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清
八步沙是騰格里沙漠南緣、甘肅古浪縣北部的一個風沙口。隨著氣候變化、過度開荒放牧,八步沙的面積逐漸擴大,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已經(jīng)發(fā)展成7.5萬畝的沙漠,成為當?shù)刈畲蟮娘L沙口。沙丘不斷南移,流沙入侵,嚴重危害著周邊10多個村莊和2萬多畝良田,給當?shù)?萬多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造成巨大的困擾。當?shù)厝艘虬瞬缴晨嗔艘惠呌忠惠?,所以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八步沙不治,土門子不富。”
為了遏制自然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19 81年,作為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古浪縣著手治理荒漠,對八步沙試行“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的政策。誰有勇氣堅守八步沙,向茫茫沙漠發(fā)起挑戰(zhàn)?
在眾人期待的眼神中,年過半百、性格執(zhí)拗的老人高賢嶺站出來了,他還召集了5個老哥們兒,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上按下手印,并相約待他們百年之后,每家必須出一個繼承人,把治沙的事一代一代延續(xù)下去。
治沙工作就這樣開始了。面對一眼望不到頭的沙漠,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6位老人只能按照他們的“老傳統(tǒng)”,“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烈日炎炎,間或有風沙來襲,他們扛著苗,拎著桶,一棵接著一棵,辛辛苦苦種了數(shù)萬棵樹苗。可是,幾場大風刮過后,什么都沒有了,苗木倒伏,很快就被風沙掩埋。高賢嶺踉踉蹌蹌地獨自徘徊在昔日種苗的山岡上,滿心沮喪—活下來的樹苗連30%都不到。
即使一次次失敗,也要一次次再嘗試。四處打聽,反復摸索,終于,他們無意間發(fā)現(xiàn),在有麥草的地方,沙子的穩(wěn)固性相對好一些。于是他們在樹窩周邊埋上麥草,以減緩樹苗周邊的風速。從此,“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治沙辦法在八步沙推廣開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高賢嶺的兒子高遠的籌措下,井打好了,“六老漢”再也不用肩扛手提地運水了。一切看似都在改善,但有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老人們的年紀越來越大,即使工作條件漸好,他們也無法長久地承擔植樹的重任了。
然而,和父輩們比起來,年輕一代卻不甘心還未出去闖蕩過,就把漫長的后半生交付給黃沙。高遠甚至偷偷坐火車去了蘭州,因為他對外面的世界始終懷有向往,不想再面對八步沙的沙漠。
一場突然來襲的黑風暴,奪走了父親的生命,也改變了高遠的想法。高賢嶺運麥草的摩托車被猛烈的風暴掀翻,他也葬身于拼盡一生與之抗爭的沙山上。巨大的悲慟激發(fā)了高遠治沙的決心—一定要改變!憑什么生在八步沙就要遭受沒有窮盡的風沙折磨?八步沙不該是這樣的,八步沙人的生活環(huán)境也不該是這樣的。
高遠扛起工具,踏著父親的足跡前行。他那些在外奔波的伙伴們,做生意的,開車的,上大學后留在外地的,也都陸續(xù)回來了。他們在短暫地游離、躊躇后,終于還是感到故土難離。他們的心重新擰成一股繩,就像當初壯志凌云的父輩一樣,誓要與天斗、與地斗,另造一番景象出來。
電影《八步沙》幾乎忠實再現(xiàn)了發(fā)生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的治沙故事,每個角色都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原型。高賢嶺即是在土門公社漪泉大隊當主任的石滿老漢,此外還有郭朝明、賀發(fā)林、張潤元、羅元奎、程海,他們是第一代治沙人。6位老漢中有4位是共產(chǎn)黨員。老漢們的想法很簡單,一定要想方設法保住耕地和家園。“舍不得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啊,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家和土地,自己不去管,誰管?”張潤元老人這樣說。
6位老漢居住的土門鎮(zhèn)距離治沙點有7公里,他們搬運物料只能選擇最原始的方式—人背驢馱,帶著樹苗、草種和工具挺進沙漠。春秋時節(jié)是壓沙栽樹的黃金期。為了搶進度,老漢們動員家里人“參戰(zhàn)”,6戶人家40多口人一齊上陣,年紀最小的只有10多歲。他們卷起鋪蓋住進沙漠里,3塊石頭支起鍋,開水泡饃當飯吃。
一開始,老漢們的家人都以為他們幾個是一時興起,苦干一陣子就知道治沙這件事有多異想天開了。誰承想,老漢們將自己的下半輩子都放在沙漠里。當初承包沙漠時第一個站出來的石滿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堅守在治沙一線。臨終前,他給兒女們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把自己埋在看得見八步沙林場的地方。
賀發(fā)林老人守護林場時煤煙中毒,脫離危險后家里人勸他好好休息,可他一天也不愿意歇,一門心思要去治沙。臨終前,躺在病床上的賀發(fā)林還想到八步沙去看一看。賀中強套上毛驢車,拉著父親來到八步沙。這時,梭梭、花棒已經(jīng)開花。賀發(fā)林指著那片樹林對兒子說:“干啥事都要費心用力,豁不出一頭子是干不成事情的。你要好好把樹種下去,要是樹毀掉了,就是對不起我……”
在老一輩治沙人的感召下,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賀老漢的兒子賀中強、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陸續(xù)接過老漢們的鐵鍬。“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孫子郭璽到林場工作,成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接力傳承,最終創(chuàng)造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奇跡。
影片《八步沙》一開場便是漫漫黃沙的大遠景,一個瘦小的人影在漫無邊際的沙脊上艱難移動。在浩瀚的沙漠面前,人是極其渺小的。然而,這些不服輸?shù)奈鞅睗h子,卻秉持著一種愚公式的堅韌心志,為他人所不能為。
據(jù)測算,八步沙林場管護區(qū)內林草植被覆蓋率已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現(xiàn)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
如今,從天空俯瞰下去,一條防風固沙綠色長廊像一位堅強的母親,將黃花灘移民區(qū)10多萬畝農(nóng)田緊緊擁在懷里。八步沙人在實踐中探索出“公司+基地+農(nóng)戶”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模式,在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qū)流轉1.25萬畝土地,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枸杞、紅棗等沙生作物。他們將治沙與產(chǎn)業(yè)培育、精準扶貧相結合,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實現(xiàn)了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不管是立足電影《八步沙》,還是立足“六老漢”的真實經(jīng)歷,這都是一段振奮人心的創(chuàng)業(yè)傳奇。
故事的背景是樸實的,走向是和緩的,終點是遙遠的,但它蘊含著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可沖破一切,感召一切。
愚公曾發(fā)出感嘆:“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想,這也是八步沙“六老漢”在承包沙漠的合同書上摁下手印,誓將沙漠變綠洲時的想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八步沙人堅信,今天種活一棵樹,明天就會種活千萬棵樹。他們以再造山川的非凡勇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深遠眼光,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奮斗,終將不毛之地變成了綠色家園,譜寫了中國夢的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