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芳,蔣 芳,唐君輝
(1.重慶市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重慶 400039;2.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人民醫(yī)院,重慶 400051)
手足口病好發(fā)于3歲以下幼兒,其臨床特點是手足及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斑丘疹,由于手足口病感染的腸道病毒類型存在差異,其臨床表現也存在差異。手足口病最常見是由EV71病毒感染,由于小兒機體免疫相對低下,極易被病毒感染,故而學齡前兒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手足口病患兒會出現高熱驚厥、皰疹等癥狀,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患兒病情嚴重,甚至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脅[1]。及時治療手足口病不僅能夠治愈疾病,還能有效促進患兒生命健康,但由于手足口病患兒大多數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故而在治療過程中,其依從性欠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診療與護理的開展,基于此,針對門診手足口病患兒,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十分必要[2]。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是目前臨床上應用廣泛的護理模式,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不同,該護理模式始終以患者為中心,摒棄了既往以疾病為中心的理念,旨在通過優(yōu)質護理提升并促進患兒健康;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運用于慢性疾病、胃腸道疾病等報道較多,但是用于門診手足口病患兒的報道較少[3],基于此,本次研究著重探討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在門診手足口病患兒中的應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門診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參考既往類似研究[4]得出樣本量為100,故選取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9歲,平均(5.31±1.22)歲。研究組患兒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2~10歲,平均(5.26±1.55)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標準[5];(2)門診接受治療;(3)患兒及家屬均同意參加。排除標準:(1)存在自身免疫缺陷;(2)伴有其他類型的傳染疾病;(3)精神疾?。?4)伴有先天性心臟病。
1.2方法
1.2.1護理干預 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護理。給予研究組患兒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消毒隔離。對于手足口病患兒,應采取特殊的隔離措施,從源頭上切斷傳染源。囑咐患兒家屬,在家中要注意保持通風,每天通風3次,每次30 min,確保室內空氣流通。患兒每天的衣物應勤洗、勤換,使用熱水或消毒液進行清洗,清洗后在陽光下暴曬。(2)心理護理。護士應觀察患兒的情緒變化,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可以采用非語言溝通的方式,以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對于年齡較大的患兒,可使用小卡片做游戲等方式緩解患兒的情緒,提升患兒診療的依從性。護士要及時向患兒家屬進行相關護理知識講解,讓其知曉個人衛(wèi)生對疾病的危害嚴重程度,教導患兒家屬簡易的護理與防護措施,指導家屬陪伴患兒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提升機體免疫力。(3)口腔與飲食護理。囑咐患兒家屬,在患兒進餐前后均需要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若是患兒口腔內有皰疹、潰瘍,應遵醫(yī)囑采用噴霧治療,防止感染加劇。鼓勵患兒多進食清淡、優(yōu)質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少食多餐。(4)皮膚護理。指導患兒家屬盡可能地給患兒選擇棉質衣物,穿戴寬松,勤換床單,洗澡時盡可能地避免使用沐浴露及肥皂,勤剪指甲,防止抓撓。對于皰疹破潰處,遵醫(yī)囑涂抹藥膏。(5)高熱護理。對于出現高熱的患兒,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兒的體溫監(jiān)測,體溫高于38.5 ℃,可遵醫(yī)囑采用退燒藥物治療,及時補水,待患兒出汗、退熱時,及時更換衣物。為了保證收集的數據客觀性,由2名護士收集患兒的資料,并對患兒的數據進行整理。在患兒首次門診就診時,由2名護士記錄患兒及家屬的各項問卷調查評分。在最后一次復診時,由2名護士記錄患兒及家屬的各項問卷調查評分。
1.2.2觀察指標
1.2.2.1生活質量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共有52個條目,8個維度:生活環(huán)境、軀體體驗、焦慮體驗、抑郁體驗、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學校生活、自我認知評分,每個維度總分26分,總分為208分,分數越高,表示患兒的生活質量評分越高。
1.2.2.2患兒家屬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度評分 手足口病知識掌握度包括基礎知識、傳播途徑、病情觀察、預防方法、日常保健5個條目,每個條目5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兒家屬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度越高。
1.2.2.3日常衛(wèi)生保健行為實施情況 分別統(tǒng)計兩組患兒定期開窗通風、飯前洗手、飯后洗手、歸來及時洗手、物品清洗消毒、不吃生冷食物及物品消毒隔離遵從率。
2.1兩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生活環(huán)境、軀體體驗、焦慮體驗、抑郁體驗、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學校生活、自我認知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2兩組患兒家屬干預前后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度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家屬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度評分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兒家屬基礎知識、傳播途徑、病情觀察、預防方法、日常保健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度評分比較分)
2.3兩組患兒家屬干預前后日常衛(wèi)生保健行為實施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家屬日常衛(wèi)生保健行為實施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兒家屬定期開窗痛風、飯前洗手、飯后洗手、歸來及時洗手、物品清洗消毒、不吃生冷食物及物品消毒隔離遵從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屬干預前后日常衛(wèi)生保健行為實施情況比較[n(%)]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常見臨床表現為皮疹,可伴有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發(fā)熱等癥狀,大多數患兒的預后效果較好,少數重癥患兒會出現肺水腫、腦炎、腦膜炎、循環(huán)障礙等并發(fā)癥。手足口病皮疹好發(fā)于手、足部,其他部位皮疹較為少見。隨著手足口病的發(fā)展,病毒會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造成影響,引發(fā)嚴重后遺癥,因此,及時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十分重要。由于小兒自身免疫機制尚未發(fā)育完全,加之疾病刺激機體出現炎性反應,多數患兒家屬對此認知較低,在患兒治療的過程中,依從性不高,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鑒于此,強化對門診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護理十分重要[6]。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是現代護理學發(fā)展的直接體現,以患者為中心,視患者為核心,根據門診手足口病患兒的疾病特點及護理需求,制定適宜的護理干預措施,提升護理質量的同時,保證了患兒的診療依從性[7-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生活環(huán)境、軀體體驗、焦慮體驗、抑郁體驗、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學校生活、自我認知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非藥物干預對手足口等疾病影響的研究具有一致性[9],提示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患兒疾病的好轉,也符合循證護理模式在重癥手足口患兒中的研究結論[10]。在門診中,護士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兒家屬進行各種回家后的護理干預,大大提升了家屬的護理能力,進一步改善了患兒在家中的護理質量,從而提升了患兒的生活質量。干預后,研究組患兒家屬基礎知識、傳播途徑、病情觀察、預防方法、日常保健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區(qū)域居住環(huán)境對手足口病的數學建模和最優(yōu)控制等研究結果具有相關性[11];同時,手足口病的代謝組學特征有助于病原的發(fā)現和診斷[12]。干預后,研究組患兒家屬定期開窗通風、飯前洗手、飯后洗手、歸來及時洗手、物品清洗消毒、不吃生冷食物及物品消毒隔離遵從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在提升患兒及家屬依從性的同時,大大提升了患兒家屬對手足口病護理知識的掌握度,進一步改善了患兒及家屬的不良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對門診手足口病患兒運用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兒生活質量,提升患兒家屬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度,改善日常衛(wèi)生保健行為,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