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璞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正在快速推進,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深度應用尚未成熟,仍需任課教師思考并落實更多元、科學的策略。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將圍繞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巧妙運用,試從豐富知識表達形式、構建知識應用框架、整合學情信息三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對小學數學教師優(yōu)化教學有所幫助。
一、借助直觀形式,優(yōu)化知識學習體驗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尚不完全,對知識的理解主要依靠感性渠道完成,對抽象性較強的理論知識很難做到“吃透摸準”。針對這一客觀事實,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比較抽象的知識概念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所具有的直觀、形象、動態(tài)的優(yōu)勢條件,以圖片、音頻、視頻等更具感官作用的方式來展現(xiàn)知識內容,縮短知識從課本到學生腦海中的思維路徑,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認識物體”這一課的內容,教師可以制作卡通教學視頻,將一些常見的具有幾何外觀的物體設計成卡通角色,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觀看,通過這些卡通角色的自我介紹,使學生對這些物體的名稱、外觀和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利用虛擬場景,優(yōu)化知識應用框架
“學以致用”是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最高追求,同時也是實現(xiàn)學生有效學習和深度理解的絕佳手段。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學生應用既有學習成果時,可以先借助網絡資源和成像軟件,為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場景,使學生在這些場景的代入下應用學習成果,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應用框架,從而形成深刻的記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元素,讓場景更有代入感。
比如為了完善“元、角、分與小數”這一單元的教學成果,教師可以利用全息軟件或VR設備,為學生還原出一個虛擬超市,引導學生觀察超市中顧客和收銀員計算物價、完成支付和找零等行為的過程,并讓學生嘗試與影像中的虛擬人物進行對話,按照對方的要求完成各類金額計算任務,這種方式使得學生的課程練習更有代入感。
三、整合學情信息,提高教學實效性
由于諸多先天因素及后天條件的綜合影響,小學生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思維習慣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一問題,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首先充分調查并收集每一位學生的學情信息,而后以之為基礎形成學情檔案。在開展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輸入設備以及大數據處理軟件來提高效率。
比如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近一個月乃至一學期的作業(yè)收集起來,借助掃描設備將學生的作答情況錄入計算機,而后利用數據分析軟件將這些題目按照不同的難度、題型和考查方向做出劃分,最后憑借人工智能大數據判斷出每位學生在不同知識方面的得分情況和短板分布,以此了解學生的弱項所在,甚至還可據此推斷出每位學生的數學解題思維模式。
數學并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它充滿了智慧和樂趣,理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樂、有所得、有所成。小學數學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這一點,將信息技術更多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采用多元方法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優(yōu)化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更好地學會數學、用好數學、愛上數學,從而為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