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許丹 曲其志 肖太星
聊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CT磁共振室,聊城 252000
腦梗死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中腦梗死診斷以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為金標準,但為有創(chuàng)檢測,具有一定風險[1-2]。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為無創(chuàng)檢測手段,也可顯示顱內大血管近端閉塞或者狹窄,但對于遠端、分支以及血管管壁特征顯示有限[3]。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高分辨MRI(HR-MRI)技術進展迅速,在檢測動脈管壁病變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4-5]。腦梗死患者機體炎癥引起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新生毛細血管以及細胞外間質體積增加,從而促進斑塊增強,因此斑塊增強程度反映了炎癥活動水平[6-7]。HR-MRI—顱內血管壁MRI(vessel wall MRI,VW-MRI)采用“黑血”技術,抑制血流信號使得血管內流動的血液表現(xiàn)為低信號,可消除血流搏動偽影,清晰顯示血管管壁特征[8-9]。本研究對80例腦梗死患者的HR-MRI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究其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腦梗死患者8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就診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67例、女13例;年齡22~75(58.4±6.00)歲;合并癥:高血壓者63例、糖尿病者44例、高脂血癥者27例、心房顫動者5例;狹窄程度:輕度狹窄49支、中度狹窄16支、重度狹窄15支。(1)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0];②患者的臨床就診資料完備;③患者均存在顯明顯狹窄血管。(2)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有顱內出血、延髓腫瘤;②因以往病史導致神經(jīng)功能損傷者。
2、方法
采用3.0 TMR(GE)對患者進行頭部掃描,采用相控陣頭顱線圈,頭先進。T1WI、T2WI、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AIR)T2WI、彌散加權成像(DWI)、三維時間飛躍法(3D-TOF)、HR-MRI掃描。T1WI掃描參數(shù):TE=29.0 ms、TR=2 533.8 ms、矩陣512×512、層厚5 mm。FLAIR T2WI掃描 參 數(shù):TE=98.7 ms、TR=9 000.0 ms、矩 陣512×512、層厚5 mm。DWI參數(shù)設置:TE=79.5 ms、TR=4 880.0 ms、矩陣256×256、層厚5 mm。3D-TOF MRA掃描參數(shù):TE=3.4 ms、TR=25.0 ms、矩 陣512×512、層 厚1.4 mm,VR重 建。CUBE-T1WI參數(shù)設置:TE=16.1 ms、TR=560.0 ms、矩陣512×512、層厚0.8 mm。雙回波反轉恢復T1WI,采用“黑血”2D FSE序列,TE=50.0 ms、TR=1 200.0 ms、TI=3 000.0 ms,回波鏈22,4次信號平均、寬帶=14.71 Hz。HR-MRI掃描分為FRFSE T2WI序列、冠狀位CUBET1WI兩部分。FRFSE-T2WI檢查參照MRA圖像,定位血管長軸垂直面,參數(shù)TE=49.9 ms、TR=3 194.0 ms、矩陣512×512、層厚2.0 mm,F(xiàn)OV=13 mm。
圖像分析:在科室中選擇2名高年資(主任醫(yī)師醫(yī)生職稱)影像科診斷醫(yī)師,獨立閱片。MRA、HR-MRI圖像分析腦卒中患者顱內責任血管、管壁斑塊特征。(1)責任血管:根據(jù)狹窄的管腔進行確定,頭顱MRA顯示動脈管腔狹窄、DWI顯示相應供血區(qū)急性梗死,即供血范圍內存在梗死灶的動脈。(2)根據(jù)患者腦卒中癥狀發(fā)生至MRI檢查時間,將其分為早期組(間隔時間<4周)、中期組(4周≤間隔時間≤12周)、晚期組(間隔時間>12周)。(3)記錄對比各組患者的斑塊的增強強度。0級:增強小于同一個體種無斑塊的顱內動脈壁;1級:增強強度低于垂體柄;2級:增強強度與垂體柄類似或大于垂體柄[11]。
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責任血管以及顱內硬化性斑塊表現(xiàn)
80例腦梗死患者中,責任血管為大腦中動脈(MCA)者52例,基底動脈(BA)者28例。其中早期患者52例、中期18例、晚期10例。MCA責任血管者血管分布區(qū)出現(xiàn)皮層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灶,BA責任血管者相應供血區(qū)出現(xiàn)橋旁腦梗死或小腦半球梗死。責任血管斑塊多表現(xiàn)為管壁月牙形、偏心增厚,T1WI信號高低不均,T2WI信號顯示均勻或混雜稍高信號,增強掃描顯示偏心強化。
2、不同責任血管腦梗死患者顱內斑塊分布情況
MCA狹窄患者位于背側壁、下側壁的斑塊占比較高,BA狹窄患者的斑塊則位于腹側壁、背側壁較多,兩組患者的斑塊位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881,P=0.02),見表1。
表1 不同責任血管狹窄腦梗死患者顱內斑塊位置分布情況[例(%)]
3、不同時期腦梗死斑塊強化特點
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斑塊強度逐漸降低(Z=26.510,P<0.001),見表2。
表2 不同時期腦梗死患者的斑塊強化特點(例)
4、具體病例
腦梗死患者的VW-HR見圖1至圖6。
圖1 VW-HR MRI血管壁成像(冠狀位),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管壁偏心樣增厚,管腔明顯狹窄大于50%圖2注入釓噴酸葡胺(Gd-DTPA)增強掃描后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血管壁偏心樣強化 圖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成像,責任血管為右側大腦中動脈: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狹窄,血流信號減弱,遠端分支稀疏(M1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箭頭指狹窄病變處) 圖4 VW-HR MRI血管壁成像(冠狀位),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性偏心性增厚,管腔不規(guī)則狹窄,狹窄程度70%~80% 圖5注入釓噴酸葡胺(Gd-DTPA)增強掃描后:病變管壁呈線樣異常強化 圖6責任血管為左側大腦中動脈:左側大腦中動脈主干顯示欠佳,遠端及分支明顯稀疏,血流信號減弱(M1為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箭頭指狹窄病變處)
HR-MRI中的“黑血”效應是利用磁場、繼發(fā)回波引發(fā)流動血液自旋而產(chǎn)生體素去相位[12-14],血管管徑越小、相位分散效應越強。陳雅箏等[15]在血管壁成像特征檢測的相關研究中指出,VW-MRI影像可從多方面評估血管壁成像特征。本研究對腦梗死患者的HR-MRI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究HR-MRI檢測對腦梗死患者顱內責任血管管壁特征評估價值。
顱內斑塊阻塞穿支血管而引起腦梗死,了解斑塊的位置有利于顱內介入術的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MCA狹窄患者斑塊多分布于下壁、腹側壁,這是因為MCA的穿支血管多發(fā)于血管上側壁、背側壁,而斑塊多位于穿支相對處[16]。同時,BA狹窄患者的斑塊多位于腹側壁和背側壁,應與BA的解剖結構相關??拷┲用}開口位置的斑塊,更容易誘發(fā)堵塞、局部分支梗死,同時栓子脫落也更易堵塞附近開口的分支血管[17-18]。這也正好解釋了BA狹窄患者術后缺血事件發(fā)生率較高、多數(shù)MCA狹窄患者無顯著癥狀的原因。王瀟玉和徐成[19]的研究指出,腦梗死患者責任血管管壁特征可通過MR管壁成像顯示,量化責任血管內斑塊有利于臨床精確評估患者病情發(fā)展狀態(tài)。
腦梗死的發(fā)生多與斑塊穩(wěn)定性有關,而斑塊強化是評估斑塊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素,斑塊增強可以檢測高風險血管壁的特征[20]。本研究結果顯示,早、中、晚期患者斑塊強化程度逐漸降低,顯示強化時間與卒中時間呈負相關。分析原因,這可能與斑塊血管管壁通透性增強、新生血管有
關[21]。細胞因子、炎癥因子以及脂質經(jīng)新生血管進入斑塊,導致白細胞在斑塊周聚集;同時斑塊內的新生血管多為不成熟的血管,容易出血,斑塊內的出血可促進膽固醇和磷脂的釋放,擴大脂質核心,進一步促進炎癥細胞的聚集,從而加重斑塊易損性[22-23]。早期患者新生血管豐富,血管通透性高,斑塊強化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炎癥逐漸減弱、斑塊內血管機化,最終導致強化程度降低[24]。張君和馬林[25]的研究表示,HR-MRI可清晰顯示顱內動脈硬化斑塊強化程度,臨床可用于評估腦梗死患者斑塊破裂、繼發(fā)性腦梗死發(fā)生風險。腦梗死可分為近端動脈粥樣硬化和遠端小血管玻璃樣變,即穿支動脈病變和小血管?。?6]。王艷等[27]關于HR-MRI檢測腦梗死責任血管的相關研究中表示,HR-MRI在診斷穿支動脈的載體血管狹窄程度具有顯著優(yōu)勢。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因條件限制,樣本量受限,同時對責任血管其他特征(纖維帽、壞死核心、斑塊表面鈣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會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增加樣本量,提高結果科學性。
綜上所述,HR-MRI在腦梗死患者顱內責任血管管壁特征評估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應引起臨床關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