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伊 王學濤 宋勇波 羅春宇 周玉琴
(1.樂山高新區(qū)嘉祥外國語學校, 四川 樂山 614000; 2.樂山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四川 樂山 614001;3.樂山市井研縣教育科學研究室, 四川 樂山 613199)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指出,初中地理教學應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重視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1]如何在復習課中彰顯這一要旨,進一步落實減負提質要求,關鍵在于課堂,而課堂的核心在學生,教師的“教”應服務于學生的“學”?;诖耍踔械乩韽土曊n教學應從“生命離場”邁向“生命在場”。本文以“地形”學習單元為例,通過探索單元教學與復習課的融合路徑和實施策略,以期為初中地理復習課教學提供參考。
傳統(tǒng)復習課以教材“內容單元”為主線,對章節(jié)知識點進行重復講解和機械訓練,以喚醒學生知識記憶、加強學生解題能力為目的。這種缺乏全局性、系統(tǒng)性的教學理念和脫離主體、脫離情境的復習方式導致學生長期處于淺層學習狀態(tài),獲得的是“淺、雜、碎”知識的堆砌,加重了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習積極性,致使復習課效率低下、效果甚微。
如何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從“知識本位”走向“素養(yǎng)本位”,教師應更新觀念,提高站位,不應局限于追求知識教學帶來的顯性“高效”,應同時兼顧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隱性“長效”。初中地理復習課要敢于打破教材“內容單元”的限制,從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持久性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和生命力綻放出發(fā),重構“以學為中心”的復習課學習單元。
學習單元是以學生的“學”為立場,以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導向,以課標內容要求達成為標尺,圍繞某一主題優(yōu)化重組學習內容,并在特定情境中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系列化學習活動。相較于內容單元,學習單元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情境性的特點。[2]它不囿于教材固有章節(jié)目的編寫順序和教材學習資源的限制,教師可根據(jù)需要自主制定單元主題和單元課時。
如何設計復習課學習單元?可以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fā),逆向設計“學生如何學會”的思路展開設計。[3]“學會什么”指向學生在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努力后應達到的目標;“學生如何學會”指向學生在什么樣的情境中通過何種方式在一定的時間內創(chuàng)建結構知識,創(chuàng)生關鍵能力,創(chuàng)立核心價值,以及采取哪種方式評價學生是否學會。由此可知,學習單元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大要素:單元主題、單元課時、單元目標、單元情境、驅動問題、學習活動、評價標準及單元作業(yè)等。根據(jù)以上分析,構建出初中地理復習課“學習單元”教學模型(見圖1)。
圖1 初中地理復習課“學習單元”教學模型
地形是自然地理的重要要素之一,本課例選取的復習內容為“地形”?!暗匦巍睂W習單元的基點分析包括課程標準分析和學生學情分析。
課程標準分析。學習單元的內容重組要保持與課標內容要求的一致性。對照2022年版課標的課程內容,重組有關“地形”的內容要求,按照行為動詞、認知水平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等幾個維度,對內容要求進行梳理、分類和分析(見表1)。
表1 課標中與“地形”相關的內容要求分析
(續(xù)上表)
學情前測分析。在“地形”學習單元教學前,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前置性診斷,梳理出學生學習存在以下困境。
(1)五種地形類型的形態(tài)特征辨識不清晰。
(2)根據(jù)地形圖識別基本地形的能力不扎實。未能完全理解立體地形與平面地形圖之間的空間轉換原理。
(3)根據(jù)地形圖描述某一地區(qū)地形特征的思路不具體。
(4)分析某一區(qū)域地形與地理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不全面。
(5)對地形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認識不深刻。體會不到學習地形這一重要地理要素的意義和價值。
梳理復習知識,即學生“學會什么”。教師要洞悉學習單元對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和培養(yǎng)關鍵能力的要求。通過分析2022年版課標,有關“地形”的知識學習主要包括三點:一是了解地形類型——區(qū)別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二是描述地形特征——運用地形圖描述某地的地形特征;三是分析地形影響——結合實例分析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三者之間相互銜接,由易到難,由理論到現(xiàn)實。下圖為與之對應的學生知識建構過程和能力進階過程(見圖2)。
圖2 “地形”學習單元的建構過程和能力進階圖
重構學習單元,即學生“如何學會”。教師要依據(jù)學習內容挖掘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問題,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合理選擇教學素材,優(yōu)化重組教學內容,重構單元主題、單元課時、單元活動和單元目標,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深度參與課堂,親歷學習過程。下圖為初中地理復習課“地形”學習單元整體構思(見圖3)。
圖3 “地形”學習單元的整體構思
“情境—問題—活動”是學習單元重構的核心,通過主題情境化、情境問題化和問題活動化,驅動學生調動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形成地理素養(yǎng)。“地形”學習單元具體的課時安排與教學設計如下。
(1)課時一:景觀大道長啥樣?——地形的描述(見表2)
表2 課時一教學設計
(續(xù)上表)
(2)課時二:景觀大道美何處?——地形的影響(見表3)
表3 課時二教學設計
生命在場的課堂,關注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和觀點碰撞,關心學生的過程體驗和知行變化,以期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共振,實現(xiàn)師與生的互相潤澤。生命在場的課堂要著眼于學生“學得怎么樣”,要創(chuàng)設多元評價機制,力求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主體參與高,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在“地形”學習單元教學前開展診斷性評價,以“學”的基礎定“教”的起點,增強學生的復習信心;在教學過程中依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對學生制作地形模型與觀察能力、繪制思維導圖與展示能力、綜合分析地圖與解說能力、獲取區(qū)域信息與制定策略能力等實施表現(xiàn)性評價,以“學”的表現(xiàn)定“教”的進程,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作業(yè)是課堂學習的延續(xù)?!半p減”背景下,作業(yè)設計如何做到“減負提質”。一是要注意與課時目標的一致性,不搞“題海戰(zhàn)術”。二是要注意作業(yè)形式的多樣化、開放化和層次化,由“紙上談兵式”走向“沙場演練式”,由“單槍匹馬式”走向“群策群力式”。[4]“地形”學習單元中課時一的作業(yè)設計為“分小組合作探究大洲、地區(qū)、國家和家鄉(xiāng)的地形特征”,課時二的作業(yè)設計為“分小組合作探究地形對大洲、地區(qū)、國家和家鄉(xiāng)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以此減少復習內容反復機械、講解乏味,減輕大量紙筆作業(yè)練習的負擔,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
復習課不是背誦課,更不是模板課,基于生命在場的單元教學與復習課融合是撬動復習課轉型的一個支點。復習課提質增效的背后,更需要教師立足學情精準施教,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緊密聯(lián)系,觸發(fā)教學主體的情感共鳴,展現(xiàn)教學內容的學科價值。地理作為一門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學科,對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有獨特的價值。[5]站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的新起點,地理教師要充分領悟和踐行課標精神,開啟教學新征程,力求為培養(yǎng)時代新人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