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偉(江蘇:昆山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世茂小學)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模式由于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部分教師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由于一些不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無法進行高效的科學知識學習。在新時代的改革進程中,小學科學教師基于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將知識更加形象、具體地進行呈現(xiàn),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小學科學教師首先要深刻領會新型教學理念,并緊密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開展教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對小學科學教學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日后的學習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于新媒體技術對小學科學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能夠滿足新時代對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首先,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小學科學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中的圖像、動畫、影像、聲音,將知識進行直觀的呈現(xiàn),從學生的視角開展教學活動,這樣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借助新媒體技術,教師還可以基于課本上的教學內(nèi)容,從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拓展一些科學實例,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小學生內(nèi)心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高效地進行科學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從較為全面的角度去解決實際問題。其次,基于新媒體技術,還可以為學生拓展科學實驗模式。借助網(wǎng)絡仿真實驗平臺,學生能實際地參與科學實驗操作,并且引導其借助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對科學知識進行自主的探究分析,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為他們后續(xù)的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新媒體技術視角下創(chuàng)新小學科學教學模式,還需要廣大教師共同努力,真正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際出發(fā),發(fā)揮出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支撐作用,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科學知識學習中,有許多的科學原理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開展小學科學教學不能夠依靠單一的理論教學,教師可以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科學教學情境,將知識直觀地進行呈現(xiàn),以此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小學科學的高效教學。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科學知識的整理搜集,同時還要從生活出發(fā),對一些日常所見的生活現(xiàn)象,進行多媒體化的整理,從而形成適合小學生進行學習的情境素材。在教學中,教師首先為學生呈現(xiàn)出情境,進行合理的教學引導,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聯(lián)想生活;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結(jié)合課本,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學習。此外,借助科學教學情境,可以將知識的傳授置于學生所喜愛的環(huán)境中,可以借助動畫人物等,將知識表述出來,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為科學知識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校教學樓的環(huán)境為背景,并借助新媒體技術,將不同時段的光影變化進行記錄,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科學學習情境。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平臺,為學生呈現(xiàn)教學樓的實際景象,同時讓學生觀察不同時間太陽的位置變化,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陰涼地”的存在。之后,教師可以使用光源分別照射不同的介質(zhì),從而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光的傳播會被阻擋的內(nèi)容。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僅僅依靠對課本進行講解,這種模式較為單一,尤其是需要進行實驗講解的部分,教師無法讓學生進行直觀的學習。而合理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基于模擬仿真實驗平臺,為學生打造科學實驗探究平臺,讓學生結(jié)合實際操作對科學知識進行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目前市場上的多種教學平臺進行篩選,學校方面也要結(jié)合學生的科學學習需要,完善機房等基礎設施,為開展小學科學模擬實驗做好各項準備。同時,教師還要根據(jù)模擬的實驗過程,整合與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的資源,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科學學習。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仿真模擬實驗的過程中,要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指導學生自主地根據(jù)課本進行實驗操作。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效率。
以“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的教學為例。在本節(jié)的知識教學中,由于熱量無法直觀地讓學生進行觀察,所以教師可以使用模擬仿真實驗平臺來開展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分別設置不同溫度的物體,還可以在物體中借助線條來幫助學生清晰地看清能量的傳遞過程。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拓展不同性質(zhì)的實驗,讓學生分別觀察氣體介質(zhì)與液體介質(zhì)下,物體熱量的傳遞過程,從而讓學生全面地學習理解科學知識。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保證高效教學的基礎。由于科學學科的特殊性質(zhì),與生活實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些與生活緊密結(jié)合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基于理論進行實際的操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夠進行科學知識的自主學習探究。在課堂上,教師要基于課本將一些科學原理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同時教師還要提前為學生準備好實際操作素材,結(jié)合課本為學生進行展示,并且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驗證,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指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基于新媒體技術,搭建學校與家長的家校合作平臺,運用這一平臺不僅能實現(xiàn)學校與家長的溝通,還能讓學生自主地選擇教學引導內(nèi)容,從而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有力的幫助。
例如,在“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準備不同材料,滿足學生制作小船的不同想法。這時,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為學生展示一些小船的示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之后,教師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小船的制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具體的原理知識。學生完成制作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小船放在水中進行測試。這樣,能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樂趣,為其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策略,其可以將知識以短小精悍的視頻形式進行呈現(xiàn)。應用微課加強小學科學教學指導,能夠?qū)⒅R系統(tǒng)化地進行呈現(xiàn),同時可以根據(jù)某一個知識點,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是以教師的知識講解為核心,而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講解來進行學習,但是由于小學生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常常會出現(xiàn)“走神”等問題,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而在新媒體技術支持下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前將知識進行認真的梳理總結(jié),同時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識點,分別為學生制定出課上、課前、課后的微課,這樣,不僅僅可以借助微課來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對一些拓展性的科學知識進行自學,借助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構(gòu)建系統(tǒng)性的綜合學習課堂。
例如,在進行“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不同時期人類認識地球的內(nèi)容分別制作成微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jié)合微課來進行講解,這就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不同時期的地球。之后,教師可以運用微課為學生拓展太陽系的知識,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并且可以學習其他行星的知識,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在新媒體技術的背景下開展教學,符合小學生的知識學習需要,同時可以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小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理解科學知識。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目前科學教學的狀況,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根本原因,同時要將新媒體合理地融入小學科學教學,將知識全面、具體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要把學生作為教學核心,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在課堂中合理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實驗教學,還可以組織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采用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為學生構(gòu)建起系統(tǒng)的、立體的科學課堂,引導學生自由地遨游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中,實現(xiàn)對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