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載“參兩”說及其與“太極”之關系*

        2022-11-02 03:40:56輝,王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太虛張載天道

        鄧 輝,王 龍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張載作為北宋時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既保持著漢唐儒學的底色,又不甘于循規(guī)守舊,力圖尋求突破與創(chuàng)新。《正蒙·參兩》一篇即是如此,其內(nèi)容既包括對宇宙結(jié)構的宏觀認識,又有張載試圖進行義理闡釋的摸索,前者是對漢唐宇宙論思想的承襲,而后者則是對新路徑的開拓。然而,近代學者對此篇卻罕有涉及,甚至于連《參兩》的篇名都被忽視,無人探討而隨意處置,要么讀之“參兩”,要么讀之“叁兩”,不以為意,更不要說“參兩”背后所蘊含的深刻而豐富的含義。鑒于此,本文試圖對《參兩》的篇名進行厘定,進而揭示“參兩”的含義,并申論張載的“太極”概念及其與“參兩”的關系,以就正于方家。

        一、“參兩”問題的溯源

        《易·說卦》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岫常晚樣诘赖露碛诹x,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盵1]323“參天兩地”觀念即脫胎于此,張載的“參兩”問題也由此而來?!皡⑻靸傻囟袛?shù)”一句,歷來注家眾說紛紜。漢唐之際其說可分為三類:一是以合《系辭》中天地之數(shù)來解釋“參天兩地”,如馬融、王肅等,認為“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為五位相合,以陰從陽,天得三合,謂一、三與五也,地得兩合,謂二與四也”[1]324。這里的三合是指天數(shù)的一、三、五與地數(shù)的六、八、十相合,兩合是指地數(shù)的二、四與天數(shù)的七、九相合。因為一、二、三、四、五是生數(shù),六、七、八、九、十是成數(shù),成數(shù)倚生數(shù)而生。由此天得“三合”地得“兩合”。二是以合“大衍之數(shù)”來解釋“參天兩地”,如鄭玄、崔憬等。崔憬言:“既言蓍數(shù),則是說大衍之數(shù)也,明倚數(shù)之法當參天兩地。參天者,謂從三始,順數(shù)而至五、七、九,不取于一也。兩地者,謂從二起,逆數(shù)而至十、八、六,不取于四也。此因天地致上,以配八卦,而取其數(shù)也?!素灾當?shù),總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數(shù)五十也。不取天數(shù)一、地數(shù)四者,此數(shù)八卦之外,大衍所不管也?!盵2]簡單說,此是(順數(shù))三、五、七、九加上(逆數(shù))二、十、八、六等于五十(大衍之數(shù))。三是以奇偶釋參兩,如王弼、韓康伯、孔穎達等。《正義》中言:“七、九為奇,天數(shù)也;六、八為耦,地數(shù)也,故取奇于天,取耦于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數(shù)也。何以參兩為目奇耦者?蓋古之奇耦,亦以三兩言之。且以兩是耦數(shù)之始,三是奇數(shù)之初故也?!盵1]324需指出的是,此奇耦(即偶)之說本之于王弼。不難看出,漢唐諸君均以“三兩”釋“參兩”,“參”即“三”,幾無異議。這與“參兩”二字字義的特殊性有關(1)據(jù)龐樸先生考證,“參”字本指天上的參星(宿),因其腰帶之三星連列最為醒目,因此字形呈三星灑光狀,“參”字便有了數(shù)目“三”之意,所以當我們說“參”的時候,在特定語境下必然指向一個數(shù)目的結(jié)果的話,此數(shù)目必然是一個“三”。而“兩”字原為車輿上的某種對稱結(jié)構,一般通稱成雙成對者為兩,指二者的相等對稱,所以指向數(shù)目字“二”。參見:龐樸《“天參”試解》,《文史哲》2001年第6期,第70-74頁;龐樸《對立與三分》,《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第1-16頁。。而緣何分別以合“天地之數(shù)”和“大衍之數(shù)”來解釋“參天兩地”,把二者相聯(lián)系,已不可考,概因此二者均出現(xiàn)于《系辭》中,而《說卦傳》又緊隨其后,以漢唐經(jīng)學注經(jīng)的慣例,強行牽強附會,也不無可能。這或許是一種解釋。至于王弼、韓康伯的“奇偶”說,訓義頗為罕見,有脫經(jīng)之嫌,后人多不信從。總體而言,諸家各有所據(jù),難以定論。

        針對漢唐之際這種復雜情況,清人李道平曾指出“參兩之說,先儒不一”。他申言:“馬融王肅云‘五位相合,以陰從陽,天得三,合謂一三與五也。地得兩,合謂二與四也?!蹂鲈啤畢?,奇也。兩,耦也。七九陽數(shù),六八陰數(shù)?!嵤显啤斓刂當?shù)備于十,乃三之以天,兩之以地,而倚托大衍之數(shù)五十也。必三之以天,兩之以地者,天三覆,地二載,欲極于數(shù),庶得吉兇之審也?!资栌忠龔埵显啤匀泻袃?,有一以包兩之義,明天有包地之德,陽有包陰之德,故天舉其多,地言其少也?!娩浺詡淇荚??!盵3]此段材料可與上面的論述互為補充,以豐富我們的理解。

        漢唐儒者奉經(jīng)典為圭臬,重視對經(jīng)典準確性和神圣性的考證與疏解(2)“三”與“參”字出現(xiàn)很早,在與《易》同時代的典籍文獻中已較為常見,前者通常以數(shù)詞的形式出現(xiàn),表示數(shù)目“三”,后者多以動詞的形式出現(xiàn),含義復雜。“叁”字出現(xiàn)較晚,僅作為數(shù)目“三”的大寫字、俗字使用。在吐魯番出土文書(公元四百年左右)中有“參拾斛”“麥叁斛”等字樣。同一時期的文獻有“參”和“叁”兩種記錄的情況,表明當時正處于“參”字向“叁”字轉(zhuǎn)化的階段,“叁”字很可能就在這一時期形成。張涌泉認為在公元四世紀前后,人們有意識地在文書、券契、賬務等方面使用大寫的數(shù)目字,以防止被篡改,隨后逐漸普及,至唐武后時期幾成慣例。所以“叁”字僅是大寫的數(shù)目字“叁”。由此,“參兩”二字在字形上無疑是正確無誤的,關鍵在于讀音。而“參”字的含義復雜,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讀音眾多?!稄V韻》中記載有“蘇甘切(sān)”和“倉含切(cān)”。若為“蘇甘切”,其含義和用法與數(shù)目“三”相同,此時“參”“三”“叁”三字相通,意義一致。為“倉含切”時,其為一實詞、動詞,含義要依據(jù)具體的文本語境而定。所以,此處以及下文出現(xiàn)的“叁”字是指代“蘇甘切”的“參”字而言的,其與“三”“參”同義,以與“倉含切”的“參”字相區(qū)別。于此說明以使行文邏輯嚴謹。參見: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372頁;宗福邦《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01頁。。相比之下,更開明的宋明儒的闡釋就頗有“托物言志”的意味了。朱熹在注解此句時言:“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故參天而為三。方者一而圍四,四合二偶,故兩地而為二。數(shù)皆倚此而起,故揲蓍三變之末,其余三奇,則三三而九;三偶,則三二而六。兩二一三則為七,兩三一二則為八?!盵4]可以看出,朱熹的闡釋已不再執(zhí)著于對文本的直接疏證,而是轉(zhuǎn)求開出別解。這段話即是從天圓地方的宇宙空間架構來理解“參天兩地”,并進一步引申出對數(shù)的來源的自我解答。這個意思在《朱子語類》中表達得更為清晰:“一個天,參之則三;一個地,兩之則二。數(shù)便從此起,此與‘大衍之數(shù)五十’各自說一個道理,不須合來看?!盵5]1966同時,朱熹也明確指出“參兩”不應該簡單理解為“叁兩”。他說:“問:‘參天兩地’舊說以為五生數(shù)中,天參地兩,不知其說如何?曰:‘如此只是三天兩地,不見參兩之意。參天者,參而三之;兩地者,兩之以二也。以方員而言,則七八九六之數(shù),都自此而起?!瘑枺骸苑絾T而言,參兩,如天之員徑一,則以圍三而參之;地之方徑一,則以圍四而兩之否?’曰:‘然’?!盵5]1965這里,朱熹直指“參”“叁”有別,不再含糊應對,言語中顯示出朱子自信且從容的氣象。其實,非朱熹一人如此。“六經(jīng)注我”是宋明儒解《易》的常態(tài),明代來知德更是與河圖聯(lián)系起來,構建了一個易圖學理論。其言:“參兩之說,非陽之象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陰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之說也。蓋河圖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二三四五者五行之生數(shù)也,六七八九十者五行之成數(shù)也。生數(shù)居河圖之內(nèi),乃五行之發(fā)端,故可以起數(shù)。成數(shù)居河圖之外,則五行之結(jié)果,故不可以起數(shù)。參之者,三之也,天一天三天五之三位也。兩之者,二之也,地二地四之二位也?!私院訄D生數(shù)自然之妙,非圣人之安排也?!盵6]誠然,來氏之說與朱熹有所出入,對“參兩”的界說與前人相比也沒有過人之處,但借此為其易圖思想立論張本是毫無疑問的。

        顯然,從先儒的解答,我們可以明白:本質(zhì)上,《參兩》的篇名定性及張載“參兩”之含義問題取決于張載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一句的闡釋。但《周易·說卦》首段自“幽贊”至“窮理盡性”六句,在句式結(jié)構上是并列關系,其共同的主語是圣人,而“神明”“天地”“陰陽”“剛?cè)帷薄暗赖隆薄袄?、性”等六詞均是賓語,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依此則“參兩”自然與“幽贊”“觀變”“發(fā)揮”“和順”“窮盡”等詞成分相同,構成動作行為本身,均作謂語,當動詞用;而蓍、數(shù)、卦、爻、義、命則是借此以期達到的目的或結(jié)果。由此觀之,鄭玄、朱熹、來知德的思路與作動詞用這一理路更為貼合,也更為接近《周易·說卦》本義。而且以今觀之,漢唐與宋明儒的解讀方式確實各有不同。既然如此,那么身處唐宋儒學變革之際的張載又是如何抉擇的呢?

        二、《參兩》篇名辨正

        雖然罕有人對《參兩》篇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闡釋,亦均忽視了《參兩》篇的篇名問題,但卻不會忽視《參兩》篇的開頭二條。因為此兩條涉及張載哲學中的“一物兩體”這一核心命題,而此兩條中的“地所以兩”“天所以參”兩句也就成為《參兩》篇名的由來。因此,當代學者對“一物兩體”的論述,大概率會提及對“參兩”的理解,此或可成為我們解題的切入點,對我們厘定《參兩》的篇名、揭橥“參兩”之深義大有裨益。

        具體來說,楊立華在其《氣本與神化》中專辟“參兩”一節(jié),但其主要內(nèi)容卻是對“一物兩體”中兩、一關系的探討,并指出“一物兩體”講的其實是神的通貫性在氣化過程中的作用,同時這一通貫性也是“天所以參”的根本所在,而“天所以參”在于以太極之一貫通劃然兩分的陰和陽[7]。與此相似,丁為祥在其《虛氣相即》中也專辟“參兩與神化”一節(jié),把“參兩”與“神化”對舉,以陰陽解“參兩”,認為“參兩”主要是指《易傳》“參天兩地”的陰陽奇偶之數(shù),“參兩”即是陰陽的天地化或天地表現(xiàn),《參兩》篇是在以陰陽之性解釋天體宇宙演化之理[8]。另有龔杰從兩端相感的角度出發(fā),把“兩端”稱為“兩”,“相感”稱為“一”,“兩端”的相感稱為“參”,合稱“參兩”說[9]。龐樸先生則別出新解提出“天參”的概念,認為這是張載的發(fā)明,稱“其在中國哲學史上,實為一大貢獻”。他指出張載的“天參”說的是宇宙和萬物的本性,宇宙和萬物均以“參”為性,這是一種參雜和合,表現(xiàn)為“神”和“化”,以實現(xiàn)與天地參[10]。林樂昌順著這一思路進一步指出,張載的“天參”說是指天道結(jié)構中天與陰、陽三方面力量的參錯會合[11]106。更早有侯外廬主編的《宋明理學史》中講,“參天”并非指天由三個部分組成,而是借此表明天包含著矛盾雙方這一基本特性[12],正是此一思路的先驅(qū)。除此之外,牟宗三認為“參天兩地”是倚二、三之數(shù)而成其為參兩,由數(shù)之三而說“參天”,以象征天之圓,進一步象征天德“圓而神”,由數(shù)之二而說“兩地”,以象征地之方,進一步象征地德“方以智”[13]473。同時引申出“地所以兩”是言法相形器之定體,“天所以參”是言萬事萬物圓一之性體的觀點[13]474。牟說立論高遠,有借張載“參兩”之說申述己志之意。

        綜上所述,可以歸為兩類:一類以《周易·說卦》中“參天兩地”來立論,一類以“天參”來立論,而這正是《參兩》篇名定性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其結(jié)論合理與否姑且不論,權當提供一種思路,但其論證過程通觀下來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個或幾個問題:一、重視對“一物兩體”中兩、一架構的分析,忽視了對“參兩”的闡釋與辨正。二、重視對《參兩》篇中此兩條的分析,卻忽視此兩條出自《橫渠易說》,進而缺少對《橫渠易說》的關注。三、在第二條的基礎上,只意識到對《橫渠易說·說卦》中相關條目的分析,卻忽視了《橫渠易說·系辭上》中張載對“大衍之數(shù)五十”注解的相關條目。四、關注到了《張子全書》中的重要章節(jié),卻忽視了“參兩”之說本之于《周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一句,“參”“兩”二字均是動詞,進而缺少了對《易·說卦》的關注以及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一句詞性問題的關注。五、缺少對《參兩》篇標題與其內(nèi)容之間關系的思考,對“參兩”的含義或有闡發(fā),便淺嘗輒止,未能貫徹下去發(fā)掘更多。六、有意無意間回避或混淆了“參”或“叁”的讀音問題,而默認其讀作“參”。

        因此,基于《正蒙》《橫渠易說》《周易·說卦》等經(jīng)典文本,結(jié)合上述提到的諸多問題,重新審視《參兩》的篇名問題,推進對“參兩”含義的深度闡釋,是十分應當且必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確解。好在涉及文獻材料不多,玆全列如下,以求窺一斑而知全豹:

        2.參天兩地,此但天地之質(zhì)也,通其數(shù)為五。乾坤正合為坎離之數(shù),當六七。精為日月,粗為水火,坎離合而后萬物生。得天地之最靈為人,故人亦參為性,兩為體,推其次序,數(shù)當八九。[14]216(同上)

        3.參天兩地,五也。一地兩,二也;三地兩,六也,坤用;五地兩,十也。一天三,三也;三天三,九也,乾用;五天三,十五也。凡三五乘天地之數(shù),總四十有五,并參天兩地者,數(shù)之五,共五十。虛太極之一,故其用四十有九。[14]216(同上,以上皆是對“大衍之數(shù)五十”的注解)

        4.地所以兩,分剛?cè)?、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14]240(《易說·說卦》)

        5.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參也。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14]240(同上)

        6.有兩則有一,是太極也。若一,則有兩亦在,無兩亦一在。然無兩則安用一?不以太極,空虛而已,非天參也。[14]240(同上)

        7.釋氏無天用,故不取理。彼以性為無,吾儒以參為性,故先窮理而后盡性。[14]241(同上。筆者注:以上皆是張載對“參兩”及之后四句的注解)

        由上可見,如若以“叁”帶入其中,則“天叁”即是“極”與“兩兩”構成“叁”。同理第4-6條中的“一”與“兩”也可以構成“叁”,第3條“叁天兩地,五也”也自然成立,但依此卻無法解釋第2、7條中的“叁為性”,因于理不通。需要指出,這里所列7條均是依次、相連出現(xiàn)的,處同一語境,所以不會出現(xiàn)一字兩音,靈活讀“叁”或“參”的情況,否則第2條就不會成立,“參天兩地”與“參為性”不可能同句出現(xiàn)而讀兩音。既然如此,如若以“參”帶入呢?仍然存在問題。此時的“天參”可以理解為一太極兩儀而生成的動態(tài)圖景,即象。而“參為性”即是把對“天參”的認識當作追求,窮盡領悟“天參”的奧秘,盡性至命。依此則第3條中的“參天兩地,五也”又無法解釋得通,這即是上文提到的“參天兩地”與“天所以參”之間的矛盾。但事實并非如此。長久以來前賢均從“數(shù)”的角度來解釋“參天兩地”,此舉也固化了我們的思維,誤導我們極力從“數(shù)”的角度迎合張載對“參天兩地”的注解,為張載辯護與正名。事實上,張載另辟蹊徑,拋開單純從“數(shù)”的維度,轉(zhuǎn)而引入“象”的維度解釋“參天兩地”。簡單來說,從第1、4條可知,“極兩兩”與“(一)太極兩儀”同義,“極”即是“太極”,“兩兩”即是“兩儀”,表現(xiàn)為剛?cè)幔疤靺ⅰ迸c“天所以參”的細微區(qū)別在于,一個是“象成”一個是“象之”,前者是靜的結(jié)果,后者是動的狀態(tài),本質(zhì)上是一物。加入第5條可知,天所以“參”也即“象之”的樣式就是“神”和“化”,同時表現(xiàn)為氣化運動的方式。由此第2條中“參天兩地,此但天地之質(zhì)也”的真正意思是說“參”和“兩”分別是天、地的特性、特質(zhì),即“參”的天、“兩”的地,所以地的特質(zhì)表現(xiàn)為剛?cè)幔斓奶刭|(zhì)表現(xiàn)為氣化運動中的“神”和“化”而“象之”,正因為如此才能夠成形而萬物化生,得天地最靈的人。依此,則第2條在文意和情理上才行得通。所以張載本質(zhì)上是以氣化生成、萬物化生來說“參天兩地”的,而非從“數(shù)”上。至于“通其數(shù)為五”,則是“極兩兩”的“數(shù)雖三”與“兩兩”的數(shù)二共同構成的,其內(nèi)涵與諸儒迥異。這樣一來第3條的矛盾也就應然而解了:“參天兩地,五也”是對第2條中“通其數(shù)為五”行為結(jié)果的繼承,可以轉(zhuǎn)述為“叁天兩地,五也”,以此構成對“大衍之數(shù)五十”數(shù)目的解釋。這樣做的依據(jù)在于第2條和第3條在文本上是依次相連的,同時第3條在內(nèi)容上并不涉及參兩天地。需要指出,這里是以“參”表“叁”意,而不是讀作“叁”,深耕于易學的張載不會不知道這一點,當是有意為之而有的兩全之法。這既是對漢唐象數(shù)易學的承襲,也是以“新儒家”身份而作的靈動創(chuàng)新,顯示出唐宋儒學轉(zhuǎn)型時期儒家知識分子在思想上的機變與抉擇。這一點正是那個時代儒者的本色。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若以“叁”解是決然不通的,若以“參”解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由此姑且定之以“參兩”。

        然則張載為何如此闡釋“參兩”?這與其“乾父坤母”的民胞物與論不無關系。張載以“太虛即氣”論天地,其言“地純陰凝聚于中,天浮陽旋轉(zhuǎn)于外,此天地之常體也”[14]4。由此天地運行生成萬物,而之所以能夠如此,原因在于神化者是天之良能,“天包載萬物于內(nèi),所感所性,乾坤、陰陽二端而已”[14]54。這樣一來,天地與萬物是同質(zhì)同構的,本質(zhì)上歸結(jié)于太虛一氣,天地變化、乾坤兩端相感才是宇宙的實質(zhì),而有形色的萬物不過是這種運行機制下生成的“糟粕”。所以張載直言:“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一物。其無無陰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萬物形色,神之糟粕。性與天道云者,易而已矣?!盵14]4依此則“乾父坤母”的民胞物與論才得以成立。而“吾體”“吾性”之得以可能,關鍵在于“無所不感”,是“感”的存在讓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得以貫通:“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盵14]54由此可見,張載別出心裁地闡發(fā)“參兩”之意,志在為其“乾父坤母”的民胞物與說立論張本。

        于是,也就不難理解張載為何如此強調(diào)以“參為性,兩為體”了。張載講“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象之”,即是說天所以“參”之處在于“一太極兩儀”而“象之”;同時張載又講“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即是說天以“參”的方式是“一故神,兩故化”,合一不測為神,推行有漸為化,“參”的樣式就是神、化,以此去理解天。換言之,“參”就是神、化,就是造化,就是生生,同理也即是易,是道,是性。此即所謂“不見易,則不識造化,不識造化,則不知性命”[14]246,“氣之生即是道、是易”,“易之義,包天道變化”[14]247。同樣,“地所以兩,分剛?cè)帷⒛信е?,法也”是指地所以“兩”之處在于地效法剛?cè)?、男女的定則而立兩。因此“兩”隱含有可效仿、可實踐的傾向。由此張載以“參為性,兩為體”的實質(zhì)提醒人們要始終保持對宇宙生生造化之理的探索,并通過效法、實踐的方式去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以求達到個體盡性至命的目的。這是一個從“窮神知化”到“窮理盡性”的生命歷程。“窮神知化”的過程即是“窮理”,以謀求個體性與天道的合一,至于此便是“盡性”了。前言天地與萬物是同質(zhì)同構的,本質(zhì)上均是太虛之氣,依此則天與人亦是如此。這構成了性與天道合一的現(xiàn)實基礎,也內(nèi)含了“感”的因素,因為“無所不感者,虛也”[14]54,即是說“感”使性與天道的合一得以可能。所以張載言:“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在天在人,其究一也。)唯屈伸、動靜、終始之能一也?!盵14]54這里“性”字一語雙關,既指天性又指人性,但實質(zhì)是一體的。這在張載“冰水之喻”里表述更為明確:“天性在人,正猶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為物一也?!盵14]14雖然如此,但性與天道的合一是就人道體認天道而言的,客觀要素雖已具備但并不具有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意識,仍需發(fā)揮人的主觀作用,這即是“誠”。張載言:“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盵14]14此言首先明確了性與天道合一的必然性,又用“道”指稱陰陽的推行,用“誠”指稱性與天道的合一。換言之,達到了“誠”就能夠?qū)崿F(xiàn)性與天道的合一。“誠”是打通天道與人道的關鍵,是天性、天命,也是人的實踐過程。即張載所言:“至誠,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誠,則性盡而神可窮矣;不息,則命行而化可知矣。”[14]54至誠不息則能窮神知化(窮理)而盡性,即所謂“‘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14]14,以與天道合一。總之,“參”表現(xiàn)為神、化,統(tǒng)貫天道人事變化,又“性其總,合兩也”[14]15,故性與天道合一可謂為“參兩”在人道意義上的貫通實現(xiàn)。質(zhì)言之,張載“參兩”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即是窮理盡性?!皡ⅰ钡倪^程即是盡性的過程,“兩”的過程即是窮理的過程,窮的是天地宇宙造化之理,盡的是“天人一”的圣人之性。所以張載言“吾儒以參為性,故先窮理而后盡性”,“既窮理,又盡性,然后能至于命,命則又就己而言之也”[14]241。先窮理而后盡性,即是先“兩”而后“參”,“兩”在行動邏輯上早于“參”,卻在重要性上低于“參”。這或許解釋了張載在《參兩》篇中先說“地所以兩”再說“天所以參”的原因。至此,有理由說,定之以《參兩》是十分恰當且合適的;若定之以《叁兩》則失之于簡單化、狹隘化了,不能體現(xiàn)張載思想之大義。

        此外,需要補充說明兩點:一是考究正誼堂本、欽定四庫全書本以及通志堂本等張載影印古籍,在此處均寫作“參”,所以幾乎不存在謄抄傳播過程中筆誤改“叁”為“參”的情況,此可佐證注釋二所言。二是清王植在《正蒙初義》中題解《參兩》講:“此篇凡二十二節(jié)。首七節(jié),皆論天地之道?!召|(zhì)本陰’以下七節(jié),皆言日月之行?!栔隆墓?jié),皆言陰陽之理?!鹑胀夤狻墓?jié),言五行與水火之質(zhì)性。篇中推論天道,皆與混天說合。”[11]98可見《參兩》篇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天地、宇宙和萬物造化之理,這與“參天兩地”的主題相符合,若以《叁兩》稱之則不足以盡顯章節(jié)之大義。事實上,在研讀《參兩》相關條目時,我們潛意識里會意會心知地對“參”“叁”加以直覺的分辨,跳過閱讀障礙,而不去深究是否周全。本文所做的即是去除這層面紗,厘定讀音,還歸其本來面目,定以《參兩》稱之,而且“參兩”背后變易的宇宙觀、性與天道的合一、民胞物與的精神才是張載“參兩”思想的精微之處,更是不可不察。

        三、“參兩”與“太極”

        論述“參兩”就不得不涉及“太極”,因二者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下面先對張載的“太極”概念作一簡明梳理。

        “太極”一詞最早見于《系辭》和《莊子·大宗師》,然今日學界論及“太極”時,普遍是就《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中的“太極”而言的,其視角是易學視角?!肚f子·大宗師》中的“太極”與本文所涉關聯(lián)不大,此處不表。關于“太極”含義的爭論,哲學史上從未斷絕,朱陸的“無極而太極”之爭更是成為哲學史上的一段公案。但當我們重新審視張載的“太極”概念時,簡單來說,有兩點是我們必須要預先確定的:一是關于“太極”的解釋有宇宙論和本體論兩種維度。以唐宋儒學變革之際為界限,在此之前走的是宇宙生成論的路徑,之后則是本體論的路徑。二是宋以前確切地說南宋以前,“太極”并不“高級”,其與“太一”“太初”“太始”等是同等層次的概念,并不“高人一等”,是朱子對《太極圖說》的注解和朱陸之爭讓“太極”概念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地位陡然提升。明確了這些才能為身處唐宋儒學變革之際的張載之“太極”概念給予清晰合理的歷史定位。

        牟宗三嘗言“橫渠不常言太極”。陳榮捷亦言:“朱子以前,太極觀念并不重要。二程兄弟從不提及太極,張載邵雍亦少論及,有之亦偶然?!盵15]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通觀《張子全書》,張載提及“太極”概念僅有4次,除去解釋“大衍之數(shù)”的“虛太極之一”一處,可供闡釋發(fā)揮的“太極”概念僅有3處,用語也十分簡練。顯然,僅有的材料還略顯單薄,不足以去理解張載的“太極”概念?;蛟S從同時代的作品中找到普遍的共性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思路。好在我們發(fā)現(xiàn)一則材料,《二程集》中一篇闕文《與橫渠簡》記載:“堯夫說易好,今夜試來聽他說看。一作‘說先天圖甚有理,可試往聽他說看。’”[16]同時《宋史》中記載邵雍病重期間,張載、司馬光、二程相繼探望,彌留之際更是伴侍左右,在邵雍去世后還一起商討喪葬事宜。可見五人關系交好,而學侶之間切磋學問、交流心得、相互評議自然也不在話下,這在《洛陽議論》中有相關的記錄。雖見解有相互抵牾之處,但不害相互增益之功。由于二程不言“太極”,因此邵雍與司馬光可以說是作為了解闡釋“太極”時代特色切入點的最好選擇。恰好邵雍著有《皇極經(jīng)世書》,司馬光著有《溫公易說》《潛虛》,均是易學著作,又均涉及“太極”概念。

        先看邵雍。邵雍直言心為太極、道為太極(3)邵雍的“太極”在文本體現(xiàn)上有三種表達方式。一是“道為太極”,其內(nèi)涵如文中所說;二是“心為太極”,此心可理解為超脫的“圣人之心”,由此心達到個體的、主觀的生命對客觀的天道、自然的生生的體認與統(tǒng)一,也可理解為“天地之心”,其內(nèi)涵與第一種相同。三是“太極一也”:“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shù),數(shù)生象,象生器。”(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22頁)此點體現(xiàn)出數(shù)的生成,是就象數(shù)方面而言的。但三者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張立文先生亦直接指出心、太極、一、道、神作為不同變化時空階段妙合而凝中的名稱,實乃異名同實。參見:張立文《安身立命之學的開顯——論邵雍的先天之學》,《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3期,第59-67頁。,“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17]522,“太極,道之極也”[17]522,并把“太極”看作天地萬物有生之始,所謂“元有二,有生天地之始者,太極也。有萬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17]522。由此可知,邵雍的“太極”成為了天地萬物之所以生成的本始、根源,“太極”化生了天地萬物,構成了生生的秩序。無獨有偶,司馬光的觀點也與之相似?!稖毓渍f》言:“易有太極。極者,中也,至也,一也。凡物之未分混而為一者,皆為太極?!珮O者何?陰陽混一,化之本原也。兩儀者何?陰陽判也?!f物皆備,大業(yè)成也。”[18]77又言:“太極者,一也,物之合也,數(shù)之元也?!盵18]77顯然,司馬光的“太極”有兩種指向:一是指陰陽混一的元氣,萬物化生的本原,生成宇宙萬物;另一是指數(shù)之始元,數(shù)皆由此來。這顯示出溫公象數(shù)與義理并重,主張融會義理、象數(shù),以共同體現(xiàn)易道的傾向。二者通觀而論,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闡釋“太極”時均保留有漢唐宇宙生成論的痕跡,擅長用神、化、陰陽、一、二等詞匯描述“太極”。這或許是當時的普遍共性,張載亦然。

        由此可知,張載的“太極”概念與“天參”有著密切的關系。天所以被“參”之處在于“一太極兩儀”而形成的“象”,而天被“參”的方式是“一故神,兩故化”。這是以人道體認天道的角度來看的。但若是天道自身觀之呢?此時天所以“參”之處在于“一太極兩儀”而“象之”?!跋笾币辉~作為動詞,表明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成象過程。同理,“一故神,兩故化”也就成為了“象之”的方式,此時的“一故神,兩故化”不再是結(jié)果的陳述,而是“象之”過程動態(tài)的描述。即是說,“一故神,兩故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如同“象之”的動態(tài)過程一樣。所以“一物兩體,氣也”中的“氣”并不是指稱一個對象,而是指氣化運動整體本身。只不過這里的“氣”應為太虛之氣,因為只有太虛之氣才能夠聚而有象、無礙故神、有一有兩,“氣本之虛則湛本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14]3、“太虛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14]2、“太虛之氣,陰陽一物也。然而有兩,健順而已”[14]238。而“一物兩體”則是“(一)太極兩儀”的轉(zhuǎn)述,“一物”是指“太極”,“兩體”是指兩儀,即陰陽、乾坤。所以張載直言:“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歟!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cè)?,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盵14]242此句中張載認為“太極”一物而兼有乾坤兩體,此處的“兩體”之所以不指陰陽、剛?cè)?、仁義三者而指乾坤,是因為在張載看來,陰陽、剛?cè)?、仁義言其實,乾坤言其用,乾坤所包者廣,乾坤無形更具“神”的特性。即張載所言:“不曰天地而乾坤云者,言其用也。乾坤亦何形?猶言神也。……陰陽言其實,乾坤言其用,如言剛?cè)嵋?。乾坤則所包者廣?!盵14]204至此我們雖知“太極”一物而兼有乾坤兩體,但如何界定“太極”概念呢?關鍵在于“一太極兩儀而象之”一句,從中可以推導出“太極→象”的結(jié)構,而前文提到太虛之氣湛本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從感、生、聚三字可以看出,“太極”不會是靜止不動的,所以毋寧說“太極”在太虛之氣的前置條件下,是氣相生相感生生流行不息的狀態(tài),是一種動態(tài)圖景。正由此,這個世界才是真實的,而非虛無幻象,誠如張載所言:“不以太極,空虛而已,非天參也”[14]240。

        但若如此解釋“太極”,似與“太和”概念同義。張載言:“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缊,不足謂之太和?!盵14]1與此相似的還有另外一段話:“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緼’,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cè)嶂?。”[14]2其中的“野馬”“絪缊”“坱然太虛”正是一種氣化不息的動態(tài)圖景,而“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也是“太極”的特性,可事實上二者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從“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一句可以看出,“太和”是在太虛之氣的范圍內(nèi)而說的,這與“太極”相同。但“太和”更像是一種“臨界點”,它向上清通不可象,向下散殊可象,構成了“可象←太和→不可象”的結(jié)構。如果說把“太極”看作整個氣化運動狀態(tài)的話,那“太和”即是這一狀態(tài)下的一種特殊時刻,一個稍縱即逝的“點”,“之始”“之機”之說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才說“其來也幾微易簡”。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太極”和“太和”都是在太虛之氣的框架下而談的,“太極”是指氣化運動生生不息的狀態(tài),而“太和”是這種狀態(tài)下的一個特殊時刻,一種特殊情況。其次,從內(nèi)涵和外延的角度來看,類似于“太虛”>“太極”>“太和”,但又不可絕對這樣認為。因為“太極”和“太和”均指氣化運動狀態(tài),是一類概念,而“太虛”非是,太虛更像是一個場域??偟膩碚f,張載的“太極”明顯有別于邵雍與司馬光,相較于此二者對于“數(shù)”的執(zhí)著,張載則明顯弱化了“數(shù)”的維度,而強調(diào)以“象”的維度來言說,如同前述“參天兩地”一樣。由“象”而形,以成萬物,是張載“太極”的生化邏輯。張載的“太極”強調(diào)參合化生,本質(zhì)上是一場生生不息原始反終的生命化生,即描述的是現(xiàn)實世界活潑潑的生命義生成義流變義。當然張載并沒有徹底拋開“數(shù)”不談,否則就不會有“極兩兩,數(shù)雖三”之說,而是以“參”包容“叁”之義,并從“數(shù)雖三,其實一也”而有“一太極兩儀”而“象之”之意蘊涵化出參合化生之義。

        相關概念既已界定,回歸到“太極”與“參兩”關系的討論。前文提到“天參”與“天所以參”的細微區(qū)別在于前者是靜的結(jié)果,后者是動的狀態(tài),本質(zhì)是一物,意味著“極兩兩”在肇始之初就蘊含著動的因素。那么何以至此?關鍵在于“兩兩”。張載講:“兩兩,地兩,效剛?cè)嶂ㄒ?。”[14]215此即是說剛健柔順使“極兩兩”以動態(tài)呈現(xiàn)得以可能,由于“極”即是“太極”,可以說是“兩”蘊含“剛?cè)帷敝ㄊ埂疤珮O”呈現(xiàn)出氣化生生的狀態(tài)。當然,這里的“剛?cè)帷敝皇且环N指稱,也可以用陰陽、乾坤、健順等來言說。所以張載有言:“太虛之氣,陰陽一物也。然而有兩,健順而已?!盵14]238質(zhì)言之,“兩”構成了“太極”氣化生生的動因。而“太極”的氣化生生表現(xiàn)為“神”和“化”兩個樣態(tài)(“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故化”),由“兩”推行有漸為“化”(“兩故化”“推行有漸為化”),由“兩”合一不測為“神”(“兩在故不測”“合一不測為神”),“參”即是對“神”和“化”兩種樣態(tài)的統(tǒng)合定性??傊?,“參”是對“太極”氣化生生表現(xiàn)樣態(tài)的定性,“兩”是“太極”氣化生生的動因。此即是“太極”與“參兩”的關系。

        四、結(jié)語

        綜上觀之,先賢往往只看重對“參天兩地”含義的解釋,以至于無視或不重視讀音問題,忽視了讀音與意義的關聯(lián)一致。故自《正蒙》問世以來,一直對《參兩》與“參兩”的讀音問題含糊其辭,人們往往自以為是地意會心知,以不求甚解的方式跳過文本閱讀障礙,從而造成對其中所具有的豐富復雜涵義的疏忽,使得“參兩”這一問題懸置無決。因此,本文從文本疏通和義理闡釋兩個方面來論證“參兩”應讀為《參兩》而非《叁兩》,“參兩”非單以數(shù)論,而是合以象言,描述的是現(xiàn)實世界活潑潑的生命義,“參兩”背后代表著張載變易生成活動的宇宙觀、性與天道的合一、民胞物與三位一體的深刻哲學思想,并與“太極”關聯(lián)。參雖包含叁之義,實則意蘊十分豐富,并具參合之義,生動具體描述了太極之道的一與兩合為叁以及參合化生之義。盡管張載所論“太極”不多,卻與“太虛”“太和”“天參”等關系密切,故從此入手,當可解決。一言以蔽之,“太極”即是在太虛之氣的場域下,是氣化生生流行不息的狀態(tài)、一種動態(tài)圖景。而“太極”與“參兩”的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參”是對“太極”氣化生生表現(xiàn)樣態(tài)的定性,“兩”是“太極”氣化生生的動因。此種思想觀念實為南宋諸儒,尤其為朱熹挺立“太極之理”奠定了思想邏輯的基礎。

        行文至此,仍需對文中有關內(nèi)容進行一些補充思考:首先,文中多次提及唐宋儒學變革之際的字眼,此僅就當時的儒學事實情況而言的,切不可望文生義與史學上的“唐宋變革論”相比附,但唐宋儒學變革這一視角是我們研究張載思想時不可忽略的。其次,本文在論證“參兩”“太極”概念時,是以《橫渠易說》中的相關條目為中心的,并結(jié)合《正蒙》,要之“以易為宗”是張載思想的核心,這啟示我們在研究張載思想時要歸溯《易說》,從《易》和《易說》的維度出發(fā),以免誤入歧途。最后,文中在論述“太極”概念時,先以邵雍、司馬光為切入點,了解當時闡釋“太極”普遍的共性,再推及張載的“太極”。這種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闡釋的方式,有利于還原被闡釋者的真實情境,給予其合理的歷史定位及其在衍變史中的歷史地位,以免先入己見,以今解古,值得推廣運用??傊?,我們應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將這些思考付諸張載思想研究的實踐中去。

        猜你喜歡
        太虛張載天道
        不同凡響
        素材集錦
        張載“太虛”概念當代爭端辨析
        太虛之境——雷安德羅·埃利希當代藝術展
        天問一號
        張載的“變化氣質(zhì)”之道
        當代陜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42
        張載家訓不只是橫渠四句
        當代陜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40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jié)構與歸宿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丝袜激情办公室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av| 免费观看人妻av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吃药|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自产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成人大片免费视频播放一级| 精品国产性色无码av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无忧| 粉嫩小泬无遮挡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国产|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无限看片在线版免费视频大全| 8ⅹ8x擦拨擦拨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免费视频2021 |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富婆如狼似虎找黑人老外| 激情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人妻乱码在线| av大全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系列| 青青操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av网站入口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熟女盗摄一区二区警花91|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午夜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影院| 无码国产激情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91九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日本口爆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老熟女伦老熟妇露脸|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91精彩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