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妮
(四川工商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45)
舞蹈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形式,既具有文化的屬性,同時還具有突出的個性特點。各個民族的舞蹈是對本民族情感、精神的客觀反映。長時間以來,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重要的傳播載體。從某種程度上講,民族舞蹈教學不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承。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時,只有將民族舞蹈文化與民族舞蹈教學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
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實踐時,教師適當?shù)貙⒚褡逦璧肝幕c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舞蹈,進而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學生的舞蹈表演水平。
首先,民族舞蹈文化源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各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審美理念有著深厚的淵源。教師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時,向?qū)W生傳授相關的民族舞蹈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具體來源,激發(fā)學生對民族舞蹈的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民族舞蹈。
其次,民族舞蹈文化的內(nèi)涵極為豐富,涉及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禮儀、習俗、情感、審美等,此外,民族舞蹈文化還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能夠喚起特定群體的認同感。在舞蹈教學實踐當中融入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讓學生了解各個民族不同的精神面貌,獲得豐富的體驗,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精髓。
最后,廣大民眾在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時,一直在積極地尋求創(chuàng)新。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民族舞蹈文化當中,使民族舞蹈文化顯得更加多姿多彩,在民族舞蹈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學習民族舞蹈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解讀不同民族舞蹈的內(nèi)涵,把握其動作特征,從而有效地降低學生學習民族舞蹈的難度,提高民族舞蹈教學的質(zhì)量。
每個民族所生活的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發(fā)展、演變的歷程也不同,所形成的舞蹈文化也有著顯著的差異。比如蒙古族舞蹈文化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風格,傣族舞蹈文化則顯得復雜多變,嫵媚明麗之中帶有一股神秘的意韻,而維吾爾族的舞蹈文化則顯得活潑歡快,灑脫奔放。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在傳播、發(fā)展的過程當中,也在不斷地相互融合,進而產(chǎn)生許多新的舞蹈文化元素。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當中,向?qū)W生講解和傳授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他們在立足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積極地尋求不同民族舞蹈文化之間的融合,并且通過創(chuàng)新激發(fā)傳統(tǒng)民族舞蹈的活力。
通過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知識,學生的眼界會變得更加開闊,在此基礎之上,學生會自主嘗試創(chuàng)新。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會不斷地容納各種新的元素,所以,學生在學習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時,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得到增強,在民族舞蹈教學當中,教師結合教學內(nèi)容,融入民族舞蹈文化元素,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主地通過創(chuàng)新表演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進而更好地傳承民族舞蹈文化。
大部分教師在開展舞蹈教學時,側(cè)重于技巧的傳授,即先讓學生學習各類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然后熟悉舞蹈的編排,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很少有教師向?qū)W生介紹舞蹈的來源和相關的文化知識,很多學生只掌握了舞蹈的技巧,并未認真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即使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也只懂得表面的皮毛,并不理解民族舞蹈與舞蹈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也不懂得如何才能通過民族舞蹈展現(xiàn)民族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很顯然,這樣的理念已經(jīng)不適合新時期民族舞蹈教學的需求。
民族舞蹈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水平是決定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很多民族舞蹈教師本身并未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培訓,對民族舞蹈文化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時,只能按照教材生搬硬套,更談不上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還有部分教師雖然學習過民族舞蹈文化知識,卻不懂得如何在實踐當中加以運用,在教學過程當中所采用的方法過于陳舊,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甚至給學生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學生產(chǎn)生抗拒心理,進而選擇放棄學習。
從現(xiàn)階段的情況來看,雖然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民族舞蹈課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很多教師都是按照統(tǒng)一的教材進行教學,極少考慮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事實上,不同的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其天賦、身體條件、個性也完全不同。但是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并未考慮學生的需求,只注重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導致舞蹈教學的內(nèi)容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甚至引發(fā)學生嚴重的不滿。很多學生認為自己難以得到教師的重視,從而心生氣餒,這也是民族舞蹈教學效率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部分教師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時,總是希望在短時間內(nèi)看到成績,將快速提升學生技巧水平作為目標,忽略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導致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相關的文化缺乏充分的認知。還有部分教師則認為民族舞蹈文化無關輕重,只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舞蹈技巧,教學任務就已經(jīng)完成。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后,學生雖然能夠表演民族舞,但動作技巧始終顯得比較生硬,缺乏靈性,也無法在現(xiàn)有舞蹈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創(chuàng)新,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并沒有從文化層面真正地理解民族舞,也不懂得如何才能通過民族舞蹈表演,展現(xiàn)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厚意蘊,使得所表演的舞蹈空有其形,卻不得其神,更不具備藝術感染力。
現(xiàn)階段民族舞蹈教師過于注重技巧,而忽略了文化的傳承。要想提高民族舞蹈教學的質(zhì)量,教師需要變革教學的理念,從重技巧轉(zhuǎn)變?yōu)榧骖櫸璧讣记膳c文化傳承。
首先,在開始教學之前,教師要細心地向?qū)W生講述關于舞蹈作品的文化知識,具體包括作品的來源、作品的風格,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情感等,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舞蹈動作技巧,掌握通過舞蹈技巧展示作品內(nèi)涵的方法。
其次,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將舞蹈作品與舞蹈文化相結合,比如在向?qū)W生講解各個民族典型舞蹈動作的特點時,可以與該民族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了解舞蹈動作的來源。以蒙古族舞蹈為例,肩部、腰部的動作幅度較大,步法變化靈活,整體風格較為粗獷,而這些特點都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關聯(lián)。由于蒙古族長時間生活在馬背上,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因此舞蹈動作也與“騎馬”“奔馳”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學習與蒙古族相關的文化知識,然后再了解蒙古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從而在傳承的基礎之上,掌握相關的動作技巧。
最后,在平時的練習當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廣泛地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充分感受各個民族舞蹈文化的差異,進而在腦海當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從而通過民族舞蹈教學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技巧水平,增強學生舞蹈表演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族舞蹈藝術也在不斷變化,所以,舞蹈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地提升自己,不斷學習民族舞蹈文化知識,才能學以致用,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報刊、網(wǎng)絡等不同的渠道,搜索與民族舞蹈文化相關的資料,并認真地研究,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準。
其次,教師可以觀摩著名民族舞蹈家的作品,通過反復研究和不斷練習,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技巧,增強自己通過舞蹈表演詮釋民族舞蹈文化的能力。
再次,積極地參加校內(nèi)外的各種民族舞蹈表演活動,通過藝術實踐強化自身的舞蹈能力。社會各界對民族舞蹈教育關注程度不斷上升,相關的文化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在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時,很多地方都會舉辦相關的活動,比如壯族“三月三歌會”、彝族“火把節(jié)”、苗族“龍舟節(jié)”等。舞蹈教師可以通過參加類似的節(jié)日活動,親身感受民族舞蹈文化的特殊氛圍,然后從感官體驗上升為理性認知,并在今后的舞蹈教學實踐當中靈活地加以運用。
最后,結合地方藝術文化資源,學習更多的民族舞蹈文化知識。部分學校所在地區(qū),原本就是民族舞蹈文化的起源地,舞蹈教師可以通過采風、走訪等途徑,深入地了解當?shù)氐拿褡逦璧肝幕?,并認真做好記錄,在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舞蹈教學水準。
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然后再學習相關的舞蹈知識,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藏族舞蹈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在開始教學之前,向?qū)W生介紹相關的文化知識。藏民族本身有著鮮明的特色,在漫長的發(fā)展當中,逐漸形成古老而又輝煌的民族文化。由于藏族分布的地域較為遼闊,而且不同地域的生產(chǎn)方式存在顯著的差異,再加上與其他各個民族在文化習俗上的不斷融合,進而演變成多個流派。比如藏族舞蹈當中的《果卓》,是一種深受藏族民眾喜愛的舞蹈形式,在漢語當中也被稱為“鍋莊”,古代藏民圍繞篝火或者鍋臺時,會以歌舞的形式自娛自樂,通過模擬不同動物的姿態(tài),來表達情感,進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舞蹈語匯。在藏族地區(qū),幾乎人人都能夠跳《鍋莊》,在節(jié)日慶典或者重要的聚會上,當人們的交談已經(jīng)難以盡興時,就會跳起歡快的《鍋莊》,通過載歌載舞來表達情感上的滿足。尤其是甘南藏區(qū)的民眾每逢重要節(jié)日,都會舉行大型的“千人《鍋莊》”活動,大量藏民齊聚一處,身穿盛裝,佩戴著漂亮的首飾,跳起歡快的舞蹈,以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愉悅之情。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可以讓藏民們忘記種種煩惱,促進彼此間情感的交流,而藏民族舞蹈文化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得以代代傳承。在教授藏族舞蹈時,教師可以一邊教,一邊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與藏族舞蹈相關的場景,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藏族民眾生活的氛圍,在學習藏族舞蹈的同時,深入地理解藏民族舞蹈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民族舞蹈來源于各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不同民族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養(yǎng)成的習慣不同,審美觀念也不同,其舞蹈動作也各具特色,比如傣族的“半蹲”、藏族的“馬步”、彝族的“頓足”等。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感受不同民族舞蹈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把握不同的舞蹈動作技巧,才能深化學生的印象,在提升學生舞蹈水平的同時,更好地傳承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以蒙古族舞蹈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介紹蒙古族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歷史以及相關的人文風俗,然后再教授相關的舞蹈技巧,讓學生充分感受蒙古族舞蹈文化與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的差異,進而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動作技巧。蒙古族長期棲居在我國北方,以畜牧狩獵為生。由于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蒙古族對天地山川有著極深的敬畏心理,而蒙古族舞蹈也顯得十分舒展、豪邁。比如蒙古族的筷子舞,肩部動作幅度較大,表演者多為男性,舞者右手緊緊地握著筷子,一邊舞蹈一邊擊打身體各個部位,有時還會擊打臺面或者地面。腕部不斷翻轉(zhuǎn)的同時,肩部隨著聳動,有時候腿部也會靈活地跳躍。肩部的動作不僅具有極強的律動感,還有一種特殊的意韻,顯得歡快矯健。舞蹈動作看似簡單,但是極富技巧性,具有較強的表演性質(zhì)。在教授舞蹈時,教師可以先向?qū)W生展示關于蒙古族的文化資料,介紹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以及具體的演變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動作技巧,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民族舞蹈文化與民族舞蹈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
為更好地傳承民族舞蹈文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欣賞著名民族舞蹈家的作品,讓學生充分體會民族舞蹈巨大的魅力,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舞蹈素養(yǎng),增強學生對民族舞蹈的認同感。比如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領銜主演的原生態(tài)歌舞集《云南印象》,將云南地方特色、少數(shù)民族地方歌舞精髓,與經(jīng)典的民族歌舞融為一體,通過歌舞的形式展現(xiàn)云南地區(qū)濃郁的風情。欣賞該舞蹈作品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傳統(tǒng)民族舞蹈文化的斑斕多彩,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舞蹈濃厚的興趣,進而更好地學習民族舞蹈。再比如苗族舞蹈作品《行走的蘆笙》,對傳統(tǒng)苗族蘆笙舞進行分解和重構,使歷史時空當中的“笙音”和平時的生活體驗相互結合,從而通過豐富的形式、多變的風格和靈動的氣質(zhì),展現(xiàn)苗族舞蹈文化的精髓。組織學生認真欣賞作品,不僅可以體會苗族文化獨有的特色,還可以在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礎上,掌握更多民族舞蹈創(chuàng)新的技巧與方法。
即興的意思是“隨意”,即興創(chuàng)作就是通過自編自演,隨興起舞的形式來抒發(fā)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叭罕娦浴笔敲褡逦璧缸顬橥怀龅奶匦?,舞蹈表演者可以通過參加舞蹈活動,相互借鑒和學習,使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代代傳承。每當新一代表演者掌握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時,就會主動地將自身體驗、對生活的感受加入其中,同時摒棄部分傳統(tǒng)的動作,結合時代審美進行創(chuàng)新。因此,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鼓勵即興創(chuàng)作也是民族舞蹈得以不斷發(fā)展的重要方法,更是民族舞蹈不斷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在民族舞蹈教學當中,教師通過“發(fā)散思維”與“即興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方式,對舞蹈技巧學習、表演意識培養(yǎng)等進行整合,通過剎那之間的“心動”,來調(diào)動身體,將已經(jīng)獲得的民族舞蹈文化知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以及自主創(chuàng)新融為一體,從而將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融于民族舞蹈文化之中,最大程度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不斷發(fā)展。
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賦予民族舞蹈豐富的形態(tài),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舞蹈風格。在民族舞蹈文化的詮釋之下,深入了解各民族舞蹈文化,進而全方位地剖析民族舞蹈動作的結構、力度、形態(tài)與韻律之間的關系,是學習民族舞蹈,傳承民族舞蹈文化最為重要的方法。在舞蹈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民族舞蹈文化知識,把握各個民族舞蹈形態(tài)的具體特征,從而不斷地增強自身學習民族舞蹈的能力。以彝族為例,其文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始終與火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經(jīng)歷長時間的沉淀之后,火已經(jīng)成為彝族文化最典型的意象,再加上“火”本身的特殊屬性,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了彝族特有的民族精神與價值秩序。彝族舞蹈動作具有鮮明的動態(tài)性,并不注重舞蹈的造型,在舞蹈過程當中具有突出的“一順邊”特征。這種舞蹈形態(tài)源于高原民族的生活習慣。由于彝族生活的環(huán)境地形復雜,多山多水,人們在上山和下山時,身體重心通常偏向一側(cè),雙手也會自然地朝著一側(cè)不停擺動,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體態(tài),并且在長時間的發(fā)展當中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比如彝族婦女在火把節(jié)當中表演的“都荷舞”,跳舞時由一人負責領舞,其他表演者跟隨起舞,朝著逆時針方向不停地轉(zhuǎn)動,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在跳舞的過程當中,身體會隨著步伐時而前傾,時而后仰,所有表演者的動作基本一致,從而形成如同火焰般的一順邊造型,具有極強的視覺美感。在教學當中,唯有先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彝族對于“火”的特殊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這種舞蹈形態(tài)特征,進而在表演當中做到活學活用,不斷提升自身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舞蹈創(chuàng)新能力。
民族舞蹈文化是民族舞蹈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根本所在,在民族舞蹈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唯有結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民族舞蹈文化知識,才能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能水平。因此,民族舞蹈教師需要正視自身的不足,通過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準,才能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變革教學的方式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勵學生主動地學習民族舞蹈,為新時期民族舞蹈文化的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杰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