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戴維·赫爾曼是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提倡者和認知敘事學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國際敘事學界重要的敘事學家之一。他的論著和認知敘事理論在國外受到了較大的關注,國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論著和認知敘事理論作了較多的研究。通過聚焦和梳理國外有關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的研究,可以更加辨證地看待他的認知敘事理論,為國內(nèi)針對赫爾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同時也期冀對國內(nèi)認知敘事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戴維·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國外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I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22)03-0290-13
戴維·赫爾曼(David Herman,1962—)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于敘事研究,是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提倡者,同時也是認知敘事學這一后經(jīng)典敘事學重要分支的開創(chuàng)者,是當代西方敘事學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v觀赫爾曼的學術(shù)生涯,他的研究興趣廣泛,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哲學、文學、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近幾年,赫爾曼更是將目光延伸到非人類物種身上,通過將醫(yī)學、動物學、神經(jīng)科學等自然學科與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概念和研究范式相互融合,前沿性地探討了非人類敘事等新興議題。迄今為止,赫爾曼已推出由其本人獨立撰寫的敘事學專著5 本①,與人合作撰寫的敘事學專著1本②,獨立主編敘事學論文集6本③,與人合作主編敘事學論文集1本④,與人合作主編敘事學辭書1本⑤,以書章的形式在其本人或他人主編的論文集中發(fā)表與敘事學
①這5本專著是《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1995)、《故事邏輯:敘事的問題與可能性》(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2002)、《敘事的基本要素》(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2009)、《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2013)和《超人類敘事學:故事講述與動物生命》(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2018)。本文的研究對象就是這5本專著在國外學界引起的反響。
②這本專著是赫爾曼與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彼得J.拉比諾維茨(Peter J. Rabinowitz)、布萊恩·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羅賓·沃霍爾(Robyn Warhol)合著的《敘事理論:核心概念與批評性辨析》(Narrative Theory:Core Concepts and Critical Debates,2012)。由于該書涉及認知敘事學、修辭性敘事學、非自然敘事學和女性主義敘事學這4個后經(jīng)典敘事學流派,且囿于篇幅,本文未將其納入考察范圍內(nèi)。
③這6本論文集是《復數(shù)的后經(jīng)典敘事學:敘事分析的新視角》(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1999)、《敘事理論與認知科學》(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03)、《劍橋敘事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arrative,2007)、《心智呈現(xiàn):英語敘事話語中的意識再現(xiàn)》(The Emergence of Mind:Representations of Consciousness in Narrative Discourse in English,2011)、《生物小說:20 與21 世紀文學中人類與動物的關系》(Creatural Fictions: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 in Twentieth- and Twenty-First-Century Literature,2016)和《動物連環(huán)畫:圖畫敘事中的多物種故事世界》(Animal Comics:Multispecies Storyworlds in Graphic Narratives,2018)。
④這本論文集是赫爾曼與布萊恩·麥克黑爾(Brian McHale)、費倫合編的《敘事理論教學》(Teaching Narrative Theory,2010)。
⑤這本辭書是赫爾曼與曼弗雷德·雅恩(Manfred Jahn)、瑪麗-勞爾·瑞安(Marie-Laure Ryan)合編的《勞特利奇敘事理論百科全書》(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2005)。
相關的論文若干①,并在國際知名的期刊上發(fā)表了大量與敘事學相關的論文和書評②。
赫爾曼在國外敘事學界已經(jīng)受到了較大的關注,其論著和認知敘事理論在國外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但在國內(nèi),除了零星的幾篇對其論著和認知敘事理論進行評介的文獻外,尚未有針對其認知敘事理論進行較為系統(tǒng)、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甚至也暫無對其認知敘事理論研究進行的綜述。有鑒于此,筆者將對國外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研究進行綜述。具體而言,本文主要聚焦國外學者針對赫爾曼獨撰的5 本專著所進行的評論與研究,按專著出版時間的先后,依次回顧每本專著在國外受到的關注,并對這些評論與研究進行簡要評價。其實,對于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學者來說,其學術(shù)研究總是不斷地在改進和創(chuàng)新。當然,赫爾曼亦是如此,其認知敘事理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一直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持續(xù)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以本文所考察的這5本專著為例,它們體現(xiàn)了赫爾曼的認知敘事理論在不同時期的側(cè)重點,也暗示了赫爾曼在每本專著問世后的下一步研究走向。另外,從整體的維度同時考察這5本專著,有利于從全局上把握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的總體發(fā)展趨勢。
一、飽受詬病的《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
《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1995)一書是赫爾曼推出的首部專著,國外針對該書的評論貶多于褒,其飽受詬病的原因可能在于,該書還是赫爾曼在從事敘事研究初期時創(chuàng)作的成果,一定程度上還不夠成熟,其中對該書進行研究的學者包括瑪麗-勞爾·瑞安(Marie-Laure Ryan)、休·布雷丁(Hugh Bredin)、本吉·沃爾德(Benji Wald)等人③。
瑞安對《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一書的第二部分“應用與延伸”(“Applications and Extensions”),即第四和第五章,給予了一定的贊揚。例如,她認為書的第四章“作為次要語法的后現(xiàn)代主義”(“Postmodernism as Secondary Grammar”)并未運用后現(xiàn)代主義美學的相關思想,這使得該書擺脫了學術(shù)說教的論述風格,呈現(xiàn)出一種溫和的、類似于“表演文本”(performance text)的風格。在書中,赫爾曼通過援引計算機科學領域內(nèi)的專業(yè)術(shù)語,如掃描、代碼、程序、界面等來作為隱喻,將后現(xiàn)代主義視為建構(gòu)引用網(wǎng)絡的“一套話語工藝”(a set of discourse technologies)[1]190。作為將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思想和方法運用于敘事研究的先驅(qū),瑞安對赫爾曼“次要語法”的提出和研究頗為肯定,因為在她看來,“盡管赫爾曼在本質(zhì)上并未提及電子文本性(electronic textuality)的概念,但那些對超文本理論感興趣的學者會在這一章中發(fā)現(xiàn)赫爾曼先鋒性地提及了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及其對報紙的討論”[2]518。瑞安直截了當?shù)氐莱鏊龑Φ谒恼碌南矏?,認為這是該書最精彩和成功的一章,“因為這一章真正走進了理論的世界中,且并未忽略對特定文學文本的分析”[2]518。瑞安指出,赫爾曼
①這些論文包括發(fā)表在《復數(shù)的后經(jīng)典敘事學:敘事分析的新視角》中的《走向社會敘事學:分析自然語言敘事的新方法》(“Towards a Socionarratology:New Ways of Analyzing Natural-Language Narratives”)、《敘事理論與認知科學》中的《作為思維工具的故事》(“Stories as a Tool for Thinking”)、瑞安主編的《跨媒介敘事:故事講述的語言》(Narrative across Media:The Languages of Storytelling,2004)中的《走向跨媒介敘事學》(“Toward a Transmedial Narratology”)、麗薩·詹塞恩(Lisa Zunshine)主編的《認知文化研究導論》(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Cultural Studies,2010)中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后的敘事理論》(“Narrative Theory after the Second Cognitive Revolution”)、邁克爾·伯爾克(Michael Burke)與艾米莉·T.特羅西安科(Emily T. Troscianko)合編的《認知文學科學:文學與認知的對話》(Cognitive Literary Science:Dialogue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ognition,2017)中的《跨語域的動物心智》(“Animal Minds across Discourse Domains”)等。
②這些論文包括發(fā)表在《敘事》(Narrative)中的《假定聚焦》(“Hypothetical Focalization”,1994)、《美國現(xiàn)代語言協(xié)會會刊》(PMLA: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中的《腳本、序列、故事: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構(gòu)成要素》(“Scripts,Sequences,and Stories:Elements of a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1997)、《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中的《敘事理論與認知科學》(“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01)、《部分回應:文學與思想史學刊》(Partial Answers: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中的《敘事理論與意向立場》(“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Intentional Stance”,2008)、《現(xiàn)代小說研究》(MFS:Modern Fiction Studies)中的《現(xiàn)代主義生命寫作與非人類生活:弗吉尼亞·伍爾夫<阿弗小傳>中的體驗生態(tài)》(“Modernist Life Writing and Nonhuman Lives:Ecologies of Experience in Virginia Woolfs Flush”,2013)等。至于赫爾曼發(fā)表的書評,筆者在此不作列舉。
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外針對《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一書的評論還包括索尼婭·范德皮特(Sonia Vandepitte)與格特·布倫斯(Gert Buelens)合作發(fā)表的書評。囿于篇幅,筆者未在正文中詳述,可參見Sonia Vandepitte,Gert Buelens,“Book Review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Vol. 6,No. 2 (1997),pp. 149-151.
在該書其他章節(jié)中分析目標文本,僅僅是為了證實理論的有效性,但在這一章中,赫爾曼真正展現(xiàn)了他文本分析的深厚功底,沒有被理論牽著鼻子走。在書評中,瑞安針對第五章“電影中的意義形式”(“Modes of Meaning in Film”)的評價非常少,僅一筆帶過。她認為,赫爾曼對電影敘事的分析受到了可能世界語義學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頗有創(chuàng)建,有力地改變了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式的電影研究方法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局面。
為了概括該書的學術(shù)價值,瑞安戲仿了詹姆斯D麥考利(James D. McCawley)《語言學家曾一直想要知道的有關邏輯學的一切知識(*但礙于面子不敢多問)》[Everything that Linguists have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ogic (*but were ashamed to ask),1981]一書的標題,認為赫爾曼的這本專著可以重新取名為“文學批評家理應知道的有關邏輯學和語言學的許多知識(但通常不愿多問,因為針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很艱苦,并且也不是很吃香)”[“Many Things that Literary Critics Ought to Know about Logic and Linguistics (but usually don't want to ask,because the fields involve hard work and are not very fashionable)”][2]518。此外,瑞安指出,該書“光參考文獻就占據(jù)27頁,令人驚訝”[2]514??梢?,瑞安充分肯定了赫爾曼的研究選題,也對赫爾曼在學術(shù)研究道路上迎難而上的堅毅和治學的嚴謹給予了高度贊揚。
但是,瑞安也犀利地指出了該書的第一部分“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即第一至第三章,存在的顯著問題。她認為,第一章“句法結(jié)構(gòu)的模型化:‘女妖、勛伯格、句法學的通用含義”(“The Modeling of Syntactic Structures:‘Sirens,Schonberg,and the Acceptations of Syntax”)從句法層面研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尤利西斯》(Ulysses,1922)中“女妖”那個片段時,主要存在以下3個問題。第一,赫爾曼并未考慮到敘事結(jié)構(gòu)的普遍性問題。在瑞安看來,如果敘事形式和音階一樣多變,那么赫爾曼所力圖創(chuàng)建的敘事形式的“普遍語法”就是不切實際的;另外,赫爾曼并未考慮到“是否存在一個能涵蓋所有音列的元音列”[2]515這一問題。第二,赫爾曼忽視了句法形式與敘事性之間的關聯(lián)。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赫爾曼僅僅注重例如序列技巧、主題的結(jié)合、詞語的轉(zhuǎn)化和英語句法的變形在內(nèi)的文體特征,但從未考慮句法層面的研究對揭示文本情節(jié)的作用。換句話說,赫爾曼未能解答“一個敘事文本在整體層面展現(xiàn)出的所有話語特征是否可以促成其敘事性”[2]515這一問題。第三,盡管赫爾曼詳細深入地討論了邏輯學、語言學和敘事學中的句法概念,但他并未將理論運用于文本分析中,未能深入文本肌理,忽視了理論對文本解讀的指導作用。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該章理論探討的篇幅遠高于文本分析,研究重點本末倒置。
瑞安在書評中指出,第二章“語義的維度:卡夫卡《審判》中的對象與模型”(“Semantic Dimensions:Objects and Models in Kafka,s Der Proze?”)從語義層面解讀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審判》(1925)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而言,這一章“對文本進行了令人信服和原創(chuàng)性的解讀,但是赫爾曼對理論的使用還是有待商榷的”[2]515。瑞安認為,赫爾曼在解讀《審判》時,其關注點是主人公約瑟夫K.(Josef K.)在法庭這個“世界”中的闡釋失敗,他的失敗在本質(zhì)上與語言代碼無關,而與指代意義相關。在法庭上,案件所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與K.在真實世界中的經(jīng)歷一模一樣,但將二者與它們代表的意義連接起來的語用推論規(guī)則卻大相徑庭。這意味著,“赫爾曼將對意義的描述用于語言符號和指代符號上是出于某種原因,而這原因是為了解釋為何某個現(xiàn)象同時出現(xiàn)在K.的指涉世界與法庭這樣的真實世界中,所代表的意義卻截然不同”[2]516。在瑞安看來,這樣的現(xiàn)象在哲學性文學中是不會出現(xiàn)的,赫爾曼的觀點還是有點以偏概全。
該書的第三章“走向表現(xiàn)話語的元語用學:布拉格學派功能主義與伍爾夫的《幕間》”(“Toward a Metapragmatics of Represented Discourse:Prague School Functionalism and Woolf's Between the Acts”)從語用的視角出發(fā),對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幕間》(1941)中的敘事聲音進行了研究。赫爾曼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9種敘事聲音,并按從暗到明的程度將這9種敘事聲音進行了排列。但是,瑞安認為導致敘事聲音不斷前景化的原因在于確定言語情境參數(shù)的難度在不斷增加。瑞安進一步指出,“在大部分敘事聲音前景化的敘事形式中,‘誰在說(對誰說)這一問題無法被簡單地說明:要么因為話語是敘述者與人物的‘雙重聲音(自由間接引語);要么因為聲源本身就無法確定(由身份無法確定的說話人所產(chǎn)生的直接引語、間接引語)”[2]517。
布雷丁認為《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一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它不僅非常深入和全面地考察了20世紀的文學理論,還對這些文學理論產(chǎn)生的哲學、邏輯學和語言學基礎進行了細致的回顧”[3]455。但是,布雷丁也點出了該書的缺陷。具體到赫爾曼分別從句法、語義和語用3個維度對喬伊斯、卡夫卡和伍爾夫的作品進行分析的研究上,該書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方面,赫爾曼并未過多介入文本中,只要文本證據(jù)能足夠支撐其理論觀點,他就點到即止,把文學文本僅僅視為服務于理論的工具;另一方面,赫爾曼對理論的熟練掌握和運用令人折服,但也正是如此,該書的理論論述晦澀難懂,令不熟悉相關材料和對相關議題不感興趣的讀者望而卻步??傊祭锥3]455直言:“這壓根就不是一本文學批評方面的著作?!?/p>
除了關注到該書重理論、輕文本的問題外,布雷丁還質(zhì)疑該書是否妥善處理了理論實踐與文本實踐的關系。赫爾曼確實通過文本證據(jù)佐證了他的理論主張,但文學與可用于分析文學的理論到底是平行的,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對此,赫爾曼并未予以解答。作家與理論家之間的聯(lián)系甚微,這兩個群體是否已經(jīng)拋去對彼此固有的成見、聯(lián)袂致力于同一項研究中,這個問題也有待赫爾曼的考證。
沃爾德在書評中對《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一書的理論深度和研究視野頗為肯定。首先,赫爾曼極其努力地將語言學中的各種理論運用到與語言相關的藝術(shù)形式的分析中,顯示其對理論駕馭的深厚功力。其次,該書展現(xiàn)出寬闊的理論視野,這勢必會讓其成為包括語言學家和文學家在內(nèi)的學者的重要參考書目。值得一提的是,沃爾德還對該書的“注釋”部分給予了關注,認為它“極其精辟、信息量豐富”[4]424。
但是,沃爾德也指出了該書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在沃爾德看來,該書反映了赫爾曼的學術(shù)立場和個人喜好,即始終堅守作為語言學家的學術(shù)使命。因此,在書中,“赫爾曼自然而然地批判了其他文學理論家的思想觀點,而不是語言學家的”[4]424。但是,沃爾德卻持與赫爾曼相反的觀點,認為從本質(zhì)上說,該書的受眾群體應該是對文學理論感興趣或熟悉文學理論的讀者,而非語言學領域的讀者。又如,書名中的“敘事形式”理應涵蓋日常會話,甚至是“低俗”的文學作品和電影,但是,該書的研究對象僅包括反映某個特定時期藝術(shù)潮流的、所謂的“高雅藝術(shù)”,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沃爾德認為該書確實會令讀者一時間難以摸清頭緒,所以準備去閱讀的讀者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二、承前啟后的《故事邏輯:敘事的問題與可能性》
《故事邏輯:敘事的問題與可能性》(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2002,以下簡稱《故事邏輯》)一書在赫爾曼的學術(shù)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在赫爾曼的整個敘事研究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①,國外針對該書的評論主要來自于安斯加爾·紐寧(Ansgar Nünning)、安娜·德菲娜(Anna De Fina)、亞力克山大·D.金(Alexander D. King)等人發(fā)表的書評②。
作為敘事學界著名的學者之一,紐寧[5]882-883高度肯定了《故事邏輯》一書:“在這本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雄心勃勃的專著中,戴維·赫爾曼力圖糾正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和其他研究敘事的傳統(tǒng)方法所存在的缺點,并提供了一個相當先進的跨學科敘事理論?!奔~寧認為問題意識貫穿全書,因為“赫爾曼從不滿足于僅僅對一些眾所周知的研究議題進行回顧,相反的是,他在書中對一系列錯綜復雜的術(shù)語進行了區(qū)分,并提出了許多額外的理論概念,有效地補充了敘事學的分析方法”[5]884。
紐寧認為該書在研究視角、論述過程、學術(shù)價值等多個方面都可圈可點。第一,從跨學科視角研究敘事讓赫爾曼不再視敘事僅僅為一種文學現(xiàn)象,取而代之的是,敘事是一種人類學層面的普適的認
①之所以說《故事邏輯》一書在赫爾曼的學術(shù)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原因在于,該書見證了赫爾曼在認知敘事學研究上的成熟。在一次與中國敘事學研究者尚必武的訪談中,赫爾曼也承認了這一點,他坦言:”在《故事邏輯》及其之后的研究中,我在發(fā)展‘故事世界這一概念的時候,目標進一步走向了認知敘事學的研究課題。”赫爾曼的原話可參見尚必武:《敘事學研究的新發(fā)展——戴維·赫爾曼訪談錄》,《外國文學》2009年第5期,第102頁。這也是筆者采用“承前啟后”一詞形容《故事邏輯》一書的原因,以體現(xiàn)出該書在承接赫爾曼此前的敘事研究思想、開創(chuàng)新型的敘事研究范式上的重要性。
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外針對《故事邏輯》一書的評論還包括喬納森·古德溫(Jonathan Goodwin)發(fā)表的書評。囿于篇幅,筆者未在正文中詳述,可參見Jonathan Goodwin,“Cognitive Storyworlds:Book Review of 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in Style,Vol. 38,No. 1 (2004),pp. 114-126.
知風格。第二,這本可讀性極強的學術(shù)專著的另一大特點就是作者對理論運用的融會貫通,該書足以顯示赫爾曼對當代文學理論、語言學理論、認知理論和話語分析方法的運用駕輕就熟。通過文本分析和實例闡釋,赫爾曼極為清晰地闡釋了復雜的理論問題,證明了諸多其他學科的理論概念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敘事理論,也能為文學批評實踐注入新鮮的血液。第三,赫爾曼采用的認知視角能重構(gòu)文學批評中的諸多核心概念,例如文類、視角和會話風格。第四,由于赫爾曼的研究過程極其細致,論述方式令人信服,因此,該書毋庸置疑地能成為對敘事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作品之一。第五,該書視野開闊、論證縝密、術(shù)語使用精確,這不僅使其能服務于對跨學科敘事理論、語言學理論和認知理論這三者不同發(fā)展趨勢的整合,同時可以為分析敘事的微觀和宏觀設計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從而促使敘事學從根本上重新定位其學科屬性。第六,該書的受眾對象廣泛,既包括初入文學理論和敘事小說研究大門的學生,同樣適用于想要在文學、語言學和認知科學這些學科間搭建橋梁的學者。
當然,該書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紐寧也在書評中加以指出。首先,赫爾曼在書中忽視了對敘事技巧的歷史發(fā)展及不同文類間區(qū)別的討論,而它們應該是敘事學中重要的研究話題。其次,一些在敘事學領域得到熱議的問題未被赫爾曼予以重視,例如隱含作者、隱含讀者和不可靠敘述。最后,紐寧還認為該書的定價較高,會影響到其銷售量,因此,他建議出版商應盡快發(fā)行價格適中的簡裝版,以讓更多的讀者及時入手。
德菲娜在書評中肯定了《故事邏輯》一書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即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她認為該書的一大價值在于“它努力融和文學與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并將其用于敘事研究上。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不僅增強了文學研究者對話語的理解,而且話語分析者也更好地掌握了基本的敘事研究手法”[6]722。德菲娜指出,赫爾曼在書中研究的總體目標是“利用認知的方法去研究敘事”[6]723。因此,“赫爾曼將語言理論和敘事理論視為理論框架,這不僅豐富了二者的內(nèi)涵,同時還能從整體上為認知科學提供理論發(fā)展的資源”[6]723。具體到該書的章節(jié)上,德菲娜認為第六章“時間性”(“Temporalities”)和第七章“空間性”(“Spatialization”)最精彩,因為這兩章為敘事分析提供了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建議??傊?,通讀完全書后,德菲娜認為,赫爾曼成功地將語言學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用到了文學敘事研究上。
但是,德菲娜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即“這樣一種從本質(zhì)上屬于認知層面且相當形式化的研究方法是否能用于解釋那些自然發(fā)生的敘事的交際復雜性”[6]725。換句話說,赫爾曼的研究思路或許能為理解文學敘事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對于是否能用來分析其他形式的敘事,如日常會話、跨媒介敘事、甚至是類似于手語這樣的無聲敘事,這一點值得商榷。但是,德菲娜堅信,“赫爾曼對空間、時間和行動這些概念的研究會幫助語言學家拓寬研究視野,讓他們理解不同種類的敘事文本是如何建構(gòu)意義的”[6]725。
金在書評的一開始就對《故事邏輯》一書給予了肯定,認為該書很好地“回應了它的副標題,即通過綜合語言、敘事和思維的理論,探討了敘事研究的問題與可能性。該書可以被視為一個宏大的理論課題的提綱,而這個課題涉及多個不同的學科”[7]297。同時,金還在文末指出該書對從事敘事研究的語言人類學家具有啟示作用,因為“它提出了許多概念和問題,這對任何全面深入的故事分析方法都是有用的”[7]298。
但是,金的書評主要論述的還是該書存在的問題。第一,該書研究的敘事文本大部分是虛構(gòu)性文學作品,雖然其中也偶爾涉及口頭敘事,例如史詩和鬼故事,但主要還是以小說為主。因此,若讀者對文學理論的細節(jié)或是其專業(yè)術(shù)語不熟悉的話,在閱讀前幾章時會很吃力。第二,金認為,“講述和理解故事不僅僅是藝術(shù)和娛樂,它應該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內(nèi)容”[7]298。但是,縱觀全書對敘事的討論,“赫爾曼并未提及與敘事相關的社會或文化因素:宗教和政權(quán)在影響話語策略時的敘事功能、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敘事在形式上的變異”[7]298。第三,在該書的最后一章中,赫爾曼提出了“語境固定”(contextual anchoring)的概念,并力圖說明他對語言學和話語分析工具的使用為敘事分析提供了必要的闡釋框架,而在赫爾曼看來,這種框架反駁了敘事理論具有普適性的觀點。赫爾曼認為,“要去反駁‘普遍敘事學(universal narratology)這個觀點,首要的任務就是去證明在對不同會話類型進行敘事理解的過程中,其本質(zhì)上是由不同的認知過程參與的”[8]370。對此,金并不贊同,認為赫爾曼的觀點有待商榷。第四,金認為該書的篇章結(jié)構(gòu)存在問題,書中缺少“總結(jié)”一章。雖然全書展現(xiàn)了赫爾曼一以貫之地將文學批評與認知科學、語言學相互融合的敘事研究方法,但金覺得該書應該在最后詳細地說明赫爾曼的敘事研究方法。第五,赫爾曼在書中大量地引用了語言學家的著作,借鑒了語言學家的研究方法,但是,他卻忽略了像丹尼斯·泰德洛克(Dennis Tedlock)、戴爾·海姆斯(Dell Hymes)、布萊恩·斯旺(Brian Swann)等人在民族志詩學方面的重要著作。第六,赫爾曼對口頭敘事的理解有誤。赫爾曼本人宣稱他的研究對象包括《貝奧武夫》(Beowulf)和《奧德賽》(Odyssey)這樣的口頭敘事文本,但是,二者是基于口頭傳說形成的,并不是對口述的轉(zhuǎn)錄。第七,盡管赫爾曼的研究對象涵蓋了多種敘事文類,但他沒有從文化層面拓寬研究的廣度。書中用于研究的例子絕大部分是西方的書面語文學作品,這會導致人們誤以為在非洲或亞洲國家沒有人去創(chuàng)作或講述故事,此外,美國本土口述文學的相關作品也被忽視。
三、頗受好評的《敘事的基本要素》
《敘事的基本要素》(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2009)一書重探了敘事學領域內(nèi)的基本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自被推出后就頗受好評,國外針對該書進行研究的學者包括艾瑪·卡法列諾斯(Emma Kafalenos)、娜塔莎·阿扎里安-切卡托(Natasha Azarian-Ceccato)、尼爾·科爾庫特(Nil Korkut)等人①。
卡法列諾斯對赫爾曼及《敘事的基本要素》一書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在書中,“這位杰出的敘事學家,對‘何為敘事(what narrative is)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穎的觀點,并在廣泛涉獵心理學、神經(jīng)心理學、語言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中最新的有關認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自己的觀點”[9]347。在卡法列諾斯眼里,赫爾曼創(chuàng)作該書的初衷在于解釋“何為敘事”這一問題,但該書“并不是為了對敘事下定義,而是去思考典型的敘事到底是什么樣的”[9]347,這也是卡法列諾斯對該書予以好評的原因之一??ǚ兄Z斯還在書評中指出,該書會讓多個學科領域內(nèi)的學者感興趣,包括敘事學家、小說理論家甚至是認知科學家。此外,卡法列諾斯對該書所呈現(xiàn)的跨媒介性大加贊賞,因為赫爾曼將研究對象從紙質(zhì)的文學文本拓展到了口頭敘事、圖畫小說和電影上。最后,卡法列諾斯認為該書發(fā)人深省,它內(nèi)蘊的跨學科思想就像一直困擾人類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一樣,即是“在現(xiàn)實世界的生活中,到底是敘事本就展現(xiàn)了其自身的特質(zhì),還是我們通過敘事才能明白其特質(zhì)”[9]352。
卡法列諾斯在文末指出,“如果任何一項研究都像該書一樣,將所有原始資料簡明扼要地匯集在一本書中,這就是冒險地將所有的原始資料緊緊壓縮,從而導致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無法完全地為讀者所理解”[9]352。但在卡法列諾斯看來,該書絕非機械式地將原始資料進行搬運,然后匯集成冊,相反,該書“被設計成了一張地圖,幫助研究者跨越不同學科間的分界線”[9]352。
阿扎里安-切卡托對《敘事的基本要素》一書評價很高,認為該書具有較高的實踐指導意義和啟迪性。阿扎里安-切卡托指出,雖然該書的第五章“第三個要素;或,如何構(gòu)造故事世界”(“The Third Element;or,How to Build a Storyworld”)包含了大量的技術(shù)用語,但赫爾曼將理論運用到了實踐中,這種做法對語言教育者來說很重要??傮w上看,該章“與文體學,尤其是文學在語言教學中的使用相關”[10]809。阿扎里安-切卡托還高度評價了該書的第六章“敘事與心智的聯(lián)結(jié)”(“The Nexus of Narrative and Mind”),認為該章是全書中最實用、思想最深刻的一章,因為該章“在敘事研究的領域內(nèi)具有很多的啟示作用”[10]809。例如,赫爾曼在該章中將“相像物”(what its like)視為敘事的一個基本要素,并指出這一要素的存在是敘事得以被識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他認為“根據(jù)‘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對‘情境(situatedness)、‘事件序列(event sequencing)和‘世界建構(gòu)/世界破裂(worldmaking/world disruption)這些要素的體現(xiàn)程度,以及對‘相像物的襯托或抑制程度,較之于與敘事文類中心的距離,‘再現(xiàn)將被推到離敘事文類邊緣更近的地方”[11]138。此外,阿扎里安-切卡托認為,該書還傳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即“故事產(chǎn)生于它們在故事世
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外針對《敘事的基本要素》一書的評論還包括埃亞爾·西格爾(Eyal Segal)和約翰·D.威奇納斯(John D. Wicinas)分別發(fā)表的書評。囿于篇幅,筆者未在正文中詳述,可參見Eyal Segal,“Book Review of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in Poetics Today,Vol. 31,No. 4 (2010),pp. 790-793. John D. Wicinas,“Book Review of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Vol. 49,No. 4 (2012),pp. 639-643.
界中激起的某個有利點;正是由于故事本質(zhì)上具有能被延續(xù)地講述下去的特性,它們不僅僅可以傳達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它們將體驗事件的方式編碼進其自身結(jié)構(gòu)中”[10]810。正是如此,該書對那些研究記憶的歷史進程以及社會化進程中敘事扮演的角色的學者來說,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總之,阿扎里安-切卡托認為該書會對從事敘事理論、文學分析和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學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是這些研究領域內(nèi)的研究生或?qū)<?,因為該書包含了敘事理論的命名原則和背景知識。阿扎里安-切卡托深信,該書一定會成為那些在未來開辟敘事研究新路徑的學者的最佳伴侶。
科爾庫特對《敘事的基本要素》一書的評價也頗高,認為該書體現(xiàn)了與前人的對話。具體而言,該書回應了以色列敘事學家什洛米斯·里蒙-凱南(ShlomithRimmon-Kenan)在其專著《敘事虛構(gòu)作品:當代詩學》(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2nd edition,2002)后記中的預言。里蒙-凱南預言,在不久的將來,敘事研究領域?qū)⒁娮C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方法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意味著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妥協(xié)和對自身作出的改進,更是基于求同存異基礎上的和平共處。在科爾庫特看來,該書“可以被看作是對里蒙-凱南預言的重要證明。赫爾曼的這本書是近期敘事研究領域內(nèi)的最佳代表作之一,它努力超越敘事研究中不同傳統(tǒng)與方法的界限,提出了一種可以適用于研究建立在不同形式和媒介基礎上的所有敘事文類的方法”[12]75。
科爾庫特非常贊揚赫爾曼在研究中沿襲了傳統(tǒng)的敘事研究方法,認為他很好地平衡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這二者間的關系。在研究過程中,赫爾曼主要借用認知科學領域內(nèi)的知識研究敘事,但是他并未完全忽視敘事研究的任何一種傳統(tǒng)??茽枎焯刂赋觯霸摃粌H特別說明了每一門學科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對敘事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還不斷強調(diào)要在顯得極其與眾不同的研究方法間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和密切的對話”[12]76??茽枎焯剡€對該書的編排大加贊賞,因為該書“架構(gòu)清晰,能以最好的方式引導讀者理解書中復雜的論述”[12]76。例如,書的第二章“建立研究方法的框架:一些研究背景與語境”(“Framing the Approach:Some Background and Context”)回顧了經(jīng)典到后經(jīng)典的敘事研究方法,“這不僅有利于赫爾曼將其提出的理論模型置于更為寬闊的敘事研究框架中,還引領對赫爾曼的研究較為陌生的讀者進入這一領域”[12]76。
科爾庫特在書評的結(jié)尾總結(jié)了該書的學術(shù)價值和啟示作用。首先,科爾庫特認為該書在敘事研究領域內(nèi)堪稱楷模,“因為它不僅完全按照當前敘事研究的潮流,提出了一套全面的研究模式,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鋪平了道路,此外,它還以最明了的論述方式,處理了極其復雜和多維度的論題”[12]78。為了清晰地論述,赫爾曼運用了多種方法,包括“重新措辭、作概括、說明性類比和舉證”[12]78。其次,赫爾曼在創(chuàng)作該書時始終重視其可讀性和可懂性。書的正文和注釋部分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文獻引用,這極易讓讀者應接不暇,但是,赫爾曼引用文獻的目的在于使讀者便于了解和理解書中對他們來說較為陌生的話題,以使書中的思想更加易于為讀者所接受。當然,科爾庫特也指出書中存在一些排印錯誤,這可能會影響讀者的流暢閱讀,但這些瑕疵都不足以影響讀者把握該書的核心要義。最后,書中還包括敘事研究的重要術(shù)語匯編,這讓讀者能了解敘事研究的最新發(fā)展動向。總之,科爾庫特認為,該書體現(xiàn)了赫爾曼一如既往的高超學術(shù)研究水準,值得敘事研究領域的新人,甚至是有名的學者去閱讀。
四、引人矚目的《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
《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2013)一書見證了敘事學與心智科學的深度交融,光是看書名就足以彰顯其鮮明的跨學科性,而這種跨學科性使其自問世后就引人矚目,國外為該書撰寫書評的學者有揚·貝登斯(Jan Baetens)、凱瑟琳·諾斯克(Catherine Noske)、拉斯洛·考伊塔爾(LászlóKajtár)等人①。
貝登斯認為《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一書意義重大,因為它“是一本具有雙重性質(zhì)的書,即一本兼具雙重視角的書”[13]524。具體說來,“該書立志重塑敘事學并修正該領域內(nèi)的一些現(xiàn)存問題,例如,故事講述的不同方法論和不同理論研究之間所存在
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外針對《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一書的評論還包括西格爾發(fā)表的書評。囿于篇幅,筆者未在正文中詳述,可參見Eyal Segal,“Book Review of 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in Poetics Today,Vol. 36,Nos. 1-2 (2015),pp. 130-133.
的懸而未決的對立現(xiàn)象,還有由此必然導致的結(jié)果,即缺少真正可以稱得上是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13]524。貝登斯指出,赫爾曼對此作出的努力是“嘗試在不同的學科研究方法間架起橋梁,但同時避免過于拔高某個重要學科”[13]525。從這個角度上看,該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提到的敘事學領域內(nèi)存在的問題。赫爾曼在書中一直堅持的立場就是,在敘事學和認知科學這兩個學科中尋求平衡點和采用一種雙向的、不偏不倚的研究方法。貝登斯非常贊同赫爾曼的研究方法和立場,認為“與目前從媒介間性(intermediality)角度出發(fā)來聚焦故事和故事講述的跨學科的(interdisciplinary)研究相比,這種兼顧多學科的(transdisciplinary)思維會走得更遠”[13]525①。
貝登斯還特別為赫爾曼的博學多識所折服,認為“該書最奪人眼球的地方在于作者所具備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堪稱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備以及他期望公平地對待所有被他討論過的理論和方法的態(tài)度”[13]525??傊昂諣柭且粋€非常優(yōu)秀的引路人,不僅是因為他在書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且因為他在處理這些信息時,采取了正確的立場”[13]525。最后,貝登斯還認為該書在文本分析上做得很到位,尤其是細致的文本分析能幫助讀者更進一步地理解赫爾曼提出的理論。另外,用于分析的文本涵蓋多種文類、來自多個時期、呈現(xiàn)于多種媒介形式中,其多樣性豐富了研究的內(nèi)涵。
諾斯克充分肯定了《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一書在敘事的跨學科研究上邁進了一大步,認為該書“富有遠見、論述詳實,尤其是從其研究深度上來看,它挑戰(zhàn)了文學研究和心智科學,引發(fā)這兩個學科的思考。但這本書最卓越的貢獻在于它通過舉例和論證,倡導學術(shù)研究的跨學科研究方法”[14]81。具體到書的內(nèi)容上,諾斯克認為書中的很多觀點都非常有意思。例如,赫爾曼探索了敘事與意向主義(intentionalism)的關系,從而進一步佐證了他的觀點,即“可取消的意向歸屬以及其他促成行動發(fā)生的原因和敘事參與者的敘事體驗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這些敘事體驗要么支持敘事參與者參與進不同種類的敘事中,要么反過來被敘事參與者的這種敘事參與支持”[15]56。又如,赫爾曼受埃德溫·哈欽斯(Edwin Hutchins)提出的“認知生態(tài)系統(tǒng)”(cognitive ecosystems)這一概念的啟發(fā),進一步發(fā)展了“作為行為的敘事”(narrative as an act)的觀點。
諾斯克還對赫爾曼的論述方式予以好評,因為赫爾曼總是將批判性的討論與個案研究相結(jié)合,把一個個復雜的理論假設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此外,諾斯克認為赫爾曼充分調(diào)動了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讓讀者主動參與到理論命題的發(fā)掘和探索過程中。具體而言,“赫爾曼對問題的探討采用了一種通常與藝術(shù)有關的論述形式,而不是通過寫作保持一個從表面看起來像科學結(jié)構(gòu)的形式,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讓詳實的研究不在局限于是僅僅為了提供結(jié)論,而是向讀者提供接觸到研究議題方方面面的機會,并讓他們?nèi)オ毩⑺伎歼@些問題”[14]84??梢哉f,讀者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才能理解這本書的深刻內(nèi)涵,但正是如此,讀者能以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書中的觀點,真正體會到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傊谥Z斯克看來,赫爾曼在書中“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視作他在學術(shù)研究上的一次大躍進,即力圖挑戰(zhàn)對相關知識已形成的固有的概念化模式,并為具有啟發(fā)性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能性”[14]85。
考伊塔爾肯定了赫爾曼于《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一書中所體現(xiàn)出的對傳統(tǒng)敘事研究方法的革新,認為他的研究方式“與傳統(tǒng)的在單一領域內(nèi)進行的研究相比,相當?shù)男路f”[16]367。在書中,赫爾曼批判了以往所謂的跨學科研究,認為它們只不過是“將一個學科內(nèi)的術(shù)語和概念單向遷移至另一個學科內(nèi)”[15]7。而赫爾曼提倡的“跨學科”指的是不同學科間的互涉和深度交流,他認為不同的學科領域不僅要互相交流,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一些問題的過程中,研究要從本質(zhì)上突破傳統(tǒng)和限制。隨之而來的是學界對赫爾曼提出的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質(zhì)疑,大家懷疑,赫爾曼的想法“只是一個花哨的噱頭,也許他所提倡的東西是人們一直都在做的,比如,從多個視角探索同一個主題。這種懷疑不是空穴來風的,因為大家很容易遇到這種類型的研究,而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陷入概念混亂的混沌之境中”[16]367??家了栒J為赫爾曼就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平息別人的質(zhì)疑,而這本書就“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讓質(zhì)疑者相信跨界或越界的研究可以產(chǎn)生豐碩的成果”[16]367??梢姡胍较①|(zhì)疑的最佳辦法就是拿出
①貝登斯在這句話中同時使用了“interdisciplinary”和“transdisciplinary”這兩個意義相近的詞,二者均可譯為“跨學科的”。筆者在文中將前者譯為“跨學科的”,后者譯為“多學科的”,以示區(qū)分。
證據(jù)來說服大家,該書就做到了,因為書中包含大量的實例說明,讓赫爾曼的理論主張顯得格外堅實。因此,考伊塔爾[16]367直接贊嘆道:“像書中這么多的理論都能落實到實際研究中,這還真的是難得一見。”
在書評的結(jié)尾,考伊塔爾從以下4個方面概括說明了該書的特色與學術(shù)價值。第一,考伊塔爾覺得赫爾曼在書中提出的諸多觀點都難以反駁,并且該書的中心論點極具說服力。整本書不僅僅在于解釋和說明,還通過大量的實例來增強論點的說服力。第二,在考伊塔爾眼里,該書的每一章都應該得到和整本書一樣的待遇,因為赫爾曼在每一章的論述都非常精彩。第三,盡管書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文本來作為分析的實例,但該書絕不是一本純介紹性的作品。書中的論點是復雜的,但赫爾曼對文學文本的運用和分析非常嫻熟,顯示出他深厚的研究功底。第四,該書具有很高的啟示性,尤其是對從事心智科學和敘事研究的學者來說。
五、新穎前沿的《超人類敘事學:故事講述與動物生命》①
《超人類敘事學:故事講述與動物生命》(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2018,以下簡稱《超人類敘事學》)一書是赫爾曼最新推出的一本專著,該書的研究視角新穎前沿,受到了國外眾多學者的關注,其中包括揚·阿貝爾(Jan Alber)、辛西婭·哈弗(Cynthia Huff)、蘇珊·麥克休(Susan Mchugh)等人②。
阿貝爾首先肯定了《超人類敘事學》一書的時效性,認為它及時地回應了一些熱點議題。具體而言,“在21世紀氣候變化及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中,該書為人們超越基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自我形象認知和培養(yǎng)一種更為生物中心化的世界觀提供了借鑒”[17]275。阿貝爾指出該書的最精彩之處在于,“它基于新的語料,以一種合適的、輕松的方
①陳禮珍將該書書名譯為《超人類敘事學:敘事與動物生命》,可參見陳禮珍:《當代西方認知敘事學研究的最新走向與遠景展望》,《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第53頁;尚必武則將該書書名譯為《超越人類的敘事學:故事講述與動物生活》,可參見尚必武:《非人類敘事:概念、類型與功能》,《中國文學批評》2021年第4期,第130頁。筆者認為,二人的譯法均可取。通常來說,國內(nèi)將“超人類”的英譯固定為“transhuman”、“超人類主義”的英譯固定為“transhumanism”,而超人類(主義)主張通過計算機、人工智能、醫(yī)療等技術(shù)手段來增強人類的能力,即通過自然或人工的手段暫時或永久性地克服人體的局限。因此,學界普遍認為超人類(主義)往往與科幻、科學、技術(shù)等因素相關,是一個經(jīng)常被用來和“人類增強”(human enhancement)相關聯(lián)的術(shù)語。筆者曾通讀過全書,發(fā)現(xiàn)赫爾曼本人并未對相關術(shù)語作出統(tǒng)一的界定。例如,赫爾曼在書的第三章“糾纏自我,超人類家族”(“Entangled Selves,Transhuman Families”)中提出,動物與家庭成員可以建立起親屬般的關系網(wǎng),最終建構(gòu)起“超人類家族”。在此,赫爾曼并未提及任何與“人類增強”相關的因素,認為“transhuman”代表的就是人類與動物的聯(lián)合。此外,赫爾曼在書中還用“more-than-human worlds”(超越人類的世界)一詞指代人類與動物相處的世界。其實,在赫爾曼眼里,“beyond the human”可以等同于“transhuman”“more-than-human”等詞,它們的本意相近,都具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內(nèi)涵。同樣地,赫爾曼還用“bionarratology”(生物敘事學)、“storytelling at species scale”(物種層面的故事講述)等詞指代他力圖建構(gòu)的新型動物敘事研究范式和敘事學分支,即書名主標題所示的“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因此,考慮到“beyond the human”翻譯為中文后是作為前置定語來修飾“narratology”(敘事學)一詞,二者組合后是一個敘事學分支的名稱,且又是對書名的翻譯,出于翻譯的簡潔原則,筆者在此將書的主標題中的“beyond the human”譯為“超人類”,這個新型的敘事學分支即為書的主標題所示的“超人類敘事學”。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除修飾“narratology”一詞外,“beyond the human”在修飾其他詞時,考慮到翻譯為中文后作為前置定語修飾其他詞的表述問題,筆者均譯為“超越人類的”。例如,筆者將該書第一部分的標題“Storytelling and Selfhood beyond the Human”譯為“超越人類的故事講述與自我”(若譯為“超人類故事講述與自我”,其表述怪異)、將該書第五章的標題“Life Narratives beyond the Human”譯為“超越人類的生命敘事”(若譯為“超人類生命敘事”,其表述怪異),以示與“超人類敘事學”這一敘事學分支的區(qū)別。在“storytelling”一詞的處理上,筆者采用直譯的方式,將其譯為“故事講述”,而非“敘事”,同時也避免了與主標題中“敘事學”一詞的重復。至于“l(fā)ife”一詞的翻譯,筆者發(fā)現(xiàn),赫爾曼在書的第五章“超越人類的生命敘事”中,論述了現(xiàn)代主義“生命寫作”(life writing)中的“非人類生活”(nonhuman lives)。另外,赫爾曼借鑒了動物學和動物科學家的相關研究成果,屬于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范疇內(nèi)的研究。有鑒于此,筆者傾向于將書的副標題中的“l(fā)ife”翻譯為“生命”,以顯示動物作為兼具生命與活生生形象的個體存在于不同的敘事文本中。綜上,筆者將該書書名譯為《超人類敘事學:故事講述與動物生命》。筆者曾對該書的核心觀點、學術(shù)價值與可商榷之處、其對赫爾曼敘事學思想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進行過論述,并發(fā)表了針對該書的書評,可參見宋杰:《建構(gòu)生物敘事學研究范式——評戴維·赫爾曼的<超人類敘事學:故事講述與動物生命>》,《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21年第5期,第143-151頁。
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外針對《超人類敘事學》一書的評論還包括布萊恩·麥考馬克(Brian McCormack)和克里斯托弗·布羅伊(Christopher Breu)分別發(fā)表的書評,其中,布羅伊的書評還同時評論了除《超人類敘事學》外的其他兩本書——艾琳E愛德華茲(Erin E. Edwards)的《現(xiàn)代主義尸體:后人類主義與死人》(The Modernist Corpse:Posthumanism and the Posthumous,2018)和克里斯汀·埃利斯(Cristin Ellis)的《美國內(nèi)戰(zhàn)前的后人類:19世紀中葉的種族與物質(zhì)性》(Antebellum Posthuman:Race and Materiality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2018)。囿于篇幅,筆者未在正文中詳述,可參見Brian McCormack,“Book Review of 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in The Goose,Vol. 17,No. 1 (2018),article 9. Christopher Breu,“Book Review of The Modernist Corpse:Posthumanism and the Posthumous,Antebellum Posthuman:Race and Materiality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and 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in American Literature,Vol. 92,No. 2 (2020),pp. 384-387.
式重新思考并拓寬了傳統(tǒng)的有關敘事學的定義和類別。例如,赫爾曼有力地論證了那種傳統(tǒng)的從人類經(jīng)驗或體驗性的角度來對敘事性下定義的方式,最終都會重新催生出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認為人類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圍著人類轉(zhuǎn)動”[17]275-276。換言之,赫爾曼在書中否定傳統(tǒng)的以人類經(jīng)驗為中心的敘事研究,提倡一種轉(zhuǎn)變固有意識形態(tài)的新型敘事研究范式,即生物敘事學,抑或是書名所示的超人類敘事學。
阿貝爾也在文中直截了當?shù)刂该髁嗽摃木窒扌?。一方面,赫爾曼的相關論述似乎站不住腳,缺乏客觀證據(jù)的支撐?!昂諣柭谟懻撊祟惻c動物聯(lián)合后產(chǎn)生的作用時,他強調(diào)敘事文本并不一定或無意識地蘊含對二者關系性中存在的超人類形式的理解”[17]276,但在阿貝爾看來,這僅僅是赫爾曼本人的猜測。因此,阿貝爾認為,“在到底是哪些敘事文本可以為其提出的這樣一種觀點提供支撐這個問題上,赫爾曼的回答完全依賴于他個人的直覺,而在未來的研究中,他的回答應通過實證研究來加以證明”[17]276。在這種情況下,赫爾曼還應讓讀者“更進一步地理解特定的敘事策略對真實(有血有肉的)讀者的世界觀所產(chǎn)生的影響”[17]276。另一方面,赫爾曼強調(diào)他所討論的一些敘事文本“支持、重申甚至是增強了從人類中心主義角度對動物間關系和跨種系關系進行的理解”[18]4,但阿貝爾認為赫爾曼并未對此進行解釋,即“并未提及在某些意識形態(tài)的語境中,人類與動物的聯(lián)合是用于在人類群體中劃分等級或貶低某些社會群體的”[17]276。其實,問題在于,赫爾曼并未考慮到社會達爾文主義者(Social Darwinist)的存在。因此,阿貝爾指出,“為了研究的完整性,超人類敘事學還應討論人類與動物的聯(lián)合在倫理層面所存在的問題”[17]276。
哈弗認為《超人類敘事學》一書體現(xiàn)了“赫爾曼的研究課題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無論是在構(gòu)思,還是在實踐中”[19]896。具體到該書的內(nèi)容上,哈弗認為書的第二部分“從敘事層面參與到超越人類的世界中”(“Narrative Engagements with More-Than-Hu- man Worlds”)的信息量巨大,因為在這部分中,“赫爾曼對關鍵詞下了定義,并且書的注釋部分后的詞匯表涵蓋了全書中的大部分敘事學專業(yè)術(shù)語。這有利于那些不精通敘事學的學者熟悉該書的內(nèi)容,這也實現(xiàn)了赫爾曼的愿望,即擴大該書的受眾群體,,[19]897。哈弗還認為該書的第五章“超越人類的生命敘事”(“Life Narratives beyond the Human”)對研究生命敘事的學者來說非常有用,因為該章有關“動物傳記”(animal biography)和“動物自傳”(animal autobiography)的論述,為這些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此外,“由于大部分有關生命寫作的研究受到人類中心主義視角的影響,那些對超越自我/主體性的限制、當然也包括超越生命的限制感興趣的學者會發(fā)現(xiàn)該書尤為有趣”[19]898。同樣地,哈弗還在文中指出,該書會對從事生命寫作中后人類或動物轉(zhuǎn)向研究的學者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哈弗也在文末指出了該書存在的一些缺陷。她認為,赫爾曼的立論基礎應該是愛德華多·科恩(Eduardo Kohn)提出的“自我生態(tài)學”(ecology of selves)這一觀點,但是全書對此毫無提及。此外,赫爾曼的研究對象過于局限,其研究主要聚焦于后達爾文時代里的英語敘事文本。然而,瑕不掩瑜,哈弗認為該書“對研究生命寫作的學者和任何想要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中跳脫出來的人來說,都是一部具有吸引力且思想深刻的作品”[19]899。
麥克休對《超人類敘事學》一書的評價很高,認為該書“以近乎令人吃驚的方式,羅列了一組虛構(gòu)性和非虛構(gòu)性敘事文本以及一系列學科中的高階理論,從而嚴謹細致地建構(gòu)了理論主張,它不管對這一領域內(nèi)成熟的學者,還是新手來說,都是必讀之物”[20]557。麥克休指出該書見證了赫爾曼研究思想的轉(zhuǎn)變,因為此前赫爾曼還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堅持認為敘事文本僅僅描述的是關于人類的生活,但該書的出版表明赫爾曼不再堅持以往人類至上的觀點,體現(xiàn)了他對非人類物種生命的關注和倡導人類與動物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可以說,“令人如此不可抗拒地去閱讀該書的原因之一就是,連赫爾曼本人也未曾預料到自己的這種轉(zhuǎn)變”[20]558。
麥克休認為赫爾曼的研究方法頗有新意,即“將結(jié)構(gòu)分析和語境分析相結(jié)合,同時,將敘事學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研究的視角運用至范圍更廣泛的虛構(gòu)性和非虛構(gòu)性敘述中,而這些敘述在不同程度上聚焦于非人類動物身上”[20]559。這種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是,它“在讓自己成為文學動物研究的主流分析方式的過程中,以可被接受的方式,替代了癡迷于人類動物性研究和按理說會抑制動物敘事研究發(fā)展的德里達式的解構(gòu)主義分析法”[20]559。麥克休非常贊賞赫爾曼的學術(shù)前瞻性,認為他有力地推動了不同學科間的對話。具體而言,“赫爾曼促進學術(shù)對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重視那些將文學研究與跨學科的動物研究相連的研究,同時,將大部分眾所周知的理論主張移至書末的尾注中,因為這些理論主張認為故事只是對哲學性觀點的闡釋”[20]559。
麥克休[20]560將該書的特點概括如下:“出現(xiàn)的很及時、富有洞察力、研究細致入微、具有啟示性?!笨傊?,在麥克休看來,該書“是一本重量級的著作,它通過精確的論述和細致的研究,解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議題,而且在應對生物形態(tài)的多樣性問題上,它為徹底改變文學研究中故事形式?jīng)Q定一切的這種思維提供了很大的可能”[20]560。
六、國外戴維·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研究的特點、價值與不足
通過上文的回顧,可以發(fā)現(xiàn),赫爾曼的5本專著在國外均受到了較大的關注,對其專著進行評論與研究的學者有不少是著名的敘事學家,如瑞安、紐寧、阿貝爾等,這足以見得赫爾曼本人在敘事學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
針對這5本專著的評論和研究各有千秋,概括說來,這些書評具備較高的時效性、完整性和辯證性這3個特點。首先,時效性在于,各位學者對專著的評論非常及時,這單從書評發(fā)表的時間上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大部分書評的發(fā)表時間比所評之書的出版時間晚一年,偶有幾篇晚了兩年,甚至有書評的發(fā)表時間與所評之書的出版時間為同一年。這不僅體現(xiàn)了這些書評的作者對赫爾曼、認知敘事學、甚至是整個敘事學界發(fā)展動態(tài)的持續(xù)關注,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在文獻閱讀、內(nèi)容歸納、論文撰寫等方面的高速。當然,這種高速并不影響他們文章的質(zhì)量。其次,完整性體現(xiàn)在書評較為完整地呈現(xiàn)了所評之書的內(nèi)容,即赫爾曼的研究思路。每篇書評都以不同的方式回顧了書的內(nèi)容:要么是按照書的編排結(jié)構(gòu)的順序,對書每部分的核心內(nèi)容進行了概述;要么是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從中擇取能代表該書核心思想的關鍵詞或赫爾曼于其中提出的重要觀點,對此進行介紹和評論。最后,辯證性在于,各位學者的書評并非一味地去吹捧赫爾曼的專著,而是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其研究成果。在書評中,各位學者都一分為二地對專著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不僅肯定了赫爾曼在研究選題、研究方法、研究結(jié)果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之處,同時也中肯地指出了所評之書存在的缺陷和可商榷之處。
雖然較之學術(shù)論文,書評的含金量似乎會打一點折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些針對赫爾曼專著的書評仍然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啟迪作用。一方面,這些書評可以作為理解赫爾曼專著的重要參考資料。一般而言,除非是想要深入研究赫爾曼的認知敘事理論或認知敘事學這個學科的學者,其他學者并不一定會有興趣或精力去從頭到尾地把赫爾曼的專著細讀一遍。但是,這些書評就像是濃縮后的專著一樣,讓那些在從事自己相關研究的過程中只需要對某本專著中的某個理論概念有所了解的學者,可以迅速抓取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并根據(jù)書評中所提供的信息,進一步在書中找到相應的出處,以便繼續(xù)研讀。另一方面,這些書評能對未來的研究有所啟迪。書評指出了所評之書還存在的問題以及赫爾曼在研究過程中還有待改進之處。這首先對赫爾曼本人來說,是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的,可以讓赫爾曼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另外,這些書評對研究赫爾曼的認知敘事理論或認知敘事學這個學科的學者來說,也大有裨益,因為相關學者可以以此為鏡,在自己從事研究的過程中盡量規(guī)避書評作者所指出的這些問題。
誠然,這些書評也存在不足之處。其一,大部分針對專著的評論缺乏從整體的視角觀照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的思維,導致自身的研究視野較為狹隘。具體而言,絕大部分的書評僅僅聚焦所評之書,就事論事地評論了這一本書里的內(nèi)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書評的作者未能從全局的角度把握赫爾曼的認知敘事理論,對赫爾曼的思想的認知只停留在其某本專著上。從這個角度上說,若書評的作者能將赫爾曼的多本專著,甚至是其發(fā)表的論文關聯(lián)起來進行平行研究,把所評的某本具體的專著放到赫爾曼本人的整個學術(shù)研究發(fā)展史中。那么,書評的價值或許會更高。其二,大部分針對專著的評論未能將赫爾曼的認知敘事理論及其本人的研究置于更為宏觀的認知敘事學,甚至是(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發(fā)展和研究背景中,導致自身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對話性。因此,若書評的作者能在探討某本專著或?qū)V鴥?nèi)某個理論概念的過程中,交代特定的學術(shù)語境對專著創(chuàng)作和產(chǎn)生的推動作用,以及追溯某個理論概念從無到有的發(fā)展或從萌芽到成長再到成熟的流變。那么,書評將會以點帶面,將某本專著作為引子,更加系統(tǒng)和全面地向讀者展示出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和認知敘事學的發(fā)展面貌。其三,在寫作結(jié)構(gòu)上,大部分針對專著的評論還可以進行完善??傮w上看,這些書評的結(jié)構(gòu)大致可以分為以下4類:要么是全文對所評之書每部分的內(nèi)容一一進行概述,要么是在概述完所評之書內(nèi)容后對該書進行簡要評價,又或是在概述完所評之書某部分內(nèi)容后對該部分進行簡要評價,還有就是書評作者挑選所評之書中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介紹和評價。各人有各人的寫作風格,這本無優(yōu)劣之分,但部分書評過于倚重對書內(nèi)容的介紹,這會讓書評變成一篇純粹介紹和推廣圖書的文章。依筆者之見,不同于由若干篇論文匯集而成的論文集,由某一學者獨撰或多位學者合撰的專著在篇章結(jié)構(gòu)的編排和內(nèi)容思想的呈現(xiàn)上會更具邏輯性、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因此,同樣的道理,針對后者的書評應不僅僅停留于對其內(nèi)容的介紹上,而應在適度交代內(nèi)容或?qū)ζ渲休^為重要、新穎的觀點進行介紹的基礎上,以“評”為主,顯示書評作者依據(jù)該書產(chǎn)生的獨到見解。然而,瑕不掩瑜,這些書評仍然能為讀者了解赫爾曼的認知敘事理論提供有效的服務。
七、結(jié)語
通過梳理國外學者對赫爾曼獨撰的5本敘事學專著的評論,可以發(fā)現(xiàn),赫爾曼本人及其認知敘事理論在國外學界已經(jīng)引起了較高的關注度。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赫爾曼的某一本專著進行的述評,缺乏整體的視角去看待問題,難以從全局上把握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的流變。事實上,從最早的《普遍語法與敘事形式》到最新的《超人類敘事學》,赫爾曼本人的認知敘事理論一直處于不斷改良、完善、革新的過程中,他的每本專著之間其實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后一本專著往往是對之前專著中還未深入挖掘的問題進行探究,回答之前曾作出過預判的問題。因此,相關學者若能在回顧赫爾曼的某一本專著或其中某一具體理論主張的過程中,將其置于赫爾曼本人的整個學術(shù)研究大背景中,并與他整體研究關注的領域和思想軌跡更好地結(jié)合起來,就能以發(fā)展的眼光作出更為系統(tǒng)、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從而真正把握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的要義。當然,筆者希望通過對國外赫爾曼認知敘事理論研究的綜述,能讓國內(nèi)的學者更多地去關注這位著作等身的認知敘事學家,以此推動認知敘事學在國內(nèi)的發(fā)展和繁榮。
〔參考文獻〕
[1] HERMAN D. 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 [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
[2] RYAN M-L. Book review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 [J]. Style,1996,30(3):514-518.
[3] BREDIN H. Book review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 [J].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1996,36(4):454-455.
[4] WALD B. Book review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Narrative Form [J]. Language,1997,73(2):424.
[5] NUNNING A. Book review of 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 [J]. MFS:Modern Fiction Studies,2003,49(4):882-885.
[6] DE FINA A. Book review of 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 [J]. Language in Society,2003,32(5):722-725.
[7] KING A D. Book review of 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 [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2004,14(2):297-298.
[8] HERMAN D. 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 [M].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2.
[9] KAFALENOS E. Essential elements of story-telling: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book review of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 [J].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10,46(3):347-352.
[10] AZARIAN-CECCATO N. Book review of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 [J]. Discourse Studies,2010,12(6):808-810.
[11] HERMAN D.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 [M]. Oxford:Wiley-Blackwell,2009.
[12] KORKUT N. Book review of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11,20(1):75- 78.
[13] BAETENS J. Book review of 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 [J]. Leonardo,2014,47(5):524-525.
[14] NOSKE C. Book review of 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 [J]. Colloquy:Text,Theory,Critique,2014,28:81-86.
[15] HERMAN D. 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 [M]. Cambridge,MA:MIT Press,2013.
[16] KAJTAR L. Book review of 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 [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15,73(3):367-369.
[17] ALBER J. Book review of 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 [J]. Style,2019,53(2):272-276.
[18] HERMAN D. 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
[19] HUFF C. Book review of 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 [J]. Biography,2019,42(4):896-900.
[20] MCHUGH S. Book review of Narratology beyond the Human:Storytelling and Animal Life [J]. MFS:Modern Fiction Studies,2019,65(3):557-560.
A Review of Studies on David Herman's Cognitive Narrative Theory Abroad:A Case Study of Herman's Five Monographs Written by Himself
SONG Ji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As an outstanding narratologist in the world,David Herman is the advocator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as well as the initiator of cognitive narratology,one major branch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His works and cognitive narrative theory have drawn much scholarly attention abroad,and a wide range of investigations into his works and cognitive narrative theory have been conduct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scholars abroad. By focusing on and reviewing the studies on Herman,s cognitive narrative theory abroad,this paper helps us look into his cognitive narrative theory in a more dialectical way.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can work as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Herman and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n cognitive narratology in China.
Key words:David Herman;cognitive narrative theory;studies abroad;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