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前列腺增生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老年男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病程會越來越長,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引起急性尿潴留和腎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癥主要通過藥物控制,但也有部分患者會選擇手術緩解癥狀。傳統(tǒng)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手術不但會對機體造成較大的損傷,且年齡較大患者的耐受力差,恢復較慢,恢復時間較長[1]。近年來,經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術已被廣泛用于臨床。本研究選取本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行汽化切割術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6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5.12±5.13)歲;其中10 例Ⅰ級前列腺增生,15 例Ⅱ級前列腺增生,5 例Ⅲ級前列腺增生;病程1~14 年,平均病程(6.21±2.81)年;平均殘余尿量(120.21±35.34)ml。觀察組年齡52~76 歲,平均年齡(65.45±5.21)歲;其中10 例Ⅰ級前列腺增生,16 例Ⅱ級前列腺增生,4 例Ⅲ級前列腺增生;病程1~14 年,平均病程(6.25±2.85)年;平均殘余尿量(120.45±35.12)m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前列腺開放性切除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從患者恥骨上方到膀胱進行常規(guī)消毒,切開膀胱頸,用食指剝離腺體,縫合膀胱頸部,放置導管,封閉手術切口。觀察組患者采取汽化切割術,術前口服選擇性α1受體阻滯劑、抗生素等進行對癥治療,進入手術室后進行常規(guī)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在恥骨上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可使膀胱三角區(qū)及膀胱頸部完全暴露,采用汽化刀將膀胱后唇彎部的前列腺外膜分離,在確定前列腺組織及包膜的情況下將食指插入前列腺后進行解剖,確定前列腺組織及包膜。病情較重的患者要盡可能將前列腺完全切除,同時避免損害前列腺包膜、膀胱等組織器官。以上操作結束后徹底止血,確定殘余增生組織,然后用熱敷紗布填滿前列腺窩。掛于膀胱壁5 min 后取下紗布,檢查無出血、滲透等異常后縫合切口。在尿道內常規(guī)放置導管,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以確定穿刺孔是否有滲血。術后定期或必要時更換穿刺孔的敷料,并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治療前后最大尿流率、IIEF-5 評分以及IPSS 評分。IIEF-5 評分越高代表勃起功能越好[2]。IPSS 評分越高代表前列腺癥狀越重[3]。并發(fā)癥主要包括膀胱痙攣、尿路感染、排尿困難。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最大尿流率、IIEF-5 評分及IP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最大尿流率、IIEF-5 評分及IP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最大尿流率、IIEF-5 評分及IPSS 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最大尿流率、IIEF-5 評分及IPSS 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最大尿流率、IIEF-5 評分及IPSS 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前列腺增生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而多數老年人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曾被認為是手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禁忌。汽化切割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其切除組織時會在創(chuàng)面上形成3 mm 厚的痂,可達到止血和減少水吸收的效果,極大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2]。
汽化切割術是一種以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URP)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治療前列腺增生癥的血管內療法。通過增加高頻電源的電流,改變切削電極形狀,并使用專用的鏟形電極,利用其內部邊緣的切削和凸表面的蒸發(fā),實現(xiàn)了蒸發(fā)和切削的雙重作用,具有切開和明顯的止血效果,蒸發(fā)后引起皮膚干燥,減少了對水分的吸收,減少了經尿道切除術(TUR)綜合征的發(fā)生[3-5]。但汽化切割術也存在一些缺點,如切削速度緩慢,切削表面有燒焦的組織,對組織識別有一定的影響,對組織的熱損害很大,而且很難處理膀胱前端腺尖部,容易造成括約肌的損傷[6]。進行汽化切割術時要在膀胱頸及前列腺中、前列腺尖等部位分別切開,保證手術效果,同時要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手術后的排尿暢通,前列腺尖端應行電切環(huán)。在電切膀胱頸段時必須保留一部分膀胱黏膜,這樣既能防止因膀胱黏膜受損而造成的大出血[7]。在手術過程中,將膀胱頸部的黏膜進行環(huán)狀止血,以防止術后出血。在手術過程中,蒸發(fā)電極的運動要緩慢,對組織給予適當的壓力,從而使電極與組織接觸的時間和面積增大,從而提高蒸發(fā)的效率。了解前列腺汽化后的組織和包膜的形態(tài),避免手術中的包膜被切開[8]。
近幾年,汽化切割術的發(fā)展使前列腺增生治療時間明顯縮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5-6]。盡管汽化切割術優(yōu)勢明顯,但術中仍應注意以下事項[9-12]:①手術初期宜淺不宜深,以免過早切開包膜,導致手術提前終止;②避免過早切除膀胱頸黏膜,造成膀胱頸部出血,止血困難,影響手術;③術后應用100 W 的電凝法進行前列腺切除,術后出血少,不會出現(xiàn)包膜損傷;④利用電切環(huán)對切口進行切除,同時對精阜進行電氣化,以防止肌肉損傷,造成術后尿失禁。手術后尿路狹窄的成因和預防方法如下:①目前汽化切割術大部分使用的是進口的電切式內窺鏡,其直徑通常較粗,所以對國人的尿道擴張有困難,一般應先將尿道擴大到26 F,而不能進行粗暴的入鏡;②對膀胱頸部進行電凝治療,并開放頸部,切開內括約?。虎鄹嬷颊呤中g后會發(fā)生尿道狹窄的可能性,應盡早擴大尿道,防止尿道外口閉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最大尿流率、IIEF-5 評分及IPSS 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良性前列腺增生癥行汽化切割術效果優(yōu)于前列腺開放性切除手術,其創(chuàng)傷較小,可有效減少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手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