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仲夏 by Zhang Zhongxia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
云南省博物館陳列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銅房子”——屋宇建筑雕塑,按構造大致分為干欄式、井干式與干欄和井干混合式三種結構類型,代表了云南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建筑的形制、雕塑造型與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圖1 石M12:26祭祀貯貝器
圖2 石M12:1放牧·上倉紋貯貝器
圖3 石M12:1放牧·上倉紋貯貝器拓片
圖4 石M3:64人物屋宇建筑雕塑
圖5 石M13:259人物屋宇建筑雕塑
圖6 石M6:22人物屋宇建筑雕塑
《魏書·獠》載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蘭’”的木屋,后世將其與名為“干闌”或“干欄”棲居屋,統(tǒng)稱為干欄式建筑。以祭祀儀式為主題的圓筒束腰形貯貝器上佇立一座高約17.5 厘米的干欄式屋宇,其結構實證了林徽因認為最初的建筑是“人類由使兩根直柱架一根橫楣,而能穩(wěn)立在地平上起,至建成重樓層塔一類作品”的推斷(圖1)。該屋宇主要由2 根粗壯的圓柱貫穿、支撐屋宇的上中下三部分,底架部分約1 人高,由6 根與人腰等粗的支柱輔助支撐;中部平臺以上部分無墻壁與圍欄,有二列梯子連接地面;頂部特征鮮明獨特,為上寬下窄的屋脊長于檐口的“長脊短檐”屋頂,比例占總高度的?左右。
《漢書·郊祀志下》有:“立神明臺,井幹樓,高五十丈”的建筑,顏師古詳解其結構,注曰:“井幹樓積木而高,為樓若井幹之形也。井幹者,井上木欄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币詣趧訛橹黝}的銅鼓形貯貝器腰部陰刻著“運糧上倉”的紋案,清晰地呈現(xiàn)了滇人運糧的勞動情景(圖2)。糧倉呈現(xiàn)“屋有三分”的結構,上部為“長脊短檐”屋頂;下部基底之上平鋪一層木板或石板,其上壓有3 層由圓木疊加圍成的方框,其上鋪置一層臺板,起到通風、防潮的作用;中部約為13 層圓木疊砌圍成的方框,構成糧倉的承重墻,其結構為在距圓木端頭約一根圓木粗度的位置鑿出卯榫結構,圓木層層疊壓緊實穩(wěn)固,四邊墻角圓木交叉出頭,形成“井上四交之干”的井字形方格結構(圖3)。
石寨山石M3:64 與石M13:259 二件屋宇建筑雕塑,前者為單體建筑,后者為復合式建筑,兩者均屬于復雜的干欄式與井干式組合結構。石M3:64 主樓屋體部分為典型的井干式結構,屋頂由二根粗柱支撐,主體房屋周圍為架空的回廊圍合,屋前有斜置的樓梯,構成單體井干式與干欄式組合建筑(圖4)。
石M13:259 屋宇建筑雕塑,頂視角度為倒凹字布局,左側為縱向干欄式建筑,中部主體為橫向排列的井干式建筑,右側為橫向前后排列的二座干欄式建筑,整座建筑屋宇從前到后空間高低錯落有致,從左至右布局縱橫交叉有度,構成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合院式建筑(圖5)。
1.古滇青銅建筑是人類由巢居走向室居過程中,建筑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文化證據(jù)
干欄式建筑以臺板為隔,“結柵以居,上施茅屋”住人,滿足炎熱潮濕的山區(qū)人們防潮通風、少蟲蛇滋擾的需求,“下豢牛豕”,架空的底架空間,便于躲避野獸侵襲與對家畜的圈囿飼養(yǎng);井干式建筑在西南地區(qū)俗稱“木楞房”,在高寒山區(qū)有保暖御寒、穩(wěn)固抗震的功能。在湘西、西南等地區(qū)以竹木材料搭建的干欄式、井干式建筑由于適應地域環(huán)境,至今還被使用,成為地域性與民族特征相統(tǒng)一的文化景觀。
2.古滇青銅建筑“長脊短檐”的屋頂造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別具一格
青銅建筑模型的共同點是屋頂前后山面坡度相近,兩面豎向鋪置木條為椽,木條頂端削剪為尖刺狀前后交叉,猶如靈動的燕尾,整齊排列在屋脊上,跟隨長脊兩端上翹的搏風板,與中部略下凹的屋頂長脊構成上下起伏的視覺張力,產生左右拉伸、上開下合的運動錯覺與虛實相生的審美意象,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與審美價值。
1.運用純熟的圖案,活化了古滇人的審美維度
在屋頂兩端與支撐柱上配有與水文化有關的垂魚、掛有與農耕文化有關的牛頭;搏風板、山墻、欄桿、欄板、柱頭、樓梯等構件上刻有諸如云紋、雷紋、勾連紋、卷云紋、回紋、蛇紋等多種平面與立體裝飾性圖案與浮雕,這些在刻繪裝飾自身的同時,成就了古滇建筑技術、鑄造技術與雕塑融合后粗獷與精致兼濟的藝術風格,生發(fā)了人們對古滇青銅建筑彌遠神秘的圖騰內涵與世代賡續(xù)的禮儀、民俗精神同存共生的無限敬意(圖6)。
2.體現(xiàn)古滇建筑與青銅雕塑一體共生,雕塑的就是建筑,熔鑄的就是歷史的理念
古滇青銅建筑憑籍“一圖勝千言”的理念“立象以盡意”,充分發(fā)揮“圖像證史”的功效,在以明器確立自身的同時,以現(xiàn)實主義敘事方式,紀實性記錄了滇國屋宇下祭祀、勞動、孕育等禮儀場景所體現(xiàn)的政治制度與時代精神,成為“往昔人類精神發(fā)展諸階段之見證”的歷史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