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居住融合如何影響心理融合?——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較

        2022-10-11 08:04:48闕槿楠龔岳趙國昌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年5期
        關(guān)鍵詞:融合心理影響

        闕槿楠 龔岳 趙國昌

        居住融合如何影響心理融合?——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較

        闕槿楠1龔岳2,3,?趙國昌4

        1.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guī)劃與設(shè)計學院, 深圳 518055; 2.北京大學未來城市實驗室(深圳), 深圳 518055; 3.武漢大學城市設(shè)計學院, 武漢 430072; 4.西南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院, 成都 610074; ?通信作者, E-mail: gongyue@pkusz.edu.cn

        從流動和戶籍人口雙向融合過程的視角, 基于全國流動人口衛(wèi)生計生動態(tài)監(jiān)測調(diào)查數(shù)據(jù), 探究流動和戶籍人口群際間居住融合對心理維度上社會融合的影響。結(jié)果表時, 流動和戶籍人口的居住融合對兩群體心理融合的影響有較大的差異。流動人口的心理融合狀況優(yōu)于戶籍人口; 自有住房以及增加群體間居住鄰近性的居住融合策略能顯著地提升流動人口心理融合水平, 但對戶籍人口無顯著影響; 群際間交往能進一步提升居住鄰近性對兩群體心理融合的促進作用, 驗證了“群際接觸”理論。未來的融合政策應(yīng)包括提升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自有住房產(chǎn)權(quán), 促進兩群體的居住鄰近性和群際交往, 消除戶籍人口對流動人口的偏見和排斥, 使流動人口在城市中“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

        流動人口; 戶籍人口; 居住融合; 社會融合; 心理融合; 交往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 我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超過 3.7 億, 與 2010 年流動人口數(shù)量相比, 增長 69.73%[1]。但是, 大部分流動人口無法獲得公共住房等城市基本社會服務(wù)和保障[2–3], 面臨長期的居住困境、與戶籍人口間的隔閡以及難以融入流入地社會的挑戰(zhàn)?!笆奈濉币?guī)劃綱要強調(diào), 推進農(nóng)業(yè)轉(zhuǎn)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鎮(zhèn)化的首要任務(wù), 要加快推動包含農(nóng)村流動人口在內(nèi)的農(nóng)業(yè)轉(zhuǎn)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4]。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 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的實踐有重要意義。社會融合可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視角來劃分, 主觀心理層面的融合對社會融合進程有重要意義[5]。學者們認為個體的主觀心理融合是社會融合的最高層次, 只有在文化心理層面實現(xiàn)融合, 才算完全實現(xiàn)社會融合[6–8]。

        住房對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有重要影響。沿用孟子“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一說, 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表明, 要讓各類產(chǎn)權(quán)所有者安心, 讓恒產(chǎn)者有恒心, 以便緩解人民群眾擔心財產(chǎn)得不到有效保護、心里沒有安全感的問題。對長期難以進入公共住房的流動人口而言, 擁有城市住房是其社會融合的重要一步, 會影響其心理上的意愿與感知。同時, 居住空間既是日常生活的物質(zhì)空間, 也是群體間的交往空間, 影響群體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積累及獲取在城市的發(fā)展機會[9–12]。居住空間不僅是衡量移民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重要指標, 也是其實現(xiàn)社會階層流動的寶貴資源, 影響其社會融合狀況[5,9,12–13]。因此, 住房所有權(quán)、居住鄰近和交往是群體間居住融合的重要體現(xiàn)。

        我國的流動和戶籍人口長期處于居住分異的狀況, 阻礙相互間的社會融合。然而, 促進居住融合將如何影響兩者心理融合階段的過程尚不明晰。本文采用 2014 年全國流動人口衛(wèi)生計生動態(tài)監(jiān)測調(diào)查的社會融合與心理健康個人問卷數(shù)據(jù), 通過構(gòu)建由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融合意愿、融合感知態(tài)度組成的心理維度社會融合指標體系, 研究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居住融合情況如何影響兩者的心理融合水平。本文基于流動與戶籍人口的互動關(guān)系展開分析, 對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融合的居住和心理因素進行比較和總結(jié), 提出促進融合的政策建議, 以期從空間和心理維度上拓展社會融合研究。

        1 文獻回溯

        1.1 西方移民社會融合研究

        我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源于美國少數(shù)族裔移民社會融合和歐洲社會整合的研究[14]。歐美學者關(guān)注移民與主流社會群體關(guān)系的問題, 提出融合論、區(qū)隔融合論以及多元文化論等理論學說[7]。社會融合早期被美國芝加哥學派 Park 等[15]定義為個體或群體間互相滲透、融合, 通過共享歷史和經(jīng)驗, 相互獲得對方的記憶、情感和態(tài)度, 最終整合于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此后, Gordon[16]提出的“七階段融合論”涉及移民與主流社會兩個群體, 強調(diào)雖然兩個群體在不同階段的作用各異, 但最終融合的實現(xiàn)基于兩個群體的共同努力。之后, Alba 等[17]強調(diào)融合是一個雙向過程, 指族群間界限的跨越、模糊和重構(gòu), 最終實現(xiàn)種族差異的減弱, 并提出多維度融合概念, 強調(diào)居住融合的重要性。已有的社會融合測度框架分為客觀與主觀兩個層面, 涵蓋經(jīng)濟、社會、文化、政治、制度和心理等多個維度的融合,并反映從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到最終認同和融合多個階段的遞進關(guān)系[16,18–19]。學者多從文化融合、社會結(jié)構(gòu)融合、族群意識融合、族群間歧視行為的消除和通婚、對流入地的歸屬感以及對流入地生活滿意度等方面測度移民的社會融合情況[19–21], 發(fā)現(xiàn)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語言、種族、信仰、社會資本、遷移年限和范圍、主流社會成員態(tài)度以及遷入地相關(guān)政策等對西方移民社會融合有顯著的作用[3,19]。

        1.2 居住融合

        Massey 等基于 Gordon 融合論提出“居住融合”, 并定義為一個群體與宿主社會成員之間的居住接觸過程[22–23]。該理論闡述少數(shù)族裔群體社會經(jīng)濟地位成就水平與搬入郊區(qū)居住之間的機制[24], 發(fā)現(xiàn)移民等少數(shù)群體在居住空間上的分散會增加其與主流群體接觸的機會, 使得居住融合成為文化同化及其他類型同化之間的必要步驟, 也是邁向結(jié)構(gòu)同化的關(guān)鍵步驟[17,25]。居住空間因素對社會融合過程中文化同化后的所有階段影響強烈[22]。居住空間鄰近性是 Gordon 融合論中友誼、偏見和婚姻等融合各階段的主要決定因素[23], 因此在城市社會中, 社會經(jīng)濟進步往往伴隨著旨在改善個人或家庭環(huán)境的空間流動, 移民獲得移居郊區(qū)的經(jīng)濟手段, 通常搬入種族更混雜的社區(qū), 擁有更好的住房和便利設(shè)施, 最終促進社會融合[26–29]。

        1.3 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

        國內(nèi)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多關(guān)注社會融合的概念、指標構(gòu)建、模式及其影響因素?;趪庖泼袢诤侠碚撆c測度指標體系, 研究者普遍認為我國流動人口的城市社會融合涉及政治制度融入、經(jīng)濟融入、行為適應(yīng)、文化接納以及心理融入等多個維度, 其中心理維度包含歸屬感、滿意度、融入意愿和感知主流群體的態(tài)度[9,29–31], 且各維度包含互動遞進關(guān)系。多數(shù)學者認為經(jīng)濟融入是基礎(chǔ), 文化接納與行為適應(yīng)是進一步的需要, 心理融入處于最高地位, 只有心理上的融入, 才說明流動人口在流入城市實現(xiàn)社會融合[7,30]。例如, 任遠等[31]將流動人口“自我身份的認同、對城市的態(tài)度、與本地人的互動、感知的社會態(tài)度”作為其主觀感知的融合水平, 并認為這些心理意愿與感知因素都是影響社會融入的重要方面。Liu 等[5]用“是否感受到本地人對流動人口的排斥”和“是否感覺流動人口會帶來安全問題”來衡量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兩個群體對社會融合的感知情況, 分析居住隔離與戶口制度對社會融合感知的影響。

        社會融合意愿與感知是心理融合維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 Gordon 的融合框架中, 心理層面的態(tài)度接納(attitude receptional assimilation)是結(jié)構(gòu)同化中的一部分, 代表同化的更高階段[16]。主流群體與少數(shù)群體對其群際間關(guān)系的感知以及融合意愿各異, 比如主流群體往往傾向于對移民等少數(shù)群體持偏見態(tài)度[32–34], 而少數(shù)群體則有較強烈的與主流群體融合的意愿[35]。這種心理維度的意愿與感知對兩個群體的社會融合進程意義重大, 因為人們?nèi)绾慰创鲃尤丝谟咳肓魅氲爻鞘屑捌淙绾稳谌肷鐣挠^念可能影響其日常行為, 而這種行為又會直接影響兩群體間的關(guān)系和互動[5]。本地居民對流動人口的接納或排斥對其社會融入有重要意義, 且主要反映在心理方面[36]。因此, 群體間的社會融合意愿與感知是心理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對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在城市中的社會融合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影響因素與本地人的排斥、制度等社會因素息息相關(guān), 還與年齡、性別、婚姻、家庭、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個人因素密不可分[11,31,37–39]。流動人口在遷入地的居住狀況也是其社會融合進程中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例如李含偉等[40]發(fā)現(xiàn), 選擇較好的自然環(huán)境和公共服務(wù)的居住環(huán)境會提升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程度。

        1.4 群際間交往

        國內(nèi)外社會融合研究都涉及主流群體與(外來)少數(shù)群體間的關(guān)系, 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融合的狀況。在經(jīng)典的社會心理學中, 有接觸與威脅兩種主要強調(diào)群際間態(tài)度關(guān)系形成的理論[41–42]。社會融合的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認為, 即使在不太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中, 不同種族群體的互動可能形成積極的群體間情感[43–44]。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 群際接觸越多, 群際偏見程度越低, 不同群體成員不斷地積極接觸, 會帶來積極的累積效應(yīng), 從而改善群際關(guān)系[44]。種族間的居住隔離限制其建立和發(fā)展社會聯(lián)系的機會, 而積極的種族間接觸可能會減少對少數(shù)族裔的消極(反對)態(tài)度[45]。同樣, 中國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之間的交往有助于減弱其隔離程 度[46]。群體間威脅理論(threat theory)認為居住在移民人口較多地區(qū)的本地人可能更傾向于對移民(特別是來自經(jīng)濟困難地區(qū)的移民)持負面態(tài)度[33–34]。

        綜上所述, 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是其與戶籍人口互動的過程。現(xiàn)有研究主要有兩點不足: 其一是較多地聚焦于流動人口, 關(guān)注其在流入地城市的社會融合情況[2–3,11–12,39], 少有研究采用社會融合是雙向過程這一觀點, 從而忽略同時關(guān)注流動人口與流入地戶籍人口在流入地社會中界限的跨越、模糊和重構(gòu)這一互動過程; 其二是對居住融合如何影響心理融合, 特別是通過自有住房和居住空間鄰近性達成的居住融合對心理融合的影響機制缺乏探討。心理融合是社會融合的高級階段, 探討如何增強心理融合, 能促進流動人口深層次的城市融入。因此, 本文采用社會融合是流動人口與本地戶籍人口間雙向融合過程的觀點[5,47], 詮釋兩個群體的心理融合情況, 并解釋其主要影響因素, 分析影響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心理融合因素的差異, 并探討群際間交往背景下居住空間融合如何影響心理融合。

        2 研究假設(shè)

        流動與戶籍人口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是兩個群體在流入地社會互動的過程。除個人基本特征和制度因素外, 流入地的居住空間因素也是其社會融合進程中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居住空間鄰近性和住房所有權(quán)這些居住融合的因素可能影響心理融合, 同時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間的交往可能會在鄰里尺度上進一步影響兩個群體心理融合。因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 4 點假設(shè)。

        2.1 居住融合與心理融合

        Wessel 等[48]基于對歐美少數(shù)族裔移民的研究, 發(fā)現(xiàn)居住空間的向上流動往往意味著其從種族隔離的社區(qū)向白人居民比例更高的社區(qū)遷移, 通過居住狀況的提升來接近本地人, 從而獲得與同等經(jīng)濟社會地位的白人有相似的居住條件。因此, 實際應(yīng)用中將少數(shù)族裔搬入白人比例較高的社區(qū)作為居住融合的標志之一[17]。居住空間的鄰近會促進友誼、偏見和婚姻等社會文化融合的進行[22]; 戶籍人口對流動人口長期持有偏見和漠視的負面態(tài)度[32], 因此鄰里構(gòu)成的改變可能較難影響其心理融合。據(jù)此, 我們提出假說 1: 相較于戶籍人口, 流動人口的心理融合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鄰居構(gòu)成的影響。

        與更多本地人成為鄰居的流動人口可能具備更強的社會適應(yīng)和社會參與能力[11]。根據(jù) Massey[22]的居住融合模型, 少數(shù)族裔移民進入包含較多白人的更優(yōu)質(zhì)的郊區(qū)社區(qū)是融合過程的關(guān)鍵階段。在中國語境下, 社區(qū)中本地人占比越高, 一方面可能意味著流動人口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更接近戶籍人口, 居住意愿愈發(fā)一致, 融合水平更高, 另一方面意味著流動人口的居住更加分散, 更有利于增加兩個群體之間的日常往來, 從而影響其社會融合水平[13,29]。據(jù)此, 我們提出假說 2: 通過入住大部分鄰居為本地人的社區(qū)所達成的居住空間鄰近性有利于流動人口心理融合水平的提升。

        Alba 等[17]指出住房與居住空間融合直接相關(guān), 擁有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融合程度和社會經(jīng)濟成就, 也是反映居住融合的要素之一, 并對社會融合進程有一定的影響[25,49]。與本地人成為鄰居的流動人口的居住機會與擁有相同資源的本地人是趨同的, 這里的機會不僅包括住房的地理位置, 還包括住房的所有權(quán)和房屋質(zhì)量等[11]。這意味著, 對于居住在租賃房屋中的流動人口, 雖然與社會主流群體距離較近, 但由于以“租客”身份與社會主流群體的交往也可能導致其遭受更多歧視, 從而更難認同自己的城市身份[50]。據(jù)此, 我們提出假說 3: 擁有住房會顯著地促進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心理融合 提升。

        2.2 鄰里中的群際間交往心理融合

        Britton[51]對拉丁美洲空間和結(jié)構(gòu)同化間關(guān)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當移民搬入同一個社區(qū)后, 是否與當?shù)刂髁魅巳哼M行交往, 并建立社會網(wǎng)絡(luò), 對其繼續(xù)實現(xiàn)后續(xù)融合意義重大。沈潔[52]對上海城市移民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由于郊區(qū)相對缺少接觸上海本地社會的機會, 導致郊區(qū)移民不太可能建立群際友誼或多樣的社會網(wǎng)絡(luò), 這對其社會融合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北京的流動人口通過在社區(qū)中與本地居民交往而積累更多的本地化社會支持, 從而促進其全方位的社會融入[12]。因此, 在考慮居住鄰里構(gòu)成的同時, 還要考慮其通過鄰里中不同群體成員的群際交往對心理維度社會融合的影響。據(jù)此, 我們提出假說 4: 居住空間鄰近性可以通過鄰里間群際交往情況而影響心理融合。

        3 數(shù)據(jù)來源及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研究方法

        3.1 數(shù)據(jù)來源

        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 2014 年全國流動人口衛(wèi)生計生動態(tài)監(jiān)測調(diào)查。此次調(diào)查采用分層、多階段、與規(guī)模成比例的 PPS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方法進行抽樣。調(diào)查范圍為北京市朝陽區(qū)、山東省青島市、河南省鄭州市、浙江省嘉興市、四川省成都市、福建省廈門市、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山市 8 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其中, 社會融合與心理健康個人問卷(C 卷)的調(diào)查對象為在以上 8 個代表性城市中居住一個月以上, 非本區(qū)(縣、市)戶籍的15~59 周歲流入人口; 社會融合與心理健康戶籍人口問卷(D 卷)的調(diào)查對象為本區(qū)(市、縣)戶籍 15~59周歲本地人口。

        3.2 心理融合水平的影響因素

        3.2.1居住空間融合因素

        如表 1 所示, 本研究選擇兩個主要自變量。

        1)鄰居構(gòu)成。借鑒 Yu 等[25]通過移民所在鄰里社區(qū)的人口組成來測量移民與主流群體居住空間鄰近性來衡量其居住融合情況的方法, 本研究選取受訪者的鄰居構(gòu)成情況作為反映居住融合因素之一。數(shù)據(jù)中 43.47%的流動人口的鄰居主要由外地人構(gòu)成, 而 68.88%的戶籍人口的鄰居以本地市民為主。

        表1 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居住融合變量描述性分析

        2)住房性質(zhì)。房屋所有權(quán)能表征個人的住房情況[53], 代表移民具有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以及與主流群體類似的居住地位, 因此擁有住房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移民居住融合的指標[25,49,54]。因此, 選取受訪者住房所有權(quán)的狀況作為反映居住融合因素之二。數(shù)據(jù)中 69.87%的流動人口租住私房, 而92.58%的戶籍人口居住在自有產(chǎn)權(quán)的住房中。

        3.2.2心理融合的其他影響因素

        如表 2 所示, 本文選取的主要控制變量分為 5類。1)個人基本特征, 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子女和婚姻狀況。2)制度特征, 包括戶口性質(zhì)和社會保障情況。3)職業(yè)特征與收入水平, 包括收入水平、職業(yè)類別、單位性質(zhì)和就業(yè)身份。4)社區(qū)參與情況, 包括社區(qū)活動和社區(qū)組織的參與情況。社區(qū)活動參與情況根據(jù)問卷中“您參加過以下哪些活動?”這一問題, 每參加一種活動賦值 1, 求和得到變量值; 社區(qū)組織參與情況變量是參考問卷中“您是否以下組織成員?”這一問題, 每參加一個組織, 同上賦值求和得到。5)所在城市, 劉濤等[12]認為流入地城市經(jīng)濟社會特質(zhì)為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提供了宏觀環(huán)境, 因此本研究將城市作為控制變量之一。

        選取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交往情況作為鄰居構(gòu)成與心理融合之間的中介變量, 變量由問卷中“您覺得自己或家人與對方群體成員相處得好不好”(對流動人口受訪者而言, 對方群體為本地人; 對戶籍人口受訪者而言, 對方群體為外地人)這一問題構(gòu)成, 回答為“來往很少”的定義為“群際間不交往”, 其余回答“交往程度”的定義為“群際間有交往”。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如下。個人基本特征顯示, 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受訪者中男性分別占55%和 56%, 女性分別占 45%和 44%; 兩類群體中受訪者平均年齡分別約為 33 歲和 39 歲, 流動人口較為年輕; 兩類群體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分別為 14.7%和 29.5%, 戶籍人口總體上學歷水平較高; 兩類群體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均已婚且育有子女。86%的流動人口受訪者為農(nóng)業(yè)戶籍, 戶籍人口受訪者中農(nóng)業(yè)戶籍則為 39.8%。就社會保障情況而言, 戶籍人口擁有失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比例均高于流動人口, 而流動人口尚未享受與戶籍人口等同的社會保障服務(wù)。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的月收入均值分別約為 3884 元和 3498 元, 這可能是由于戶籍人口中未就業(yè)的比例遠高于流動人口; 一半以上的流動人口職業(yè)類別為商業(yè)和服務(wù)業(yè)人員, 僅 25.6%的戶籍人口從事該職業(yè)類別。戶籍人口比流動人口更多地參與社區(qū)的活動和組織。群體間交往變量顯示, 超過 95%的受訪者均與對方群體有一定程度的交往。

        3.3 心理融合水平測度

        參考現(xiàn)有測度框架中客觀層面融合現(xiàn)狀(經(jīng)濟地位、政治或制度以及公共事務(wù)參與情況等), 同時參考主觀層面融合情況(對流入地歸屬感、滿意度、身份認同、融入意愿以及流入地社會對流動人口的態(tài)度等)[9,55–57], 我們選取“社會融合”的 9 個問題(表 3)作為指標, 通過因子分析構(gòu)建兩類群體社會融合意愿與感知的主要結(jié)構(gòu)因子。其中, 有 7 個問題涵蓋對流入地的歸屬感和融入意愿, 表示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間的融合意愿情況; 有兩個問題采用反映心理距離所感知的社會歧視態(tài)度來測度, 用以表示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間的融合感知情況。

        采用因子分析法構(gòu)建心理維度社會融合主要因子, 結(jié)果如表 4 所示。9 個問題被分為兩個主要因子成分, 分別用1和2表示, C 卷和 D 卷中兩個主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分別為 69.19%和 72.92% (> 60%)。在因子1中, 前 7 個“融合意愿”型問題的因子載荷量均大于 0.5, 主要反映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間的日常融合意愿, 故定義為群體間融合意愿因子。在因子2中, 后兩個“融合感覺”型問題的因子載荷量均大于 0.9, 主要反映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兩群體間相互感知對方接納情況, 故定義為群體間融合感知因子。用等權(quán)法構(gòu)建1和2兩因子得分, 再以各主因子方差貢獻率占提取主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的比例作為權(quán)重, 求出心理融合綜合得分, 將主因子和綜合得分按照標準分轉(zhuǎn)換為 1~100 之間的數(shù)值[58]。

        3.4 居住空間融合與心理融合影響機制分析方法

        由于因變量心理融合得分為連續(xù)變量, 故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流動與戶籍人口心理融合的影響因素。以心理融合得分為因變量, 居住融合變量為主要自變量, 個人基本特征、制度特征、職業(yè)特征與收入水平、社區(qū)參與情況以及地區(qū)差異作為控制變量, 建立回歸模型。在該模型回歸分析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 通過分析中介效應(yīng), 進一步探討居住空間融合因素影響兩個群體心理融合的中間機制。由于中介變量——群際間交往情況為二分類虛擬變量, 因此在多元中介模型中, 中介變量作為因變量的模型為二元 logit 模型, 通過依次檢驗的方法進行中介效應(yīng)檢驗。變量設(shè)置見表 1 和 2, 回歸模型如下:

        表2 心理融合其他影響因素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說明: 無標記數(shù)字為百分比, 加下劃線數(shù)字為均值和標準差(括號內(nèi))。

        表3 心理融合指標的描述性分析

        說明: 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互為“對方群體成員”; 第 1~7 題的指標得分為完全不同意=1, 不同意=2, 基本同意=3, 完全同意=4; 第8~9題的指標得分為完全同意=1, 基本同意=2, 不同意=3, 完全不同意=4。

        表4 心理融合及其主因子得分

        4 實證結(jié)果

        4.1 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心理融合特征

        如表 4 所示, 總體而言, 在 8 個城市中, 流動人口在群體間融合意愿、融合感知以及心理融合三方面的得分均優(yōu)于戶籍人口。第一, 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心理融合得分相差 11.96 分, 其中流動人口得分為 78.67, 戶籍人口得分僅為 66.71; 雖然流動人口常處于被排斥的狀態(tài), 但對其城市融入沒有消極的認知, 其心理融合得分更高, 比戶籍人口更傾向于參與社會融合。第二, 流動人口群體間融合意愿更高; 戶籍人口群體間融合感知得分遠低于流動人口, 即戶籍人口認為流動人口受到歧視的程度, 比流動人口自身感知的程度更深; 兩個群體的群際間融合意愿得分僅有 7.22 分之差, 而群際間融合感知得分差距高達 28.34, 雖然兩個群體均對彼此有積極且較類似的融合意愿, 但對于融合的感知情況卻有較大的差異。第三, 通過分析各主因子與心理融合得分的方差, 發(fā)現(xiàn)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群際間融合意愿個體間差異較小, 而其群際間融合感知得分的個體差異相對較大。

        4.2 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心理融合的影響因素

        根據(jù)方程(1)~(3), 分別構(gòu)建多元回歸方程, 得到 6 個回歸模型(表 5)?;貧w分析結(jié)果顯示, 鄰居構(gòu)成和住房性質(zhì)等表示居住空間融合的因素以及多數(shù)控制變量對心理融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如表 5 中模型(1)和模型(4)所示, 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居住融合對心理融合的影響各異。流動人口鄰居構(gòu)成中, 本地人比例大于外地人, 會對其心理融合有顯著且積極的提升作用(<0.05), 即相比于居住隔離, 通過入住鄰居多為本地人的社區(qū)所達成的居住空間鄰近性更有利于提升流動人口心理融合水平。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 當流動人口鄰居構(gòu)成以本地人為主時, 其心理融合得分比鄰居構(gòu)成以外地人為主的提升 3.083 分(<0.01); 當鄰居構(gòu)成中本地人與外地人差不多時, 其心理融合得分比鄰居構(gòu)成以外地人為主的提升 2.019 分(<0.01); 當不清楚鄰居構(gòu)成時, 該得分則比鄰居構(gòu)成以外地人為主的降低 2.143 分(<0.05)。據(jù)此, 證明假說2。鄰居構(gòu)成情況對戶籍人口的心理融合水平無顯著影響, 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假說 1, 即與戶籍人口相比, 流動人口的鄰居構(gòu)成狀況對其心理融合影響更顯著。住房性質(zhì)顯著地影響流動人口的心理融合水平, 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時, 自有住房的流動人口心理融合得分比無房者高約 3.859 分(<0.01), 即擁有自有住房對其心理融合水平提升有顯著影響; 對于戶籍人口, 其是否擁有自有住房對該得分則無顯著影響, 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假說 3 中與流動人口相關(guān)的部分, 即自有住房會顯著地提升流動人口的心理融合程度。

        表5 心理融合的多元回歸及中介效應(yīng)模型

        注: ***<0.01, **<0.05, *<0.1。將住房所有權(quán)變量合并處理成住房性質(zhì)變量: 自購房和自建房為“自有住房”, 其余住房性質(zhì)合并為“無房”。模型(2)和(5)為 logit 模型, 參考劉紅云等[59]的方法, 后續(xù)中介分析中將對 logit 估計進行邊際效應(yīng)分析, 使用邊際效應(yīng)分析系數(shù)進行中介效應(yīng)檢驗。

        各類控制變量對心理融合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1)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對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兩個群體的心理融合提升均有正向影響。受教育程度是個體綜合能力的證明, 擁有良好的受教育程度使人容易在就業(yè)市場占據(jù)更大的優(yōu)勢, 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就業(yè)身份和經(jīng)濟狀況, 從而擁有一定的購房能力, 更好融入流入地城市。2)戶籍人口中已婚和已育均對其心理融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擁有非農(nóng)戶籍及享受與流入地主流群體接近的社會保障服務(wù)(擁有失業(yè)保險、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能促進流動人口心理融合水平的提升, 進一步反映制度支持對流動人口心理融合的積極影響。3)流動人口的就業(yè)身份對其心理融合有所影響, 就業(yè)身份為雇主與自營勞動者的流動人口心理融合顯著高于未就業(yè)、其他類以及雇員。4)戶籍人口參與社區(qū)活動對其心理融合有積極的影響。5)與規(guī)模較小的城市相比, 超大城市對兩個群體的心理融合有一定程度的負向影響: 對于流動人口, 除深圳外, 其余城市流動人口的心理融合水平均高于北京; 對于戶籍人口, 7 個城市的心理融合水平均優(yōu)于北京。

        4.3 中介效應(yīng)檢驗:群際間交往

        基于上述回歸分析結(jié)果, 通過分析中介效應(yīng), 進一步探討包括鄰居構(gòu)成表征的居住空間鄰近性以及住房性質(zhì)在內(nèi)的居住空間融合影響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心理融合的中間機制。有研究表明, 居住在商品房社區(qū)的流動人口更多地與本地人交往和參與鄰里活動, 且相比于城中村社區(qū)或農(nóng)村社區(qū), 實現(xiàn)了更高水平的居住融合, 并在鄰里互動維度擁有更高水平的社會融合[9,60]。因此, 群際間交往可能是兩個群體居住空間鄰近性和自有住房影響其心理融合的重要路徑。本研究用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之間是否發(fā)生群際間交往作為中介變量, 構(gòu)造多元中介模型(表 5), 并參考前人研究中類別變量的中介分析方法[59,61–62], 進行中介效應(yīng)檢驗, 結(jié)果如表 6所示。

        在鄰居構(gòu)成影響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心理融合的過程中, 群際間交往發(fā)揮部分中介作用。對于流動人口, 其心理融合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受到鄰居構(gòu)成的直接影響, 通過居住空間鄰近性實現(xiàn)居住融合, 從而影響心理融合, 同時也受到群際間交往的中介效應(yīng)而間接地影響心理融合。在鄰居以本地人為主、鄰居中本地人與外地人差不多以及不清楚鄰居構(gòu)成3種情況對流動人口心理融合的影響中, 分別有 5.55%, 9.62%和 16.69%通過群際間交往的中介效應(yīng)實現(xiàn)。對于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居住隔離(體現(xiàn)在鄰居, 構(gòu)成中本地人占比約半數(shù)以上), 則完全通過群際間交往的中介效應(yīng)而對其心理融合產(chǎn)生影響。戶籍人口可能認為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公共服務(wù)和安全等城市問題多由流動人口導致, 傾向于對流動人口產(chǎn)生偏見或敵意, 因此與流動人口有過交往可能會打破或弱化其對流動人口的偏見和敵意, 從而提升其心理融合水平。不清楚鄰居構(gòu)成的戶籍人口往往因為缺乏群際間交往而不了解鄰居構(gòu)成, 導致其心理融合水平難以得到提升。據(jù)此, 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假說 4, 即居住空間鄰近性可以通過群際交往而影響心理融合。在住房性質(zhì)對兩個群體間心理融合的影響方面, 群際間交往對流動人口心理融合的中介效應(yīng)不顯著, 即流動人口完全通過自有住房直接促進心理融合的提升, 住房性質(zhì)影響心理融合的路徑不受群際間交往影響。相反, 戶籍人口自有住房不會直接影響其心理融合, 而必須通過群際間交往作為中介變量來影響其心理融合, 可見群際交往對促進心理融合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表6 鄰居構(gòu)成、住房性質(zhì)與流動人口、戶籍人口心理融合的中介效應(yīng)檢驗

        說明: 完全中介效應(yīng)指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過程中, 自變量完全通過中介變量路徑去影響因變量; 部分中介效應(yīng)指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一部分通過中介變量路徑, 一部分直接影響; 遮掩效應(yīng)指直接效應(yīng)和間接效應(yīng)反向的情況。

        5 結(jié)論與討論

        5.1 結(jié)論

        本研究從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雙向互動的視角, 探討兩個群體居住融合因素對其心理融合的影響, 并考慮群際交往對其影響的中介效應(yīng), 得出以下結(jié)論。

        1)整體上, 流動人口比戶籍人口有更高的心理融合水平; 兩個群體間融合意愿的個體差異相對較小, 一定程度上證明無論是流動人口還是戶籍人口, 均較為傾向于與對方群體成員融合。然而, 兩個群體間融合感知的個體差異明顯, 戶籍人口對流動人口的偏見態(tài)度遠比流動人口所感知到的強烈。

        2)與本地人實現(xiàn)居住空間鄰近性和在流入地擁有自有產(chǎn)權(quán)房, 能夠有效地提升流動人口的心理融合水平, 但對戶籍人口無顯著影響。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達成居住空間鄰近性, 能夠顯著地提升其心理融合水平, 并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即當其鄰居構(gòu)成中戶籍人口占半數(shù)及以上時, 其心理融合水平也相應(yīng)地提升, 并且在流入地城市擁有住房對其心理融合平也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居住融合對戶籍人口的心理融合無顯著影響, 具體表現(xiàn)為, 無論鄰居構(gòu)成如何, 或是否擁有自有產(chǎn)權(quán)房, 其心理融合水平無顯著差異, 暗示住房性質(zhì)和居住鄰近性對戶籍人口的心理融合并無直接影響。

        3)群際間有交往是居住空間鄰近性所表征的居住融合影響流動人口心理融合水平的關(guān)鍵路徑, 居住融合對流動人口心理融合的積極作用不僅通過空間鄰近性完成, 也會在空間鄰近的基礎(chǔ)上, 通過群際間交往進一步促進該水平的提升。這驗證了族群間關(guān)系理論中的接觸理論——適當?shù)娜弘H間接觸會改善群際間關(guān)系與態(tài)度, 從而提升心理維度的社會融合水平。

        5.2 討論

        根據(jù)研究結(jié)果, 我們對社會融合政策有如下建議。1)在住房所有權(quán)方面, 通過提升流動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加住房補貼和共有產(chǎn)權(quán)房的數(shù)量等措施, 鼓勵其在城市中購房置業(yè), 提升其心理融合水平, 使其買得起房, 安得下心, 融入流入地社會, 做到“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2)在鄰里構(gòu)成方面, 避免居住隔離, 推行混合居住政策: 從供給側(cè)角度, 鼓勵商品房小區(qū)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項目, 鼓勵兩個群體混合居住, 構(gòu)筑混合鄰里; 從需求側(cè)角度, 打破戶籍制度壁壘, 讓更多的流動人口進入流入地的保障性住房體系。3)在制定混合居住政策的同時, 促進鄰里社區(qū)中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的群際交往, 例如通過社區(qū)組織積極舉辦各類社區(qū)活動, 降低活動參與門檻, 為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提供更多的交流活動場所, 推動兩個群體的居住和心理融合。4)由于社會融合是涉及兩個群體的雙向過程, 因此在未來的政策制定中, 在關(guān)注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同時, 應(yīng)增強對戶籍人口的關(guān)注, 通過政府的宣傳教育手段, 引導樹立對流動人口的包容意識, 促進群際交往, 增進對流動人口的了解, 逐漸消除對流動人口的偏見態(tài)度, 提升戶籍人口的融合意愿。

        未來的研究中, 可以將居住對心理融合的影響分析拓展到全國城市的范圍, 引入對流入地生活滿意度等新的心理維度指標。社會融合是包含經(jīng)濟、社會、文化、空間和心理等多維度的概念, 本研究基于社會融合是多維度遞進關(guān)系這一前提, 探究較低層次的居住融合對較高層次心理融合的影響, 未來研究中可以深化更多維度之間的相互作用, 拓展社會融合中更多維度之間的作用機制研究, 為融合政策的制定及其實踐提供更多的實證和理論依據(jù)。

        [1]國家統(tǒng)計局.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 [EB/OL]. (2021–05–19) [2021–06–23]. http://www. 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700.html

        [2]李志剛, 梁奇, 林賽南. 轉(zhuǎn)型期中國大城市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特征與機制. 地理科學, 2020, 40 (1): 40–49

        [3]楊高, 周春山. 中國農(nóng)民工“同鄉(xiāng)村”研究: 空間生產(chǎn)與社會融合——以深圳“四川村”為例. 地理科學, 2019, 39(10): 1570–1580

        [4]國務(wù)院辦公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EB/ OL]. (2021–03–13) [2021–06–23]. http://www.gov.cn/ 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5]Liu L, Huang Y, Zhang W.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integration in Shanghai, China. Urban Studies, 2017, 55(7): 1484–1503

        [6]王勝今, 許世存. 流入人口社會融入感的結(jié)構(gòu)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 人口學刊, 2013(1): 5–14

        [7]楊菊華. 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 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思考. 人口研究, 2009, 33(1): 17–29

        [8]崔巖. 流動人口心理層面的社會融入和身份認同問題研究. 社會學研究, 2012(5): 141–160

        [9]Lin S, Wu F, Li Z.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across Chinese neighbourhoods. Geoforum, 2020, 112: 118–128

        [10]余運江, 高向東, 郭慶. 新生代鄉(xiāng)– 城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調(diào)查分析. 人口與經(jīng)濟, 2012(1): 57–64

        [11]楊菊華. 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 2015(2): 61–79

        [12]劉濤, 韋長傳, 仝德. 人力資本、社會支持與流 動人口社會融入——以北京市為例. 人口與發(fā)展, 2020, 26(2): 11–22

        [13]彭慶軍. 西方城市族群居住隔離的空間整合: 理論、政策與反思. 民族研究, 2018(5): 14–29

        [14]Hirschman C. America’s melting pot reconsidered.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3, 9(1): 397–423

        [15]Park R E, Burgess E W.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including an index to basic sociological concep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16]Gordon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7]Alba R, Nee V. Remaking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assimilation and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8]Junger-Tas J. Ethnic minoritie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rime. 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 2001, 9(1): 5–29

        [19]Goldlust J, Richmond A H. A multivariate model of immigrant adap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74, 2(8): 193–225

        [20]Zhou M. Segmented assimilation: issues, controver-sies, an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97, 31(4): 975–1008

        [21]Bollen K A, Hoyle R H. Perceived cohes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Social Forces, 1990, 69(2): 479–504

        [22]Massey D S. Dimensions of the new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ospects for assimil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1, 7: 57–85

        [23]Mullan B, Massey D. Processes of hispanic and black spatial assimi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4, 89(4): 836–873

        [24]Richard D A, Logan J R. Minority proximity to whites in suburbs: an individual-level analysis of segreg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3, 98(6): 1388–1427

        [25]Yu Z, Myers D.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in Los Angeles: three distinctive ethnic patterns of immig-rant residential assimil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7, 36(1): 254–285

        [26]Edgar B. An intergenerational model of spatial as-similation in Sydney and Melbourne,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014, 40(3): 363–383

        [27]Iceland J, Scopilliti M. Immigrant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1990–2000. Demogra-phy, 2008, 45(1): 79–94

        [28]Massey D S. Ethni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empirical review. Sociology & Social Research, 1985, 69(3): 315–350

        [29]Alba R, Logan J. Variations on two themes: racial and ethnic patterns in the attainment of suburban resid-ence. Demography, 1991, 28(3): 431–453

        [30]田凱. 關(guān)于農(nóng)民工的城市適應(yīng)性的調(diào)查分析與思考. 社會科學研究, 1995(5): 90–95

        [31]任遠, 喬楠. 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過程、測量及影響因素. 人口研究, 2010, 34(2): 11–20

        [32]Lu M, Yu Z, Ji Q. Pride and prejudic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migrant information among different iden-tity groups.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International, 2021, 1(1): 84–96

        [33]Mclaren L. Anti-immigrant prejudice in Europe: con-tact, threat 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s for the exclu-sion of migrants. Social Forces, 2003, 81(3): 909–936

        [34]Quillian L. Prejudice as a response to perceived group threat: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nd anti-immigrant and racial prejudice in Europ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5, 60(4): 586–611

        [35]Berry J W.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46(1): 5–34

        [36]Entzinger H, Biezeveld R. Benchmarking in immig-rant integration [R/OL]. Rotterdam: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2003 [2021–06–23]. https://www.res 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1998179_Benchmarking_in_Immigrant_Integration

        [37]馮長春, 李天嬌, 曹廣忠, 等. 家庭式遷移的流動人口住房狀況. 地理研究, 2017, 36(4): 633–646

        [38]褚清華, 楊云彥. 農(nóng)民工社會融合再認識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人口與發(fā)展, 2014, 20(4): 28–36

        [39]楊高, 周春山. 深圳不同類型農(nóng)民工聚居區(qū)的社會融合及影響因素. 地理研究, 2019, 38(2): 297–312

        [40]李含偉, 王賢斌, 劉麗. 流動人口居住與住房視角下的社會融合問題研究. 南方人口, 2017, 32(5): 38–47

        [41]Tafjel H, Turner J C.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 William G A, Stephen W.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Brooks Cole, 1979: 33–47

        [42]Levine R A, Campbell D T. Ethnocentrism: theories of conflict, ethnic attitudes and group conflict. New York: Wiley, 1972

        [43]Dixon J C. The ties that bind and those that don’t: toward reconciling group threat and contact theories of prejudice. Social Forces, 2006, 84(4): 2179–2204

        [44]Pettigrew T 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8, 49(1): 65–85

        [45]Semyonov M, Glikman A. Ethni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social contacts, and anti-minority attitudes in European societie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9, 25(6): 693–708

        [46]Xue S. Does contact improve attitudes towards mig-rants in China?.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18, 26 (2): 149–200

        [47]任遠, 鄔民樂. 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 文獻述評. 人口研究, 2006(3): 87–94

        [48]Wessel T, Andersson R, Kauppinen T, et al. Spatial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in Nordic cities: the relevance of spatial assimilation theory in a welfare state context. Urban Affairs Review, 2017, 53(5): 812–842

        [49]Logan J, Alba R, Zhang W. Immigrant enclaves and ethnic communities in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2, 67(2): 299–322

        [50]褚榮偉, 熊易寒, 鄒怡. 農(nóng)民工社會認同的決定因素研究: 基于上海的實證分析. 社會, 2014, 34(4): 25–48

        [51]Britton M L. Latino spatial and structural assimila-tion: close intergroup friendships among Houston-Area Latino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014, 40(8): 1192–1216

        [52]沈潔. 當代中國城市移民的居住區(qū)位與社會排斥——對上海的實證研究.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6, 23 (9): 10–18

        [53]Vogiazides L. Exiting distressed neighbourhoods: the timing of spatial assimila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Sweden.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18, 24(8): 2169–2182

        [54]Sinning M. Home-ownership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immigrants in Germany [R/OL]. RWI: Dis-cussion Paper, 2006 [2021–06–23]. http://dx.doi.org/ 10.2139/ssrn.929063

        [55]Tang J, Xu Y, Qiu H.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resettlement to urban China. Cities, 2021, 120: 103501

        [56]Yang G, Zhou C, Jin W.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ree rural migrant encla-ves in Shenzhen. Cities, 2020, 96: 102453

        [57]Harder N, Figueroa L, Gillum R M, et al.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immigrant integ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115(45): 11483–11488

        [58]郝曉寧, 孫繼艷, 薄濤. 社會融合對流動人口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基于 2014 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檢驗. 人口與發(fā)展, 2018, 24(4): 14–23

        [59]劉紅云, 駱方, 張玉, 等. 因變量為等級變量的中介效應(yīng)分析. 心理學報, 2013, 45(12): 1431–1442

        [60]Liu Z. Supporting or dragging? Effects of neigh-bourhood social ties on social integration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Housing Studies, 2019, 34 (9): 1404–1421

        [61]方杰, 溫忠麟, 張敏強. 類別變量的中介效應(yīng)分析. 心理科學, 2017, 40(2): 471–477

        [62]溫忠麟, 葉寶娟. 中介效應(yīng)分析: 方法和模型發(fā)展. 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5): 731–745

        How Does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Affect th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Migrants and Locals

        QUE Jinnan1, GONG Yue2,3,?, ZHAO Guochang4

        1. 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Shenzhen 518055; 2. Laboratory for Urban Future (Shenzhen),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3. 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gongyue@pkusz.edu.c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 as a two-way integration process of migrants and locals, based on the data of National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igrants and locals on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It finds that inter-group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between migrants and locals. Specifically, the scores of migrants’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locals; the policies which improves the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through self-owned housing and increased residential proximity between migrants and local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igrants’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but have few impacts on locals; intergroup contact can further enhance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residential proximity on social integ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hich validates th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tact”. The future integration policy should include the promotion of the migrants’ own housing property rights in the place they flow in, the residential proximity of two groups and the inter-group contact,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prejudice and exclusion of the locals towards the migrants, so that the migrants will believe that “one shall have his peace of mind when he possesses a piece of land”.

        migrants; locals;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contact

        10.13209/j.0479-8023.2022.054

        2021-09-05;

        2021-11-24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及招商局慈善基金會中國當代社會治理研究項目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7A030313248)資助

        猜你喜歡
        融合心理影響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shè)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村企黨建聯(lián)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從創(chuàng)新出發(fā),與高考數(shù)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擴鏈劑聯(lián)用對PETG擴鏈反應(yīng)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图区欧美| 狠狠亚洲超碰狼人久久老人| 东风日产车是不是国产的|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日日干夜夜操高清视频| 3亚洲日韩在线精品区| 亚洲成人激情深爱影院在线|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 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在线观看| 色二av手机版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男友| 亚洲一区自拍高清亚洲精品|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国产91网址| 精品日韩av专区一区二区| 最新露脸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50岁熟妇大白屁股真爽| 久久频精品99香蕉国产|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大全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亚州综合激情另类久久久|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有码久久国产| 超级乱淫片国语对白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欧美老妇与禽交| 国产熟女av一区二区三区四季| 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樱花网站| 日本女优爱爱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亚洲一道一本快点视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长腿丝袜av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