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珍,康麗群,羅嬋(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惡性血液病是造血系統(tǒng)疾病,包括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轉移癌、白血病等,臨床表現(xiàn)為貧血、發(fā)熱、頭暈目眩、四肢疲軟等[1-2]。惡性血液病主要治療方式為化療,長期化療會降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為真菌感染創(chuàng)造條件,多數(shù)惡性血液病致死因素為真菌感染,需及時給予治療措施[3-4]??ú捶覂?、伏立康唑是臨床常用抗菌藥物,但其單一用藥臨床療效不甚理想,故本次研究旨在觀察應用卡泊芬凈聯(lián)合伏立康唑對惡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婁底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治療的惡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200例,治療時間為2019年1月-2022年1月,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探究組100例,女性59例,男性41例,年齡42-73歲,平均(52.55±3.32)歲,多發(fā)性骨髓瘤7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9例,慢性髓性白血病 28 例,急性髓性白血病32例,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7例,淋巴瘤10例;參照組100例,女性58例,男性42例,年齡41-74歲,平均(52.43±3.25)歲,多發(fā)性骨髓瘤8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7例,慢性髓性白血病 2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31例,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例,淋巴瘤 9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符合惡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標準[5];年齡40-75歲;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合并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低鉀血癥、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對本次研究藥物有用藥禁忌者;短期內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精神障礙患者;依從性差者。
1.4 治療方法 ①參照組:給予患者原發(fā)性疾病控制,根據發(fā)病情況給予止血、細胞集落因子治療,給予注射用伏立康唑(0.1g/1瓶),首次200mg,每日2次,靜脈滴注,靜脈滴注時間大于1h,隨后每次200mg,每日1次,待患者咳嗽、氣急、胸悶、咳痰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平穩(wěn)后,服用伊曲康唑膠囊(0.1g),首日每次0.2g,每日2次,此后每次0.1g,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10周。②探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給予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凈(50mg),首次70mg,隨后每次50mg,每日1次,靜脈滴注時間大于1h,待患者咳嗽、氣急、胸悶、咳痰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平穩(wěn)后,服用伊曲康唑膠囊(0.1g),首日每次0.2g,每日2次,此后每次0.1g,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10周。
1.5 觀察指標
1.5.1 治療前、后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試劑盒源自上?,庬嵣锟萍加邢薰荆y定兩組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采用電光學發(fā)光法檢測兩組降鈣素(PCT)水平;采用血球分析儀(濟南千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TEK5000P)檢測血液白細胞(WBC)計數(shù)。
1.5.2 治療前、后給予患者真菌檢驗,晨起清水漱口后,咳出深部痰液于無菌痰盒,給予痰涂片培養(yǎng)檢驗,觀察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其他真菌感染情況。
1.6 臨床療效 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真菌明顯減少,肺部CT檢查顯示征象部分基本吸收,記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真菌減少,肺部CT檢查顯示征象部分吸收,記為好轉;患者臨床癥狀、真菌、肺部CT檢查無改善,記為無效??傆行剩?)=(顯效+好轉)/本組例數(shù)×100%。
1.7 記錄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形式表示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配對t檢驗檢測組內治療前后數(shù)據,采用成組t檢驗檢測組間數(shù)據,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U檢驗,臨床療效給予秩和檢驗,不良反應給予χ2檢驗,P<0.05則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TNF-α、sVCAM-1、IFN-γ、WBC水平比較 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TNF-α、sVCAM-1、IFN-γ、WBC水平(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sVCAM-1、IFN-γ、WBC水平降低(P<0.05),探究組患者TNF-α、sVCAM-1、IFN-γ、WBC水平較參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TNF-α、sVCAM-1、IFN-γ、WBC水平比較()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TNF-α、sVCAM-1、IFN-γ、WBC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相比,b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其他真菌感染情況比較 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其他真菌感染水平(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其他真菌感染水平降低(P<0.05),探究組患者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其他真菌感染水平較參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其他真菌感染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探究組總有效率為95.00%,參照組總有效率為83.00%,探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惡性血液病是由于造血系統(tǒng)異常產生的血液疾病,患者需反復化療,致使其中性粒細胞缺乏,自身免疫力低下,機體中黏膜屏障受到損傷,極易產生感染[6-7]。近年來,惡性血液病患者化療過程中產生真菌感染的幾率逐年增加,尤其是接受非親緣性的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或大劑量化療患者,極易產生侵襲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為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若侵襲性真菌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患者死亡,由侵襲性曲霉菌感染導致惡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幾率高達90%-100%,念珠菌感染導致惡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幾率高達39.2%-47.1%,是惡性血液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8-9]。伏立康唑是在氟康唑基礎上合成的新一代三唑類抗真菌藥,其主要抑菌機制為對真菌內細胞中色素P450介導的14α-甾醇的去甲基化產生抑制作用,抑制麥角甾醇合成,對足放線病菌屬、鐮刀菌屬、念珠菌屬、曲霉菌屬均有較好抗菌活性[10-11]??ú捶覂羰切滦涂拐婢幬?,屬于棘白菌素中的一種,其抗菌作用機制為對真菌細胞壁1,3-β-D葡聚糖合成酶活性產生非競爭性抑制作用,破壞機體合成真菌細胞壁糖酶,其在氟康唑結構上增加了α甲基,將細胞膜的流動性及通透性改變,對曲霉菌的抑制作用增強[12-15]。
惡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機體多伴隨炎癥,WBC為人體常見的免疫細胞,當機體感染時,可穿透機體中的毛細血管壁,集中于病原菌入侵部位,成為感染性疾病存在的依據;TNF-α主要由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產生,可誘發(fā)機體炎癥,在免疫系統(tǒng)低下患者機體中,其TNF-α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病毒入侵,促進白細胞爆發(fā),自由基增多,啟動炎癥反應,加重感染;sVCAM-1可介導內皮細胞、白細胞、淋巴細胞的黏附作用,加重機體炎癥反應;IFN-γ是由Th1細胞合成并產生,與機體炎癥呈正相關[16-17]。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探究組患者TNF-α、sVCAM-1、IFN-γ、WBC水平較參照組低,說明采用卡泊芬凈聯(lián)合伏立康唑治療惡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可抑制患者炎癥。探究組患者念珠菌、隱球菌、曲霉菌、其他真菌感染水平較參照組低,探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無增加不良反應,說明采用卡泊芬凈聯(lián)合伏立康唑治療惡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可減少真菌感染,提升臨床療效,無不良反應增加,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采用卡泊芬凈聯(lián)合伏立康唑治療惡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可抑制患者炎癥,減少真菌感染,提升臨床療效,無不良反應增加,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