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紅
每每提及升學,幼兒園孩子的父母總容易陷入無休止的焦慮與迷茫,話題似乎可以永遠進行下去,中間夾雜著各種理論、方法與情緒表達。家長們被卡在“幼小銜接”的夾縫里,左右為難。
為了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部于2021年3月發(fā)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要求幼兒園做好入學準備教育,小學實施入學適應教育,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為兒童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定基礎。作為一名剛剛教過一年級的老師來說,我覺得教育部的這份指導意見非常詳細具體,廣大家長和老師應將其作為行動指南,幫助孩子做好小學入學準備和適應工作。在這里,我也想用四個故事,分別從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這四個角度談談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喜歡上學,是孩子入學適應的起點,積極的入學體驗有助于孩子順利開啟小學生活。但如果在前期,家長忽略了一些孩子應有的習得性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那么很有可能會讓孩子難以享有良好的入學體驗。
有個孩子到了十月份仍然每天哭哭啼啼不愿意來上學,原本只是在班級里默默抽泣,后來慢慢發(fā)展到不愿意進教室,最后連學校大門都不愿意進了,口口聲聲喊的是“我想媽媽了,我要回家……”。
由于孩子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難以正常上學了,學校和老師都非常重視。老師們先自己在學校開展調(diào)查,并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學校和老師、同學之間發(fā)生過使他痛苦或者焦慮緊張的事情,于是又與孩子家長溝通。家長情緒非常激動,一口咬定是學校老師讓孩子產(chǎn)生恐懼心理,故而孩子畏懼上學。
老師在安撫家長情緒之后,與家長進行了深入溝通了解,最后才知道孩子在上幼兒園期間就不能每天正常入園,正常放學。因為總是會哭泣,因為老人總是心疼,所以隔三岔五就會把孩子從幼兒園帶回家去,孩子在心理上壓根就還沒有建立起“入園”這個概念,總覺得一哭一鬧就可以回家玩去了。
孩子原本就沒有“早上入園,下午才能回家”的認知,現(xiàn)在又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他的身心完全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必然不能適應小學生活節(jié)奏。在他的認知里,還不明白“入學”的含義,所以就會出現(xiàn)上述不愿意上學的情形;而這情形一定會影響他的入學體驗,使他很難愛上學校、愛上學習。
入學適應階段,孩子會遇到更多需要獨立應對的生活問題。自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孩子解決問題,進一步增強獨立性和自信心。
班里有個孩子,父親工作繁忙,母親溫柔細致,整個家族對他都是呵護有加。這種關愛導致他在入學前,從未在家以外的地方上過廁所,缺乏這種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機會。
上學之后,學校衛(wèi)生間里大通道般的坑位,和他家的馬桶相差甚遠,孩子更不愿意在校解決大解的問題??善幸惶?,孩子有些拉肚子,在難以自控的情況下,他不得已從教室直接沖進了衛(wèi)生間……
很快,學校的保潔阿姨就聽見廁所里傳出極度驚慌的喊叫聲——孩子因為嚴重缺乏習得性經(jīng)驗,在衛(wèi)生間里將自己的排泄物弄得到處都是。這樣的場景讓孩子受到嚴重驚嚇,因為他長這么大,從來也沒遇見過這般腌臜的情景,所以此刻,孩子能做的就是狂叫了……這樣的場景很有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從而影響他的入學感受。
因為不會獨立如廁,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會硬忍著一整天不去廁所;也有孩子因為實在忍不住,將大小便拉在褲子里。通常情況下,這些孩子還不敢發(fā)聲求助,直到同學發(fā)現(xiàn)情況并開始“奔走相告”時,老師才知曉,孩子的痛苦可想而知。
生活適應還包括很多自我服務能力,比如說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帶,自己收拾桌面,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清理座位周圍衛(wèi)生,自己很快找到課堂用品,等等。如果缺乏這些能力,孩子會產(chǎn)生無能感,難以獲得良好的入學體驗。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幫助孩子盡快熟悉老師、結交伙伴,逐步順利地融入小學生活。人際溝通交往,就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發(fā)送和接受訊息的雙向活動,這項能力對于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其實在一年級時,很多時候孩子之間鬧矛盾,出現(xiàn)糾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雙方溝通不暢。比如甲同學下課后想去和乙同學玩,于是就來到乙身邊;可乙此刻并不想跟甲同學玩,于是壓根不理睬他,繼續(xù)和丙同學聊天??墒羌淄瑢W卻完全看不懂乙用動作、體態(tài)傳達出來的意思,還糾纏著繼續(xù)說……最后,兩人鬧掰,發(fā)生爭執(zhí)。
班里出現(xiàn)過一次“撕書”事件,甲把乙的書給撕了。表面上看,甲怎么這么過分?怎么這么欺負人?把人家的書都給撕掉了,太不像話了!但其實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雙方的表達溝通不在一個頻道上。
兩人在玩耍的時候有點不開心,甲說:“你再說我馬上把你的書給撕了!”一般人聽見這話,通常會發(fā)問:“你為什么要撕我書?”或者一把搶過自己的書收起來,再或者說:“你要是撕書,我媽媽(老師)會來找你的?!边@樣的應對表示乙同學已經(jīng)接收到甲傳遞過來的信息,并且也用言語和動作做出了回應。
但案例中的乙是怎么做的呢?他似乎根本沒有聽明白,臉上帶著憨憨的笑意,慢吞吞地對甲點點頭,嘴巴里還發(fā)出“嗯!”的聲音。
這樣的回應讓甲同學感到莫名其妙,但畢竟是一年級的孩子,覺得這是別人同意的意思。于是,他就從口頭震懾到佯裝撕書,再到小心翼翼撕開一點點,慢慢到撕開一個大口子,最后到把一頁全部撕掉……而這整個過程中,乙同學臉上的笑容一直都在,一直微笑著看著對方做出這一系列動作。他的非言語表達(面部微笑表情)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甲的行為。
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說:孩子進入小學,就要開啟長達十幾二十年的全天候規(guī)范的學習生涯了,這個開端好不好,對孩子的未來學習成長非常重要。因此,低年級學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上學校,真心實意地喜歡上學!
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有孩子越來越覺得上學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我以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缺乏相應的認知基礎。
班里有個孩子,在入學第一天點名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連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叫“毛毛”,唯一會寫的字就是“毛”。入學后,由于完全沒有認知基礎,他上課聽不懂老師的話是常態(tài),下課無法和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常事,每天的學習對于他來說基本就是看天書、爬天梯,實在難以完成。
所以他的練習卷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所有的填空都填上“一”的情況,弄得老師崩潰,家長無奈,孩子自己茫然無措,覺得學習索然無味,因為他壓根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在著名的“三季人”的故事里,孔子為什么會告訴那個客人一年只有三季呢?因為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是一只螞蚱,春天生秋天死,一生只經(jīng)過春夏秋三季,從來沒有見過冬天。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跟他講四季,他怎么能理解得了呢?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學習的發(fā)生一定是和個體原有的經(jīng)驗、知識密切相關,一定是建立在個體對學科知識前理解的基礎上。有人可能會問,小學不都是要求零起點教學嗎?是的,學校的確是零起點教學,但是即使是零起點,也不要忽略了孩子已經(jīng)六歲了,六歲兒童在感知覺發(fā)展、認知發(fā)展、精細動作、言語與溝通、社會交往、生活自理、情緒與行為管理等方面絕對不是一片空白,孩子在這些領域的正常發(fā)展都是入學后的所有教學活動的基礎,所以,零基礎教學也是有基礎的。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一次重要的轉折。兒童入學之初能否適應,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今后對學校生活的態(tài)度和情感,并影響其將來的學業(yè)成績和社會成就。所以,家長和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入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