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萬里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
仲璟怡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
張朝暉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
關于健康養(yǎng)生,仲教授取《黃帝內經》之精華,主要為“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十六字箴言。
中醫(yī)學認為,脾胃處一身之中州,是“后天之本”,即出生后機體所有生命活動都需要依賴于脾胃攝入的水谷精微(即營養(yǎng)物質)。過度追求口腹之欲,嗜食肥甘厚味,或甜咸失度、饑飽無常、葷素失衡、三餐無序,不僅易使人患消化系統(tǒng)疾病,還可增加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肝腎疾病的風險。養(yǎng)生首先要做到飲食有節(jié),結合自身情況調整營養(yǎng)比例,科學飲食。
養(yǎng)生不是一蹴而就,應依賴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還需因地因時積極調整生活規(guī)律。起居有常,常即為規(guī)律,起居要順應四時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作息規(guī)律,吃好三餐,多喝水,等等。此外,需要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定期體檢,以期對健康狀況全面了解,做到疾病早發(fā)現(xiàn)、早診治。還要盡量摒棄不良的嗜好,如避免吸煙、酗酒、熬夜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妄作勞,就是說勞動、工作不要太疲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包括過度熬夜、房勞和過度運動,這些活動往往因透支體力損害身體健康?!吧谟谶\動”,運動鍛煉要結合自身具體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身體超重且有腰椎、膝關節(jié)等退行性病變的朋友,不宜選擇爬山、跑步、遠足、打太極拳等對關節(jié)有損傷的運動,適合打八段錦等較緩和的導引功法或游泳這類對關節(jié)負擔較輕的運動。另外,如久病初愈、長途奔波、高強度工作之后,運動量應酌情減少,不可強行運動鍛煉,以避免進一步勞累機體,耗傷氣血。
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重視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態(tài)。中醫(yī)認為,情志不暢最易傷肝,往往由一臟累及多臟,疾病由生?!暗蒙裾卟?,失神者亡”。
仲教授認為,在生活工作的壓力中要做到自我調整,尋求平衡。心態(tài)平和、心情愉快、心地善良、心胸開闊、心靈純凈、心志向前,才是健康長壽的要素。
明朝永樂太醫(yī)劉純在《短命條辨》中提出了著名的“養(yǎng)生十條”,其中的第一條就是晨起飲水。晨起胃氣最弱,故爾飲溫水以激胃氣。經過一夜睡眠,人體在清晨處于缺水狀態(tài),且古代醫(yī)家的“子午流注學說”認為早晨5—7 點是大腸經運行的時間,此時補充水分可幫助大腸泄毒排便。晨起可分次飲服溫白開水200—500 毫升,若須緩解血壓高的癥狀可用杭白菊、西洋參泡水補氣養(yǎng)陰;養(yǎng)胃明目以枸杞子、石斛泡水;疏肝養(yǎng)肝、通便以決明子泡水;消脂化痰、理氣和胃以山楂、陳皮泡水等。
中藥熏蒸是通過煮沸中藥令其成分揮發(fā),并借助溫熱效應治療局部疾病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學認為,五臟六腑、全身經絡之精氣皆上走清竅,匯聚于目,中醫(yī)眼科五輪八廓學說將眼依據(jù)結構分為肉輪、血輪、風輪、氣輪、水輪,分別對應心肝脾肺腎五臟,中藥熏眼不僅能改善眼及眼周的血液循環(huán),還對肝腎等相應臟腑有裨益作用。仲教授晨起首件事即以決明子、菊花煮水,以其蒸氣熏眼及面部約15 分鐘,熏眼后可感耳目清新、面部濕潤,可緩解視疲勞、眼干等咽部不適。
全息醫(yī)學理念中,耳郭映射著全身各個臟腑及軀體組織器官?!饵S帝內經·靈樞》“口問”篇曰“耳者,宗筋之所聚也”,其血供、神經、淋巴網絡豐富。耳穴也是針灸學者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耳穴按摩簡單易行,早中晚均可操作。具體步驟為:首先提捏耳尖、拽拉耳垂;其次進行耳郭分區(qū)按摩,耳屏、對耳屏、三角窩、耳甲脡、耳甲腔、耳垂分別予以按摩;最后以全耳按摩收尾。這樣按摩可對全身各個部位臟腑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的反射區(qū)都予以充分刺激,可使耳郭內豐富的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氣血循環(huán)、代謝。對耳郭分區(qū)按摩時,可用紙巾裹住手指進行,既可提高舒適度,又能防止搓傷耳郭皮膚。
耳穴按摩可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并可刺激感覺神經末梢,產生神經系統(tǒng)的反射作用,調節(jié)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功能,調整臟腑生理功能,調動機體的免疫功能,并經體液、淋巴等傳遞到相應的臟腑產生效應、平衡陰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振奮精神、防治疾病的效果,從而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頭為諸陽之會,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和統(tǒng)督一身經絡的任督二脈均會合于此,頭部穴位約占全身的1/4,還有十余條特定刺激區(qū)域。按摩頭部時可以用木梳梳頭替代常規(guī)按摩,選梳齒稍鈍者收效較佳。梳頭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由前向后,先左后右,如此循環(huán)往復,用力均勻,如此數(shù)十次,以頭皮微熱為度。梳發(fā)時間可在清晨、午休、晚睡前,或其他空余時間皆可。梳頭能疏通氣血、散風明目、榮發(fā)固發(fā)、促進睡眠,對養(yǎng)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還可進行面部按摩,搓熱雙手覆于面部,反復搓摩,可配合對迎香、太陽等穴予以按壓,不僅能有效改善面部氣血流注,還對鼻眼有通竅明目的作用,更有美容美膚之效。
在日常生活中,仲教授極為重視經絡拍打,認為其既可疏通經絡,又可活動四肢百骸,經絡拍打既往也被用于腰痛等疾病的治療。以手掌或薄厚、長短適中的木板延經絡進行有節(jié)奏的拍打。詳細步驟為:①甩動雙臂,帶動手掌對胸部膻中區(qū)域及兩側胸前壁的上方(中府、云門)、腋下(極泉)以及雙側肩部,左右交替進行拍打,一般每側拍打20 下左右;②對雙側的肘部、以神闕為中心的腹部,依次對下肢的大腿、小腿陽面和陰面、雙側腘窩進行輪番的拍打,拍打下肢后活動髖、膝、踝、趾關節(jié),對腰窩及腰骶部進行拍打;③可運用棍棒或木板對項背部進行拍打,活動全身關節(jié),甩手踢腿,轉頭彎腰;④做2—3 組俯臥撐,直立后雙手心放置于下丹田,吸氣而伸提,使人體伸高展騰狀畢。
《黃帝內經》提出,“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順時養(yǎng)生。所謂“天人合一”,即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變化遵循相同的規(guī)律。換句話說,我們的飲食起居應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情況變化,并且以此為基準有規(guī)律地生活。只有將“治未病”的理念貫穿于日常養(yǎng)生生活中,才能“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讓人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