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來峰
肝硬化是現階段臨床中較為多發(fā)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時間、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傷現象[1]。病理組織學上存在較為廣泛的結締組織增生、肝細胞損傷、纖維隔及殘留肝細胞結節(jié)性再生等,加速了肝小葉結構被破壞或形成假小葉,肝臟逐漸出現變形、變硬的發(fā)展趨勢,最終導致肝硬化的發(fā)生[2]。肝硬化的發(fā)生主要與病毒性肝炎、酒精、代謝性因素、膽汁淤積、肝靜脈回流受阻、自身免疫因素、毒物和藥物影響、營養(yǎng)不良、隱源性等因素相關,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疲倦無力、食欲不振、腹瀉腹脹、惡心嘔吐、消瘦、貧血、出血傾向、發(fā)紺、黃疸、內分泌失調、糖代謝、電解質代謝紊亂等,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3,4]。部分肝硬化患者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合并上消化出血現象,屬于較為常見的肝硬化并發(fā)癥,對于患者來說有效的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分析奧曲肽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院針對收治的86 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了不同治療方案的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脾胃肝膽科2019 年1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86 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治療對象,采用雙盲法分為參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3 例。參照組患者中男28 例,女15 例;年齡36~72 歲,平均年齡(46.63±3.59)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3.69±2.45)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18 例,消化性潰瘍出血15 例,其他10 例。治療組患者中男26 例,女17 例;年齡35~73 歲,平均年齡(46.50±3.65)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3.78±2.52)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17例,其他6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出血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凹覍倬鶎ρ芯績热萆钊肓私獠⒑炇鹬橥鈺?/p>
納入標準[5]:患者經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診斷及胃鏡檢查后均符合臨床中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患者的年齡均<80 歲;患者的臨床資料較為完整。排除標準[6]:合并較為嚴重的藥物過敏史、先天性免疫抑制障礙、心肺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及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治療,包括保肝治療、營養(yǎng)支持、禁食、留置胃管、電解質紊亂的對癥治療等。
1.2.1 參照組 患者采用單一泮托拉唑治療。給予患者40 mg 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武漢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05,規(guī)格:60 mg(以泮托拉唑計)]+250 ml 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 次/d,連續(xù)治療3 d。
1.2.2 治療組 患者采用奧曲肽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泮托拉唑用法用量同參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0.3 mg 醋酸奧曲肽注射液[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76,規(guī)格:1 ml∶0.1 mg(按奧曲肽計)]+500 ml 的10%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1 次/d,滴速控制在15 滴/min,連續(xù)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48 h 內再出血發(fā)生率、治療效果、癥狀緩解時間、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療效判定標準:優(yōu):治療1 周后,患者出血癥狀消失,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均恢復正常,大便潛血檢查后顯示為陰性;良:治療1 周后,患者出血癥狀有所緩解,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部分正常,大便轉為正常顏色;無效:治療1 周后,患者出血癥狀未顯著改善甚至加重[7]。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7.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48 h 內再出血發(fā)生率及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48 h 內再出血發(fā)生率6.98%低于參照組的23.26%,治療優(yōu)良率95.35%高于參照組的74.4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48 h 內再出血發(fā)生率及治療效果對比[n,n(%)]
2.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治療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輸血量少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輸血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當前臨床中肝硬化的發(fā)生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肝硬化的發(fā)生進展過程中部分患者會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中較為多發(fā)的合并癥,是一種內科急腹癥,主要是發(fā)生在胃部、食管、膽管、胰管及十二指腸等的出血表現[9]。一般是由于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腫瘤、消化性潰瘍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后破裂等引發(fā)的,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便血、嘔血等,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急性循環(huán)衰竭。對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首先應以止血為第一原則,在短時間內補充機體的血容量。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數表現為黑便、嘔血、頭暈等,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利于患者預后[10]。且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發(fā)展較為迅速,出血量較多,若不早期給予有效的治療會導致并發(fā)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及時、有效的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容易出現失血性休克或肝性腦病,因此對患者來說及時有效的止血和輸血治療尤為重要。泮托拉唑是臨床中較為多用的質子泵抑制劑,能作用在胃腸道內將胃黏膜壁細胞的酶活性降低,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達到改善胃黏膜防御功能的效果[11]。在應用泮托拉唑進行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療的過程中,其能很好的提高胃部的pH 水平,不斷加快出血部位血小板凝集速度,有效減少和預防纖維蛋白血栓溶解后引發(fā)的二次出血,更好的發(fā)揮止血的作用,促進患者預后。但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來說,單一的泮托拉唑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很好的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對于胃黏膜的保護作用較為微弱,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在泮托拉唑臨床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其他藥物治療尤為必要。奧曲肽是一種臨床中常見的八肽環(huán)狀化合物,屬于人工合成性質的天然生長抑素衍生物,對于胃腸道內分泌的病理性激素和生長抑素等能達到顯著的抑制作用,還能很好的將機體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水平降低[12,13]。另外,這一藥物還能很好的降低門靜脈側支循環(huán)及門靜脈血流量,釋放和減輕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帶來的壓力,更好的達到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的目的,對胃黏膜起到相應的保護作用,最大程度上達到預期的收縮血塊、凝聚血小板等治療目的。臨床報道表明,奧曲肽還可以很好的代替垂體后葉素、三腔二囊管,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止血作用,將門靜脈壓力最大程度降低,且用藥后不會出現三腔二囊管和垂體后葉素藥物治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促進患者預后,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后48 h 內再出血發(fā)生率6.98%低于參照組的23.26%,治療優(yōu)良率95.35%高于參照組的74.4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1.01±0.56)d、止血時間(18.11±2.29)h、住院時間(5.56±2.05)d 短于參照組的(2.69±1.33)d、(30.52±3.20)h、(8.37±2.26)d,輸血量(269.56±45.17)ml少于參照組的(512.01±65.79)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張向平[15]的研究所得結果相近,進一步說明了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泮托拉唑與奧曲肽聯(lián)合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采用奧曲肽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療效顯著,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出血,改善患者預后,建議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