xiàn)尿不盡、尿頻、夜尿、遺尿等癥狀,若不及時處理,會造成腎功能損害,提高患者的死亡風險[6]。因此,在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應重視膀胱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目前,西醫(yī)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主要手段包括膀胱電刺激、膀胱功能訓練、留置導尿管引流、間歇導尿等,雖能重建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但是仍然存在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風險,而且也給患者帶來不適。為此,臨床應尋求更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神經源性膀胱屬于中醫(yī)學“癃閉”的范疇,因脾氣虛、腎陽虛、肺氣虛,導致經脈瘀滯,尿道受阻,膀胱氣化功能受損,造成排尿不暢。因此,本病治療應以“溫陽化氣、通利小便”為主。針灸是中醫(yī)學治療方法之一,具有通調下焦氣機的效果,有研究[7]表示,采用針灸治療神經源性膀胱效果顯著,可以達到通暢膀胱的目的,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中醫(yī)癥狀積分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與喬碩等[8]的研究報道具有一致性,這說明,相比于單獨使用間歇導尿技術,采用間歇導尿技術聯(lián)合針刺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效果更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排尿困難、淋漓不盡等癥狀。這是因為針灸可以調理沖任二脈,通過辨證施治,針刺患者腹部腧穴、背部腧穴、肢體遠端腧穴,可發(fā)揮補氣益腎、疏通經絡之效,還能調理肝、腎、脾,從而兼顧調和氣血、疏通水氣之作用,有效調節(jié)神經中樞對排尿的反射功能,有利于緩解患者排尿困難、淋漓不盡、尿頻尿急等癥狀[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順應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膀胱最大排尿量和膀胱順應性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鄢戀梅等[10]的研究報道具有一致性,這說明,相比于單獨使用間歇導尿技術,采用間歇導尿技術聯(lián)合針刺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促進功能恢復,這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這是因為間歇導尿技術雖能重建患者的排尿功能,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患者膀胱功能的障礙情況[11,12],故在促進膀胱功能恢復方面收效甚微,間歇導尿技術聯(lián)合針刺治療可以刺激膀胱尿道的周圍神經或中樞神經,使其產生興奮性,進而發(fā)出抑制性突觸電流[13,14],有利于雙向調節(jié)膀胱神經網(wǎng)絡的正常電活動,這不僅能興奮尿道平滑肌,而且還能增強肛門擴張肌電信號和括約肌收縮[15,16],最終有效阻止亢進的膀胱功能,以平衡膀胱排尿的生理功能,實現(xiàn)膀胱的正常儲尿與排尿[17,18]。
綜上所述,間歇導尿技術聯(lián)合針刺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不但能改善患者排尿困難、淋漓不盡、尿頻尿急、小腹墜痛癥狀,還能促進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有利于維持正常膀胱儲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