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
(蚌埠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上消化道出血多為上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鄰近器官疾病或門靜脈高壓引發(fā),患者會產生嘔血、黑便。出血量增加容易引起周圍循環(huán)衰竭和組織缺血,患者出現失血性休克癥狀,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呼吸急促,危及生命安全[1]。因此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病情發(fā)作后,需要及時采取急救措施,通過止血、補充血容量等方式,控制病情進展,緩解其臨床癥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經過有效治療后,還需要持續(xù)進行護理干預[2]。該過程中,不僅要密切監(jiān)測病情,還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休息、飲食、用藥等方面進行指導。通過健康教育,可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認真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效果,有效防控風險事件的發(fā)生,促進病情的良好恢復[3]。
選擇我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 例,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常規(guī)護理+階段性健康教育)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每組35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58.15±6.32) 歲。對照組男17 例,女18 例,年齡(57.92±6.74)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入院時表現為嘔血、黑便等癥狀,結合內鏡檢查結果,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腎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經過止血、補充血容量等治療后,觀察患者的緩解程度,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并記錄出入量。患者取平臥位,在溫暖、整潔、安靜的環(huán)境下休息。出血期需要禁食,通過靜脈補液的方式,維持營養(yǎng)的正常供給。出血停止后,選擇溫涼、清淡的流質食物(米湯、肉湯、牛奶等),情況穩(wěn)定后,給予半流質食物、軟食,逐漸恢復為正常飲食,注意忌食有刺激性的食物。加強個人衛(wèi)生管理,保持口腔清潔。觀察并發(fā)癥、再出血等問題的發(fā)生,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階段性健康教育。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主要分為入院時、出血期、恢復期、出院期等不同階段,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進行健康教育。
入院時: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癥狀表現、感受,并協(xié)助患者接受各項檢查。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說明各項檢查的內容,強調配合要點和注意事項。結合檢查結果,向患者詳細介紹病情,講解疾病知識。對于患者認知不足或存在認知誤區(qū)的內容應重點予以講解。針對患者擔心、顧慮的相關問題予以解釋、說明,讓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減輕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出血期: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神色和行為表現,判斷其情緒變化和心理狀態(tài)。詳細說明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嘔血、胸悶等癥狀的原因,介紹相關的防治方法,強調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的優(yōu)勢,增加患者的信任度。通過健康教育,患者能夠保持平和、冷靜的心態(tài),并可以認真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
恢復期:在恢復期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關心患者,評估其恢復情況,并向患者詳細說明恢復期的注意事項。說明出血停止后24 h、情況穩(wěn)定等情況下的飲食要求,讓患者認識到合理膳食對于病情恢復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建議患者適度進行運動鍛煉,說明運動鍛煉可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
出院期:出院前,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說明出院后日常飲食、用藥、運動的注意事項,并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手冊。出院后,護理人員應與患者或家屬保持聯(lián)系,了解病情恢復情況,詢問患者是否遵醫(yī)囑用藥、堅持運動、合理膳食。同時為患者提供健康咨詢服務,解答患者在康復期間遇到的各類問題。患者出現并發(fā)癥、再出血癥狀時,應及時到醫(yī)院接受診療。
健康知識認知程度:調查了解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以優(yōu)、良、差為評價標準,統(tǒng)計健康知識認知程度優(yōu)良率。
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依從性:結合患者的遵醫(yī)行為,評價其治療依從性,以優(yōu)、良、差為評價標準。治療依從性=(優(yōu)+良)例數/總例數×100%。
病情恢復情況:觀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恢復情況,統(tǒng)計發(fā)生并發(fā)癥及再出血患者的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的健康知識認知程度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認知程度比較 單位:例(%)
護理后,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單位:例(%)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單位:例(%)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見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腸、肝膽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驟,主要表現為黑便、嘔血癥狀。出血量大的情況下,發(fā)生周圍循環(huán)衰竭的風險較高,疾病的危害性顯著增加[4]。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救治,通過止血、補充血容量,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仍存在復發(fā)的風險[5]。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則會妨礙患者病情的恢復。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和護理期間,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也會影響到病情的恢復效果。負面情緒的產生,會影響患者面對自身疾病和治療的態(tài)度,往往表現得悲觀、消極,不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6]?;颊弋a生負面情緒、不配合治療工作與疾病認知程度不足有關,部分患者存在認知誤區(qū)。健康教育的開展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減少焦慮感與恐懼感,了解各項護理措施對病情恢復的積極影響,進而積極配合治療[7]。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中的健康教育應階段性地開展。在不同的診療時期,結合患者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宣教。入院時的健康教育主要側重于疾病知識的講解,讓患者正確看待疾病,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8],同時可以起到安撫情緒的作用,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出血期,患者應了解自身癥狀,減少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謴推冢卣f明堅持運動、合理膳食對于病情恢復的積極影響,引導患者自覺、主動配合護理工作[9]。出院后,仍需要做好延續(xù)護理工作,通過健康教育,在日常休息、飲食、用藥等方面進行指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