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妍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強化核心素養(yǎng)目標、提倡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前提下,首次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跨學科主題學習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課時量的設置不少于總課時的10%?!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也明確提出,設置有助于實現(xiàn)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習主題。對于體育課程而言,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挑戰(zhàn)是體育學科自身還存在較大的問題,難以兼顧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育;機遇是體育可以借此機會擴大影響力,把體育滲透到其他學科之中,提升體育的地位。
對于體育學科與勞動學科之間的關系,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勞動是體育的重要來源之一。在眾說紛紜的體育起源學說中,勞動是體育起源的重要來源,體育運動中的奔跑、跳躍、投擲、攀爬、游泳、射箭等無不反映出人類勞動的身影。
第二,體育與勞動相結合的觀點早已有之。有較多的中西方教育家提倡體育與勞動教育應緊密結合,相互滲透,有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馬克思認為,生產(chǎn)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力勞動對于培養(yǎng)健美的體格起著很大的作用。在許多勞動過程中,如在技術作物的田間除草、砌墻、照料果樹、收割莊稼等勞動中,人體動作的協(xié)調、和諧、優(yōu)美可與體操相媲美。從事這樣的勞動的學生,身體發(fā)育良好,身體各部分勻稱和諧,身材優(yōu)美,動作靈活有力”。裴斯泰洛齊把勞動教育同體育、德育和智育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合理地組織兒童體力勞動能夠促進他們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的發(fā)展,他還制定了一種“技能入門”,包括勞動中的最簡單的一些身體練習——打、拿、擲、推、揮動、角力等。他認為兒童掌握了這些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全面發(fā)展他的體力,同時還能夠掌握各種專門活動與職業(yè)活動所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勞動技能。第三,體育與勞動具有較多的共性。1.在課程性質方面,體育與勞動學科均是以學生身體活動為基礎,強調學生的身心參與,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綜合性特點,二者在學科性質上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體育與勞動可以相互滲透與融合,有助于通過“身體活動”這一媒介實現(xiàn)學科實踐與育人的綜合效果。2.在育人目標方面,體育與勞動學科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均強調不同的培養(yǎng)方式實現(xiàn)育人價值。3.在課程內容方面,體育學科內容和勞動學科內容均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兩者兼具生活化特征。體育學科內容中蘊含了豐富的以日常生活勞動為基礎課程資源,而勞動學科也同樣包含許多日常身體活動元素。在核心素養(yǎng)方面,運動能力、體育品德等體育核心素養(yǎng)與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等勞動核心素養(yǎng)存在相似之處。4.在身體條件方面,體育與勞動學科均對身體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缺乏一定的身體素質既無法完成體育中的身體練習,也無法完成勞動中的各項任務。另一方面,通過體育與勞動學科教育,身體素質方面可以得到較大的提升。為了較為直觀地反映體育與勞動學科之間的關系,筆者整理了二者的共性與差異(表1)。體育學科與勞動學科的共性為兩者學科融合提供了可能,體育教師可以參照以上共性為學科融合進行主題教學設計與開展實踐活動。
表1 體育學科與勞動學科的共性與差異一覽表
自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fā)布以來,勞動教育逐漸得到學校、家庭、社會層面的重視。然而,勞動教育在推行與實施的過程中,卻遭遇較大阻力,其主要源于“唯知識”“唯分數(shù)”“唯成績”等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制約了勞動學科在學校教育中的實施效果。體育學科情況也類似,長期以來體育教師習慣于做好自身學科的教學實踐,對《課程標準(2022年版)》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念難免理解不準確、不全面,有的教師甚至持反對態(tài)度,這都影響了“體勞”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與落實。
相較于語數(shù)英學科,盡管體育學科與勞動學科具有實踐性與綜合性的學科優(yōu)勢,但二者畢竟不是同一門學科,難以“合二為一”。另一方面,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新時代提出的新理念,體育教師并沒有前期的成功經(jīng)驗,所以要在短期內做好這項工作難度較大。為此,加強體育與勞動學科的有機融合,需要學校校長與教研組共同謀劃,做好“體勞”學科融合的整體設計,出臺具體的教學指導意見,完善相關的教學案例,開設相關的教研培訓活動,從而指導教師進行學科融合實踐。
對于絕大多數(shù)體育教師而言,體育與勞動跨學科的融合難度較大,缺乏相關學科融合意識與經(jīng)驗,缺失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可能導致“形式化”的結果。以往的“體勞”融合較多地呈現(xiàn)了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搬運、回收體育器材、布置體育場地等簡單的勞動形式,但這不是跨學科主題學習背景下真正意義上的“體勞”融合,因為體育教師并未設計出“融合學習主題”,并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經(jīng)歷勞動過程,感悟勞動的成果和價值,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結合,學生很難獲得真實的體驗和自我發(fā)展。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固化思維的影響,認為不同的學科是獨立的、不相互干涉的。《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概念,這勢必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新課標相關文件的學習,轉變觀念,形成學科融合意識,積極參與跨學科主題學習相關的教研活動,正確認識到“體勞”學科融合的優(yōu)勢,結合體育課程特點,構建體驗型、實踐型、真實型的課堂,從而發(fā)揮“以體助勞”“以勞強體”的功能。
跨學科主題學習并不反對或者放棄學科學習,它是立足于某一學科,在扎實的學科學習基礎上,以主題為中心整合相關學科知識實施綜合性學習,最終使學科學習與跨學科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體育與勞動學科融合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始終圍繞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進行,并將教學目標延伸到勞動領域,更好地突出“生活化”“實踐化”特性,與學生日常實踐行為相聯(lián)系。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的身心特點,創(chuàng)設自主選擇和自我發(fā)展的勞動主題與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思考,引領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勞動場景中進行真實、鮮活的勞動體驗。例如,體育教師可創(chuàng)設“農作物種植”“春種秋收”等勞動情境,并將勞動準備活動、勞動“課課練”、勞動技能挑戰(zhàn)賽等內容融入勞動情境中,通過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提高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基本運動技能與體能的發(fā)展,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勇敢頑強、不怕困難等優(yōu)秀品德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設計與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應明確預期目標、設置關鍵問題、深入探究體驗、開展有效評價四個環(huán)節(jié),體育與勞動教育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要在明確預期目標、主題內容基礎上,設計好關鍵問題,并進行探究體驗。勞動學科內容是多維度的,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ǎn)勞動、服務性勞動等。體育教師應從勞動素材中吸取營養(yǎng),并結合體育教材內容,挖掘運動技能與勞動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提出關鍵問題,并根據(jù)學生生活勞動中的知識、經(jīng)驗、技能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處理,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此外,教師還可將“課課練”與勞動內容元素相結合,設計相應的身體素質練習,增強學生的體能,形成促進學生身體鍛煉的合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目標的風向標。目前,學科融合尚處于探索階段,勞動教育融入體育學科教學中的評價標準尚未明晰。因此,明確“體勞”融合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評價指標要重點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評價方式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評價方法可采用觀察評價、等級評價、展示或比賽評價等。同時,教師還應重視“體勞”融合背景下的激勵評價和反饋功能,促進學生在增強體質、發(fā)展體能基礎上,達成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積極參與勞動等方面的目標。
“體勞”學科融合的實施要始終秉持開放姿態(tài),積極與家庭和社區(qū)緊密合作,構建“家庭—學校—社區(qū)”一體化教育環(huán)境,讓體育學科教學中的勞動教育走向現(xiàn)實生活。在家庭層面,積極引導家長樹立勞動教育觀念,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例如,規(guī)定學生在體育課或參加比賽后,自己動手清洗運動服與運動鞋,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等。在社區(qū)層面,學??筛鶕?jù)社區(qū)資源情況,系統(tǒng)地安排社區(qū)勞動,如安排學校體育特長生擔任社區(qū)體育指導員相關服務工作。在學校層面,在學校運動會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擔任計時員、記錄員、測量員等裁判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性勞動工作,開展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一大新舉措,作為新時代體育課程的新任務,目前中小學體育教師尚無前期經(jīng)驗,如何將勞動學科合理、有效地融入體育學科教學,充分發(fā)揮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價值,有待在體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