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林
(安徽理工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倫理,“孝,德之始也?!?《家語·弟子行》)“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孝經(jīng)》)孝不但被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據(jù)考證,甲骨文里沒有孝字,說明在殷商時代之前,孝還沒有作為通行的行為準則。孝最初是金文形狀,是爻字下面一個子,有占卜的意思?!兑住ぽ汀罚骸巴跫儆袕R,致孝享也?!薄对姟ば⊙拧ぬ毂!罚骸凹脼轲?,是用孝享?!倍甲糇C了這一點。由于占卜時,參與者神情肅穆恭謹,因而孝逐漸轉(zhuǎn)義為恭敬。從字形上看,是一個小孩兒(子)在老人的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的形狀,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孝”的原意。
孝的本義在于養(yǎng),其次在于順,然后是禮,再后是敬,逐步升華。養(yǎng)老是孝道的最基本最起碼的表現(xiàn)。孝是家庭概念,養(yǎng)兒防老是中國父母最低要求。孝的本義是“養(yǎng)”,“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論語·為政》)《爾雅》注:“善事父母為孝?!弊优狆B(yǎng)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是自然的天性所在?!案缸又溃煨砸??!?《孝經(jīng)》)子路背米一直被作為孝道的故事傳頌,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經(jīng)常吃野菜。子路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擔心父母營養(yǎng)不夠;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里,奉養(yǎng)雙親。
孝順經(jīng)常作為一個固定詞語使用,由此可見,孝的第二層含義是順?!案改负?、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日常最熟悉的一句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父母的擔心。做到不讓父母擔心,就是聽從父母的教誨,天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愿。子女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不斷努力,不讓父母失望,也是對父母的孝。成語“孟母斷織”的故事廣為流傳,一方面說明孟母教育有方,另一方面也說明孟子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懊献又僖?,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夏敢缘稊嗥淇棥C献討侄鴨柶涔?。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献討?,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列女傳》)如果能夠進一步努力以實現(xiàn)父母的愿望,那就做到終極之孝了,因此《孝經(jīng)》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p>
孝也要遵守禮制。“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無違”就是按禮而行,不違禮制。“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侍奉父母祖輩恪守禮制。不大呼小叫,更不口出怨語?!皯虿蕣视H”講的就是守禮制、盡孝心的故事,春秋時期楚國的老萊子為了讓父母開心,70多歲時仍然穿著五色彩衣,拿著撥浪鼓戲耍,就像小孩一樣。一次他跌了一跤,怕父母傷心,就躺在地上裝哭,逗得父母很高興。若父母有過,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的要求與教導也不是全部合理或者正確的,作為子女的要能夠客觀公正、有禮有節(jié)的規(guī)勸,對父母的教誨要根據(jù)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斷。
孝的更高層次含義就是恭敬。《孝經(jīng)》云:“孝莫大于嚴父……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曰嚴?!边@里的“嚴”意為尊敬、恭敬,對待父母畢恭畢敬。東晉名門望族瑯琊王氏的家訓中有這么一句話:“上治下治,敬宗睦族?!薄爸劣谌R,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一般人都能做到奉養(yǎng)老人,但是能在養(yǎng)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到敬,就很不容易。俗語云: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時候很多人就做不到“敬”了,典故“嘗糞心憂”就是這個道理。南齊黔婁任縣令時忽然心驚流汗,怕家中有事,就急忙趕回去一看,原來他父親病了。醫(yī)生說嘗病人的糞便即可知是吉是兇,甜則兇,苦則吉。黔婁就嘗了嘗父親的糞便,發(fā)現(xiàn)是甜的,于是更加小心謹慎侍奉老父。
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核心的孝文化,內(nèi)涵豐富,意義深邃。孝文化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生產(chǎn)生活方式基礎之上的,可是隨著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tǒng)的孝文化日漸弱化。不贍養(yǎng)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們的事情,也時有耳聞,這嚴重違背了人性與社會公德,影響了社會安定團結(jié)、和諧進步。當然,也不提倡一味的愚孝,時代在發(fā)展,觀念在改變,孝的形式也在變化。中國古人也提倡因時而化、因事而異。《孔子家語·六本》記載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里鋤草,不小心斬斷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聽說就很生氣。就教訓說:“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庇纱丝芍⑽幕惨c時俱進,以適應社會發(fā)展。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孝文化,是育人之本、興業(yè)之義、立家之基、立國之道,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治國安邦的道德遵循。新時代倡導和加強孝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構(gòu)建具有新時代新氣象的家風、民風、政風、黨風具有基礎性作用;有助于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向善的、尚和的、尚睦的力量。
秉持孝文化,構(gòu)造好家風。孟子認為不孝有五種不同的表現(xiàn):“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養(yǎng)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克服上述五種不孝的行為和表現(xiàn),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優(yōu)良家風。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弘揚孝文化,塑造好民風。孝文化作為家庭道德規(guī)范,同時也是社會公德的內(nèi)在要求?!睹献印吩疲骸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個人和家庭作為國家的基本構(gòu)成,其行為舉止文明程度是觀察國家之窗口。黑格爾在論述中國孝道文化這個問題時曾指出:“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結(jié)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痹谛⒌膬?nèi)涵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要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孟子·萬章上》)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勤勞致富,勤儉持家。要發(fā)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家庭成員贍養(yǎng)、扶養(yǎng)老年人的責任意識,促進家庭老少和順。一個健康向上的民族,就應該鼓勵勞動、鼓勵就業(yè)、鼓勵靠自己的努力養(yǎng)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培育孝文化,營造好政風。孝起源于家庭倫理觀念,推廣為社會道德規(guī)范,進而上升為國家制度要求。孝在家庭倫理中還包涵“正直”的含義,在政治層面上就是“正義”概念??鬃诱J為孝不是一味的盲從和愚孝愚忠。《孝經(jīng)·諫諍章》:“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孝是人性,是道德根本,也是“禮”的重要內(nèi)涵,與國家制度息息相關?!缎⒔?jīng)》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眰鹘y(tǒng)儒家治國理政的政治理想是以人為本,而“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以人為本,孝為人本,以孝治天下也就成為傳統(tǒng)中國立國之本。在制度法律方面也確?!靶ⅰ蹦軌蚵鋵嵉礁鱾€層面。如將“不孝”列入“十惡”重罪之中,將“孝親”與“終養(yǎng)”納入致仕制度范疇,將“丁憂”作為官僚士大夫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而“孝”也成為選拔與考核的重要標準。為了社會有序發(fā)展,確保國家穩(wěn)定,傳統(tǒng)中國選擇了以孝立國,孝則成為國之本。
提倡孝文化,打造好黨風。孝與忠是相通的,因孝生忠,因忠盡孝。孔子所說的“中于事君”,也可以做“忠于事君”的意思理解。而且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曾說:“孝子善事君。”由此可知,孝即忠,上升到政治層面孝就是忠誠、忠貞,對國家的忠誠。作為具有特定政治身份的黨員來說,對國家的忠誠就是對黨的忠誠,對黨老實?!盁o念爾祖,聿修厥德。”(《大雅·文王》)在傳統(tǒng)孝文化中祭祖成為追憶和教育的重要手段。“祭者教之本也”(《禮記·祭統(tǒng)》)“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弊釉唬骸拔岵慌c祭,如不祭?!?《論語·八佾篇》)在政治層面對于黨員來說,孝就是追尋初心,不忘本源。正如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所強調(diào):“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边M而言之,就要承擔“使命”,繼承祖輩的遺志,繼續(xù)奮斗,完成使命。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古語有云“天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認真研究家庭領域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把推進家庭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抓實抓好。”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就是一個孝字,故云:“子能孝,自無逆孫”,反之,“棄老而取幼,家之不詳?!?/p>
內(nèi)蒙古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