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珠
西漢初,劉邦封其弟劉交為楚王,封地在老家徐州地區(qū)。至第八代楚王謀反,被誅除國。漢宣帝時又封子劉囂為楚王,傳四代。十二代劉姓楚王死后均葬在徐州周圍的山上。迄今為止,馱籃山楚王夫婦墓(西漢早期偏晚)、北洞山楚王墓(西漢早期偏晚)和小龜山楚王夫婦墓(西漢中期偏早)的墓室中都有女俑出土。
這些女俑形態(tài)多姿,造型獨特,包括侍女俑、器樂俑、舞蹈俑等。雖然身份不同,發(fā)式和服裝也各異,但大體趨于寫實,五官衣著均有章可循。既展現(xiàn)了楚王生前的日常樂趣與奢靡,也為了解當時的服飾風格和審美傾向等提供了資料。
考古發(fā)掘所出的楚王墓女俑包括侍女俑、樂舞俑兩大類,樂舞俑又可分為器樂俑和舞蹈俑。
侍女俑雙手皆拱于身前,袖口自然下垂。立姿的侍女俑正面站立,雙腿微前屈,雙手拱于腹部;坐姿的侍女俑皆呈屈膝跽坐狀,小腿后伸,衣下擺置于身后。
北洞山女侍立俑2501
小龜山女侍立俑
北洞山女跽坐俑2356
北洞山女跽坐俑2357
北洞山女跽坐俑2381
小龜山女跽坐俑
北洞山吹奏樂俑2419
北洞山擊磬樂俑2423
北洞山撫瑟樂俑2362
徐州地區(qū)已發(fā)掘楚王墓所出的樂舞俑皆為女俑,由器樂俑、舞蹈俑和配套樂器組合而成。馱籃山楚王夫婦墓內(nèi)設有專門的樂舞室,出土成組樂舞俑:前為1—2 個舞俑,表演袖舞,后為3—4個樂俑,演奏樂器,共同組成1 個樂舞場面。北洞山楚王墓內(nèi)也有專門的樂舞室和樂舞俑。小龜山楚王夫婦墓內(nèi)僅出土舞俑,而未見樂俑。
樂俑均呈屈膝跽坐狀。吹奏樂俑,雙手上舉至下頜,作吹奏竽、排簫等樂器狀,附近有竽、排簫等殘件;打擊樂俑,雙手握拳作持物擊磬、敲鐘狀,附近有石磬、陶磬和青銅編鐘出土;撫瑟俑,雙臂屈肘,左手作撫弦狀,右手作彈撥狀,附近有陶瑟。
舞俑均呈站立姿勢,作長袖舞。單袖舞俑上身前傾,膝部微曲,左臂下垂,右臂上舉;雙袖舞俑身體向左傾,折腰,膝部微曲,兩臂開,作“M”狀。
馱籃山擊磬樂俑
馱籃山吹奏樂俑
馱籃山撫瑟樂俑
小龜山舞俑
北洞山曲裾衣舞俑2514
北洞山繞襟衣舞俑2560
馱籃山曲裾衣舞俑
馱籃山繞襟衣舞俑
著闊袖深衣的女俑
著闊袖深衣的女俑
著裙女俑
著窄袖深衣的女俑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近年來與漢代女性服飾有關(guān)的資料日益豐富。徐州地區(qū)楚王墓出土的這些女俑,就為研究西漢宮廷女子的服飾提供了真實資料。
著假袖的單袖衣舞俑
著闊袖深衣的女俑
從出土的考古資料看,西漢女子的衣著沿襲了戰(zhàn)國時期的深衣制式。深衣,通俗地說,即上衣和下裳相連,特點是交領右衽。西漢楚王墓所出女俑多穿曳地曲裾深衣,衣服非常貼身,也見上襦下裙。衣領為較低的倒三角式,可以露出中衣的領子。所謂曲裾,是左衣襟加長,向右掩,繞一圈后用腰帶系扎。曲裾在秦漢時期非常流行,后來漸漸發(fā)展為女子的特定衣著。女俑多著素雅或華麗的闊袖深衣;也見純色的窄袖深衣,且袖口處多鑲邊。舞俑服裝地域特色濃郁,衣裙后擺多呈燕尾形。單袖舞俑的袖端接出一段窄而細長的假袖,雙袖舞俑的袖口處外袖短于內(nèi)袖。漢代婦女還穿著裙,多與襦等短衣搭配。
垂云髻
垂髻
女傭發(fā)髻(局部)
用于陪葬的女俑,其實是為楚王服務的婢女,包括侍女、舞女、樂工等身份。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不同等級女子之間服裝款式的差別不大,差別主要在紋飾的色彩和華麗程度。如北洞山女跽坐俑2356 和2357,衣服紋飾艷麗多彩,可能是楚王身邊的女官或侍女中身份較高者;2381上襦下裙且赤足,衣服紋飾簡單,可能為庖廚俑。舞女作為漢代宮廷里的特殊階層,服裝也表現(xiàn)出特殊性—長接袖和陀螺袖,傳達了飄逸靈動的美感。
根據(jù)目前的考古資料,漢代女子多梳髻,西漢楚國也不例外。女俑的長發(fā)或綰在背后,梳成拖垂式樣的垂云髻;或綰在頭后,梳成垂髾髻、垂髻和椎髻。頭后和背后綰髻均已出現(xiàn)留出一縷的分髾現(xiàn)象。
女子發(fā)式的等級性并不突出,無論何種身份,發(fā)髻均綰在背后或頭后,地位較高者僅是較其他人頭上多了些發(fā)飾,如北洞山女侍立俑2501,有配簪、穿耳戴珠的痕跡,應是楚王身邊的女官或侍女中身份較高者。
關(guān)于漢代女性服飾,一般認為“漢代婦女服飾是在繼承秦服飾與楚服飾的基礎上,結(jié)合漢代其他文化元素發(fā)展起來的更為統(tǒng)一的標準化服飾”。徐州是先秦時期楚國的故地,漢高祖劉邦和開國功臣是在楚文化中成長起來,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和文化必然深受楚文化的熏陶,服裝方面所受的影響可見一斑。
戰(zhàn)國時期,楚國女子服飾多瘦長,以大帶束腰,帶寬且束得很緊;衣的領緣較寬,繞襟旋轉(zhuǎn)而下。西漢楚王墓出土女俑穿著的曲裾深衣,有帶子束腰,且束縛得很緊,裙擺一般拖地。尤其是雙袖舞俑,衣襟接得很長,繞體數(shù)周,很明顯是戰(zhàn)國楚服的延續(xù)。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楚服多特別華美,紅綠繽紛,衣上有著滿地云紋,散點云紋,小簇花紋,邊緣多較寬做規(guī)矩圖案。”北洞山女跽坐俑2357,內(nèi)衣紅色,袖口外翻;中衣黃色;外衣為曲裾深衣。領、袖皆為黑地紅彩。外衣朱紅色,飾土黃色“米”字形圖案,并用細黑線將“米”字圖案連接成斜方格,方格內(nèi)繪白心四瓣紫花。整個服飾艷麗異常。
楚人比較崇尚紅色,常以紅紫作為內(nèi)衣或夾衣顏色,北洞山等級較高的侍女俑均著紅色內(nèi)衣,或受到楚文化的影響。
楚人講究發(fā)式,以椎髻為主。椎髻亦是戰(zhàn)國至秦漢下層社會的主要發(fā)式。徐州地區(qū)楚王墓中多表現(xiàn)俗樂,也就意味著這些舞女和女樂工屬于社會的底層,所以她們多是椎髻也就不難理解了。
俑是代替活人殉葬的偶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即是陶俑制作的參照,因此這些女俑也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傾向。觀察發(fā)現(xiàn),女俑身材較為瘦削,面目清秀,且多著緊身束裹的深衣,表情也大多拘謹。其實不難理解,漢代男性占據(jù)主導地位,所以女俑顯露出謙卑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