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和校園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校內人數(shù)和入校車輛激增,導致校園交通事故頻發(fā),安全隱患增多,嚴重擾亂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和工作秩序,加強高校交通安全工作成為重中之重。在新媒體時代,以動畫的形式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既能夠迎合現(xiàn)代大學生的審美需要,又便于大學生更好地接受信息,進而提升安全教育知識的傳播效率和影響力。
互聯(lián)網(wǎng)及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信息的傳播擺脫了傳統(tǒng)媒介的束縛。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上獲取信息,無論是車站、商場、書店還是校園,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瀏覽文字、視頻、圖片等內容。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大眾,習慣于多環(huán)境、快餐式獲取信息,并且偏重視覺化、娛樂化的信息內容。[1]在這種環(huán)境下,新媒體動畫開始在各行各業(yè)中嶄露頭角,教育教學、醫(yī)療健康、公共衛(wèi)生等多種領域中都能夠看到它活躍的身影。其中,安全教育動畫作為一種傳播安全教育知識的新形式,集聲音、圖形、文字于一體,是將煩瑣的文字性內容以動畫的形式重新編譯,配合新媒體技術來輔助信息的傳播,可以更加全面、生動地宣傳安全教育知識,這種新穎的形式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我國大學生的平均年齡多在20歲左右,其中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大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特點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特殊性,使得他們無法在面對危險時做出正確的選擇,防范能力和安全意識有待提高。利用新媒體動畫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將交通安全知識形象化、可視化和互動化,潛移默化地將安全知識根植大腦,[2]能夠有效地提升高校學生的安全意識,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交通行為習慣,從而減少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可能。將新媒體動畫與交通安全教育結合,能夠改變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為高校交通安全知識的推廣提供新思路。
動畫一般是指傳統(tǒng)二維手繪動畫,是動畫師將繪制的每一張畫面,通過攝像機逐張拍攝并連續(xù)播放后所產生的動態(tài)影像,從而在視覺效果上使其變得鮮活和富有生命力。1906年4月6日,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執(zhí)導的短片《滑稽臉的幽默相》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動畫片, 片中運用了逐格動畫、 剪紙動畫和真人實拍的制作技術,這些技術的運用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星球大戰(zhàn)》《星際迷航》 等多部科幻電影的拍攝和創(chuàng)作理念, 對動畫藝術和電影藝術有著突出的貢獻。在中國,以萬氏兄弟為代表的動畫前輩們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動畫作品,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既有《大鬧天宮》《金猴降妖》《哪吒鬧海》等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神話的動畫作品,也有《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等體現(xiàn)水墨文化的動畫作品,更有《九色鹿》《阿凡提》這種充滿了強烈的民族風情和寓言性質的動畫作品。時至今日,這些經典作品歷歷在目,依舊能夠講述昔日的輝煌歷史。
新媒體動畫是新媒體與動畫相結合的產物,包含了傳媒技術和動畫元素,是立足于互聯(lián)網(wǎng)與數(shù)字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及移動互聯(lián),在各類新型的媒體平臺與傳播渠道中,跨界傳播新媒體動畫多元化的內容,是為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量身打造的動畫產品,其豐富的傳播方式可以讓用戶打破固定的時間限制隨時接收和搜索信息,徹底拉近動畫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本文所說的新媒體動畫是指以圖形動畫的形式,將新媒體平臺作為創(chuàng)作的首要傳播媒介,借助智能移動終端進行傳播和展示的一種原創(chuàng)的有限動畫形態(tài)。
現(xiàn)如今,高校的校園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對于校園交通安全的討論熱度更是只升不降。宣傳交通法規(guī)、普及交通安全知識、開展交通安全教育,關系著高校師生的切身利益,也關系著高校的未來發(fā)展。本文所指的交通安全教育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受教育者主要針對在校生,學校通過舉辦安全教育講座、設立交通安全專欄、開展交通安全知識競賽以及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但是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在傳播效率和教育效果上不盡如人意,簡單、枯燥、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很難滿足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審美需求。因此,要將新媒體動畫與安全教育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以直觀生動的圖形動畫將信息進行整合,采用幽默詼諧的表現(xiàn)手法,突出新媒體動畫的娛樂性和教育性,引發(fā)大學生對交通安全的共鳴,喚醒大學生“重視安全,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3]進而實現(xiàn)交通安全教育的目的。
新媒體動畫兼容性強的特點令其能夠嵌入到各類傳播平臺。例如,在機場、火車站的廣告屏上播放防詐騙防盜的宣傳動畫;在商場、大型超市內的公告屏上播放防火防災的宣傳動畫;在醫(yī)院的宣傳屏上播放公共衛(wèi)生健康的宣傳動畫等。一直以來,安全教育知識的傳播途徑都較為單一,而新媒體動畫的介入能夠為安全教育增添新的活力,開發(fā)出更加多樣化的傳播方式。首先便是智能移動終端。手機是現(xiàn)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物質材料,因其體量小易攜帶的屬性,讓安全教育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進行傳播。大學生群體是使用手機最為頻繁的群體之一,安全教育可以借助手機終端實時交互的優(yōu)勢,用一種全新的形式對安全知識進行解構,推出具有游戲化交互特征的新媒體動畫,將安全知識融入闖關式的游戲場景中,通過互動問答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拉近他們與安全知識的學習距離。
幽默是一種較高的語言藝術,是一種以輕松、戲謔又含有深意的笑為主要審美特征,是表現(xiàn)為意識對審美對象所采取的態(tài)度。幽默作為一種特殊的喜劇因素存在于生活和藝術中,既能化解尷尬,舒緩緊張情緒,又可以對生活中的不合理現(xiàn)象進行含蓄的批判和諷刺。對于安全教育動畫而言,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解構嚴肅的問題,能夠提升寓教于樂的效果,降低觀眾對說教的抵觸心理,使其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接納,并提高安全意識。在制作安全教育動畫時,將動畫中的人或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強調,采用夸張的手法使微小的夸大化,使平淡的更加凸顯,進而激發(fā)觀眾的關注度和興趣點,取悅觀眾的同時將安全知識潛移默化地植入其腦海中。例如在系列科普動畫《飛碟一分鐘》中,在講解小孩乘坐電梯的注意事項時,用帶有奶嘴的胡蘿卜表現(xiàn)嬰兒的形象,充滿了趣味性和幽默感,讓觀眾只須瞥一眼就能夠立刻明白作品的主題訴求(圖1)。
圖1 科普動畫《飛碟一分鐘》劇照
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離不開聲音元素,畫面、旁白和配樂的有機結合,可以烘托主題,增強動畫的藝術表現(xiàn)力。通過對聲音快慢、輕重以及高低變化的處理,能夠幫助觀眾理解劇情,使之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從而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安全教育動畫的主要內容是闡述安全知識,在故事描述方面較弱,更多依靠的是旁白來講述相關內容。所以,為了便于觀眾理解安全知識,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敘述性語言來進行描述, 在語調的處理上要有所區(qū)分, 當畫面中出現(xiàn)重要內容時,旁白的語調要重讀;當畫面中出現(xiàn)次要內容或過渡內容時,旁白的語調可以適當降低。只有處理好語調的高低起伏, 令旁白富于變化, 才能夠滿足受眾的聽覺需求,強化安全教育內容在受眾心中的印象。
高校校園的交通安全是一個永遠不可忽視的問題。由交通事故引起的突發(fā)事件在高校中不算少數(shù):從2010年發(fā)生在河北大學校園內造成一死一傷的“李剛門”事件,到2015年發(fā)生在昆明理工大學校園內因車輛疾馳造成重傷的事件,因交通安全所造成的各類慘劇在校園中屢見不鮮,其中尤以酒后駕車的危害最大,致死率也最高。大學生群體由于其特殊屬性,在同學聚會、慶賀生日、考試結束、畢業(yè)晚會等集體活動中都會喝酒慶祝,對飲酒的數(shù)量難以自控,對于酒后駕車的違法行為更是存在僥幸心理,盲目自信,交通安全意識淡薄。所以,在制作交通安全教育短片時,先要確定好教育主題,圍繞核心思想對交通違規(guī)行為(如低頭看手機走路、在機動車道路上嬉戲打鬧、酒后駕車等)進行提煉,注重安全知識的內容質量,合理設計劇情的矛盾和沖突,盡量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使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讓新媒體動畫成為高校交通安全教育宣傳的得力助手。
交互動畫是指在動畫作品播放時支持事件響應和交互功能的一種動畫。[4]交互動畫的互動性能夠集中人們的思維和感知,將單向傳播變?yōu)殡p向傳播,讓人們在主動參與的同時又可以有獨立思考的過程。在播放動畫的過程中,為觀眾提供與動畫主題相關的問題,觀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選擇來決定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將互動問答和動畫劇情緊密相連,增強人們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例如,在酒駕交通安全教育的主題動畫中,觀眾可以對動畫中的場景(酒吧、聚餐)和飲品(白酒、啤酒、含酒精飲料、橙汁、蘇打水)進行自主選擇,交互動畫會根據(jù)觀眾的不同選擇而發(fā)展成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并在此過程中傳播相應的交通知識,通過這種類似于游戲的交互過程,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此外,還可以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制作AR體感交互動畫,比如當動畫中出現(xiàn)有行人闖紅燈或低頭看手機過馬路的情況時,觀眾只需要做出禁止或阻止的肢體動作就可以控制動畫進程,促進對交通安全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為了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臺,注重多種傳播渠道的拓展,進一步拓寬交通安全宣傳陣地,將交通安全理念傳遞給每一個人。微信作為大學生使用最頻繁的平臺之一,其中的動態(tài)表情包擁有表達情感和代替語言的功能,具備一定的社交屬性,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了表情包文化的傳授者??蓪踩珓赢嫸唐械慕巧M行提取并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動態(tài)表情,將網(wǎng)絡熱字、熱詞、熱語和交通安全理念相結合,用輕松、調侃和具有幽默感的詞語,如“嚇死寶寶了”“為您點贊”“轉角遇到愛,慢行少傷害”“我不管,反正你得好好開車”等制作成表情包,引導學生對同一話題進行討論交流,[5]讓安全理念更深入、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此外,運用可視化圖片、海報、視頻、音頻、小程序等講述交通安全知識,重點圍繞交通法律法規(guī)、自我保護意識和交通文明行為等方面進行宣傳,組織在校學生對逆向騎車、低頭走路玩手機、在機動車道打鬧嬉戲等交通違規(guī)行為進行對照和排查,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
將新媒體動畫和交通安全教育相結合,改變了以往單純講理論而不注重實踐教育的弊端,拉近了大學生與交通安全知識的學習距離,引起了大學生對交通安全的共鳴,提升了學生對交通安全法規(guī)的關注度,從而給高校交通安全教育帶來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