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江波
(甘肅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蘭州)
[提要]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我國實現(xiàn)脫貧攻堅鞏固拓展和貧困預防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正向教育合力才能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有助于全社會形成正向教育合力,走出當前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現(xiàn)實困境。
貧困代際傳遞主要是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之后重復父母的貧困境遇。但實際上,貧困代際傳遞是雙向的,它既有正向傳遞,又有逆向傳遞。正向傳遞是學界普遍關注的由父輩將貧困及相關因素傳遞給子輩,逆向傳遞則是子輩在成年以后再次將貧困及相關因素傳遞給父輩。并且這種傳遞鏈條常常不只貫穿于兩代人之間,而是三代以上。貧困是不公平的,為了打破這種貧困再生產的惡性循環(huán),促進我國經濟落后地區(qū)做好貧困預防,我們試圖從貧困代際傳遞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個人責任幾個方面尋找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理論依據(jù),探討正向教育合力(即教育合力對個體的影響是正面的)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理念,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貧困預防的新路徑。
(一)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在羅爾斯看來,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群體被剝奪“基本善”是非正義的。羅爾斯正義論的兩個核心原則分別是平等自由原則,差別原則和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平等自由原則主要是指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平等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差別原則和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指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這兩個核心原則中前者重視權利平等,表達了公平的社會要求人們基本權利的平等,要求基本自由,收入和財富,尊重自我的社會基礎等“基本善”的平等分配。后者既重視機會的公正平等,又強調社會中弱勢群體的最大利益。形成正向教育合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既是提升弱勢群體的利益,又是促進社會公平,推動機會平等,這在理論上與羅爾斯的正義論思想相耦合。
(二)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勞動者本身的知識、技能及勞動能力,它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舒爾茨指出人力資源是生產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貧困的根本原因不是物質資本的匱乏,而是人力資本投入不足。根據(jù)人力資本理論,個人收入直接來自人力資本,教育投資則是人力資本的主要決定因素。而就教育是一種投資的角度來看,通過多種定量評估證明,額外增加一年的教育回報率超過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同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還會影響到家庭成員的健康、社會關系等方面,從而帶來教育的非貨幣收益。因此,教育是一項非常有利可圖的投資,家庭可以通過儲蓄和貸款等方式將大量資源用于子女的學習,但受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同家庭子女教育投資差距很大,這也是代際不平等乃至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社會、家庭多方形成正向合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理念與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相耦合。
(三)阿馬蒂亞·森的能力正義理論。與羅爾斯正義理論關注社會基本制度不同,森的正義理論強調人的行動以及人們采取行動的可行能力。森認為貧困不僅是資源的匱乏,貧困更是一種能力的缺乏。森指出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擴展人們的實質自由,人們的實質自由的多少,可通過人們所擁有的、享受自己所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的大小來判定。顯然,按照森的理論,個人能力的提升是破解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因素。而個人能力的提升又是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形成正向教育合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與森的能力正義理論相耦合。
從外部因素來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對子女言傳身教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守法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應負有主要責任。父母不斷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提升經濟規(guī)劃能力,學習各種技能,這些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即使在經濟條件不盡如人意的家庭中,父母優(yōu)秀的品格、對孩子的關心愛護也會激勵兒童銳意進取的內驅力。政府有必要通過媒體宣傳、提供教育項目等途徑幫助低收入家庭父母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為家長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如果家長不重視自身成長,也不重視教育孩子,僅靠學校教育,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學校教育包括基礎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A教育中的九年義務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兒童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的閱讀、數(shù)學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對其日后的繼續(xù)學業(yè)或擇業(yè)有深刻的影響。在基礎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是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不唯成績論英雄。職業(yè)教育具有實用性強、見效周期快的特點,職業(yè)技術教育需開辦適合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專業(yè),實行“學產結合”教學模式,同用人單位建立對接聯(lián)系,提高勞動力專業(yè)技術能力,推動貧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提供就業(yè)機會。而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和社會資源,有更開闊的眼界,接觸到受教育程度高的社會成員,形成自身的社交網絡,實現(xiàn)人力資本回報的同時改善自身家庭收入。
廣義上的社會教育是指一切對個人身心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的所有因素的總和;狹義上的社會教育是指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的社會機構或個人通過知識培訓或實踐活動給個體自身帶來的知識、技能及思想認識等各方面的提升。運轉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最終會形成正向合力指向個體本身,而個體自身在接受這一教育合力的過程中,會形成自我教育,形成自身的認知能力、領悟能力、技術操作能力等。同時,在這些能力習得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個體自身獨立的精神、獨立的人格。如果個體在接受教育合力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一種堅韌不拔、不服輸?shù)木?,那么這種精神將成為個體一生強大的推動力,促使個體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同時也擺脫了貧窮的困境,個體將在正向教育合力的作用下終身受益。正向教育合力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給予受教育者提供基本技能,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成就的過程,從而決定人生的高度。
(一)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平衡。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依然普遍存在教育資源向城市流動傾斜的現(xiàn)象,城市地區(qū)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遠遠超過農村地區(qū)。另外,我國東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差距較大,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也體現(xiàn)在地區(qū)之間。同時,同一地區(qū)還存在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之間的差別。教育資源的各種不均衡分配,加大了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難度。雖然一些農村地區(qū)學校在硬件方面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學校師資力量依然相對薄弱。在西部一些偏遠地區(qū),由于經濟發(fā)展落后、交通不便、自然環(huán)境惡劣等原因,當?shù)貥O度缺乏優(yōu)質的師資力量。師資力量的差距拉大了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得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各種考試選拔過程中處于劣勢,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即使天賦平平,但依托良好的教育資源、人脈資源卻可以最終在社會上謀得較好的職位,這使得公平社會獎勵天賦、努力和美德的機制無法正常運轉,從而導致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功能減弱。
(二)貧困家庭教育能力有限。貧困家庭的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他們在幫助孩子完成學業(yè)和引導孩子了解教育體系的具體信息方面的能力較差。同時,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也由于高等教育回報的周期較長等原因,他們還經常有意無意地限制自己的孩子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而學校教師對于家長對孩子的這種負面影響常常無能為力。事實上,父母的職業(y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職業(yè),既有“子承父業(yè)”的現(xiàn)象,又有階層代際傳遞的現(xiàn)象。同時,貧困家庭的父母或是因為忙于生計沒有時間提升自己,或是沒有提升自己的意愿,或是由于繼續(xù)受教育的成本太高等因素導致自己的能力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最終他們能夠給予孩子的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都遠遠落后于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經濟條件好的父母。因此,貧困家庭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能力有限成為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障礙。
(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機構教育與教育終極目的偏離。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實現(xiàn)個體自由、讓孩子成為有獨立人格的最好的自己?,F(xiàn)今,我國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輔導作業(yè)和帶領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家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學校教育的延續(xù)和社會機構教育的推手,偏離了家庭對孩子品德教育和幫助孩子找到自我理應擔當?shù)闹饕熑?。貧困家庭的孩子家長常常無力輔導孩子作業(yè),也無法提供長期投入將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成為一種專長。于是,在各種考試競爭中,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憑借自身努力和天賦脫穎而出的人實屬少數(shù)。在學校教育中,成績的優(yōu)劣仍然是孩子從小學至高中的唯一評價標準。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仍然是記憶、背誦、練習,學生沒有習得探究問題的能力,而是在原有已知的知識體系內不斷強化練習,最終通過分數(shù)選拔出來的大部分孩子不具備創(chuàng)新的能力。同時,學校教育在家長過高的預期和社會教育機構的補充教育兩方面雙重擠壓中無所適從。社會教育機構利用升學考試這個指揮棒和家長的教育焦慮,越來越功利,偏離了培養(yǎng)孩子興趣、幫助孩子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的初衷。因此,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機構教育與教育終極目的的偏離也成為教育合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阻礙。
(一)促進教育公平,平衡優(yōu)質教育資源配置。統(tǒng)籌教育各階段資源配置。在學前教育階段,加大財政投入,落實學前教育經費補貼,減免貧困兒童學前教育費用,提高貧困地區(qū)兒童學前教育普及率。在基礎教育階段,首先要改善貧困地區(qū)辦學環(huán)境、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提高貧困地區(qū)師資待遇,定期為貧困地區(qū)教師培訓等多種途徑為貧困地區(qū)提供和培養(yǎng)優(yōu)質師資。其次是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工具,通過同步課堂等方式跨越空間距離,實現(xiàn)優(yōu)質師資網絡教學共享,彌補貧困地區(qū)優(yōu)質師資的不足。再次是關愛各學段的貧困學生,解決貧困地區(qū)學生上學交通不便、住宿等生活方面的困難,為其受教育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高考等各種選拔性考試中,給貧困地區(qū)分配更多的定向招生名額。在職業(yè)技術教育階段,支持職業(yè)技術學校開辦特色專業(yè),聘用高水平的專職教師和技術指導教師,培養(yǎng)技術人才。推進政府與企業(yè)合作,建立提升學生技能的科技培訓基地,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錘煉技術,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打下堅實基礎。
(二)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重視女性教育。要通過教育合力實現(xiàn)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目標,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非常必要。尤其作為孩子家長,只有不斷學習科學的育兒理念,才能處理好社會進步過程中兒童教育方面涌現(xiàn)的新問題。為推進全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可依托學校老師宣傳、社區(qū)機構開辦家長培訓學校和安排線上、線下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另外,重視女性教育對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很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受過教育的母親更有可能加大對子女教育的投資;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其他因素,包括女性受教育程度與嬰兒死亡率有負相關關系,以及關系到家庭的衛(wèi)生保健、消費觀念等。受過教育的母親更有能力運用科學的育兒理念教育孩子,更有能力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yè),對孩子抱有更高的期望。完成中等教育以上的兒童在日后的生活中免受貧困的概率更高。因此,在加強女童基礎教育的同時,鼓勵婦女參加各種實用技能、生產技能的培訓,既增加了就業(yè)機會,又增強了女性的自信心,從而提升女性在家庭中的話語權和決策能力。
(三)構建公平的教育體系、推動教育各方良性互動。公平的教育體系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機制應遵循自然獎賞原則,即獎勵努力和有天賦、有美德的個體;同時遵循補償原則,即政府和社會各界為貧困兒童這樣的弱勢群體施以援助,見圖1。在這樣兩個基本原則下,家長需轉變觀念,不要將上大學作為孩子未來的唯一出路。不具備學習天賦的孩子通過掌握某種技術也可以努力生活,成為最好的自己。學校教育應該重拾“教書育人”的本真,學校老師不能僅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的唯一評價標準,而更應關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注重孩子們的品格養(yǎng)成教育、興趣培養(yǎng)。社會教育方面,從廣義上講,需推進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性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從狹義上講,需規(guī)范監(jiān)督社會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服務,使教育回歸到獎勵努力和天賦的良性軌道。另外,對于家庭貧困的孩子,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通過政府補貼、社會捐助、專項基金等形式為其在受教育的各個階段予以幫扶。只有優(yōu)化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轉變觀念,促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方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才能形成正向教育合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圖1)
圖1 教育合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機制圖
(四)深化職業(yè)教育改革,完善職業(yè)教育體系。職業(yè)教育因為實用性較強,政府高度重視通過職業(yè)教育來實現(xiàn)技術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目標。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教育雖然屬于不同教育類型,但就尊重個體差別的教育理念而言,應該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可以為年輕人提供一技之長,為那些不擅長理論研究卻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生提供立足社會的本領,為年輕人開辟一條新的人生之路,而不必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目前,我國的職業(yè)教育體系尚不完善,存在大眾對職業(yè)教育有傳統(tǒng)偏見;職業(yè)教育的專業(yè)設置和市場需求不匹配;缺乏高水平的師資力量;企業(yè)的深度融合與參與不足等問題。因此,有必要深化職業(yè)教育改革,加大對職業(yè)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職業(yè)教育質量,建立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兩種教育并行且相互融通的教育體系。在小學初中階段增加職業(yè)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職業(yè)啟蒙和職業(yè)體驗等方面的教育。深入探索職業(yè)教育中職“3+4”升本科,高職“3+2”升本科的改革。在大學中設職業(yè)學院,學生畢業(yè)獲得職業(yè)學士文憑,如繼續(xù)深造,可獲得職業(yè)碩士文憑。職業(yè)教育的完善和發(fā)展為開發(fā)人力資源,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以及緩解社會教育焦慮等社會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