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娜
臨床認為凝血的過程是血漿當中含有的成分發(fā)生變化的一個過程,這主要是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化成為不可溶性纖維蛋白原的過程。抽取患者的血液,對患者的凝血相關指標進行檢驗的目的就是判斷患者是否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方面的病癥,這對患者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的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血栓等相關疾病,同時對手術患者或者穿刺患者也具有較高的指導性作用[1]。凝血功能指標主要包括APTT、TT、FIB、PT,其檢測能對患者相關病癥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但是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凝血指標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樣就會對于診斷的準確性產(chǎn)生干擾,從而對最終的檢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臨床認為[2]血液標本的質(zhì)量會對凝血指標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產(chǎn)生影響,本文為進一步的研究血液標本質(zhì)量對凝血指標檢驗結果的影響,特進行此次調(diào)查,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到本院進行凝血指標檢驗的300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506 例,女1494 例;年齡21~76 歲,平均年齡(45.08±12.30)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6.46±2.13)個月。本研究資料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在本院進行治療且需要進行凝血指標檢驗者;②具備凝血指標檢驗指征;③≥18 歲;④有完整的資料,配合度較高。
1.2.2 排除標準 ①半年內(nèi)出現(xiàn)過腦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和嚴重創(chuàng)傷者;②合并腎臟功能、肝臟功能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病癥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④惡性腫瘤以及半年內(nèi)服用過抗凝藥物治療者;⑤免疫系統(tǒng)病癥者;⑥治療依從性不佳者;⑦同期參與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以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系統(tǒng)(SYSMEX CS-5100)對研究對象開展凝血指標的檢驗。在進行凝血檢驗之前研究對象常規(guī)禁食禁飲,晨起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標本采集之后首先進行4000 r/min 的離心處理,10 min 后進行血漿分離,盡可能在0.5 h 內(nèi)進行上機檢驗,評估患者的PT、APTT、FIB、TT 等指標。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統(tǒng)計所有研究對象中凝血指標檢查異常情況,并比較凝血異常患者和凝血正?;颊叩哪笜?。凝血指標正常值范圍[3]:PT 的正常參考值為12~16 s;FIB 的正常參考值為2~4 g/L,APTT 在正常參考值為24~36 s;TT 的正常參考值為16~18 s。②凝血異常的單因素分析:對凝血異常患者和凝血正?;颊哌M行單因素分析,包括血液標本采集量、血液標本采集部位、溶血標本、標本放置時間。③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凝血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獨立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凝血異?;颊吆湍;颊叩哪笜吮容^3000 例患者中檢出異常標本420 例(14.00%),其中412 例(13.73%)異常增高,8 例(0.27%)異常降低。凝血異?;颊叩腜T(15.22±0.52)s、APTT(29.56±1.56)s、TT(16.92±0.82)s 均長于凝血正?;颊叩?13.02±0.41)、(26.52±1.82)、(15.02±0.21)s,FIB(2.21±0.63)g/L 低于凝血正?;颊叩?2.72±0.52)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凝血異?;颊吆湍;颊叩哪笜吮容^(±s)
表1 凝血異?;颊吆湍;颊叩哪笜吮容^(±s)
注:與凝血正?;颊弑容^,aP<0.05
2.2 凝血異常的單因素分析 凝血異常患者血液標本采集量<3 ml 占比、血液標本采集部位為末梢血占比、溶血標本占比、標本放置時間≥24 h 占比均高于凝血正常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凝血異常的單因素分析[n(%)]
2.3 凝血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經(jīng)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血液標本采集量、血液標本采集部位、溶血標本、標本放置時間等是凝血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凝血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血液標本采集是門診或急診、住院患者在進行檢驗當中的主要工作,所以對于血液標本的采集和檢驗都要予以全面的重視[4-6]。如果在血液標本的采集和檢驗過程中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就會對最終的檢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7-9]。不可否認的是,血液標本質(zhì)量會對凝血指標檢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進一步分析其獨立因素可知,血液標本采集量、血液標本采集部位、溶血標本、標本放置時間等均屬于血液標本質(zhì)量方面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血液標本質(zhì)量會對凝血指標檢測結果產(chǎn)生影響。由此也提示,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保證血液標本質(zhì)量,采取主要措施排除因為血液標本質(zhì)量而導致的凝血指標檢驗結果異常,從而提高凝血指標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10-12]。
綜上所述,血液標本質(zhì)量會對凝血指標檢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所以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中要嚴格的做好血液標本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提升血液標本質(zhì)量,確保凝血指標檢驗結果對患者病癥的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