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德
嘉賓主持:陳吉德,安徽省鳳陽縣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蘇省傳媒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理事、江蘇省戲劇家協會理事。主要從事影視、戲劇藝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文藝研究》《當代電影》《戲劇藝術》《社會科學》《江蘇社會科學》等刊物獨立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完成和正在完成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4項,出版《中國當代先鋒戲劇(1978—2000)》《中國當代戲劇文化思潮》《影視編劇藝術》《影視視聽語言》《鏡城尋蹤——關于中國電影的沉思》等著作。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田漢戲劇評論、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學術論文獎等諸多獎項。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最早見于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2021年破圈傳播,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元宇宙是運用人工智能、區(qū)塊鏈、大數據、云計算、高速移動通信、虛擬引擎、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混合等諸多技術打造的、與現實世界平行共生的想象共同體。這是一個虛擬的宇宙系統(tǒng),也是下一代互聯網積極搭建的數字社會空間。
元宇宙無疑會對電影產生重要影響,讓電影呈現出更加迷人的“美麗新世界”。在內容生產上,元宇宙海量的素材可以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歇的源泉。在制作方式上,攝影機可以退場,演員也不復存在,一切都可以進行數字化生產,虛擬偶像、數字人將成為常態(tài),影像更有立體感、真實感。在商業(yè)模式上,電影的傳統(tǒng)模式是售票,而在元宇宙時代,電影的海報、拍攝花絮、經典段落等都可以變成數字化的藝術品進行銷售,進而形成數字衍生品市場。在觀影方式上,觀眾從簡單的被動接受走向交叉互動,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改變情節(jié)的走向,因此參與感、沉浸感更強。但是,元宇宙也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知識產權糾紛問題、受眾過度沉浸問題、“數字勞工”問題。
電影與元宇宙的關系,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期的八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思考。金洪申博士與吳樹青的《符號視域中的元宇宙電影英雄形象特質》運用案例實證的方法分析了元宇宙電影英雄人物體能超強、智力水平超高、機智勇敢等特征,為影視工作者迎接互聯網和電影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必要的借鑒和支持。苗守艷博士的《論元宇宙電影的敘事話語建構》從重塑電影敘事的網絡話語體系、開拓永恒性主題的新時代意蘊、創(chuàng)新電影敘事話語的實踐策略探尋了元宇宙電影敘事話語的建構路徑,進而從“元宇宙”概念的語言哲學基礎、“元宇宙+”敘事的數字技術支持、“元宇宙”現實文本的邏輯推理三方面分析了元宇宙電影話語建構的現實基礎。韓貴東博士的《科幻照進現實——科幻電影作為“元宇宙”思考的窗口》認為,應基于“未來考古學”的哲學再審視與當下數字技術電影生成,對“元宇宙”概念及其技術預設所構成的問題進行探討。將科幻電影作為元宇宙現實技術反思的窗口,才可以更有目的性、整體性、責任性地建構未來已來之元宇宙大廈。竇志偉老師的《論元宇宙電影中的虛擬世界》通過文本細讀,認為元宇宙電影的虛擬世界存在沉浸式體驗、一個與多個、單層與多層、與游戲和人工智能緊密關聯等特點,文章還對虛擬世界存在的問題和塑造方式進行了分析。白娟娟博士的《元宇宙視野下再談“電影是什么”》觸及一個本體論的問題:在元宇宙時代或者說高科技時代,電影到底是什么?還是巴贊所謂的現實的漸進線嗎?還是克拉考爾所謂的物質世界的復原嗎?文章通過“現實/虛擬:技術革命下對電影的本體反思”“沉浸/體驗:元宇宙時代觀影機制的演進”“觀看/交互:去中心化的未來電影圖景”三方面的分析,認為在元宇宙時代,電影正召回它的童年,更接近現實,這是對電影語言的拓展和豐富。陸赟博士生的《技術在進化:元宇宙電影中的人工智能》認為,人工智能的進化和“出格”是技術的本質,它們作為鏡像的存在給人類提供了審視自我、審視技術人文的新契機,同時,也為人類拓寬生存的空間,提供了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宋麗娟博士的《身體·技術·存在:元宇宙電影空間形態(tài)》認為,元宇宙電影空間形態(tài)的建構不僅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敘事,還引發(fā)了技術與文明系列問題的思索。文章具體從“具身性:身體與意識共在”“沉浸式:虛擬場景真實化”“技術化:后人類生存圖景”三方面對元宇宙電影的空間形態(tài)進行了探析。張倩老師的《元宇宙電影沉浸式體驗建構的三個維度》重點考察了帶有典型元宇宙圖景特征的電影樣本,基于場景、角色和情感三個維度,文章從場景仿真、身份認同和情感喚醒三個方面探討沉浸式體驗建構的有效路徑,并指出沉浸式體驗可能導致的風險。從研究現狀來看,國內關于電影與元宇宙的研究剛剛起步,非常期待有更多學者就此問題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