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龍
作為以寫作為志業(yè)的職業(yè)小說家,王安憶的小說創(chuàng)作始終呈現(xiàn)出一種張力狀態(tài)。一方面,王安憶越來越覺得,小說的理想很簡單,就是講故事,不要去為難讀者;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清楚,下一部作品必須是“要用小說質地筑造新的美學世界”。一方面,她從不愿以史詩作為目標,認為小說“如果能夠誠實于個人,就算盡到本職了”;另一方面,又會“對日常材料賦予更多的意義”,秉持透過個人表現(xiàn)一類群體、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藝術承擔。一方面,她感到自己作品里的市井小人物是主要人群,這“多少是無可選擇的選擇,終究不能夠滿足”,承認思辨對自己的吸引力,在作品中懷有對知識分子、對人類重要問題探究、表現(xiàn)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又對表現(xiàn)普通人的日常有一種特別的看重,在其許多作品中,普通人的常情常態(tài)里更多沉淀著人生的樸素、恒久之義,突顯著生命、性情的本真質地與肌理……回環(huán)寄愿,往復關切,上下求索,顯現(xiàn)出優(yōu)秀職業(yè)小說家的堅實追求與抱負。
一方面,王安憶越來越覺得,小說的理想很簡單,就是講故事,不要去為難讀者;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清楚,下一部作品必須是“要用小說質地筑造新的美學世界”
打開王安憶的小說創(chuàng)作史,的確顯現(xiàn)為一種獨特的景觀,即“具象”和“抽象”、平實和“探險”的交替出現(xiàn),這也是作家所自覺的。比如,《流水三十章》之后是《米尼》,《紀實與虛構》之后是《長恨歌》,《富萍》等敘事性小說之后又是萌生表現(xiàn)時代“野心”的《啟蒙時代》,《天香》之后又是不惜減少可讀性,試圖探討語言、教育、文明、時間這些抽象問題的《匿名》,而在《匿名》思辨、“探險”之后,《考工記》顯示王安憶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再次回到了寫實一路。雖然作品中最突出的意象——那座老宅的命運,映照著一座城市歷經多個年代的變化發(fā)展,雖然作品探討著人的物化、人與老宅同化的悲劇命運和人學內涵,但我以為,實際上這部作品卻不是以人以宅來寫城寫時代,而是以城以宅以時代為背景來表現(xiàn)小人物們的生存努力和心靈品質了。
而2020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作者以更多筆墨鋪陳普通人日常的生存歷程,但作品同時卻承載著對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精神品質、思想尋求進行探掘與表現(xiàn)的愿望。或者可以說,這是寫實與思想探索并重,表現(xiàn)市井人物、凡常生命與書寫知識分子、寄寓“思想史的希望”并重的一部作品,只是,知識分子形象,除了自身以外也是由魂牽命繞的周邊生命所映照出來。
那么,對作家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來說,我們是否可以問,日常寫實與思想、精神探索兩種藝術追求孰優(yōu)孰劣呢?顯然,面對豐富的藝術世界、藝術形態(tài)、藝術蘊涵,此問可以說并不是恰當?shù)模覀冞€是可以對作品進行一些具體的審視。即如長篇小說《匿名》。人類哲學性問題固然常以思想對話、邏輯論述的方式進行探究,而之于如此復雜、深奧的問題,如果理性探究并不可能清晰窮盡其邏輯、機理,自然值得以文學的方式,以還原、發(fā)現(xiàn)特殊境遇中真實生命的方式,去呈現(xiàn)其隱含的豐富與細微,如此,當然也會闊大、提升小說的境界;而崇尚寫實、對人物生命體貼入微的作家王安憶,也的確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真實生命異變的本能化、心理化、精神化的真切表現(xiàn)。不過,人類哲學性探究是我們最想從一部小說中獲得的嗎?當我們與主人公一起感同身受,走過情感、意識、精神漸漸起伏翻變的生命歷程,一種人的生命、意識、精神變化設境推演的感受,一種哲學問題求索意識的感受仍然會常常蓋過呼吸、掙扎、愛、戀……這種如何活下去的真實生命感受,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小說中哲學求索的努力,在其獲得內涵增益的同時,藝術上或也難以避免地有所失去?
《匿名》的重心,在于表現(xiàn)被錯誤綁架的老人的生命變故歷程及其所內涵的文明意義,但我仍然深深感到,作品于另一脈——老伴楊瑩瑛尋找案件線索的過程中,對現(xiàn)實世界與人性形態(tài)、對親人情感心理與精神變化等等的豐富細膩表現(xiàn),有著不可忽視的藝術意義和魅力。
又如《一把刀,千個字》這部長篇,我們也不難看到,普通人生存獨特歷程的寫實表現(xiàn),與知識分子形象的拓展及對思想、精神求索的表現(xiàn),兩種寫作追求在藝術質地、藝術肌理、藝術節(jié)奏等方面都顯現(xiàn)出深層的不同。許多讀者認為母親形象是作品的中心,當然,母親形象的塑造寄托著作家更多思想、精神求索的努力,但作品對于母親形象的正面書寫,卻還是讓我明顯感到是一種偏重于梗概介紹式的簡陋敘述與表現(xiàn),甚至感到整部作品如果去掉直接表現(xiàn)母親的兩章,實際并不影響此部作品的藝術品質及藝術實現(xiàn)。而另一
“聲部”,由于作家至真至樸之心的濃濃惜愛、敏微捕捉、細密描摹,使得陳誠這個普通人物的生命歷程、心靈世界,能夠發(fā)出越來越溫暖而動人的光。
于是,讀王安憶的作品,尤其是晚近長篇《一把刀,千個字》、《考工記》,又總是激發(fā)著我進一步的藝術之問:哪種藝術追求、藝術理路、藝術之功,是王安憶之于中國當代小說藝術更重要的貢獻?
在文學、藝術各門類中,現(xiàn)代小說獲得越來越突出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其書寫、探尋可以說是最為自由無拘的,其所能承載的生命內涵、精神內涵也可以說是最為深微而又廣闊無限的。姑且粗陋名之的話,比如有時代敘事、現(xiàn)實敘事、史詩敘事、民族敘事、命運敘事、人性敘事、靈魂敘事、成長敘事、形而上敘事、生存意義敘事、苦難敘事、文化敘事等等。但是,讀王安憶的小說作品,于其或隱或顯的思想求索品格之外,總覺得其更有一種獨特的生命表現(xiàn)維度和精神品質,總覺得小說藝術更獨到、更突出的貢獻和魅力,是以普通小人物生命表現(xiàn)為藝術旨歸的一種生命敘事。
熟悉王安憶寫作史的讀者,很容易看到,不僅是寫作理念上,而且是審視世界與人生的美學上,王安憶可以說是對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尤為看重、尊敬,尤為愛惜、體貼的作家之一。比如,許多作家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困境、精神尋求,而常常忽略或看輕人物具體各異、最為世俗的日常生計,而在王安憶這里,這卻是絕不應模糊的人物心靈、精神最基礎的支撐,她突出感到,離開大地真實土壤的精神生長都是無法令人信服的。王安憶總是學生般、工匠般求問求知,考察研究各類世俗生活細節(jié)、過程,對日常生活的細微審視和描寫,體現(xiàn)的是作家對人物生命更為真摯的尊重與關切。同樣重要的還有作家對世界與人生越來越簡單、純凈的體認。因為隨著年長,作家愈加感到“一些奇峻的東西倒是看得平常了,反是人情之常,方才覺得不易”,愈加感到常情常態(tài)中或許才正隱藏著漫長歲月中沉淀下來的、“需要花終身的時間去認識”的生命至理。實際上,這共同造就了獨屬于小說家王安憶的一種“凡常生命敘事”。在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和《考工記》中,我感到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的藝術貢獻。
愈加感到常情常態(tài)中或許才正隱藏著漫長歲月中沉淀下來的、“需要花終身的時間去認識”的生命至理。實際上,這共同造就了獨屬于小說家王安憶的一種“凡常生命敘事”
我更愿意把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看作是以知識分子母親為背景,對小人物陳誠等世俗而隱忍的生命歷程、心靈歷程的寫實書寫。那么,與相近的小說藝術品類相比較,王安憶的“凡常生命敘事”獨特品質又在哪里呢?
孤獨、弱小的陳誠從小就看人臉色行事,其后更多為謀生計的思慮和艱辛,自然是俗人、小人物。這讓我想起阿城那些影響很大的寫俗人、小人物的一些作品,比如《棋王》中無所事事的王一生同時與眾對手進行象棋大戰(zhàn),比如《孩子王》中王七桶父子為了打賭中贏得一本字典,那一夜的蠻干、苦干,比如《周轉》中賣垃圾為生的人們背扛下“垃圾們”的“快樂”。但是,如果說阿城的出眾之處在于寫出了俗人、小人物之大、之壯、之貴、之奇、之超脫,那么王安憶的獨特之處則在于,她仍然還是傾心、專注于俗人、小人物之小、之弱、之“賤”、之凡、之內斂,正是于此努力探掘、呈現(xiàn)出俗人、小人物生命、心靈之真,同時也是以此試圖通達每個人的生命、心靈之真。
讀《一把刀,千個字》,自然感到這是一部優(yōu)秀的成長小說,但同時又總覺得“成長小說”這個內涵已經很廣闊的名稱仍然無法貼合、含括這部作品的內在品質。因為,總感到“成長”仍然只是對陳誠生命與精神歷程的一種外在描述與概括,在其“成長”的內里,更是一種在生存的邊緣活下去以及如何活下去的弱弱而又堅韌的掙扎,更是一個孤獨而愈加內向、豐富的心靈不斷自我調節(jié)、適應生存的一次次默默努力。總感到與其說作品書寫的是陳誠的“成長”,不如說作品書寫的是陳誠的“活著”。于是我們也不妨比較比較《一把刀,千個字》與余華聲名至今仍然未減的《活著》對于“活著”的表現(xiàn)有何不同?
總感到與其說作品書寫的是陳誠的“成長”,不如說作品書寫的是陳誠的“活著”
余華的《活著》寫出了歷經一次次沉重災難而頑強活下去的生命的力量。陳誠的生命際遇中當然也有巨大的災難,也有沉重的痛苦,但《一把刀,千個字》卻無意表現(xiàn)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在無情的命運力量面前,生命的態(tài)度和品質,而是把災難推至背景,著重表現(xiàn)在災難的陰影中,在凡俗求生過程中,弱小生命涵納孤獨與痛苦活下去的韌力以及敏感而豐富的心靈世界。如果說底層小人物福貴的活著,增強著人們面臨不測絕境時的生命力量,不期然可能蘊涵著人類或一個民族的生存哲學,那么同樣是底層小人物的陳誠的活著,卻更容易讓不僅是每個弱小者而且是每個活著的人感到親近而心靈相通,獲得更多在孤獨、苦楚中活下去的相知慰藉與溫暖鼓勵。
在《一把刀,千個字》和《考工記》中,王安憶的凡常生命敘事自然是對陳誠、陳書玉等人物生命歷程的書寫,但閱讀過程中我卻總是特別感到,這里表現(xiàn)出的與其說是人物苦痛的生命路程,不如說是人物始終努力著“活下去”的心靈路程。為什么是這種感受?我想,這是因為作家王安憶對人物更深、更細微的愛,使她并不愿把人物的一生只表現(xiàn)為一種命運歷程,而是更愿意專注表現(xiàn)人物不僅面對大的苦難、困境,而且面對需要跨過的一個又一個現(xiàn)實溝坎、心理溝坎,心靈顫動與歸靜的一次又一次轉換,心靈如何一次次堅持下來的那種柔弱而堅強的韌力。
不僅是由于王安憶對普通小人物生命的敬重,更是由于作家少有的敏感以及超群的寫實功夫,我們得以感覺到人物活下去的過程中,心靈世界中的每一點微動、每一圈淡紋,以及一次次小小的欣喜、放松,一次又一次默默的收束、壓抑……
《一把刀,千個字》中,兒時的陳誠弄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要被領到遠方的嬢嬢家去生活,安靜、內向的性情也讓他只有跟隨著向前走著、活著。而同時,由于新的生存世界中,與他人,包括與他最近的不失關懷又多顯冷峻的嬢嬢,以及其后的爺爺、舅公,甚至包括父親、姐姐、師師等等,之間無法消弭的距離和陌生,也只能使他的心靈越來越深隱于、獨屬于自己的小小一隅。陳誠的活著只能是一個人承受著孤單與心痛的活著,只能是必須沿著向前的一條小徑活下去的活著。作家王安憶探入的就是人物孤獨的心靈世界中最深、最秘之處。
與嬢嬢一起生活時,陳誠的生活就是怯怯地遵從嬢嬢的重復作息,而每天也有好多個“難”需要小小的他一個個走過。每次都不是被牽手而是默默跟著嬢嬢出外采買食品,每次感受到一點點外面世界的生氣、心里生出一點點欣悅后,回來嬢嬢對賬時,小小的心又總是被一種慚愧所咬嚙,因為知道自己占用了嬢嬢的食品份額。嬢嬢教他識字講說《紅樓夢》時,由于勾連出情感,那種與平常的淡漠不同的表情,也常常會讓他有點害怕、還有點害羞,而且又不敢避開目光,怕嬢嬢感覺到不敬。這也是需要小小的他一次次努力走過的心“坎”。每天嬢嬢午睡時,是他放松獨處的一刻,他多是趴在窗臺上,兀自向外看著什么,而有時竟是鉆進床底下,促狹逼仄中靜靜呆在屬于自己的安全的小小“空間”里。這樣的剪影或情景含有豐富的心靈內涵,我們似乎能看到他的內心世界有時空空茫茫,而有時又是滿滿地、不停地起伏顫動。只有一次,與招娣、爺叔一起在鋼鐵廠車間度過的一日讓他感到無比的新鮮、興奮和溫暖,而回來后面對嬢嬢的許多詢問,他回答得原來竟會是出奇的冷靜與簡單,小小的他竟然最愿意把那一切珍藏在自己一個人內心中。
失去母親,對于陳誠來說自始就不是一個現(xiàn)實事件,而是一個心靈事件。這個心靈事件只能靠他自己在心底默默深藏、默默感受、默默思量;在活下去的心靈之路上,他想繞過它前行,但正因為在心底它實際隱蔽地深深牽系著他的靈魂,其又不能不成為需要他一次又一次走過的心靈溝坎。一天,嬢嬢不在家,陳誠睡醒后心情有點放松,好奇地想看看嬢嬢的衣柜,終于在一個抽屜里看到了那本相冊,他曾瞥見過一次里邊那張陌生的“全家?!?。這時他才感到,原來自己就是受著心底的驅使,想尋找失去的母親,可是他實際又立刻陷入了走到巨大痛苦邊緣的恐懼。當他心情緊張地看到照片已被悄悄抽走,才突然釋去重負,顫動、懸停的心放了下來;但我們知道,陳誠還會一次次走過這種心靈的磨難,不久前他就經歷過心跳驟快、耳膜震動、難以平息的痛苦茫然。
作家王安憶對陳誠生命歷程的表現(xiàn),時空完全是隨時隨刻自如切換的,敘事藝術上,現(xiàn)實與過去完全水乳交融,但是我們同時也能突出感到,去美國闖生活之前陳誠的往昔歲月又都是散碎、無以拼接的。這種散碎化呈現(xiàn),顯然真實契應了主人公往昔記憶一片一葉未能相接的碎裂形態(tài),而重要的是,作品進一步表現(xiàn)出的,是伴著活下去的環(huán)境一次次不斷變換,造成主人公人生記憶斷裂感背后那種飽含壓抑、多有緊張的心靈真實。從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主人公生存地理空間不斷變化的漂泊,而且真切體味到了那種片刻的自由快樂與孤獨苦痛隨時轉換讓心靈布滿的裂隙。的確,不停地漂泊到新地,情感不斷變化,如何可能在心中形成一條完整清晰的生命軌跡?斷裂、恍惚的生命記憶映現(xiàn)出的正是堅韌活下去的心靈磨礪和努力。
作家王安憶對主人公生命的體貼,就在于不放過其活下去的過程中需要走過的一個個心靈溝坎。比如,之后又“漂泊”到爺爺家后,一人睡在樓下階梯旁,每天晚上只能靠自己抵抗神鬼幻化帶來的恐懼;還需要承受大伯母不愿他寄居于此的冷淡,而且悲涼的是小小的心竟已能體味分辨出大伯母的冷淡與嬢嬢的冷淡的細微不同。比如,“漂泊”到了黑皮家后,又需要懂得順從眾人的隨意差使,更需要盡力去干活分擔一點黑皮家的生計;還有難的,那就是到了上學年齡,黑皮去上學而自己不能上學,又需要再去承受失去玩伴的痛苦孤單;小小的年齡,只能是跟隨著舅公出外辦廚去紓解孤單,只能是小大人般干活吃苦中去減少心靈之苦,而在貪玩的年齡,玩卻總是要自覺舍棄的,這樣一種“成熟”的背后,小小的心靈需要承受的又有多少?
漂泊到美國后,昔日鄰家女孩、發(fā)小師師突然來到了陳誠的謀生地。艱辛闖生活的陳誠與師師,兩顆受過傷、蒼涼、敏感的心,關懷與疏離,親近與隔閡,獨立而又寄望合一,無限繁復、無法言說清楚的愿望、抵牾與糾結,在作家冷峻、細微的探察、素描下,尤其得到了最為豐富的呈現(xiàn)。
少不經事時,陳誠就看到過年齡稍大一點的師師與男孩相擁的“戀愛”景象,美國相見,一方面不可能有男女之愛,另一方面,茫茫世界的兩個漂泊者相遇,又不能不有男女間相處的敏感和不自然,也難免產生自己都不愿承認的相親相合的朦朧愿望??吹綆煄煫@得留美簽證的愿望實現(xiàn)渺茫,善良的陳誠想幫師師走最后一條路——通過結婚方式達到目標,這樣,兩人便更進入了相互體諒又難免相互誤解,相互怨懟又相互憐愛的情感纏繞扭結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作家捕捉到、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個如本能般涌出、轉瞬即逝卻蘊涵豐厚、最為真實微妙的情感點線。比如,一輪體諒加怨懟之后,師師向陳誠又一次提及一旦辦好身份再馬上離婚,陳誠回聲似地回答一個“好”字,回答快捷,竟讓兩人同時感到了異樣,一下子又都靜住了。顯然,如此快捷的應答,顯現(xiàn)出陳誠對師師的情感之淡,兩人同時都感到了異樣,又顯現(xiàn)出愿意相扶相助共同生活的隱匿期盼。而更為根本的則是,究竟喜歡還是不喜歡師師,這是陳誠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事情,難為他的或許是,雖然不能確定喜歡,但可以確定的卻是他也并不是不喜歡。當師師說要為他“負責”,他以將來不可能有另一個人相懟;當師師讓律師拿來另一份關于解除婚姻條件的約定,他也只會無言地逃避離開。這里,作家揭示出的深層心靈真實是,自幼就體會著孤獨、堅韌活下去的陳誠,一方面渴望著愛、渴望著家的溫暖,另一方面,卻又是可悲地習慣了孤獨與淡漠,愛的能力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作家發(fā)現(xiàn)著心靈世界中一縷縷的生機和暖意,也呈現(xiàn)出了其中荒涼的色彩。
在余華的《活著》中,福貴走過一個個巨大災難的心靈承受力、那種活著的最自然最樸素的堅韌剛毅,感人至深,作品至今持續(xù)釋放著強大的藝術力量。而陳誠活下去要走過的一條條狹窄窘困小路,一片片孤獨之境、一次次心靈戰(zhàn)栗、一種種難解之痛,那種活著的唯有以自己柔弱的心來獨自默默擔承的百屈之忍、百折之韌,更是直抵人們心靈中最隱蔽、最幽深之處。如果說余華的《活著》已經堪稱書寫“活著”的經典之書,那么某種意義上我以為,《一把刀,千個字》更可以說是內心世界表現(xiàn)更為深微、直抵心靈幽秘、書寫“活著”的另一部大書。
走過孤獨、辛勞的少年時光,陳誠的心靈依然承擔著超常的重負,前面還有更多更深的溝坎需要他的心艱難走過。終于回到哈市原來的家后,他才更痛苦地發(fā)現(xiàn),原來家只是父親的家,他再也沒有自己家的感覺了。如何走過再也無家、只能在世間漂泊的痛苦?如何走過與父親、姐姐兩個家人無可改變的生分的痛苦?如何走過父親與姐姐之間難以解開的怨恨死結帶來的痛苦?沒有工作也沒有書讀,沒有同學也沒有朋友,寄居年月學過廚藝的陳誠,活著竟然只能是自覺地全身心投入做菜做飯、并且在不斷研究創(chuàng)出新品的過程中去尋求解脫。一段時間,性情文靜的他竟又學會了故意喝醉化解矛盾、走過痛苦的方式,這種“樂”此不疲的活著本身充滿了太多苦澀。
由于被平反的烈士母親的原因,陳誠被特批參加了眾多小英雄、小能手組成的夏令營,本來想紓散心情的陳誠卻因記者不斷打擾、觸碰關于母親的隱隱心結,心情更加壓抑,不得不強烈要求提前返回。而在居住地,受到莫名的特殊關注也總是給他帶來沉重的壓抑,晚上他竟然常常是一個人在陽臺上從七八點一直坐到深夜,才能走過一天的孤獨和寂寞。一次,鄰居阿姨關于父親離了婚“算不成烈屬”的一句話,令陳誠耳朵里嗡嗡響,身上打著寒戰(zhàn),幾乎堅持不住;但他還是強忍著,等到晚上給父親做好飯,吃完晚飯才一個人騎車出去。他就那樣站在路燈影地里看平臺上人們跳舞,站到很晚直到人們已經無影無蹤,這又是他走過心靈苦痛、活下去的一種獨特方式。
夏令營的心靈經歷讓陳誠決定棄讀高中。在父親、姐姐眼里,上學當然是人生不能或缺的,上學拿文憑才能有大發(fā)展,但在他心里,人生沒有任何必須按部就班的程式,他不愿心靈再被侵擾,更不愿借助烈士母親的光照,他只不過想靠自己的雙手、自己學到的技能活下去,只不過是想減少心痛地活著。聽說醫(yī)院食堂招臨時工,人們以為他會嫌棄,可他自己悄悄地直接就去了。一次,父親、姐姐隱藏的傷疤、怨恨再次被撕開,為了躲避心靈的痛苦,陳誠又立刻辭去有望很快轉正的食堂工作,決定到遠方缺勞動力的林場繼續(xù)謀生。他不怕吃苦、不怕孤獨,只是想心情平靜地活下去。而一段時間后,當林場的生活、上海知青欒志超的經歷再次讓他心靈失去安寧時,他又只能懷著深深隱痛再次辭工,背著撿到的兩塊能夠做櫥柜的木板,終于又傷感地離開了林場。背負兩塊木板,不免有一層蒼涼的意味,但正也足可顯示陳誠活下去的堅韌。
落地美國國土去闖生活,陳誠的“活著”將繼續(xù)不得不走過一個個新的窘迫、苦痛之境。比如,探親簽證到期后成為“黑人”的窘困,為避當?shù)匾泼窬殖樵L,他經常是聽到預定的暗號,便從打工餐館后門暫時狼狽離開。比如,長期的孤獨和艱辛使陳誠養(yǎng)成了內心封閉、淡漠的性情,習慣了去過一種一個人的自由生活,也自知并沒有養(yǎng)活其他人的謀生能力,師師的“侵入”又讓他不能不走過各種情感、愿望方面的誤會與糾結。比如,與父親相伴,兩人都沒有能力走進對方心靈的痛苦無奈。比如,父親好斗、“迂腐”的形象經常成為別人嘲笑的作料,這又使他不能不一次次走過一種苦痛的凌辱。而陳誠需要走過的更沉重的心靈苦痛,則是源自父親與姐姐之間以及姐姐與師師之間時隱時顯、時弱時強、超離不出去的心靈沖突和糾葛。
來到美國,與親人相伴更多,但陳誠的活著只能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內心力量活著。自幼開始的孤獨生活讓他生長出一顆有著強大隱忍力的心,而這種隱忍力自然也源于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心情紓解方式。在美國,陳誠私密的心情紓解方式,竟是一個人到大西洋城賭場去節(jié)制地輸?shù)粢粋€預定的數(shù)額,然后在那里住一晚。當然陳誠的一次次“失蹤”沒有任何危險,每次回來后他的心情舒展寧靜了許多,他什么事也沒發(fā)生似地繼續(xù)活著,但這種面對心靈苦痛溝坎的承負、跨越之旅,還是讓我們感到無限苦澀的同時,也感到了活著的堅強韌力。
陳誠的活著過程中當然也會有短暫的快樂,比如與招娣一起在工廠車間度過的讓他一生難忘的美好時光,比如與黑皮、小毛在一起玩時的開心,但對陳誠來說,他的生之所向、心之所遇又是完全無法預知,完全出離自己的意愿、非自己所能掌控的。無著的孤苦中偶獲短暫的快樂,短暫的快樂后又回到無著的孤苦,那種不斷的交替變換,固然獲有慰藉,但給心靈帶來的或許是更痛苦的折磨?他的心靈需要承受的或許是更沉重的荒涼?而在陳誠這里我們感受最真切的就是,活著只能是努力承受著心靈的折磨,只能是努力走過心靈的荒涼。
同時,《一把刀,千個字》中,如果我們略去母親平凡、悲壯、光彩照人的生命歷程,除了主人公陳誠之外,差不多包括了其他次要人物中的絕大多數(shù),我們最突出感到的依然是,一個又一個普通小人物活下去的那種走過各種現(xiàn)實溝坎、心理溝坎的艱難、痛苦與韌力。這里,不僅有父親、姐姐、嬢嬢、師師,還有欒志超、胡老師、胡師母、倩西,甚至還有那位“樓下阿姨”,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部活下去的掙扎史,都有自己的滄桑、隱痛和堅強。與經歷一個個巨大災難的福貴一樣,經歷無數(shù)的心靈溝坎、心靈折磨的陳誠們,他們的活著同樣顯現(xiàn)出一種偉大的生命力量。
在作家王安憶的眾多作品中,我們不難體味到她關注、表現(xiàn)人物方面的審美偏好,如她自己所說:“我不太喜歡寫主流的人物,永遠喜歡邊緣的,或者失敗的、落魄的。成功的人不符合我的美學,我也不大有興趣?!睘槭裁??我以為這是由于那些普通的小人物生命中才更多沉淀著生命無華的恒常和本真吧,而無論多么偉大的人物,無論肩負著怎樣的偉業(yè),其生命又能超離在大地上頑強生存的凡常真義?“先入十八層地獄,再上七級浮屠,修煉來修煉去,修煉的就是常識?!边@是《一把刀,千個字》中那位“樓下阿姨”與“父親”爭執(zhí)時說的話,我想,這本身也是王安憶越來越服膺的“常識”與審美傾向吧。歷經四十余年藝術求索,王安憶的寫作越來越鐘情于對生命之?!钇匠S肿詈憔玫纳鼧銓嵄菊妗膶で笈c呈現(xiàn)?!兑话训?,千個字》中有一個靈魂式人物,就是成為烈士的知識分子母親;有一個潛在的核,就是在主要人物心底的那個沉重的隱痛;也有經歷各異的主要人物,使作品釋放出獨特的生命內涵、人性內涵、文化內涵,但我感到,整部作品更為突出的,是作家自覺地對世界與人生具有一種更為開闊又更為貼近基礎根柢的審視,并且就是在這種審視下,更多專注表現(xiàn)著一個個小人物活下去的凡常艱辛與努力,以及那些小人物自己活出來的最普通又最智慧、能夠貫通每一個人的生命之道。
“先入十八層地獄,再上七級浮屠,修煉來修煉去,修煉的就是常識。”這是《一把刀,千個字》中那位“樓下阿姨”與“父親”爭執(zhí)時說的話,我想,這本身也是王安憶越來越服膺的“常識”與審美傾向吧
《一把刀,千個字》中經常出現(xiàn)地平線無限廣闊,呈現(xiàn)球面弧度的景象,這實際是地球上活著的生命自我觀照的視野。作品中更是反復出現(xiàn)從下邊的視角看到頭頂上方,高架路軌火車車廂上那豆大一點的小窗格子,以及從上邊火車的視角看到下邊,玩具一樣的小房子和一個個豆大一點的人,感嘆著世間最凡常的真實:車廂豆大一點的小窗格子里以及地上玩具一樣的小房子中,不過都是日常的艱辛。上下兩種視野互映,顯現(xiàn)出對生命之常的一種通透的觀照。作家也為主人公選擇了最日常最普通的職業(yè),但就是這最為凡俗的職業(yè),不僅讓陳誠有能力獨立地活下去,而且更讓他在各種困苦、艱難面前每天都懷著活下去的信心。“薄技在身,走遍天下”,這是世間勤勞者包括陳誠的師傅和陳誠本人自己活出來的樸素道理。父女間那種由于特殊年代對待母親的態(tài)度而生出的相互怨恨和長久折磨,卻也只可能被胡師母吼出的最簡單道理點開:活著最重要,沒有飯吃怎么活下去?在美國生活,父親深感“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草窩”、“他鄉(xiāng)非是我鄉(xiāng)”,這是他活出來的感受,但胡老師、胡師母卻更感到“家人在哪里,窩在哪里”、“哪頭轉的開舵,哪頭安家”,這是他們自己活出來的、最能支撐他們有信心活下去的凡常智慧。
作品中,各個領域、各種凡俗中的經驗、道理,常??偸敲黠@地能通向恒久的人生智慧、人生之道。比如涉及廚藝,“無論哪一派哪一系,凡做到頂級,就無大差別”;做菜“越簡單越見功底”;“口味最忌刁鉆促狹”,淮揚菜“好就好在大路朝天,一派正氣”。比如談到紫砂壺,“大師們拼的首先是泥,其次才是手藝”等等。而且,作品關注視野開闊,敘事經常旁逸斜出,不僅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即使是敘述涉及的比如集市上的說書先生、讀書聚餐會上“主講人”等偶遇之人所講的故事,也都呈現(xiàn)出一個個小人物、一個個艱辛生命的生動本色、樸實品性和生存智慧。
嬢嬢一生深藏多重傷痛,但她在孤獨中認真、堅強活下去的生命態(tài)度實際讓我們生出許多敬意,而她以自己的方式給予陳誠的愛,也使脾性孤冷的她周身顯現(xiàn)出一層暖色。悄悄抽走能引起陳誠痛苦的“全家?!闭掌?,悄悄給陳誠攢一點錢,幫助陳誠學會自己謀生的技藝,珍藏著給陳誠布置的識字作業(yè)、拜師上課記錄以及每一封書信……嬢嬢讓一個少年在孤獨中成長,同時卻也給予了陳誠獨立活下去的力量。
從小,陳誠就秉有突出的隱忍孤獨、隱忍苦痛的內心力量,隨著年齡長大,艱辛苦痛增多,這種堅強的精神力量閃爍著越來越多感人的光亮。從少年時經常舍棄玩、盡力分擔大人的勞作,到在美國謀生時一個人去大西洋城,陳誠對孤獨與痛苦有著各種各樣獨屬于自己的抵抗、排解方式,但他從來都是努力壓制住自己產生怨恨、孤憤等絕望情緒,孤獨與痛苦從不示人,只是自己一個人默默承擔,每次自己跨過痛苦后再重新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寧靜和暖意。陳誠少時沒有條件上學,從嬢嬢、舅公那里識得一些字,漸漸能夠靠著學到的廚藝養(yǎng)活自己,立足世界?;蛟S是長期的孤獨讓他習慣了一個人的世界,他滿足于其中的平靜、自由,而不愿意按照姐姐的期待,再去上學、更快取得“成就”?!安簧线M也是人?!睆乃@句話中,我們實際不僅沒有覺出消極,相反卻感到了孤獨和苦痛磨煉出的一種質樸的剛健。陳誠不怕吃苦,沒有尊卑成見,他無意追求世間的成就,而只是想靠著自己的辛苦勞動,簡單、自性地活在世上。長期的孤獨還養(yǎng)成了陳誠內心善意的纖細,胡老師與父親在一起酒喝多了,他叫車安排好胡老師的回程,第二天還要特意去胡老師門店,隔窗看見后才放心地悄悄離開。對于師師,雖然談不上愛情,但他細心感知到了師師對他某種特殊幫助方式的期待,而他首先也只是單純地愿盡自己的努力給予幫助;但當他敏感細微的內心似乎覺察到師師可能的誤解時,引出了他一生中少有的激烈,因為他最怕的反而是被看成一個“乘人之危的人”,因為他一生無所求,在世間只不過就是想堂堂正正地活著,就是想心安地活著。
師師為了留美,與善良的陳誠同時想到了最后一條結婚的路徑,而究竟是假結婚還是真結婚,究竟是能發(fā)展出愛情還是不能,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但世間的事怎能都說得清楚呢?為什么非要說那么清楚呢?在陳誠家,父親并不知兒子與師師的復雜關系,但師師只是懷著善良、美好的意愿好好生活,就是努力做成了最勤快、賢惠的兒媳,由于父子間的生分、父女間的嫌隙,實際上師師代替陳誠姐弟更多接受著父愛,讓父親的愛得以自然、暢快地釋放。師師最深的痛苦源于陳誠為排解心痛獨自的失蹤,終于有一次她承受不了折磨,按著猜測與陳誠“扯平”了,而之后她卻陷入了更大的痛苦、失落和委屈之中,因為有誰愿意糟踐自己?但師師生命中閃爍著的精神之光就在于,在這一切之后,她仍然能夠重新建立起如初的真純愛意,仍然能夠懷著善良、美好的意愿堅強地活下去。
小文玩店老板胡老師、胡師母似乎可以稱為作品中可有可無的一對次要人物,閑聊中我們才不經意得知他們各自經歷的驚人磨難和堅韌應對,他們不過是世間歷經滄桑堅強活下來的最普通的人,但是他們卻也是活出了人間最樸素又最可貴的生存道理。作品非常自然地表現(xiàn)過他們一次日常對話,最后閑聊到《紅樓夢》,胡老師感慨最喜歡其中地位卑微的“丫頭”紫鵑,最喜歡她的“義”,并且歷經大半生,愈加覺得胡師母最像紫鵑,但只是喟嘆了紫鵑到庵子里做了尼姑的悲苦命運,說了一句“我就是你的庵子,不過我是人間禪”之后,就聊不下去了。因為他們并沒有多少學識,一些“學說”不過在道聽途說中知道個皮毛,而雖然沒有能力聊下去,靜一靜就睡了,但他們自己卻活出了讓學問家、思想家也不能不生出敬意的精神和人生真義。作品中經常有人物對話、思緒被打斷不再接續(xù)的敘述描寫,一方面顯現(xiàn)出作家對生活真實情態(tài)表現(xiàn)的看重,另一方面,其背后仍然有可能隱含著耐人尋味的心靈信息。
作品中經常有人物對話、思緒被打斷不再接續(xù)的敘述描寫,一方面顯現(xiàn)出作家對生活真實情態(tài)表現(xiàn)的看重,另一方面,其背后仍然有可能隱含著耐人尋味的心靈信息。
《一把刀,千個字》中許多一閃而過的小人物,也總是讓人難以忘懷。比如一位三十歲上下的爺叔,按資歷、身份、讀書的修養(yǎng),本不該涉足陳誠、小毛他們半大孩子玩的游戲,卻一起騎單車遠途捉蟋蟀、講故事,這種純凈、樂在其中、極富魅力的性情,堪稱陳誠少年歲月中一道美麗的光亮。比如大西洋城萍水相逢的倩西,家鄉(xiāng)西貢難以生存逃到美國謀生,而對比中家鄉(xiāng)人的淳樸又讓她始終承受著沉重的想念之苦,但她努力將其壓抑在一個人的心底,依然還是能以心靈的寧靜始終向世界釋放著暖意。十年之后與陳誠再次見面不感到意外而只感到與以前一樣的相知與相惜,底層漂泊者的弱小心靈也閃爍著燭焰般的光亮。就是陳誠習慣中觀察到的街景中的人物,其實也不是灰色的。同幼時一樣,到了美國,陳誠仍然有著獨自靜靜看著窗外的習慣。每次夜幕降臨后都能看到街角面包店前排著一個隊列,一聲鈴響,隊伍開始向店里移動,那是剩余面包開始打折出售的時間了。我們可以說這些每天準時出現(xiàn)在隊列里的人物很卑微,但誰能離開那種凡俗的生活呢?那些心靈承受著生活的艱辛,也可能藏有很多苦,但其小小的生活期待怎么會不含著對美好生活的想往?因為人首先必須活下去,活下去才可以默默支撐著心靈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乃至浪漫的理想。那安靜、有序的隊列,正也可以說是黑夜里的光亮。
在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中,一次次巨大的災難集中降臨在福貴一人身上,這多少具有些偶然性和戲劇性,如果說福貴那種“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對苦難的堅強承負,那種永遠不絕望的樸素精神,讓余華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命的高尚,那么,陳誠等眾多小人物心靈中的韌性力量,同樣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高尚的精神之光。王安憶書寫了陳誠以及眾多次要人物和無名小人物形態(tài)各異的活著,但我們體味更深的卻是每一個人的活著以及我們自己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