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瑜清,劉 珊,鄭 洪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一名成功的行醫(yī)者必須與患者有良好的溝通,并對患者開展適當的宣傳教育。中醫(yī)醫(yī)生在西方行醫(yī),克服普通的語言交流障礙并不難,而最具挑戰(zhàn)的是文化差異上的隔閡?,F代有很多關于中醫(yī)藥對外傳播的教材、典籍等文本雙向翻譯,均比較注重理論和學術[1-2]。但在行醫(yī)時,中醫(yī)醫(yī)生面對的不是學習者和研究者,而是普通的患者。中醫(yī)醫(yī)生與患者之間有效溝通,可推動西方民眾了解中醫(yī)中藥的策略。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譚富園在美國行醫(yī),診治了眾多西方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用英文撰寫了The Science of Oriental Medicine一書并出版。書中內容并非探討醫(yī)學理論,而是著重記錄其行醫(yī)經歷,并向美國民眾宣傳中醫(yī),由此留下了中醫(yī)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下行醫(yī)的早期寶貴資料。筆者就其中所體現出來的溝通與傳播策略試作探析。
譚富園,1851年出生于廣東順德龍江里海吉原坊,曾在當時的北京太醫(yī)院醫(yī)學館學習。1890年譚富園接受其在美國行醫(yī)的舅舅黎普泰邀請赴舊金山,早期擔任黎普泰的助手,在黎普泰去世后開始獨立行醫(yī)。1895年譚富園在洛杉磯創(chuàng)辦富園醫(yī)局[3]。
在19世紀末,美國的排華運動正處于高潮,種族主義、文明優(yōu)劣論等言論在社會中宣揚,媒體認為華人在語言、文化、宗教等方面與美國相互排抵,中醫(yī)學被媒體視為不科學的醫(yī)學[4-6]。但譚富園憑借其出色的醫(yī)術,治愈了眾多美國患者,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作為中醫(yī),他不具備美國的行醫(yī)資質[7],因此曾被西醫(yī)控告,經多位患者寫信求情,才免于獲罪??梢娝c美國患者之間具有良好的醫(yī)患關系。
譚富園醫(yī)名遠播,吸引了很多咨詢者,使得美國民眾開始對中醫(yī)學產生興趣。為宣揚中醫(yī)藥,譚富園計劃在洛杉磯創(chuàng)辦東方醫(yī)學院(An oriental medical college),向美國人講授中醫(yī)學課程。他的想法得到了朋友與患者的支持,故譚富園收集整理之前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于1897年編寫并出版了The Science of Oriental Medicine一書。此書名可譯為《東方醫(yī)學的科學》或《東方醫(yī)學之真義與方法》[8]。全書共有20章,介紹了中醫(yī)歷史、中醫(yī)理論知識、各科臨床常見病的診治理論,3名中醫(yī)師譚富園、黎普泰、黎文(黎普泰之子)的教育經歷、診療事跡,以及創(chuàng)辦東方醫(yī)學院的計劃等內容。
The Science of Oriental Medicine記錄了譚富園在美國行醫(yī)的真實情況。作為醫(yī)生,他能夠立足的最根本原因是中醫(yī)的良好臨床療效。但由于此書并非面向醫(yī)學專業(yè)人士,故并不致力于系統(tǒng)闡述中醫(yī)學理論,書中具體的醫(yī)療經驗記載也不多。此書最主要的目的是向美國社會宣傳中醫(yī),也體現了譚富園與美國患者溝通方式的特點。
2.1 注重借理闡釋 譚富園雖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療效,但因美國患者大多不了解中醫(yī),未接受過中醫(yī)診療的美國人對中醫(yī)能夠治療疾病這一觀點,仍抱有懷疑態(tài)度。為了說明中醫(yī)作用的原理,譚富園根據受眾的特點和思維方式[9],有時借用西方醫(yī)學、科學和常識來闡明中醫(yī)理論。例如他嘗試結合西醫(yī)生理知識,以通俗的語言,向讀者闡述中醫(yī)五臟功能。
例1 The lungs belong to the mineral element.They ar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hest.They look like an umbrella.They are connected with the nostrils.They have eight leaves or lobes,six in front and two in the back.There are nine divisions of the pipe through the throat which connect the lungs with the nose and are called in English the trachea.The lungs are joined to the heart by large veins.The power in the outside heat of the lungs can control the air of the body and the power in the inside heat can control the large intestine,and the large intestine belongs to the mineral element also.
這段文字以讀者既有的解剖知識為基礎,闡述了肺臟的生理結構,簡略增加了中醫(yī)的特色。肺五行屬金,肺主氣,與大腸相表里。而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肺主宣降”“通調水道”“肺朝百脈”等內容則被省去,更強調中醫(yī)生理知識與西方醫(yī)學生理知識的共通性[10]。
例2 But the nature of quinine is to condense;it cannot remove malarial poison through the outside of the body,that is,through the skin,and that is what is necessary.But we use herbal remedies,the power of which is to expand,and also to wake up the natural power(the vitality of the patient)to help the medicines.The two work together and remove the malarial poison which goes out of the body through the skin.If the poison returns to the skin it soon disappears,so that there is nothing poisonous left in the system after a cure.
書中記載當時《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中的內容:化學家Walter T.Scheele已經通過顯微鏡發(fā)現了引起瘧疾的病原微生物,并附有圖片。譚富園借此來闡述中醫(yī)對瘧疾的認識。瘧疾有3個階段,從人體皮膚到神經、肌肉,由表及里,逐漸加重,治療則是使用中草藥將瘧疾毒素從神經、肌肉中去除,通過皮膚汗腺排至體外。繼而,譚富園詳細介紹了西藥奎寧與中草藥這兩類藥物對人體產生的不同作用。美國醫(yī)生使用奎寧治療瘧疾,雖可以緩解部分情況,但該藥物不能將瘧疾毒素排出體外,即便治愈后仍有毒素留在體內,反而可能引起其他疾??;而中藥治療則可以將瘧疾毒素通過皮膚排出體外,且體內不會留下毒素。
2.2 突出比較特色 在美國應用中醫(yī),中醫(yī)醫(yī)生需要很好地突出自身特色。譚富園通過中西醫(yī)之間的對比來闡明中醫(yī)特色。他在書中列舉了當時美國社會上的一些常見疾病,以通俗的語言向讀者解釋各類疾病的病因病機、發(fā)展預后等情況,并對比中西醫(yī)的治療思路和方法,指出中醫(yī)藥在治療思路、處方用藥及疾病預后等方面均有優(yōu)勢。19世紀末美國多數臨床醫(yī)生仍是基于體液學說治療疾病,認為須排除體內“壞”的或“腐敗”的液體以恢復體液的平衡,故常使用藥物或物理方法來放血、發(fā)皰、出汗、通便、催吐等方式以實現治療目的[11]。譚富園向讀者介紹中醫(yī)學也有清除體內毒素(clean the system/purge)的類似治法,以及溫煦(warm the blood)和補養(yǎng)(strengthen)的治法,且可通過服用草藥茶達到上述目的。另外,草藥茶還可以替代一些外科手術治療。譚富園解釋外科手術是治療疾病的最后手段,雖然可以切除病灶,但無法根治疾病,而中醫(yī)在整體觀指導下,通過內服中藥調理病變臟器,使機體各臟器生理活動協(xié)調平衡,以消除局部區(qū)域的病變,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在用藥方面,富園醫(yī)局使用的中藥超過3000種[12]。這些中藥采集自中國的高山和山谷中,安全可靠,而西藥則有一定的副作用。為了說明中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他還向讀者講述了中國古代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同時向讀者說明“藥食同源”是中醫(yī)藥的特色之一。
例3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in general,is that a substance which can be used for food is suitable for use as medicine,and that a substance which would be poisonous or otherwise injurious as food is not only useless as medicine,but actually hurtful.
書中還列舉當地人日常飲食習慣,指出“roasted or fried meats”(烤肉或油炸肉食)、“eating more meats than vegetables”(肉類多于蔬菜)和“drinking cold drinks and eating raw fruits”(飲冷和生食水果)等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譚富園認為在治療期間,須選擇有益的飲食以幫助藥物共同作用于人體,節(jié)制對藥物作用有妨礙或無益的食物,而這些都是美國醫(yī)生忽視的內容。
2.3 強調理念優(yōu)勢 長期療程(continued medication)和治未病思想(preventive medicine)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理念優(yōu)勢。譚富園指出,普通人患病時希望通過醫(yī)生的診療盡快治愈疾病,但對于慢性疾病來說,這樣的想法卻是“幼稚而輕率的”[12]。譚富園認為,疾病治療是一個長期逐步的過程,患者不可能在幾天或幾周后恢復到正常的身體狀態(tài)12]。所以,中醫(yī)通過飲食調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續(xù)的藥物治療來治愈疾病。
中醫(yī)學除了在療效上的優(yōu)勢外,還有重視預防的特點。譚富園在書中指出美國每年患者數量不斷上升,患者并不能被治愈,缺乏預防醫(yī)學的理念是原因之一。故其希望向美國民眾傳達“治未病”的理念,重視健康,即在疾病早期階段通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進行中藥治療,以阻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減少患者的痛苦。例如書中第20章不僅提出了飲食原則,而且詳細列出了適合不同體質、疾病的飲食清單。
例4 For purposes of convenience in reference we divide our list of foods into two bills of fare.No.1 is for weak people or those in a somewhat advanced stage of disease,or those who are taking strong medicines....When patients are stronger and their digestion is better,and there is little or no fever,the following foods may be added to those mentioned above:Young chicken,turkey,squirrel,venison and a small amount of ham.Soups made from turtles are allowed to all patients,except those who are troubled with a cough.
譚富園列出兩份食物清單,第一份是為體質虛弱或正在服用中藥的人群準備的,第二份則是提供給體質較強、消化能力較好的人群的,可在第一份食物清單的基礎上增加肉類等食物,并且針對所患疾病的差異,有不同的忌口和飲食指導。除飲食之外,第20章還包含四季衣著、運動鍛煉等其他方面的保健指導。
3.1 普及為主的受眾策略 中醫(yī)藥海外傳播是跨文化傳播,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要求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將受眾的理解放在首位,打破文化壁壘所造成的理解障礙[13-14]。普通大眾的認知是由表及里的,更傾向于接受有趣簡練的內容和語言。譚富園在向西方大眾介紹中醫(yī)藥時,將中醫(yī)藥特點提煉為“pulse diagnosis”(脈診)、“herb teas”(草藥茶)、“preventive medicine”(預防醫(yī)學)、“diet”(飲食)、“continued medication”(持續(xù)治療)等具有代表性的詞匯,并在本書中反復強調,加深讀者印象,便于其傳播。
中醫(yī)古文語言簡潔深奧,晦澀難懂,且某些概念、術語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西方讀者不易閱讀和理解,甚至在中國生活和學習多年的西方人也很難理解和翻譯中醫(yī)古籍。考慮到上述原因,譚富園在編寫中醫(yī)教材時,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簡化和改變,避免了一些帶有本土特色的術語,如省略了陰陽、五行的哲學概念,望、聞、問、切的具體診斷方法,以及方藥配伍原則等方面的知識,不強調學術性,而注重科普性[15]。
例如他強調了中醫(yī)是通過脈診來診斷疾病的,這是西醫(yī)所沒有的診法。他并沒有對中醫(yī)脈診的原理進行詳述,而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將人體的臟器和經脈形容為多個南瓜的根和莖葉:在南瓜植株狹小有限的空間里,根和莖葉的聯系互相交織覆蓋,難以分辨莖葉與根的對應關系,若以五行分類,明確根系與莖葉顏色的對應關系,就可以根據莖葉的顏色追溯到其所屬的根系[12]。又如譚富園在介紹中醫(yī)病因學說時,從日常生活中描述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生成原因,以及六淫致病的癥狀,但并沒有詳細論述中醫(yī)理論中六淫致病的特性,而是將六氣簡化為日??山佑|之物,減少了中醫(yī)形而上的印象,而更著重于現實性。
例5 The fourth form is damp air,and is that which is found in low altitudes and about swamps,and soon after rainstorms.This is the external source and origin of malaria.
以“damp air”(濕邪)為例,譚富園闡述了濕邪之氣來自于低海拔或沼澤濕地,或是暴雨之后,是瘧疾的病因,但沒有介紹濕氣重濁、黏滯等特性。
3.2 堅持主體的文化策略 在跨文化傳播當中,傳播主體也不應一味迎合受眾的文化背景,適當地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反而更能獲得受眾的尊重。因此,譚富園經常正面講述中華醫(yī)藥的文化特色與優(yōu)勢。與中醫(yī)古籍、教材比較,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中醫(yī)藥相關知識,兼具醫(yī)學、人文和敘事性,更加生動活潑,更易被大眾接受和傳播[16]。譚富園在The Science of Oriental Medicine中增加了一些歷史故事,如介紹了中醫(yī)藥發(fā)展歷史中的神農和黃帝兩位人物,以及《素問》和《靈樞》。
例6 The name of the first“holy man”who was a wonderful physician was Son Non....He had learned more plainly than any body else that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included in five kinds of elements.He divided these five natural elements into water,vegetation,fire,earth and mineral.All herbal Medicines are chosen an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 to these five natural elements.
此例介紹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研究草藥,根據五行進行分類,明確各類草藥的功效以用于治療各種疾病。譚富園在堅持中華文化的核心立場基礎上,根據受眾文化和接受度進行適當改編與詮釋,向西方讀者宣傳中醫(yī)藥發(fā)展歷史久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經驗傳承[17]。
另外,在日常養(yǎng)生知識方面,譚富園向讀者講述了中國古代楚王好細腰的故事,表示美國女性穿著緊身衣服的時尚追求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和導致婦科疾病,呼吁女性穿著寬松舒適的衣服,一方面貼合美國女性現實問題[18],另一方面引入中國文化,在古代中國也曾討論并解決了穿著的問題,以求引起讀者的文化共鳴。
3.3 多元公開的渠道策略 雖然臨床療效的口碑相傳是最好的傳播渠道,但這種以人際溝通為主的傳播范圍較窄且過于被動[19]。因此譚富園一改華人很少在公開媒體發(fā)聲的做法,充分利用美國媒體和出版物,擴大傳播面與影響力。富園醫(yī)局曾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而且The Science of Oriental Medicine中收錄的部分文章也曾發(fā)表在報紙上。
譚富園非常善于結合美國社會的關注點來進行宣傳。晚清時期,中醫(yī)在中國執(zhí)業(yè),并不需要考取資格證。一般情況下中醫(yī)以師承為主,沒有學校教育的學歷。清同治六年(1867年),當時的太醫(yī)院復設醫(yī)學館,是當時唯一的中醫(yī)教育機構[20]。譚富園在出國之前有幸在其就讀并獲得了證書。這份證書在中國僅僅是取得進入太醫(yī)院的資格。但在美國,譚富園充分利用了這份證書,在報刊廣告中登載。在他的著作中也大幅刊出清晰圖片,并且特別強調這是中國最高醫(yī)學學府的證書。雖然這并不能使其取得美國行醫(yī)資格,但對贏得患者信任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女權運動迅猛發(fā)展,西醫(yī)器械檢查侵犯女性隱私這一話題在當時受到關注[21-22]。譚富園在報刊廣告中就以當地女性作為患者,中醫(yī)師一手搭在對方的手腕上來進行診斷,強調中醫(yī)脈診方便,有助于保障女性隱私,以此突顯對女性的尊重,得到了當地女性的認同。
在美國排華的情況下,中醫(yī)經常被排斥[5]。當地醫(yī)生除了攻擊譚富園非法行醫(yī)外,還聲稱他使用蟾蜍、蜥蜴等不潔凈的材料作為治療藥物。對此,譚富園利用媒體直接進行回應。
例7 Dr.P.C.Remondino,took occasion to make a bitter attack upon the Chinese System of Medicine in the course of which he made the vulgar charge,which has been disproved hundreds of times,that Chinese physicians are in the habit of using unclean things,toads,lizards and other disgusting materials in their practice....We reprint herein these testimonials to show that only pure,herbal substances have ever been employed by Dr.Foo in his practice.
譚富園堅決反駁無理指責,并提供了美國好友為他寫的證明信,強調中醫(yī)的優(yōu)勢之一是使用天然純凈無毒的草藥。
另外,The Science of Oriental Medicine收錄了大量書信,附于各章節(jié)之中。這些書信中有些是譚富園的當地好友與其對中醫(yī)藥的探討交流,表達了對中醫(yī)學在美國傳播的支持;有些是經由譚富園治愈患者的感謝信,以病患的視角向大眾講述患者的求診經歷,表達其對中醫(yī)學療效的信心和對譚富園的感謝。這些書信經書籍發(fā)表,也成為了中醫(yī)藥文化的最好宣傳。
The Science of Oriental Medicine一書是譚富園美國行醫(yī)的見證。在19世紀美國排華的環(huán)境下,其行醫(yī)所面對的困難遠甚于今日。譚富園以卓越的療效、良好的溝通和傳播策略,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美國醫(yī)療需求的基礎上,向美國大眾傳播中醫(yī)藥療效,使得許多美國人改變了對中醫(yī)的看法,消除了對中醫(yī)藥的誤解和偏見,也使富園醫(yī)局的名聲大振。譚富園成為了當時洛杉磯著名的中醫(yī),這對近代中醫(yī)在美國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23]。同時其開辦診所,雇用配藥人員,為華人提供了職業(yè)謀生。疫病流行時期,譚富園為華人群體提供了健康保障,免受疫情殃及。譚富園以中醫(yī)藥可靠的療效,吸引了美國的律師、記者、商人等群體就醫(yī)。以上各因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在美華人與當地民眾的關系[24-25]。
譚富園長期生活于美國,熟悉美國的生活習慣、氣候環(huán)境、習俗文化和醫(yī)學觀念等,能嫻熟地應用英語溝通和寫作,這是他能在美國傳播中醫(yī)藥的基本條件。同時,他有著高超的醫(yī)術,以中醫(yī)療效作為保證,為其傳播中醫(yī)藥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礎。此外,他以普通民眾為對象,不注重對中醫(yī)知識翻譯的學術化、標準化,而力求結合西方文化語境來闡述中醫(yī),以貼近生活的方式來打破文化壁壘,實現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醫(yī)藥。譚富園通過化被動為主動,排除當地民眾學習中醫(yī)的困難,促使他們對中醫(yī)藥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溝通與傳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