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印斌(媒體評論員)
日前,一則河南省信陽市政府拆掉圍墻的短視頻在網絡流傳,引起網友熱議。發(fā)布這則視頻的網友稱:“信陽市政府,可以進來玩?!币曨l畫面中,市民在信陽市委、市政府大樓前來來往往,有人遛娃,有人搖扇閑坐,儼然一個納涼勝地。
沒有“肅靜”,也不需“回避”,信陽市政府大院就這樣坦然呈現在公眾面前,接受老百姓的打量與審視,乃至加入到“與民同樂”的大合唱中,確實了不起。政府大院拆掉了圍墻,透出了綠意如許,也讓政府和民眾直接建立了連接,這無疑意味著巨大的進步?!霸谝黄稹?,就該消除各種“物理性”阻隔,實現良性互動。
人民政府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老百姓來來往往,與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產生緊密的聯系,本來就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多少年來,密切聯系群眾都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作風,“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早已成為一種共識。所謂機關,就是服務民眾的一個場所,其主體并非是在里面辦公的官員,而是老百姓。官員不僅心里要裝著老百姓,更要眼睛里看到老百姓。
遺憾的是,一個一個高墻大院圈起了一個一個安靜的機關,卻也拉大了與老百姓的距離。盡管“為人民服務”的本質沒有變,但經由物理距離帶來的心理距離,乃至隔膜,不可小覷。
從現代政府的治理理念看,也有必要重新考慮大院圍墻的事兒。一則,政府負責地方的公共事務,服務公眾是其職責和使命,而公眾并不是虛幻、空泛的,如果連老百姓都害怕,都不敢接觸,恐怕很難服務好。拆掉圍墻,放老百姓進院子里來,天塌不下來。
二則,當下城市公共資源都比較緊張,政府大院開放了,停車也好,如廁也罷,或者就算是老百姓茶余飯后溜達一下,看看花開花落,也是不錯的。這兩天,從網上的反響看,很多老百姓對信陽“拆墻透綠”表示贊賞,可見,這一行為本身已經贏得了人心。
近年來,國內如湖南省常德市、吉林省長春市、河南省南陽市、深圳市坪山區(qū)、浙江省衢州市等,多地陸陸續(xù)續(xù)拆除了機關單位的圍墻,將停車位、綠化區(qū)等公共資源進一步開放給市民。這說明,很多地方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正在努力激活公共資源、拉近與民眾距離。
信陽拆墻走紅,再度佐證了一個道理,即密切聯系群眾,從來不應該是一句空話,而是應該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習慣了說,而忘記了說的背后是做。這也導致很多地方在對待老百姓方面,顧慮重重,其實大可不必。
說到底,政府大院拆掉圍墻,只是走出了連接百姓的第一步,不過是把老百姓也該享受到的公共資源還給了他們,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克服慣有的、高人一等的特權思想,與民眾“在一起”,這無疑是一道嚴峻的考題,也是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