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文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qū)旅游與健康職業(yè)學院,浙江舟山 316111
研學旅游是旅游行業(yè)和教育行業(yè)交叉融合的產物,既是一種內容特殊的旅行,也是一種形式特殊的教學,具有普通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與此同時,研學旅游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同樣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學旅游的實踐。因此,要發(fā)揮好研學旅游的顯著優(yōu)勢,必須要在對研學旅游追本溯源的基礎上,分析研學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查找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
研學旅游有許多別稱:我國古代叫“游學”,日本叫“修學旅行”,韓國叫“Membership Training”,西方國家叫“HIBL”等。研學旅游的概念界定大體有兩種:廣義上的研學旅游是一種有幾千年歷史的,以體驗、交互、深入為特點,將“學”的概念和“游”的概念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狹義上的研學旅游是一種由教育結構安排,針對中小學生的校外活動,旨在通過研學旅游,促進中小學生“知行合一”實踐。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廣義概念還是狹義概念,研究旅游的核心不變,旨在通過旅游這一行為,培養(yǎng)參與者對文化差異的尊重,更深入地了解他們作為公民的文化自我。
在實踐中,研學旅游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機會,通過沉浸式實踐加強他們對相關學術知識的認知,培養(yǎng)問題解決和思考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對社會與文化的包容能力、時間及財務管理能力及自我激勵和獨立個人品性能力等八項能力。通過研學旅游計劃,參與者在“面對面”的接觸和對話中獲得了大量學習機會。這種百分之百參與的教學過程有助于改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并使他們了解所學內容的重要性和應用。
研學旅游的概念古已有之。春秋時期的孔子,在 55 歲到 68 歲這 14 年間率若干弟子周游列國、遍訪都邑,從魯國出發(fā),大致走了衛(wèi)國、齊國、楚國、鄭國等地。司馬遷最早在《史記》中使用了“游學”一詞,云:“游學博聞,蓋謂其因游學所以能博聞也?!蔽覈糯泻芏嗝硕荚?jīng)云游四方,并且在游歷的過程中或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或寫下流傳千古的名著。例如,詩仙李白就曾“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宋詩人鞏豐也曾“一旦遠游學,如舟涉江湖”;明代徐霞客更是堪稱“游學第一人”,歷時30年撰成60萬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
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研學旅游始于2003 年,當時的上海創(chuàng)立了我國現(xiàn)代首個“國際修學旅行中心”,將日本的“修學旅行”率先引入國內,并組織專家編寫并出版《修學旅行手冊》。此后,我國進入研學旅游的探索階段。此階段包括2006年的“孔子修學旅行節(jié)”等,都是對我國研學旅行的黃金線路的初步探索。此后,廣東省最先關注到研學旅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于2008 年將研學旅行寫入了中小學教學大綱。至此,我國正式確立研學旅游的概念。
21 世紀教育的課程需要通過將態(tài)度、能力和知識與生活技能相結合來培養(yǎng)生產性、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和高效性的世代。而研究旅游在提高教師教育效率,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方面的作用是公認的。它為教師提供體驗式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發(fā)展機會,更是為學生有益的個人發(fā)展提供了許多的機會。因此,近些年我國的研學旅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fā)展,圍繞曲阜孔廟、安徽黃山、陜西秦兵馬俑博物館等,開展了一系列針對中小學生的文化之旅。但是,這種發(fā)展并不能掩蓋研學旅游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研學旅游響應了在旅行中采用主動學習的需要,不僅為教學提供信息,也為行業(yè)提供信息。因此,研學旅游相關的研究應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采用各種教學和學習方法,以促進研學旅游中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這種方法將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道路,但對研學旅游設計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而現(xiàn)階段的設計方案并未能很好地滿足要求。
首先,參觀博物館或考古遺址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而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在我國擁有許多藝術作品或古代大型遺址的情況下。出于這個原因,如何在研學旅游設計中提高中小學生的滿意度和興趣成為研學旅游設計首要面臨的問題。然而,相對于專業(yè)導游,教師并不是制定有效行程的專家。因此,部分研學旅游設計方案中存在主題模糊、隨意性較大等問題。還有部分教師在設計研學旅游設計方案時,過分強調“學”的部分,而忽視“游”的部分,造成最終的研學旅游存在大量填鴨式教育設計,偏離了研學旅游的核心。
其次,“體驗式學習”是研學旅游的核心,好的研學旅游設計應當幫助學生闡明他們的個人目標,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學生獲得和發(fā)展新的知識和技能,檢查他們對利益相關者和綜合系統(tǒng)的個人態(tài)度,并認識到潛在價值觀在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性。這些內容對研學旅游的過程設計至關重要,為學生理解和整合研學旅游內容提供了一個框架。然而,將旅游活動的體驗與學生預期的學習成果聯(lián)系起來需要大量的計劃和精力。表現(xiàn)在實際中,很多的研學旅游內容同質化嚴重,方案設計更是流于表面。
在實踐中,學生通過研究旅游基地增加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為其自身增加價值。因此,研學旅游基地必須提供盡可能清晰的學習機會,以便學生能夠理解所呈現(xiàn)的內容。這對研學旅游基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遺憾的是,現(xiàn)階段很多研學旅游基地并不具備這些資質,在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研學旅游的實際效果。
首先,部分研學旅游基地展示方式較為單一。理論上,每個研學旅游基地都應該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展示每個區(qū)域獨特的東西。例如,陜西研學旅游基地展示的是先秦人民的智慧,而曲阜研學旅游基地展示的是傳統(tǒng)儒家的思想。因此,研學旅游基地有必要將該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資產融入這些產品中。但實際上,許多基地只是掛上“研學旅行基地”的牌子,卻未能深度開發(fā)契合研學旅行的產品。
其次,部分研學旅游基地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一個完善的研學旅游基地應該能夠讓學生以更具體的方式長時間地沉浸在空間中。通過這種方式,圍繞旅行的過程維度獲得了見解,包括旅行、飲食、步行等,實現(xiàn)交流以及互動。然而,大多數(shù)基地的“食、住、行、游、娛”等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配套產業(yè)。基地內部的服務缺乏專業(yè)性,講解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家長、學生以及教師對研學旅行的評價。
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無視學生的先驗知識,并且不會激發(fā)批判性和反思性行為。這些做法不適應對當代社會的挑戰(zhàn)和需求,以培養(yǎng)能夠根據(jù)社會現(xiàn)實和多樣性行事的專業(yè)人員。研學旅游是一種試圖填補傳統(tǒng)教學實踐留下的空白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學+游”的教學過程,通過促進學生的先驗知識和同行觀察,并通過對當?shù)噩F(xiàn)實的調查和調查激發(fā)批判性思維,以促進個人或集體決策,從而為專業(yè)旅行和旅游教育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小學生中,研學旅游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多個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在此過程中會積極地吸收所探索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吸收教師所教的知識。這要求參與研學旅游所有學生,做的不僅僅是看、聽和做筆記,而是通過制定學習和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參與度。
研學旅游的過程是教師對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學生的探究,而不是被動地從教科書中提供信息。因此,高質量的研學旅游必須在不同的概念、案例和經(jīng)驗之間,建立、識別和評估合理有意義的聯(lián)系,這就是研學旅游的全部內容。如今,研學旅游面臨著營銷環(huán)境突變所帶來的多重挑戰(zhàn)。氣候變化、前所未有的技術發(fā)展以及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轉變,強烈影響著研學旅游活動的演變。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這些挑戰(zhàn),重視研學旅游產品質量,充分滿足當今中小學生參與研學旅游所需,打造研學旅游精品。為此,相關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與文化景點的密切合作,創(chuàng)造有吸引力的“研學旅游套餐”,激發(fā)參與研學旅游中的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并且可以從文化和精神的角度,教育和滿足學生對個人實現(xiàn)的需求。
在重視研學旅游產品質量的戰(zhàn)略中,教育工作者要將研學旅游定位為實現(xiàn)體驗式教學的一種手段,并將學生的主動學習作為戰(zhàn)略計劃的核心要素。在旅游的過程中,有機地嵌入主動學習,作為不斷努力創(chuàng)新和卓越教學和學習的一種手段,并通過他們自己的教學風格來融入研學旅游中。為此,教育工作者要成為有意義學習的推動者,而不僅僅是促進者。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學生在研學旅游過程中感受到與他人的社交和情感聯(lián)系;學生能夠通過持續(xù)反思和話語構建和確認意義;學生能夠通過研學旅游設計、促進和方向,以實現(xiàn)個人有意義和具有教育價值的學習成果。
研學旅游可以在許多方面幫助學生改變內在,并促進責任感、(自我)關懷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最近,研學旅游開始更有力地倡導人類意識的覺醒、價值觀的轉變以及在研學旅游實踐中尋找幸福和滿足。這在我國當前的教育轉型中尤其重要,它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以及中小學教學實踐的方式。在此過程中,研學旅游基地作為研學旅游重要的載體和介質,其建設程度之間關系到最終的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大研學旅游基地的建設力度,以期幫助研學旅游更加有效地開展。
研學旅游基地的建設是整體產品、服務和體驗的建設。為此,基于創(chuàng)新健康旅游的新服務,提倡研學旅游基地的沉浸式體驗,本質上旨在重新將學生與研學旅游基地聯(lián)系起來并激活感官,從而實現(xiàn)多感官、情感和動覺過程。此類研學旅游基地的建設包括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路線的設計,研學旅游資源的利用,以及與如何將資源用于研學旅游相關的活動。在推進研學旅游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構建基于研學旅游基地體驗的方式。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研學旅游基地中創(chuàng)造空間,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旅游實踐,為學生的身心投入提供機會,最終為提高整體學生質量作出貢獻。
作為廣泛的研學旅游的基礎,研學旅游基地將歷史、文化、探索、創(chuàng)新、反思等概念結合在一起,使這種做法在教學話語中更加突出,加深學生對研學旅游體驗的方法論的理解,專注于感官和與更多事物的聯(lián)系,同時將思想固定在當下。通過這樣做,將教育1.0發(fā)展到教育2.0。通過這一舉措,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從教學轉變?yōu)榇龠M。為此,研學旅游基地必須利用這種行為,配備相應的用于教學活動的各種器材和工具;基地室內外都必須要安裝先進的監(jiān)控設備,對參與研學旅行的人員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管;在基地內如果存在水池、陡崖等容易產生危險的區(qū)域,必須設置警戒標志,為參與研學旅行實踐教育活動的師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讓學生們有充分的機會嘗試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合作、實驗和開發(fā)。簡而言之,賦予學生學習的權利。
綜上所述,教育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從傳統(tǒng)的教與學方法向創(chuàng)新方法的應用轉變方面。對于許多教育工作者來說,找到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更好地接觸不同的文化,更多地響應學生反饋的工具,勢在必行。研學旅游將“學”與“游”融合,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的體驗式混合學習方法。通過研學旅游向學生展示我國的大好河山,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和不屈精神,對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加深對研學旅游的認知,積極探索研學旅游的發(fā)展路徑,為研學旅游更大范圍內的應用提供有效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