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麗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其中思維品質集中體現(xiàn)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特征(教育部 2020)。思維品質作為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被提出,其目的在于與國際社會所提倡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接軌,有利于學生把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新的認知視角,對事物作出有價值的判斷,從而解決現(xiàn)實問題。高中階段能達成的思維品質目標是學生能夠分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xiàn)象,能夠梳理文本并概括文本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建構出新概念,分析、推斷出文本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具備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梅德明、王薔2018)。《課程標準》指出,思維品質是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能力和水平。這三個特性是以邏輯為起點,批判為過渡,創(chuàng)新為終點的三維立體結構。對于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分析中英文化的差異中更好地觀察和認識世界,從而獨立地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教師應以此為目標在教學設計中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
思維的邏輯性在英語學科中主要表現(xiàn)為思維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具體涉及概括、判斷和推理等英語語言心智活動。思維的批判性在于質疑、求證的態(tài)度和行為,既不盲目接受一種觀點,又不武斷地拒絕一種思想,通過正確的途徑,求證事物的真假。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側重求異、求新,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想象,善于改變,推陳出新(梅德明 2020)。教師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可以作為引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推動器,給其心智活動搭建“支架”,引導其思維活動層層深入,促進其思維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教師根據(jù)認知規(guī)律和循序漸進的學習次序設置的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課堂提問有助于鍛煉其思維品質,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序地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顧巖冰、容珊珊 2020)。但是,現(xiàn)實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教師課堂提問過于注重對顯性知識的設置。問題總是圍繞何時、何地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等細節(jié)展開。針對這些淺層次問題,學生只要看書就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很難對深度思考文章內涵、鍛煉推理能力、刺激思維活動等起到推動作用。
第二,教師課堂提問過于依賴備課時設計好的問題。因為教師想把學生的答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所以這些問題往往缺乏開放性,達不到啟迪其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作用。
第三,教師對于課堂上學生即時生成的超出預設的答案往往準備不足,很少能作出相應評價與指導,也很少隨機應變地提出追加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第四,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對學生個性化的回答往往采取回避、忽略、輕視等態(tài)度,不能引發(fā)其深層次思考,很難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
第五,教師的課堂提問有時面面俱到,不能做到簡潔、精練,不能引發(fā)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也不能循序漸進地發(fā)展其思維能力。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下面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第一課時Listening and Speaking為例,嘗試提出以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為目標的課堂提問策略。
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活動主題是“探索世界上的語言”。本節(jié)課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聽一段介紹語言和語言學習的演講了解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第二部分要求學生與同伴探討自己希望學習的一種外語及學習這種外語的動機和理由。另外,本節(jié)課還要求學生在鍛煉聽力的同時開闊國際視野,能從國家和自身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增強民族自豪感,并了解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即《課程標準》要求的語言意識,深度思考學習英語的策略和方法。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英語詞匯量比較少,知識基礎相對薄弱,但是表達的欲望強烈,上課能夠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雖然“語言學習”是學生熟悉的話題,但是因為對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了解較少,所以背景知識不足,為聽力的提升和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困難。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本單元第一頁主題圖展示的聯(lián)合國大會的場景圖片和心理語言學家史密斯(Smith)的名言“One language sets you in a corridor for life.Two languages open every door along the way.”設置問題。
教學片段1:
首先,教師在備課中發(fā)現(xiàn)僅憑本單元第一頁的主題圖很難使學生發(fā)現(xiàn)圖片上方的玻璃幕墻內口譯人員的存在,也很難使其發(fā)現(xiàn)所有參會人員都佩戴了耳機,因此他們可能聯(lián)想不出這是來自不同國家代表參加的聯(lián)合國會議。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本單元主題進行深入思考,難以為下一步聽力練習作好準備,不利于培養(yǎng)其思維的深刻性。有鑒于此,教師對圖片進行了修改,在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圖片時,在圖片固定位置附加了一些文字說明,如 podium、earphone、participants in different colors等。另外,教材上主題頁的兩個思考題跨度太大、難度不統(tǒng)一,在按照邏輯規(guī)律回答這兩個問題時,學生可能難以自然而然地理解單元主題。因此,教師計劃著重增強提問與單元主題的相關性,以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鍛煉思維品質并使之更深刻。具體如下:
教師把教材上的問題“(1)Do you know where the photo was taken?(2)Which languages do you think are officially used here?”修改為“(1)What do you think is happening in this picture?(2)Why are some of them wearing earphones?What are they listening to?”
第(1)個問題把回答yes或no的簡單句變成由what引導的特殊疑問句,目的是把學生帶入思維情境,增加其對情境的聯(lián)想可能。在回答完第(2)個問題后,教師可以從全球事務協(xié)商、理解國與國之間溝通離不開語言的角度引入“語言學習”這一單元主題。因為接下來的聽力材料是介紹語言學習和聯(lián)合國的6種工作語言內容,所以在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他們從這些角度思考。在課堂上,學生看到圖片上的文字提示后,回答很順暢,并猜出是聯(lián)合國的會議現(xiàn)場。教師通過追問“(3)What official languages are spoken at a UN conference?”作進一步提示。教師在備課時對設置的課堂提問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并作出相應的準備。這三個問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一步步啟發(fā)學生按照邏輯規(guī)律逐漸掌握和理解單元主題,體現(xiàn)了教師課堂提問的層次化。這種建立在英語學習活動觀基礎上的層次化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更合理地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有效培養(yǎng)其心智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
教學片段2:
教材上本單元第一頁還引用了心理語言學家史密斯的名言“One language sets you in a corridor for life.Two languages open every door along the way.”詮釋掌握多門語言的重要性。翻譯成漢語則為“一門語言帶你進入人生旅程,兩門語言則為你開啟人生旅途中的所有大門。”教師針對這條名言設計問題時可以把名言中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引發(fā)其對語言影響生活的思考和聯(lián)想,加深其根據(jù)抽象概念推理反映現(xiàn)實的思維方式,為下一步教學作好準備。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兩個問題如下:
1.Before you learn English,you can only speak Chinese.How does Chinese“set you in a corridor for life”?
2.Now you can speak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How do the two languages“open every door”for you?
第1個問題促使學生思考一種語言如何把他們帶入人生旅程。學生從漢語對自身生活的影響出發(fā)回答了問題。因為漢語是學生的母語,與他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種生活化的聯(lián)想是他們特別熟悉的。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容易被調動起來,他們在組織語言后的作答其實是其思維活動的體現(xiàn)。
第2個問題吸引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名言的理解,引導他們從多種語言對生活帶來的好處進行思考,把學習多種語言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未來方向聯(lián)系到一起。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面對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下各個國家深度溝通和合作的時代要求,青年人學習外語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這種生活化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將抽象的單元主題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實現(xiàn)知識與素養(yǎng)的融合,為其建立思維路徑,培養(yǎng)其思維品質。
在導入步驟結束后,進入本節(jié)課第一部分聽力練習。聽力文本是一段演講,信息量較大。該聽力文本介紹了世界上的語言數(shù)量、使用人數(shù),以及當代年輕人學習英語的動機和理由。該聽力文本從學生把“英語學習作為唯一的外語學習”說起,使用了很多表達觀點的句型,每一段內容均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有效引導其關注演講內容。
教學片段3:
作為演講稿,該聽力文本語言富有節(jié)奏,采取列舉數(shù)字、欲揚先抑等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聽眾共鳴。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了三次聽力材料,每一次播放前都提出幾個問題,設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完成。第一次播放為無暫停的全文播放,第二次和第三次播放則根據(jù)提問的內容和目的分別設置為暫停播放和部分播放。在聽第一遍前,教師提出了以下4個問題:
1.How many language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2.What ar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
3.Which two languages have the most native speakers?
4.How many people speak the UN’s official languages as their native or second language?
這4個問題可以鍛煉學生在聽英語的過程中捕捉細節(jié)信息的能力。它們的答案都與數(shù)字有關。教師在備課時,在整體文本基礎上從各個段落中挑選出與主題意義關聯(lián)并包含數(shù)字的句子,以此設問。這些問題看似就每個小細節(jié)提問,實際上是系統(tǒng)化的。將這幾個問題的答案組合在一起有利于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并建立語篇之間的關聯(lián)。這種具有關聯(lián)性的問題鏈可以使學生關注問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回答出整合文本各段落內容的共同點,把知識貫穿起來。由此可見,系統(tǒng)化的提問既需要教師“舉重若輕”,使細節(jié)中暗含文章脈絡,又需要教師樹立大局意識,建構系統(tǒng)化的問題鏈,同時使問題變得有立體感,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思維,提升其認知水平。
在學生回答完以上4個問題后,教師追加了以下2個問題:
5.What if we change these numbers into“many”or“a lot of”?
6.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numbers used in the passage?
教師借助語篇中數(shù)據(jù)的使用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思維技能。按照常規(guī)的提問方式,教師可能會設計這樣的問題,如“Why did the author use numbers in the passage?”等。但是,如果想引導學生對這一觀點進行質疑和求證,教師不妨引導他們用其他表達方式進行替換。學生通過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使用數(shù)字的作用。批判性思維強調理性思考,因此學生不能一味地接收信息,而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質疑,有理有據(jù)地表達意義和意圖。追加的這兩個問題成功地引導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質疑和推理——質疑作者為什么使用這么多煩瑣的數(shù)字解釋語言的廣泛使用,以及不使用這些數(shù)字是否可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通過質疑、比較、分析、評價等方式不僅鍛煉了批判性思維,還推理出文本中的數(shù)字能夠使文字更科學、準確、嚴謹、具體、直觀且具有說服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鼓勵學生提出個性化觀點,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要善于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的矛盾作為設計課堂提問的突破口,激活其思維,使其產(chǎn)生疑問,然后積極地尋找、發(fā)現(xiàn),從而把其思維活動逐步引向深層。同時,為了讓學生意識到針對相同事件或問題,不同作者會采用不同的方式說明和解釋,教師可以采用比較同類素材或矛盾素材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辨析、判斷、理解,從而引發(fā)其深層次思考。
該聽力文本的最后一部分通過介紹聯(lián)合國的6種工作語言與語言學習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意義。更重要的是,文章還從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入手,介紹不同的人選擇學習不同的語言的原因。最后,通過兩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和“Which other language would you choose to study?”啟發(fā)學生在聽完演講后聯(lián)系自身情況,更深入地思考自己學習英語的動機和理由,也為下一步聽后討論作了鋪墊。
教學片段4:
在第二次播放聽力材料前,教師向學生展示了設計好的表格(見下表),要求他們根據(jù)聽到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思考完成。
What language students choose to learn Why One of UN official languages Danish(an American girl)French(another young lady)_________(you)
在學生填完表格后,教師要強調答案句子“They think it means better job chances in the future.They are spoken by around 2.8 billion people as their native or second language.”中代詞的指代用法,提醒他們關注這些代詞前面出現(xiàn)的名詞。學生不僅要選擇恰當?shù)拿~與下文代詞建立起聯(lián)系,還要關注名詞的單數(shù)和復數(shù),認清指代關系,并說出代詞在聽力文本中分別指代什么名詞。代詞的指代關系往往是試題的解題關鍵線索,因此該表格有助于學生實現(xiàn)思維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能很好地提升其思維品質。
該表格最后一項是本節(jié)課的第二部分。教師安排學生結成小組,朗讀完范例后自編對話,談談自己選擇學習哪種外語,以及學外語的動機。教師提醒學生盡可能設想一些理由支撐自己的觀點。在學生小組討論后,教師鼓勵他們誠實地說出愿意或不愿意學外語,進而提出開放性問題:“Are there some better ways for us to reach their goals other than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What are they?”學生得出了創(chuàng)造翻譯軟件、找隨身口譯等答案。接下來,教師進一步追問這些方式的優(yōu)點和缺點,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外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課堂提問的開放性需要教師適當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文本主題,以啟迪和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根據(jù)表達需要,將自己已有知識根據(jù)語言規(guī)律進行加工和整合,或者借鑒教材給出的文本和范例,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把自己的觀點用英語表達出來。即使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可以適當引導,而不是批評或過低評價,因為出現(xiàn)錯誤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語言實踐的過程。教師在設置開放性問題時要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lián),要根據(jù)其年齡段的認知和思維特點,并在他們出現(xiàn)困惑時及時搭建“支架”,用點撥激活思維,使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
高質量的課堂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思維的參與,為后續(xù)創(chuàng)造性使用語言表達個人觀點打下基礎。教師提問可以幫助學生的思維水平從低階的模仿、識記發(fā)展到高階的反思、創(chuàng)新,最終完成意義構建??傮w來看,基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課堂教學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搭建了階梯。在設置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有計劃、有意識、有重點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使其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