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濤 張磊 溫建燔
結腸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中位居第3 位,在一些西方國家已成為第2 位惡性腫瘤,給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1-3]。手術是治療結腸癌的首選方法,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恢復困難,特別是老年結腸癌患者[4-5]。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在外科治療中日趨成熟,具有切口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成為患者青睞的手術方式,但是關于腹腔鏡手術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報道較少[6-7]。為了尋找更適合老年結腸癌患者的手術方式,本研究對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5 例老年結腸癌患者分別進行了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2018 年7 月本院收治的85 例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結腸癌診斷標準,且年齡≥65 歲;(2)術前均未行任何治療;(3)具有較好溝通能力。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腫瘤;(2)合并嚴重臟器疾??;(3)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根據(jù)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A 組(n=43)和B 組(n=42)。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已了解本次結腸癌研究的過程,患者愿意配合治療。
1.2 方法 A 組給予開腹結腸癌切除術。幫助患者取截石體位,給予支氣管插管,靜脈方式下全身麻醉,若患病部位在右邊則做腹正中繞臍切口,若病變部位在乙狀結腸則做下腹正中切口,開腹后,仔細檢查患者腹腔腫瘤位置、與周圍組織粘連情況等,進而切除腫瘤。
B 組給予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幫助患者取截石體位,給予支氣管插管,靜脈方式下全身麻醉,首先建立人工氣腹,壓力保持在12~15 mmHg,于患者臍部開一10 mm 切口,將腹腔鏡以30°斜面置入,探查腹腔內情況。若腫瘤存在于左半結腸,切口則沿主動脈的前方將后腹膜切開,游離腸系膜下血管并結扎(見圖1A)。然后于左側Toltd 間隙游離左半結腸(見圖1B),并將其提出,近端于橫結腸的左側切斷,遠端于距腫瘤邊緣下方5~8 cm 部位切斷,最后采用荷包式縫合。若腫瘤存在于右半結腸,切口則沿腸系膜上靜脈的前方將后腹膜切開,將回結腸動靜脈游離并切斷(見圖1C)。然后沿腹后膜的外側游離右半結腸,近端在回腸距回盲部20 cm 部位切斷,遠端于距腫瘤上緣10~12 cm 部位切斷,最后吻合回腸與橫結腸。若病變部位在乙狀結腸,則沿降結腸的右側將后腹膜切開,將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游離并結扎(圖1D)。進而切開左腹膜,提出乙狀結腸,近端部位在距腫瘤10 cm 部位切斷,遠端部位在距離腫瘤下緣5~8 cm 部位切斷,采用荷包縫合。
圖1 手術操作關鍵步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術前和術后1 d 的血清炎癥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C 反應蛋白(CPR),檢測方法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采集患者血清后保存于-80 ℃,統(tǒng)一進行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嚴格按照說明。(3)比較兩組術前和術后3 個月的血清免疫指標,包括血清CD4+、CD8+表達水平,檢測方法均采用流式細胞術,采集患者血清后保存于-80 ℃,統(tǒng)一進行檢測,流式細胞儀器為美國BDPharmingen。(4)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等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及切口疝、腸梗阻等遠期并發(fā)癥。(5)比較兩組預后,對所有患者隨訪2 年,觀察是否復發(fā)及患者生存率。在治療結束,腫瘤不能被檢測出來之后,體內又重新發(fā)現(xiàn)了腫瘤,這種情況被稱為腫瘤復發(f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如患者臨床指標,血清炎癥因子等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生存率等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A 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65~79 歲,平均(70.2±9.4)歲;病變部位:乙狀結腸11 例,右半結腸20 例,左半結腸12 例。B 組 男27 例,女15 例;年 齡65~81 歲,平 均(70.8±9.6)歲;病變部位:乙狀結腸12 例,右半結腸19 例,左半結腸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B 組手術時間長于A 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少于A 組,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2.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術前,兩組IL-6、CRP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B 組IL-6、CRP 均低于A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2.4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CD4+、CD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B 組CD4+、CD8+均高于A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免疫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血清免疫指標比較[%,(±s)]
2.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B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29%,低于A 組的37.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18,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6 兩組預后比較 術后隨訪2 年,結果顯示,B組有41 例患者生存,生存率為97.62%,3 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7.14%;A 組有41 例患者生存,生存率為95.35%,2 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4.65%。兩組生存率與復發(fā)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18、2.826,P>0.05)。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習慣、大便性狀改變、部分患者存在腸梗阻、便血等。結腸癌的發(fā)病原因復雜,可能與患者機體炎癥反應、飲食、生活不規(guī)律等有關,進而引起機體發(fā)生免疫應答,分泌免疫因子[8-11]。目前,手術可以將腫瘤病灶及淋巴結組織清除,但是傳統(tǒng)手術方式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術后不能早期下床活動,胃腸功能較差,且身體狀況不佳的患者難以承受,術后很長時間都處于臥床狀態(tài),增加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腹腔鏡手術可以通過腹腔鏡清晰的視野定位病灶并將其清除,創(chuàng)傷很小,在結腸癌治療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12-14]。同時腹腔鏡手術在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術后住院時長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15-16]。但也有一部分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時間較長,安全問題存在隱患,老年患者心、肺等臟器功能較差,并且多數(shù)患者伴有基礎疾病,術后并發(fā)癥多,腹腔鏡在老年結腸癌患者的治療中存在較大爭議[17-18]。
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85 例老年結腸癌患者分別進行了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并對患者臨床指標、血清炎癥因子、血清免疫指標、并發(fā)癥及預后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結果顯示,B 組手術時間長于A 組,提示腹腔鏡手術時間長于開腹手術,但差異不明顯,與文獻[4-5]報道有一定差異,可能與醫(yī)生手術技巧及研究對象的個體差異有關。B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 組,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A 組,充分顯示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復,原因可能與腹腔鏡術中視野比較清晰,術者可以對手術部位進行精確定位,且腹腔鏡手術只需要在患者體內開小切口,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不僅保證了手術效果,且損傷小。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并無明顯差異,提示腹腔鏡手術效果可靠,與此前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9-20]。B 組術后1 d 血清炎癥因子均低于A 組,提示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刺激較小,引起的炎癥反應較低,這也是患者恢復較快的一個主要原因。兩組患者術后1 d 的IL-6 均較術前下降,可能原因在于原本免疫力相對低下的老年患者術后出現(xiàn)暫時性免疫抑制所致,但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報道。CD4+、CD8+在機體免疫調節(jié)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數(shù)量的變化代表患者免疫力的高低,術后3 個月,觀察組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可能是因為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損傷小,有利于老年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患者術后可以較早下床活動,同時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更早飲食,進一步促進患者身體功能恢復,保護免疫功能。與洪燕等[4]研究相似,均提示腹腔鏡手術方式可以保護老年結腸癌患者免疫功能,對于免疫力較低的老年患者是一個較好的選擇。B 組復發(fā)率和生存率與A組并無明顯差異,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提示腹腔鏡手術患者預后較好。手術操作均會給患者帶來創(chuàng)傷,術中對患者臟器的牽拉及對患者身體內環(huán)境的破壞等,都會引起并發(fā)癥,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明顯小,暴露臟器的機會較低,這是腹腔鏡手術并發(fā)癥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本研究通過對老年結腸癌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并對患者臨床指標、炎癥因子、免疫因子等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腹腔鏡手術是老年結腸癌患者的一個較好選擇,為老年結腸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可靠的經(jīng)驗,另外也促進了本院結腸癌手術治療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可明顯改善老年結腸癌患者臨床指標、血清炎癥因子、免疫指標水平,并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其生存率、復發(fā)率與開腹手術并無明顯差異。同時,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持續(xù)完善及醫(yī)生手術操作熟練程度的增加,腹腔鏡有可能成為治療老年結腸癌的主要方式。另外,老年患者多合并較多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合理控制患者伴隨疾病也是促進患者身體康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由于時間等限制難免存在一定不足,怎樣促進患者的恢復,還需要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