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經(jīng)濟實力的日益增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愈加頻繁,來華留學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2018年,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內(nèi)高等院校學習的492,185名外國留學人員中,約有16.4%的留學生在北京市學習、生活,普通話以北京話為標準音,因此,這里的語言環(huán)境相對理想,其余的留學生則分布在各方言區(qū)
。據(jù)重慶市教委統(tǒng)計,來渝留學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2019年已經(jīng)接近一萬人。盡管近兩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習者主要是通過線上課程來學習漢語,但在后疫情時代,由于學習者到目的國學習語言的意愿強烈,因此,來華留學的人數(shù)將會繼續(xù)攀升。
可以說,語言環(huán)境對第二語言學習非常重要。Gass & Selinker指出:“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的學習可以大量接觸說這種語言的人,而外語環(huán)境中的學習通常不是這樣?!?/p>
在自己的母語國學習外語,無法擁有一個沉浸式的環(huán)境,一般只限于課堂內(nèi)的接觸。而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習者能夠以更直接的方式接觸和使用所學語言,無論是在課堂內(nèi),還是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被目的語所包圍,這種優(yōu)勢是非目的語環(huán)境所不具備的。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語言環(huán)境往往并不“純凈”,不是理想化的人人都發(fā)“標準音”的環(huán)境。來華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是標準的漢語通用語——普通話;走出校園,包圍著他們的,則是各種方言或者帶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那么,方言語境對學習漢語普通話有著怎樣的影響?留學生們又是怎樣看待方言語境的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這些都是常常被忽略的問題。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舒曼曾提出“文化適應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理論。他指出,學習者對目的語群體的文化使用程度將決定其習得目的語的水平,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影響著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習得水平的提高。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則關注語言習得與社會因素的關系,把語言習得過程看作學習者通過第二語言與目的語交流,參與外部的社會文化活動,不斷地將外在的語言形式內(nèi)化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并實現(xiàn)對語言自我調(diào)控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語言習得的社會因素不容忽視,學習者通過各種方式融入目的語環(huán)境,與目的語群體進行有效互動,是具有相當?shù)闹匾缘摹?/p>
上一世紀末,國內(nèi)學者開始將方言與對外漢語教學聯(lián)系起來。王德春認為,教學生學習標準的普通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一任務”,共同語的地域變體和社會變體在功能上與共同語互相補充
。丁啟陣指出,“學習者如果能適當掌握一些各區(qū)域、各方言的主要特點和常用語言單位,對于擴大他們的交際范圍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張振興則主張,“在高年級漢語教學中,應該講一點漢語的統(tǒng)一性和分歧性,講一點漢語方言的知識,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這樣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在廣大的漢語交際社會中的適應能力”
。盡管這些學者十分重視并充分肯定了方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但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多,很多教師也為了普通話教學的純潔性而盡量回避方言。
有些教師認為,方言語境會給漢語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就重慶地區(qū)而言,zh-、ch-、sh-這組舌尖后音,在方言里通常會發(fā)成舌尖前音z-、c-、s-。在很多外國語言中,并沒有舌尖前音與舌尖后音的對立,因此,它本身就是語音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留學生在課堂學習了zh-組發(fā)音后,課下與當?shù)厝私涣鲿r,很可能在受母語負遷移影響的情況下,再次受到方言的干擾,習得帶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話。同時,留學生們還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用漢語交流,覺得比較順暢,一旦出了校園,卻往往因語言差異,而聽不懂當?shù)厝嗽谡f什么。購物、看病、用餐等都是學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事項,如果是由于交流障礙而不能順利完成的話,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緊張焦慮心理,對漢語學習也會漸漸失去信心。可以說,在方言語境中,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要更加緩慢一些,這反過來也會影響到語言學習。
關于學生的重慶話水平。調(diào)查顯示,在67名留學生中,認為重慶話完全聽不懂的占15.8%,聽得懂一些的占76.2%,大部分聽得懂的占6.3%,基本聽得懂的占1.6%。我們把受試來渝時長分為半年以下、一年、兩年、三年及以上四種情況,其占比分別為51.5%、22.1%、14.7%和11.7%。然后,再將這些學生的HSK水平按1—3級、4級、5—6級分類,其占比分別為38.2%、45.6%和16.2%。綜合而言,學生的重慶話水平所呈現(xiàn)的大體趨勢是:隨著在方言語境生活時間的不斷增長,與方言的接觸逐漸深入,對重慶話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部分留學生通過訪談表示,生活時間越久,方言焦慮感亦會不斷減輕,而漢語學習動機則逐漸增強。
關于方言語境對生活交際的影響。調(diào)查顯示,有70%的留學生認為,聽不懂重慶話,會使生活變得很不方便,或者不太方便。從心理角度來說,這并不利于留學生融入當?shù)厣瞽h(huán)境,會產(chǎn)生身在異國的孤獨感,同時,這種消極心態(tài)也會影響到漢語學習。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技能,當留學生走出校園后,還存在著與當?shù)厝巳绾芜M行有效交流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至于留學生的方言接觸水平與HSK成績之間呈現(xiàn)的是何種關系,這一情況則要復雜得多。如果只看紙面數(shù)據(jù)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HSK成績與前者顯示出同樣的走勢;不過,由于存在相關變量,因此,并不能輕易得出結(jié)論。首先,在被調(diào)查者中,存在大量學習漢語時長與來渝時長不相匹配的情況。其次,即使是同時來渝學習或處于同一水平的學生,由于個性心理的不同,對方言的態(tài)度也會存在一定差異。那些性格開朗、心態(tài)積極的學生,會主動走出去,與當?shù)厝诉M行交際,以盡快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與生活氛圍,并以此來激發(fā)學習動機。有些學生則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把自己圈在普通話語境內(nèi),很少與當?shù)厝私浑H。就此而言,如果要將各種變量考慮進來,以獲得更為精準的數(shù)據(j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于方言語境對漢語學習的影響。調(diào)查顯示,有45.3%的來華留學生認為,方言對漢語學習(此處指普通話)存在著消極影響。這是因為普通話和重慶話的語音與詞匯表達都不盡一致,接觸多了會對學習,特別是零起點階段的學習造成干擾。同時,也有28%的留學生認為,通過方言學習,能使他們了解到漢語的豐富性和趣味性,這對漢語學習是有一定幫助的。
解 由定理得a=c=1,b=d=-4,差分方程Dn=Dn-1+4Dn-2-4Dn-3,n≥4,其特征方程為λ3-λ2-4λ+4=0,特征根為λ1=1,λ2,3=±2,故差分方程的解為Dn=c0+c12n+c2(-2)n,其中從而可得
為了更好地了解留學生對方言的認知情況,我們以重慶話為例,設計了問卷調(diào)查,并輔以訪談形式。調(diào)查對象為在渝高校學習的67名留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泰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波蘭、韓國、日本、多哥、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調(diào)查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關于學習背景的調(diào)查,包括學生的國籍、來渝時長、漢語水平與來渝動因。其次,是關于重慶話對學生學習、生活影響的調(diào)查,旨在了解方言語境中學習者的情感態(tài)度。再次,是對學生學習重慶話需求的調(diào)查。最后,主要是考察學習者的重慶話水平,以及與漢語普通話學習水平的相關度。
關于學習重慶話的態(tài)度。調(diào)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對重慶話持積極態(tài)度,表示愿意學習一些方言,這種情況的占比為73.7%;有21.3%的留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只有4.9%的留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學習當?shù)胤窖?,他們認為學習好普通話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一些研究者和一線漢語教師,對學生接觸方言抱有較為消極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并未把它當作一種有效資源;甚至為了語言的標準化,在學習者嘗試使用方言時,也大都給予糾正。就我們的調(diào)查來看,在如何對待這一問題時,學生的態(tài)度與意愿也應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關于學習重慶話的動機。調(diào)查顯示,有68.8%的留學生是為了能和重慶人更好地交流,并能在重慶更好地生活;有17.8%的留學生則想通過學習方言,能在重慶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有13.4%的留學生是對重慶的當?shù)匚幕信d趣。在個人訪談中,一些學歷生表示,要完成本科或者研究生課程學習,在重慶生活的時間不會少于4年,部分專業(yè)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帶有方音,是專業(yè)課學習的一個障礙,所以學習重慶話的意愿較為強烈。部分剛來重慶不久而又具備一定漢語水平的學生則提到,在與商店老板、出租司機交談時,憑著以前儲備的語言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溝通,給生活帶來了不便;并且覺得這個地方有點陌生,沒有歸屬感,因此,他們也希望能夠?qū)W習一些當?shù)氐娜沼梅窖?。重慶作為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經(jīng)濟實力強大,發(fā)展前景看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此安家落戶,他們迫切希望更進一步地了解方言知識,以便和當?shù)厝隧樌麥贤āS纱丝梢?,無論是出于日常生活的交際需求,抑或是出于學習、工作方面的工具型動機,還是出于身份認同的需要,大部分留學生在對學習重慶話的態(tài)度上都達成了基本共識。
術語翻譯首先就要理解原文、保證準確性,譯者英譯術語時最重要的就是不斷查證,找到概念近似對等的詞語,才能保證法律解釋時不會出現(xiàn)歧義,保證原文和譯文的概念一致。譯者有時會增加一些詞來強調(diào)原文的含義,但這有可能導致解釋不統(tǒng)一。因此盡量刪去贅言以確保法律語言的嚴謹。
關于學習重慶話的方式。調(diào)查顯示,選擇課堂學習的人數(shù)占據(jù)過半優(yōu)勢。其中,有35.7%的留學生希望老師能在課堂上介紹一些當?shù)胤窖猿S谜Z;有22.3%的留學生希望能夠參加選修課來系統(tǒng)學習重慶話。這說明,方言已得到留學生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不再是與漢語系統(tǒng)學習無關的“馬路語言”。同時,還有33.3%的留學生認為,應當在生活中向當?shù)厝嘶蛘吲笥褌儗W習重慶話,這些學生指出,在自然的交際語境下習得語言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領舞者揮舞釣魚鞭在虎前隨鼓點做“太公釣魚”、“喜鵲登枝”、“魚游大?!薄ⅰ翱輼浔P根”等招式,“老虎”被逗得興起,隨鼓點一起直立向前撲三撲(虎撲)。
關于重慶話的學習內(nèi)容。調(diào)查顯示,語音(43.4%)和詞匯(31.8%)是留學生的優(yōu)先選擇,少部分學生還希望學習一些當?shù)氐乃渍Z。在話題選擇方面,日常生活領域(55.1%)和經(jīng)濟貿(mào)易領域(24.4%)占據(jù)前兩位??梢哉f,這樣的選擇都與上述學習動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受到手機網(wǎng)絡影響,學生群體求知方式發(fā)生改變,很多知識點網(wǎng)上搜索一下就有,學生不引起重視。老師布置作業(yè),學生多數(shù)依葫蘆畫瓢,并沒真正掌握寫作要領,往往在日后工作中碰壁。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種地域性語言所具有的一些優(yōu)勢。比如,方言是語言與文化的活化石,與普通話相比,它保留了更多古代語言的信息。在學習漢字時,一些形聲字的聲符何以表音,我們能在方言中找到更好的理據(jù),如“課”“綠”等。這對學生理解和記憶漢字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此外,方言還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地域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區(qū)域性文化都可能會對留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吸引力。因此,如果能正確看待漢語教學中的地域特征,并對方言語境加以適當利用,將會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
關于學生接觸方言的途徑。調(diào)查顯示,留學生接觸重慶話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選擇購物、用餐、出行等日常生活途徑的人數(shù)最多,占比為38.9%。雖然現(xiàn)在普通話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很多本地人仍然喜歡講重慶話,或者是帶有重慶話口音的普通話(以下簡稱“重普”)。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留學生很難避免與當?shù)厝舜蚪坏?,這成為他們接觸重慶話的主要途徑。其次,通過中國朋友了解重慶話、通過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接觸當?shù)胤窖缘娜藬?shù)也比較多,它們的占比分別為34.1%、27%??梢?,留學生處在一個全方位被方言包圍的環(huán)境中。我們還通過對學生的單個訪談了解到,在高校校園中,語言教師基本上使用的是標準的普通話,而常常需要打交道的辦公室老師、宿舍管理老師以及部分中國學生,則會使用重慶話或者重普,這也成為他們重要的接觸途徑。
考慮到重慶地區(qū)普通話、重普、方言并存的現(xiàn)實狀況,并結(jié)合上文的調(diào)查分析,我們認為,應積極利用當?shù)氐恼Z言、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它們在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中的輔助作用,使來渝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減少因語言障礙而產(chǎn)生的隔膜感,增強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感,切實提升漢語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
目前,來華留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很多都是由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大學等北京高校牽頭編寫的。這些教材大多選取北京的場景,側(cè)重于使用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常用表達。實際上,各地方高校也可以自己編寫中高級方言課教材,或者是在各個級別的教學中,編寫一些基于地方場景的學習材料。這并不是說要取代通行的標準教材,而是借助當?shù)胤窖詢?yōu)勢,因地制宜,量體裁衣,使這些具有方言特色的學習材料發(fā)揮更好的輔助作用。此外,還可以編寫一本適合初來乍到者自學的小冊子,如《重慶話300句》之類,選取最典型的生活場景和最常用的語句,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并了解自己當前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
德國科學家海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1927~ )創(chuàng)立的協(xié)同學,也吸納了以整體思維為特征的中國古典哲學。哈肯說:“協(xié)同學含有中國基本思維的一些特點。事實上,對自然的整體理解是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部分?!彼€指出:“事實上,對自然的整體理解是中國哲學的核心部分。在我看來,對此,西方文化卻始終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盵29]
李泉、柳茜認為,開設方言課有助于豐富學科建設的內(nèi)涵,并改變了只教授普通話的單一做法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開設方言課時,還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由于學習者在語音、語調(diào)、詞匯和語法等方面,尚未形成基本的體系,對普通話和方言也缺乏應有的辨別能力,因此,這個階段不宜設置專門的方言課程。同時,學生對重慶話的更多需求是“能夠聽懂”,而不是“會說會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選擇合適的時機,介紹一些重慶話的典型用法和常用詞句,以減少語言交流障礙,如“4和10”“好久”“~得”“啥子”等。在聽力課泛聽環(huán)節(jié),可以適當加入重慶普通話場景,讓學生體會到更加真實的當?shù)卣Z境。方言能夠折射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出當?shù)厝说膶嶋H生活狀況,因此,也可以通過舉辦“文化體驗周”“重慶文化角”等活動,使學生親身感知重慶地域文化,進一步了解當?shù)胤窖?,以消除學生對新環(huán)境的緊張感和陌生感,為他們及早進入良好的二語習得狀態(tài)做好準備。在漢語教學的中高級階段,各高??梢砸罁?jù)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和專業(yè)實際,開設“重慶話入門”“普通話和重慶話比較”等選修課,或者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講授交際價值高、實用性強的方言知識和地方文化知識,以滿足學生系統(tǒng)性學習的需求。
她倒大方的承認,沒有怪責我的意思。我卻覺自己是多嘴,一個女人不該對另一個女人的著裝有這樣面對面的評頭論足。
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對教師的重慶話水平要求不應過高,會講常用的重慶話即可。即使教師不是重慶當?shù)厝耍部梢越璐藱C會學習一些重慶話??梢哉f,這不僅是外國學生文化認同的過程,也是外地教師文化適應的過程。同時,由于此期正處在打“地基”階段,教師需要注意將方言與普通話進行對比,盡量避免對學生學習普通話產(chǎn)生干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機插入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方言詞句。在漢語教學的中高級階段,如果是開設專門的方言課程,或者是舉辦與重慶話相關的教學活動,則應選擇能說當?shù)胤窖?、并具備一定方言學知識的對外漢語教師。這些教師應深入了解重慶話與普通話的基本規(guī)律,能準確區(qū)分二者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異同。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經(jīng)貿(mào)交往的擴大,世界范圍內(nèi)的“漢語熱”日益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漢語。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客觀事實:針對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是處在通用語與方言并存并用的情境中的。對此,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文化資源,切實提高學生在漢語交際社會中的適應能力。還需指出的是,方言對漢語普通話學習的影響并非都是負面的,在方言語境中,對當?shù)卣Z言的接觸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緩解留學生的緊張心理和焦慮情緒,同時,也能增強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身份認同感,縮短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并最終促進漢語普通話的學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來華留學統(tǒng)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 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2022-03-01.
[2][美]Susan Gass,[英]Larry Selinker.第二語言習得(第3版)[M].趙楊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王德春.漢語共同語及其變體與對外漢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1).
[5]丁啟陣.論漢語方言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6).
[6]張振興.方言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9,(4).
[7]李泉,柳茜.留學生第二課堂:地方普通話和當?shù)胤窖詫W習——基于常態(tài)漢語環(huán)境的對外漢語教學總體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