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山
題記:“實際上,在一個人的身上會發(fā)生所有的一切?!?/p>
——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
談?wù)撔≌f作品,便要看這本書后面的那個人——也許是作者,也許是別的什么人物的蛛絲馬跡??傊瑳]有單獨出現(xiàn)的一件事。關(guān)聯(lián)性是始終存在的。
我想,一個人會生氣,也會絕望,這是很自然的發(fā)生。對赫爾曼·黑塞來說,寫了那么多浪漫主義的詩歌,又寫了浪漫主義小說《彼得·卡門青》一舉成名,還能繼續(xù)寫出長篇小說《在輪下》《彎路》《羅斯哈爾德》《德米安》等有影響力的作品,甚至發(fā)表批評戰(zhàn)爭的文章《啊,朋友們,不要唱這調(diào)子!》被誤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讓他厭惡,好好的婚姻妻子卻精神分裂了,父親去世……壞運氣這種東西砸向他毫不留情。在德國,無論如何,他的良知都受到了擠兌,除非一走了之,他無法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于是,赫爾曼·黑塞尋找自己的避難所了。想起童年他曾經(jīng)隨父母到瑞士安居過,順理成章,他選擇了獨自遠行到瑞士南部山區(qū),那個日后成為標(biāo)志性地名的堤契諾村莊,成為他重新安放身心的地方??梢哉f,這個又被漢語翻譯為提契諾的屬于蒙塔涅拉的小山村,才是他生命的福地。因為,他在這里完成了多部重量級的作品,也完成了傾吐內(nèi)心塊壘后的輕松生活,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而且,在此重生的日子里,他又走入新的婚姻并白頭偕老,赫爾曼·黑塞終于安寧地度過了幸福的一生。
我不止一次仔細凝視他的水彩畫,每隔幾年就再一次拿起來黑塞的作品,包括這批創(chuàng)作于提契諾的畫作。作家會畫畫,已然算不得什么稀奇,外國的,或者中國的,能畫畫的作家和能寫作的畫家多如牛毛、良莠不齊,也是常識了;在今天,則被美稱為斜杠人,跨界的能力畢竟讓人欣喜。但是,赫爾曼·黑塞提起畫筆,純屬為了他那被攪動翻滾的心靈,極其需要靜息。而命運垂青,先是他偶然遷居到死去畫家朋友的舊房子里得到某種空氣的熏陶,然后是新結(jié)識的好友畫家對他不吝賜教,致使黑塞對色彩和勾線的繪畫認識,很快就有了專業(yè)眼光,進入畫畫時用不著盲人摸象。他那么認真地一幅一幅地畫著,倒實在是提契諾樸實又動人的風(fēng)光,給了他不能不表達出來的靈感。他一邊寫出一篇篇描述提契諾風(fēng)物的小散文和詩歌,比如《在提契諾重生》《山村》《午歇》《提契諾夏夜》《小徑》《提契諾的教堂》《夏日黃昏在提契諾森林》,一邊畫出了二十余件精彩的水彩畫。畫作透亮、清新、傳神,使得另一位諾獎獲得者羅曼·羅蘭給他寫信贊譽:“我為您的水彩畫感到狂喜。它們像果實一樣可口,像花兒一樣歡笑。它們使心愉悅。”這些突如其來的水彩畫,讓黑塞的內(nèi)心從亂糟糟的低迷狀態(tài),轉(zhuǎn)換為陽光中的靜謐明亮。
只有畫畫的人才能心領(lǐng)神會這種天光云影下的心境變化。畫筆在靜默中一點點移動,這顆心像清流閃爍光影,最后通徹地沉靜下來,猶如枯萎的草木萌發(fā)新葉,小溪水清澈見底緩緩生動地流淌——這叫生命的復(fù)蘇。灰紫色的遠山、亮藍的天空、櫻桃紅的屋瓦、深綠淺綠嵌套的樹冠、橙色黃昏中的安穩(wěn)村落、更遠處白色的阿爾卑斯山、開花的草地、結(jié)果子的棕櫚……山風(fēng)吹過后彎曲的郁金香豎立在花瓶中,熾熱正午粉色房子與葡萄藤一起形成了光澤和斑影……黑塞戴著草帽,坐在大樹下安靜地慢慢畫著。他不像文森特·梵高在法國南部阿爾那樣野心勃勃,不惜割下了耳朵,但如同普羅旺斯的陽光一樣可以曬透心靈,在提契諾的村莊里,黑塞恢復(fù)自己的生命力量,通過繪畫得到了寧靜致遠。他自己說:“作為詩人,沒有繪畫我也許走不了那么遠?!薄拔覍W(xué)會了從新的角度看整個世界?!?/p>
就在這時候,赫爾曼·黑塞進入中年寫作高峰期,小說《德米安》、文集《童話》1919年順利出版,《畫家的詩》《十一幅提契諾水彩畫》1920年創(chuàng)作完成并出版,1924年黑塞重新成為瑞士公民,1927年代表作《荒原狼》出版震動世界文壇,緊接著,一位德國作家出版了黑塞傳記。
到了1927年4月,內(nèi)心平穩(wěn)了的五十歲的黑塞,才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用時三年。他自己聲稱最喜愛這部作品。
我最初偶然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我的青春歲月。那時在沈陽,我寫詩,碰上了這個小說翻開閱讀,僅僅是書名吸引了我。我對黑塞一無所知。但兩個外國名字發(fā)音都那么好聽,好奇就足以打開書頁。可那個下午,直到黃昏,我一直手不釋卷,連晚飯都懶得做了,隨便咬幾口饅頭后,就接著讀。第二天、第三天,我依然把梳著披肩長發(fā)的腦袋埋在這本陌生的書里。讀完了,不明就里地推介給一位女友讀。然后,我才把從圖書館借來的書還了——但我再也沒有忘記這個小說。等到我進入四十歲以及之后的歲月,黑塞作品各種體裁,小說、散文、詩歌,我都讀過了,并且,我收藏了幾本我喜愛的黑塞專著,當(dāng)然就包括《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了。黑塞別的書,我讀一遍,而這本他格外喜愛的小說,我讀了三遍,又加上這次為了寫書評,重點仔細讀了頭尾十章。我還進一步看了一遍這本書的同名德國電影(好丑的演員?。。?。我雖然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雨果、卡夫卡、??思{、庫切等杰出作家的作品更應(yīng)該進入偉大行列,可我又忍不住對黑塞的興趣越來越大,似乎成了黑塞迷。因為,我好像看一眼黑塞照片都能出神,更別說黑塞的小說,總能讓我感到閱讀有一種意猶未盡。此刻,我知道自己何以如此推崇《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了。兩種人生的抉擇、兩條道路的必然分開,對每一個熱愛藝術(shù)的人來說,都存在內(nèi)心的掙扎,都會尋找相應(yīng)的答案。封面上的這兩個人名,像兩個路標(biāo)誘惑過需要前行的人,我也不例外。
其實小說的故事線索挺單純:進入十四世紀修道院學(xué)習(xí)的美少年歌爾德蒙,本來一心想成為合格的修道士,但修道院里的青年教師納爾齊斯,不自覺地引起歌爾德蒙心儀,他卻語重心長地告訴歌爾德蒙應(yīng)該走出修道院。發(fā)病的歌爾德蒙、疑惑的歌爾德蒙、困惑的歌爾德蒙,終于悄悄地離開修道院,開始了在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漫長流浪。這種漫無目標(biāo)的流浪,也是從禁欲到縱欲的坎坷過程??梢韵胂?,歌爾德蒙的人生到底會有什么樣的五味雜陳、魅影迭出,直到差點被吊死在絞刑架上。生死關(guān)頭,納爾齊斯出現(xiàn)他在眼前。這是兩個人告別多年后了,兩個人早已不是青春歲月,納爾齊斯如愿當(dāng)上了修道院院長,意外地碰上倒霉鬼歌爾德蒙,是由于外出公務(wù)偶遇。慈悲忠誠的納爾齊斯,把身心傷痕累累的歌爾德蒙接回修道院。在流浪過程中,歌爾德蒙從一位雕塑師那兒學(xué)會了雕塑藝術(shù),重回修道院后,他完成了這座修道院的祭壇雕刻和圣母塑像,納爾齊斯終于見到了少年相伴的摯友那份不該淹沒的藝術(shù)才華。“作業(yè)”完工后,歌爾德蒙再一次出走,不告而別,納爾齊斯也無法阻攔他??墒?,這次短時間的流浪,簡直像個笑話,他草草地帶著一身病體回返修道院,最終歌爾德蒙十分安慰地死在了納爾齊斯的懷抱中。
線索單純不意味著小說內(nèi)涵簡單。正相反,這本小說之所以成為受歡迎的作品,在于人物之間對話探討的問題,涉及人性,涉及自我,涉及終極信仰,一場場話語傾談,有足夠的張力和吸引力,可以讓讀者揭開謎底,看到自己一貫困擾的事實。小說中兩個摯友間的愛與分離、痛與相聚,那么擊打我的心鼓,不但他們的感情與理性要合乎一體兩面的同一性,而且,本來就是人性難以拆分的內(nèi)在沖突,孰是孰非,終究要悟出所以然,我不能不埋頭書中?;蛟S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之關(guān)系,當(dāng)我們閱讀抵達到終點,是否可以領(lǐng)會黑塞創(chuàng)作的初衷?離開納爾齊斯的歌爾德蒙,即使在人世間獲得那么多的男歡女愛,不能自拔,在雕塑圣約翰的雙手與面孔時,依然刻畫出納爾齊斯的形象。在理解歌爾德蒙奔赴世俗生活,尤其是犯下修道院絕無可能容忍的奸淫和兇殺罪孽,又一意孤行第二次離開納爾齊斯時,納爾齊斯對歌爾德蒙撕心裂肺的深切思念,竟然毫不減弱!這不能在一般的倫理道德上審視他們的友愛,我們必須跨越僵死的陳規(guī)和教條,來接納活生生的手足之愛,也領(lǐng)悟終點的愛,在于一種高尚的信仰精神。歌爾德蒙臨終前尚不能釋然的人性攪擾,納爾齊斯卻心知肚明。作為修道士的天路歷程,如若沒有這位朋友的悲劇,他即便身居院長高位,也將是失敗的靈魂,無法在上帝面前交賬。歌爾德蒙認為是納爾齊斯指引了他正確的感情道路,納爾齊斯卻感激歌爾德蒙避免了他修行的理性污點。他們的身體相互背離過很遠很遠,他們的心靈卻自始至終彼此相惜。這種脫離簡單的善惡二分法書寫,本身就耐人尋味。但今天的人們,還能夠接受這部作品的主題糾結(jié)嗎?憂傷的是,我們早已忘記了十四世紀修道院門口那棵枝繁葉茂的栗子樹,也不會記得那里的青年在靈與肉之間幾乎喪命的搏斗,是多么觸目驚心。黑塞有意對角色設(shè)定加以相輔相成,人類由于不再按照黑白關(guān)系劃定世界上的矛盾問題,便模糊了兩者的身影,寧愿都不存在了。
湖口縣地處長江中下游油菜產(chǎn)業(yè)帶核心區(qū)域,是國家油菜生產(chǎn)重點縣,近年來在農(nóng)業(yè)部油菜增產(chǎn)模式攻關(guān)及產(chǎn)業(yè)政策扶持下,深入推進“效益糧油,綠色糧油,品牌糧油”建設(shè),結(jié)合綠色高產(chǎn)高效關(guān)鍵技術(shù)示范推廣和技術(shù)瓶頸攻關(guān),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煉技術(shù)措施,集成組裝了一批標(biāo)準化、模式化、可復(fù)制、可推廣的油菜種植技術(shù)模式。
我覺得更為高級的是,黑塞作品里總是在強調(diào)的自然屬性,乃是本性、天性、天賦的不可剝奪、不可壓制。這從早些年創(chuàng)作《德米安》時就開始了這樣的探討。德米安對辛克萊的關(guān)照關(guān)系,也是促進其成長。只是到了《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時,這樣的促進有雙向的平等關(guān)系了,黑塞對人性的剖析更深入一步。正是尊重本性、天性和天賦,納爾齊斯才會鼓勵歌爾德蒙走出修道院,發(fā)展他自己的性情,即使他無法預(yù)知這樣的結(jié)局是什么,他也不愿看著朋友在錯誤的違背中毀掉自己健康的身心。顯然,納爾齊斯的智慧更早地具備,所以,他在前擔(dān)當(dāng)啟蒙的作用,后來者歌爾德蒙有幸遇到這樣的善意,才從另一條旅程上逢兇化吉。
很早很早以前,我就讀過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那首詩,關(guān)于兩條路的選擇,“未曾選擇的路”和“已選擇的路”,在這位詩人的價值觀上,還有歧途的警醒。但在黑塞的這本小說中,兩者殊途同歸的意義,倒是更讓我們唏噓不已。弗羅斯特年長黑塞兩歲,與其同一時代。但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羅曼·羅蘭,還有與黑塞同一祖國的作家托馬斯·曼才是閱讀黑塞心靈的知己,他們雖然獲諾獎早就在先,作為朋友卻提前認出了黑塞作品的極高水準,在交往和通信中,他們給予提契諾寂寞生活中的黑塞諸多恰當(dāng)及時的鼓勵,讓黑塞的創(chuàng)作更能夠堅持自己獨特的力量。也因此接下來的歲月黑塞方能寫出《玻璃球游戲》這部曠世奇作,赫爾曼·黑塞也因這本書攀登上了文學(xué)的巔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
多年前我讀《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還會為歌爾德蒙掬一把同情淚,然而,再讀后,卻把關(guān)注點放在納爾齊斯身上了,我專心閱讀了有納爾齊斯的章節(jié),而迅速掃過歌爾德蒙流浪的日子。心里話,這種流浪生涯我很久都不再感興趣了,在我看來那種活受罪不見得是一個藝術(shù)家的必經(jīng)之路,換一樣活法,也能得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真髓。
回到納爾齊斯身上后,兄弟倆的對話我看得更仔細了,那些句子風(fēng)一樣吹刮我的心——
是的,失去母親、又被心變冷的父親像甩掉包袱一樣丟棄到修道院的少年歌爾德蒙是命苦的孩子,修道院成了他的家。那里有兄長般的青年教師、智者納爾齊斯,有修道院仁者老院長,連照顧孩子們的年邁修士也有慈愛的心,在歌爾德蒙患病時候近前來體貼關(guān)照。溫柔文弱的他,初到修道院便有這些溫暖的呵護。他天資聰穎,很快就能喜愛上那些經(jīng)院課程的教導(dǎo),盯著納爾齊斯,一心想成為他那樣合格的修士。好景卻不長,英俊少年的本性并非如此,被擅長識別他人天賦的納爾齊斯點破他另有道路,而不是在修道院苦修。在老院長面前表現(xiàn)滴水不漏的納爾齊斯遠不是完美的品行,他自知有限但認定個人在修行方式上必須完成枯燥的修院生活,哪怕鞭打自己,也不能心有旁騖。而歌爾德蒙只是看到了兄長般的他一身光潔氣象,一再靠近他,在“高貴得像一個王子”的他面前,聆聽“他那沉著、冷靜、樸實的聲音”成了歌爾德蒙的享受。可是,受到霸凌后,文弱少年憤而反抗的勁頭,便露出歌爾德蒙的天性;溫情又突然火冒三丈只有把頭靠在自己的馬身上啜泣,并被這種痛苦折騰成病的歌爾德蒙凸顯的品性,都在納爾齊斯心上起了波瀾。顯然,他倆的個性相反,納爾齊斯看出了歌爾德蒙“是個夢想家,有著一顆童心”,與自己條分縷析的思想家傾向絕然不同,安靜而誠篤的納爾齊斯,不想干預(yù)歌爾德蒙應(yīng)有的成長——歌爾德蒙已經(jīng)受到了修道院另一種學(xué)生的誘惑,偷偷摸摸到村子里找姑娘去了,隨后因為內(nèi)心恐懼完全被壓倒了。納爾齊斯不可能不心疼這位愛著自己的如同弟弟般的孩子,也敏感到這種友誼的不相稱,“只有幫助歌爾德蒙醒悟過來”,他懂得這一友誼的命運、范圍和意義。
他們之間激烈的對話交鋒一點點白熱化,像起了爭戰(zhàn)。小說中使用對話的頻率頗高,越是兩個人在一起時,越是對話代替了別樣的陳述。記得有的作家反對小說過于用對話,可是海明威作品恰恰也用對話完成很多情節(jié)推動??v論一番后,納爾齊斯結(jié)論道:“我倆的任務(wù)不是走到一塊兒,正像太陽和月亮,或者陸地和海洋,它們也不需要走到一塊兒一樣。我們的目標(biāo)不是相互說服,而是相互認識,并學(xué)會看出和尊重對方的本來面目,亦即自身的反面和補充。”不管歌爾德蒙如何不愿意,只能讓他按照本性活出自己的路,這是納爾齊斯的兄弟之情,而且,在這位自然之子歌爾德蒙出走前,納爾齊斯又說:“誠然,看出來我?guī)椭愕慕Y(jié)果,是使將來少了一名教士,不過卻又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鋪平了道路?!瓕聿还苣愫臀易兂闪硕嗝床煌娜?,不管我們的處境多么不一樣,一當(dāng)你覺得需要我并真誠地對我發(fā)出呼喚,我都絕不會不理睬的,不會的?!庇谑?,歌爾德蒙才懵懂地告別,從修道院走向陌生的外界。
讀到這里,我確實想起了《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佐西馬長老對阿廖沙如出一轍的勸告,讓年輕純潔的阿廖沙走出修道院到世俗中去。不同的是,阿廖沙到人間身體力行活出修士的愛來;歌爾德蒙卻是一邊浪跡一邊制造麻煩,艷遇、胡搞,愛恨情仇,弄得自己好像豬圈里打滾又河水里洗泥再爬起來靠近瘟疫,學(xué)到了本事也沾染了塵俗,把自己修道的那點兒潔凈撇了精光。但是體力旺盛如初生牛犢一樣,歌爾德蒙經(jīng)得起摔打了,直到被捆綁起來面臨死刑還是生出一副殺人越獄的心思——他不服,絕望中祈禱活,真是猶如那個被拋到海底的約拿。納爾齊斯出現(xiàn)在黑暗中的他面前,所幸沒挨到一悶棍,卻能夠領(lǐng)回“自家兄弟”。他們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兄弟相殺關(guān)系,而是手足情深難以分離的彼此互愛。再一次出場的納爾齊斯已經(jīng)改名約翰,榮任院長了,有權(quán)柄請求世俗富貴人家放人,歌爾德蒙才能死里逃生。之后,納爾齊斯震撼人心的話語又開始了:“我崇仰造物主,始終認為他是完滿的,而從未說他的造物是完滿的。我從來不曾否認過世間存在著惡……人心的謀劃與追求是惡的,倒明明白白寫在《圣經(jīng)》里,而且為我們每一天所證實。”
就是這樣,納爾齊斯整體的愛產(chǎn)生于此。接納好友更在于也愛他的另一面,就像樹葉有一面受光了,還有被蟲子爬上去啃噬的一面出了黑斑,但仍然是同一片葉子。同時,他也能夠自問,“從上面看,從上帝的觀點看”,納爾齊斯思考著他“刻板枯燥的生活,棄絕人世和感官的幸福,遠遠地回避污穢和鮮血,而向哲學(xué)與信仰的逃遁,難道就真比歌爾德蒙的生活來得好嗎?難道人生就真該過一種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一切時間和行動都讓祈禱的鐘聲來支配么?……”這種謙卑的自省,也見到自己眼睛里的梁木,自然會對他人眼里的刺兒有自覺的體諒,才會凝聚了兄弟之情,保留了至上的愛。
我不想進一步引用書中的話了,怕有掉書袋之嫌毀了這篇讀書隨筆。畢竟親自閱讀原著才是讀者的正途,用不著我嘮嘮叨叨重復(fù)書中主人公的見識。
我只要再提示書外一點,這本小說的歷史背景是中世紀黑暗中的故事,而且發(fā)生在黑鼠疫流行中的流浪,也有作者的一番用意;那時的修道生活壓抑人性也確有其事,后來居住阿爾卑斯山中的黑塞寄居意大利語的人群中,對那一時代影響并不陌生。然而此后就有文藝復(fù)興的曙光乍現(xiàn),藝術(shù)家哲學(xué)家在認識人性和識別天賦的價值上,給了后代發(fā)展以嶄新的力量,功不可沒?!都{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擔(dān)當(dāng)了這種轉(zhuǎn)折性的過渡,從而也讓黑塞的寫作順利進入新的歷程。
1930年出版該書后,黑塞搬入一位朋友為他建筑的新居,一直住到1962年終老離世,這一段晚年生活充滿了平和甘美。內(nèi)心的沖突完成了解脫,他從1931年開始了寫作《玻璃球游戲》,不久又出版《生命之樹》《在花園的時光》等書,從容不迫的創(chuàng)作再也沒有中止過。最后的長篇小說《玻璃球游戲》,1943年在蘇黎世出版。之后就是一些自傳性質(zhì)的文字和紀念文集了,還有一點兒新詩出版。完整的寫作一生,花開滿枝頭,果實也甜蜜。
據(jù)說——因為我還沒有讀完《玻璃球游戲》全書,黑塞創(chuàng)作進入的心境是和過往寫作傾向大不同的。關(guān)于《玻璃球游戲》中的主人公再也不是兩個人體一顆心臟的顛來倒去掙扎萬千,而是相當(dāng)充滿自由精神的一個近乎完人的克乃西特大師,走入各種人中混同凡塵,我愿意節(jié)省點心力不動自己的腦子,采用比我更為閱讀深廣的楊無銳先生的一篇大文中所說——這篇札記刊登于2021年11月《作品》上,“他的興趣,從獲得個性轉(zhuǎn)為棄絕個性?!焙谌呀?jīng)蛻變?yōu)橐粋€倡導(dǎo)“服從,服務(wù)”的作家了,“重建精神生活的方式,不是鼓吹創(chuàng)新,而是提倡理解、復(fù)活?!保顭o銳《歌德、黑塞、摩托車:現(xiàn)代生活的形而上學(xué)和烏托邦》)
這時候的晚年黑塞照片,氣質(zhì)高雅,睿智,體態(tài)高貴。那是一種內(nèi)外和諧的心靈優(yōu)美呈現(xiàn)。
我還要強調(diào)一點,赫爾曼·黑塞的一生,既有新教家庭奠基其精神世界(他的祖父、父親和外祖父都是傳道人),也有東方文化浸潤的后來修養(yǎng),尤其是中國先哲老子莊子等圣賢理論影響他至深,給了他全方位的智慧吸收,他中年后的豁達開朗是有緣由的。
最后,我還是要用黑塞自己的話語,來給這篇隨筆畫龍點睛:
《回憶父親》中,他寫道:“我回頭看自己的一生……從父親那里來,又回到父親那里去……”
他寫給友人的信中表述到,“從青年時期到壯年時期的道路上有兩個主要階段:我的內(nèi)心變化和自我覺悟階段,然后是讓自我適應(yīng)的同體階段……每一種生活都是一種冒險,個人的天賦和欲望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平衡總是要求更新,永遠不可能沒有犧牲,沒有錯誤?!?/p>
“蛋即世界。想誕生,就必須破壞這個世界。鳥兒飛向上帝。”(《德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