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阿茲貓
吳哥窟亦稱“吳哥寺”,是柬埔寨的佛教古跡,以宏偉的石構建筑與瑰麗的石刻浮雕聞名于世,中國的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100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許多國家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吳哥窟位于吳哥南郊,建于12 世紀上半葉。當時的吳哥王朝國王阇耶跋摩二世希望興建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寺,于是舉全國之力,花費了30余年的時間,終于建成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15世紀上半葉,吳哥故都廢棄,吳哥窟亦荒蕪,19世紀中葉后重新修整。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此后,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柬埔寨一張亮麗的名片。吳哥窟的造型被視為國家的標志,展現(xiàn)在柬埔寨的國旗上,象征民族的尊嚴和驕傲。
Angkor 吳哥古跡
1992年
668
吳哥古跡是東南亞主要的考古學遺址之一,占地面積400多平方千米,包括林地、吳哥窟遺址公園。這個公園保留著9至15世紀高棉王國各個首都的輝煌遺跡,其中包括著名的吳哥窟,以及以無數(shù)雕塑飾品而著稱的巴戎寺。
吳哥窟回廊上的天女浮雕
神話故事浮雕
當我來到向往已久的暹粒,站在氣勢恢宏的吳哥窟前,內(nèi)心被深深地震撼。一條明亮如鏡的護城河環(huán)繞著吳哥窟,一道筆直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主殿。
主殿建在一個187米×215米的三級臺基上,殿上佇立著5座巍峨的尖塔。每級臺基四邊都有石砌回廊,底層廊壁上布滿繁復的石刻浮雕。東墻雕刻的是“乳海翻騰”的傳說,西墻是“神猴助戰(zhàn)”的激烈場面,北墻是毗濕奴同天魔作戰(zhàn)的故事,南墻則是高棉人與入侵者戰(zhàn)斗的情景。
在規(guī)模浩大的吳哥古跡中,還有一座古羅馬風格的獨特建筑—圣劍寺。圣劍寺曾是國王的行宮,也是他舉行朝拜儀式和讀書的地方,因此規(guī)模比一般寺廟要大得多。寺內(nèi)通向中央圣堂的道路由拱頂長廊組成,長廊兩側以粗大的四方石柱支撐。有關圣劍的傳說、珠寶鑲嵌的佛塔、林迦崇拜等,為這座古寺增添了幾分神秘。
圣劍寺
巨石間,一棵綠樹蓬勃生長
格局方正的圣劍寺中央矗立著一座石塔,那里便是圣堂,周邊是由拱頂長廊連著的東、南、西、北四扇大門。沿著門外長長的甬道走出去,一座造型獨特的雙層石構建筑出現(xiàn)在眼前,據(jù)說這是一座圖書館。雖然經(jīng)過修繕,但依舊有許多巨石凌亂地堆積在空地上,在無序的巨石間,一棵綠樹正在蓬勃生長。
圣劍寺是昔日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數(shù)千人供養(yǎng)和維護著它,如今依然有很多當?shù)厝嗽谶@里舉行重要的典禮。而我,為這里的蒼涼而來,也為這石間的生命而來。
女王宮
豆蔻寺
龍蟠水池
巴戎寺
在吳哥不能錯過的勝地還有女王宮,它是柬埔寨三大圣廟之一。女王宮規(guī)模雖小,卻擁有整個吳哥最精致的雕刻,有“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之鉆”的美譽。建筑群均以紅色沙巖石打造,宮門很小,必須彎腰進入,以示敬畏。在高棉建筑史上,女王宮第一次將神話故事雕刻在山形墻上。
豆蔻寺建于921年,由5座紅磚廟塔組成。寺廟面朝東方,周圍有小型護城河環(huán)繞。從外部看,它古樸典雅的線條和對稱之美尤為引人注目。中央塔和南塔的上層結構以層層縮小的巧妙方法形成了焦點透視。
吳哥唯一一座水上寺廟—龍蟠水池,以清新優(yōu)美的水上風光聞名。據(jù)說這里原為寺廟的療養(yǎng)所,中間的大水池四方各連有一個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池底種滿了藥草,待雨季到來,池內(nèi)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如今的池水已不能祛病治人,但龍蟠水池美麗的風景,仍然讓它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小天堂。
吳哥曾是一座輝煌繁榮的王城,卻飽受戰(zhàn)爭與病疫的無情侵襲,在熱帶叢林里湮沒無聞,漸漸成為一片廢墟。而今,文明重現(xiàn),氣勢恢宏的建筑群落、婀娜多姿的參天古樹和保持著原始風貌的紅土地,共同構成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的絕美畫卷,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