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梅, 楊麗, 榮菲, 孫霞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胃腸外科,江蘇 徐州,221002)
直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提高,根治術是治療直腸癌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能夠切除腫瘤病灶,延長生存時間,但患者在術后可能需行永久性腸造口[1]。這種排便方式的改變會對患者心理、生理及社會工作的適應能力產(chǎn)生不良影響。家庭復原力又稱為家庭韌性,是指家庭中有成員在罹患疾病或處于危險境地時,整個家庭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2]。對直腸癌患者而言,如果能夠調動家庭力量來提高患者正向應對疾病、戰(zhàn)勝疾病的能力,可減輕腸造口對患者造成的沖擊,從而幫助其盡快回歸正常社交,提高其生活質量[3]。本研究主要考察影響經(jīng)直腸癌根治術后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家庭復原力的因素及干預策略。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經(jīng)直腸癌根治術后行永久性腸造口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 接受經(jīng)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治療;② 行永久性腸造口;③ 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④ 術后1個月以上;⑤ 意識清醒;⑥ 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 不能配合完成問卷,依從性較差;②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 病情不穩(wěn)定;④ 發(fā)生惡性腫瘤遠端轉移;⑤ 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
1.2.1 臨床基線資料 采集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主要包括家庭人均月收入(以5 000元為界)、患者文化程度(以大專為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腫瘤分期、醫(yī)療付費方式和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家族史。
1.2.2 家庭復原力 采用家庭復原力調查量表[4]進行評估。量表包含家庭力量和家庭信念2個分量表,家庭力量包括7個維度,分別是合作協(xié)調(6條)、清晰交流(5條)、情感分享(4條)、秩序井然(3條)、社會支持(4條)、親密和諧(4條)和問題解決(6條)。家庭信念分量表包括3個維度,分別是生活卓越(4條)、正向前瞻(6條)和困境解讀(7條),共計49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其中完全符合記為5分,不符合記為1分,評分范圍為49~245分,評分越高提示家庭復原力越好。
1.2.3 焦慮、抑郁狀態(tài)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2個量表的標準化滿分均為100分,SAS評分≥50分提示具有焦慮情緒,SDS評分≥53分提示具有抑郁情緒[5]。
1.2.4 生活質量 采用造口病人生活質量量表(Stoma-QOL)[6]進行評價。量表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評分范圍為20~80分,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2.5 調查方法 護理人員經(jīng)專業(yè)培訓后,采用統(tǒng)一的問答方式進行提問,患者理解后進行填寫。向患者發(fā)放90份相關調查問卷,共計回收90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經(jīng)直腸癌根治術后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的家庭復原力調查量表總分為(180.46±24.87)分,見表1。
表1 患者家庭復原力調查量表評分分)
不同性別、文化程度、焦慮狀態(tài)、抑郁狀態(tài)、醫(yī)療付費方式、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腫瘤分期和Stoma-QOL評分均影響患者的家庭復原力(P均<0.05),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患者家庭復原力調查量表評分比較分)
對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賦值,見表3。性別、文化程度、醫(yī)療付費方式、婚姻狀況和Stoma-QOL評分對經(jīng)直腸癌根治術后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的家庭復原力有正向影響,而焦慮、抑郁狀態(tài)和腫瘤分期有負向影響(P均<0.05),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表
表4 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多數(shù)直腸癌患者經(jīng)手術或化學治療后恢復良好,但部分手術患者在術后需行永久性腸造口,術后適應造口生活對患者及其家庭均是巨大的挑戰(zhàn)[7]。
積極心理學關于家庭復原力的研究近年來十分熱門,在關于疾病的研究上,其主要強調整個家庭在面對家庭成員罹患疾病時,對疾病的應對能力、心理狀態(tài)及家庭成員間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8-9]。腸造口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排泄功能和身體形象均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女性對自身形象的要求相對較高,個人衛(wèi)生相比于男性要求更嚴格,所以永久性腸造口對女性患者的影響更大。本研究結果證實,女性直腸癌腸造口患者的家庭復原力低于男性(P<0.05)。護理人員可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關于腸造口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包括飲食指導、個人衛(wèi)生指導等,以提高患者對造口的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其家庭復原力[10]。張雪芹等[11]的研究結果顯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的家庭復原力與其生活質量呈正相關,與抑郁、焦慮狀態(tài)呈負相關。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抑郁、焦慮狀態(tài)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家庭復原力有負向影響(P均<0.05)。護理人員應盡早對存在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的患者予以疏導,可通過召開座談會、介紹成功造口患者的經(jīng)驗分享會等,幫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自信心[12]。完整的家庭結構有助于家庭復原力的提升,配偶是永久性腸造口患者最親密的家人,本研究結果顯示,婚姻狀況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的家庭復原力有正向影響(P<0.05)。同時,文化程度也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的家庭復原力有正向影響(P<0.05)。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通過網(wǎng)絡、報紙、雜志等途徑獲取腸造口護理的相關知識,幫助家庭成員正確認識腸造口,使患者盡快適應造口生活,幫助其消除緊張情緒,提高其家庭復原力[13]。本研究結果證實,醫(yī)療付費方式對造口患者的家庭復原力有正向影響(P<0.05),這可能是由于,患者行直腸癌根治術及術后造口袋的日常維護等花費較多,疾病負擔較重,患者采取醫(yī)保付費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其經(jīng)濟壓力,因而具有醫(yī)療保險的患者家庭復原力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直腸癌腫瘤分期對家庭復原力有負向影響(P<0.05),護理人員應多鼓勵患者交流,幫助其盡快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越高,家庭復原力也就越高[14]。本研究結果也顯示,Stoma-QOL評分對經(jīng)直腸癌根治術后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的家庭復原力有正向影響(P<0.05)。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及其家屬耐心講解制備腸造口的必要性,講解造口袋的更換方式、時間及日常養(yǎng)護方法,幫助患者全面提升生活質量,以提高其家庭復原力。
綜上所述,不同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焦慮狀態(tài)、抑郁狀態(tài)、醫(yī)療付費方式、腫瘤分期和Stoma-QOL評分均影響患者的家庭復原力,臨床應根據(jù)上述因素給予患者相應的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