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光
中國書畫文化是古代先民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傳播性。傳播性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加強,因此積蓄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基因,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
從史學的角度來看,書畫從早期的龜甲獸骨、青銅刻石,再到竹簡尺牘,至東漢末年被文人士大夫全面接管,到六朝時期達到頂峰,在唐代全面繁盛,并伴隨著唐代的興盛與古絲綢之路的通達,從古長安出發(fā)傳至域外,影響了世界,并在后世的亞洲儒學文化圈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書畫藝術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不斷打破舊的藝術生產與傳播關系,催生出新的傳播媒介,并通過多樣化信息手段傳播。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不斷豐富中國書畫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手段,著力打造全新的書畫網(wǎng)絡傳播平臺,以適應新時代文化發(fā)展需要,擔負起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書畫藝術應該有自己的大國氣象??v觀歷史,民族復興的前沿是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亦離不開書畫藝術的振興。文化萎縮時代,書畫呈現(xiàn)衰敗之象;文化昌盛時代,書畫藝術必顯正大氣象。所幸當代有一大批中國藝術家和文化學者正在堅韌持久地、卓有成效地推進中國書畫的傳播與傳承,在傳播中國書畫魅力、文化形象、人文精神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因此,作為書畫傳播與創(chuàng)作主體,我們一定要堅守傳統(tǒng)正脈,固守書畫文化初心,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求變求新,守正創(chuàng)新,才能讓書畫藝術健康發(fā)展,更不會迷失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浪潮中以他國之美為美、以他國之術為術,全面嫁接移植西方藝術審美。立足新時代,重新審視中國書畫的精神價值維度,回歸經典,回歸本來的文化高度和精神厚度。
要讓書畫成為東方大國的文化形象,必須發(fā)掘東方文化的精神本源,在國際文化大視野背景下逐漸引領世界審美潮流,讓東方文化之美影響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