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松
“我到了,麥當勞”
“我取下票就來”
“檢票口見”
“哦!我排到9A隊伍里了”
“進來了,站臺”
若不是在微信里還留著這段對話,我真想不起來,去年10月里我們?nèi)ズ贾輪蜗蚩臻g做《迷路員》活動,到底是不是一起坐的高鐵,我跟沈大成??墒?,即便有此證據(jù),我也還是回想不出,我們在途中是否聊過些什么。我更傾向于認為,在高鐵上那五十多分鐘里,我們都是沉默的。因為每當我想到沈大成這個人,所能想起的有限場景從來都是無聲的,就像自然生成的默片。
即使那天活動有錄音,能清楚地聽到沈大成的話語,我也還是不能把這些聲音跟印象里的那個沉默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她不喜歡說話,這在我的記憶里早已根深蒂固。以至于我會有些偏執(zhí)地認定,不,那個坐在單向空間娓娓道來的人,不是沈大成,而是另一個人,是那個只能用本名來稱謂的人,是經(jīng)常跟我約稿的那個編輯,是多年里我只在飯局上碰到過有數(shù)幾次的那個人。
最早,“沈大成”這個名字,是從顧湘那里聽到的。它太容易被記住,即使我從沒吃過那家老字號的東西。可是作為寫作者的名字,我究竟是何時知道的,只能去找顧湘求證,結(jié)果她也只能給出個大概的時間段,她在《外灘畫報》當編輯期間。當時我偶爾會問問她的動向,于是就常聽到這樣的話,啊,我跟沈大成她們在一起玩兒!當時跟她在一起玩兒的頻率比較高的,還有俞冰夏、btr。這兩位后來我都認識了,還成了好友。于是我就莫名其妙地有個錯覺,我跟沈大成也很熟。有一天,我忍不住問顧湘,沈大成是誰???她以一貫的驚訝反問道:“啊?沈大成啊,你不認識嗎?!”她顯然覺得我不應該不認識。
實際上,我是直到五年前才跟沈大成接上頭的。她加我微信,約稿。翻看這五年里我們的微信記錄,基本上都是約稿的,閑聊屈指可數(shù)。而知道她也寫小說,還是最近這幾年的事,因為她的三本小說集:《屢次想起的人》、《小行星掉在下午》和《迷路員》。然后才知道了,她給《萌芽》寫的專欄,其實都是短篇小說。
這三本小說集讓我意識到,對于作家沈大成,我確實是一無所知。之前的那種熟悉的感覺,以及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這種老套的關系認定,都被這些小說瓦解了。對,我根本不認識作家沈大成。這些小說把我?guī)肓肆硪粋€世界里。我喜歡它們,那種淡然節(jié)制的風格,那些微不足道的人與事里流動的氣息,以及在漫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另類路數(shù)。不管怎么讀,我都無法復述它們的情節(jié),甚至,我會拒絕復述,就好像只要試圖去復述就會破壞它們的氛圍,會讓它們消失。在它們的深處,存在著很多的沉默。如果不能覺察到這種沉默的存在,就無法深入其中,去領會那微妙魅力。
那些小說,有時會讓我忘了作者。直到合上書,重回現(xiàn)實,看到封面上“沈大成”三個字,才能想到這個人。其實,在我的感覺里,作家沈大成更像個小說里的人物,但又并非她自己的小說里的。我在她的那篇《花園單位》里感覺到了幾縷她的影子,但是稍縱即逝。跟所有優(yōu)秀作家一樣,她善于隱藏其痕跡。她的遮蔽物,既是其日常職業(yè),是其偶爾在公共場合里的說話,還是她的小說。無論是作為作家的沈大成,還是作為本真意義上的她,都在這多重遮蔽中隱藏得非常穩(wěn)妥。
每次見到她,我從她的表情里所能解讀出來的,幾乎都是她好像又來錯了地方,有些尷尬,還要掩飾這種尷尬。而她最希望的,似乎就是盡快讓人們忽略她甚至忘了她的出現(xiàn),以那種眼光下垂的狀態(tài)。應付陌生人多的場合,她是有些吃力的。以至于每次看到她在那里低頭吃著東西,我都會下意識地猜,她定是在想著找機會溜掉,還要不引人注意。我曾幾次看到過她悄然匆忙離場時流露的那種即將解脫的表情,或是那種落荒而逃中的愉悅。
跟朋友們在一起時,沈大成并不喜歡沉默,而是相當有趣。盡管如此,我猜她可能還是更傾向于跟朋友們保持低頻碰面的狀態(tài)。我曾想象過,要是我跟她單獨碰面,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場景——我們至今還從沒有過單獨碰面的機會。很可能會是這樣的:我努力找著話題,而她則是簡明地回應,然后就是不時地沉默,當然并不是那種會令人尷尬的沉默,而是比較自然的沉默,基于彼此的信任??梢钥隙ǖ氖?,很多時候,即使是話不多的情況下,你也能感覺到,她是個幽默的人。比如有一次,她發(fā)來關于我的小說稿的一個校對問題,
我把指揮家阿巴多打成了阿馬多。我忙說,錯把“巴”打成了“馬”。她立即回復:“五筆!”在我解釋了自己那悠久的使用五筆的歷史后,她發(fā)來這么一句:“?。〈蟪砸惑@,就好像你說你用算盤算股票一樣吃驚?!?/p>
她的幽默并不僅限于朋友之間,像那次在杭州單向空間做活動時,當有人問她如何平衡上班跟寫作時,她就脫口而出,誰想上班啊。而同樣的問題,她在回答媒體采訪時,則給出讓人聽了就想笑的更進一步的回答:“我最喜歡上班的部分,就是下班?!毙^之后,你至少可以從這樣的回應里,看出她的那種奇特的轉(zhuǎn)化能力,總能在別人意識不到的點上找到屬于她自己的思維出口。
當代小說應該是什么樣子?估計沒人能說清楚這樣的問題,或者就算是說清楚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說到底這不是個理論問題。只有在面對具體的作品時,談論這個問題才是有所指的。比如看沈大成的小說時,我就會想到,這是當代小說應有的樣子,語言和技術(shù)上都是如此。我喜歡她的風格,她寫得放松、從容,沒有姿態(tài),就好像她跟筆下的人物都并沒有什么想要說的。她的小說方式,跟國內(nèi)被說到濫掉的那種“把故事講好”的膚淺觀念毫無關系。是的,在她筆下出現(xiàn)的,不是那種仿照現(xiàn)實邏輯制作的故事,而是那些在現(xiàn)實語境里通常都會被多數(shù)人視而不見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那些極易被無視的普通人的隱秘生活與處境、精神狀態(tài)與出離日?,F(xiàn)實的想象。
她寫得放松、從容,沒有姿態(tài),就好像她跟筆下的人物都并沒有什么想要說的。她的小說方式,跟國內(nèi)被說到濫掉的那種“把故事講好”的膚淺觀念毫無關系
當代人的處境跟以往任何時代的人都是異質(zhì)性的。當代的普通人可能比任何時代里的普通人都更顯渺小,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存在感與日常生活狀態(tài)都是極其碎片化的,充滿了內(nèi)在的斷裂殘缺感。有時候,在沈大成的小說里,我能隱約感覺到某種跟卡夫卡小說有親緣關系的氣息。在一百年前那個世紀初的世界里,卡夫卡筆下那些小人物始終都深陷個人的困境,無法擺脫來自家庭、社會權(quán)力系統(tǒng)的規(guī)制要求,只能退回到內(nèi)心世界里,活在想象里,就像自閉癥患者那樣,跟自己玩些只有自己能懂的小把戲。
出現(xiàn)在沈大成小說里的人物之所以能觸動人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他們能觸發(fā)讀者內(nèi)化了的個體處境意識。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很難為外人所知道的。即使你每天都在釋放些信號,以不同的方式展現(xiàn)或暗示你的存在,也很少有人能讀懂其中的意思。更不用說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想被人了解,甚至還有人會有意做出容易讓人誤解的樣子。人的內(nèi)心里最深層的地方,其實都是有密碼的,有些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密碼在哪里。而沈大成筆下的人物,會讓你覺得,他們就是那些經(jīng)常能碰到的人,每個都很近,但是他們都在為自己制造了一個表象之后,帶著某種密碼,讓真實的自己活在了隱秘的另一面,就像月球的背面。
沈大成的筆觸,常常就是輕易穿透了普通人的日常功能層面,并深入那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的。跟卡夫卡的處境思維不同,沈大成在小說里所關注的,不是個體與他者以及社會的根本矛盾,而是在處處受限的僵化庸常世界里,個體以自己的方式游離在各種間隙中的那些可能性。而這種選擇意味著,即使是在人與人的關系經(jīng)常在斷裂,而互聯(lián)網(wǎng)所創(chuàng)造的關聯(lián)廣度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這種斷裂狀態(tài)、人跟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不友好、人對他者有著越來越多的不信任甚至是厭惡的情況下,自我的游離仍然有著足夠的想象空間的。只有這樣的小說,才能讓你意識到,以某種隱秘的方式保存?zhèn)€體的存在狀態(tài),該有多么的重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我說沈大成是真正的當代作家時,無疑并不是因為她活在當代,而只能是指她的寫作在觸及人的隱秘生活乃至靈魂的方式上是當代的。她的這種小說,不但能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更新人對自我及世界的某些認知,還有利于讓人意識到,在世界借助大數(shù)據(jù)實施的對人的模式化塑造進程中,個體逃逸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
當你注意到沈大成隨手寫下的那個“星球大戰(zhàn)地球第四倉庫保管員”職位,就會很容易聯(lián)想到,她在談及自己筆下的人物時所說的那句“人的智能是這樣的,給他一個起點,自己就可以開始創(chuàng)造了”。于是,你就會很自然地理解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必然是在另外一個維度上的生成展開的。
她的小說寫作本身就是個很好的提示——現(xiàn)實經(jīng)驗并不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對于她這樣的小說家來說,任何信息都可以成為“經(jīng)驗”。這就是為什么,她總能以某種貌似不經(jīng)意的方式,把讀者帶入到另一個既陌生又似乎熟悉的世界里,不需要有任何標簽就可以自然沉浸其中。那里面會有些迷團,也會有些或然的入徑,你經(jīng)歷著,知道這里并不需要有什么答案。你完全可以拋開得自現(xiàn)實的任何先入為主的經(jīng)驗,在她的小說世界里獲得屬于自己的體驗狀態(tài)。
她的小說寫作本身就是個很好的提示——現(xiàn)實經(jīng)驗并不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對于她這樣的小說家來說,任何信息都可以成為“經(jīng)驗”
在她的小說里,那種中性化的語言從不會干擾讀者的閱讀。她的語言狀態(tài)就像水和空氣那樣的存在。你知道,她從不會刻意要做出什么特別的效果,盡管那效果確實又是非常的特別。她總是以某種看上去若無其事的、平淡的書寫狀態(tài),讓人物自然出現(xiàn),讓事情自然發(fā)生。有意思的是,在讀她的小說過程中,你總是會下意識地有所期待,她把那顆事件的炸彈埋在了哪里?可是,你可能始終都找不到它,但又能時不時地感覺到它的存在。
對她的小說的喜歡,讓我對她有了更多的認同感,但實際上并沒有讓我覺得對她這個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一次,在偶然的微信聊天里,聽我表達了對某人某事的厭惡之后,她忽然說道,我還不知道你喜歡什么,厭惡什么,后面又綴了句,加了半個括號:慢慢摸索中。
其實,我對她有什么好惡,同樣是不清楚的。我們是朋友,這一點我很確定。但是,在那種時間與空間距離都很寬泛的日常交往狀態(tài)下,我們又確實更像是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讓我們感覺切近的,除了少數(shù)幾個共同的朋友,或許就是小說了??墒牵谏l(fā)于堅如磐石的現(xiàn)實世界跟想象的虛空之間,在小說這個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謎團世界里,我們其實又都像是另外的人,走在各自的道路上,或是假裝走在各自的道路上,就像在同一篇小說里的兩個從未見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