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苗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始終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土地革命時期,農民是社會結構的主體,結合當時的中國實際,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農民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讓他們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通過研究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對新時期加強農村治理、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民為主的國家。在舊中國,他們不但在物質上一貧如洗,在精神上也是十分貧困。由于對壓迫者的厭惡和對物質生活的渴求,自力更生、獨立自主成為了農民階級的最大愿望。農村是革命根據地與主戰(zhàn)場,農民必然發(fā)展成為革命的主干力量。然而,農民這個群體仍然存在著一些局限:一是受到了落后的農業(yè)生產的制約。由于小農經濟生產者自身的狹隘性與保守性,使農民階級無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革命熱情,進而展現(xiàn)自己的革命力量。二是受到封建傳統(tǒng)觀念的深刻影響。這種封建思想的糟粕如不能完全消除,就難以接納先進的思想,也就難以開展革命斗爭。三是缺乏必要的文化教育。自從戰(zhàn)亂以來,農民就過著衣食不飽的貧困生活,在物質上沒有得到滿足之前,精神追求更是奢侈。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期間,革命前途渺茫,絕望情緒滋生,加之國民黨的瘋狂包圍,革命勢力急劇削弱,革命隊伍急需擴大,而農民的數(shù)量又是最大的。因此,革命隊伍就成了革命斗爭的目標。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對農民具有清晰的認識,也意識到農民對于革命的重要性。廣大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地走進農民、團結農民、發(fā)動農民、領導農民,從而使他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加強。在道路的選擇上,城市被強敵占據,中國共產黨綜合考慮現(xiàn)實條件,放棄對城市的進攻,而把目光轉向廣闊的農村。最后,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但是,要走這條路,就必須把廣大農民團結起來。所以,在革命形勢發(fā)展和擴大革命隊伍的情況下,就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農村,政治教育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只有把它凸顯出來,才能使他們強化“國家政治和政權”這一觀念,并堅決投身于革命。毛澤東清楚地意識到,要搞土地革命,搞武裝,搞根據地,首先要贏取占全國人口大部分的農民的支持。歷史和實踐都表明,要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的社會,就必須有先進的理論來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增強他們的理論修養(yǎng)。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所開展的宣傳、教育工作等方面的政治傾向是很強的。通過對農民的教育、學習,使廣大農民的政治思想意識得到增強,使中國共產黨對農民運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了充分認識,對進行農民運動的途徑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最終使農民革命的信心和動力得到增強。
文化是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與先決條件。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革命重心從城鎮(zhèn)轉移到了山區(qū),那里的敵人勢力比較弱,革命運動在農村地區(qū)已經成為一種“燎原”。農民的文化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教育、軍事理論教育的基礎,也是宣傳農民革命理論和政策主張的重要途徑。毛澤東認為,“當前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目標是農民”,應該“以文化教育工作來改善人民的政治、文化”。土地革命戰(zhàn)爭期間,處于革命地區(qū)的大部分農民是不識字的。這就對黨的方針、革命思想的宣傳提出了嚴重的挑戰(zhàn),而農民文化教育的好壞,既是鞏固蘇維埃政權,也是決定革命是否成功的關鍵。但是,由于農民的思想和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這種狀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在現(xiàn)實的壓迫下,中國共產黨不得不立即開展農民的識字教育,使他們的科學和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從而使他們的革命自覺性得到增強,進而使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和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在農村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軍隊教育是重中之重。在軍事思想教育上,毛澤東強調了政治、戰(zhàn)略的教育,把方針和戰(zhàn)略視為“黨的生命”“行動的起點和終點”。毛澤東從他的革命實踐中,深刻地意識到,要想使革命政權得到真正的保護,就必須對農民進行實戰(zhàn)訓練。因此,毛澤東在軍事技術教育中,還專門制訂了一套軍事培訓的辦法,包括測量距離、自我救護、武器運輸、裝備維護等。傳授農民作戰(zhàn)的基本知識,例如:遇飛機不要跑,遇敵隱蔽,挖掘防空洞,正確使用標槍等。這一系列的軍事訓練,使農民的作戰(zhàn)能力得到提高,也使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農民武裝,打土豪分田地,保護農民的利益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毛澤東領導井岡山土地革命,就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人民實際需要的方針。井岡山土地革命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土地政策對農民有利,使他們的革命意識得到了充分的鞏固,從而促進了工農民主政權的建立和紅軍的發(fā)展。事實表明,只有以正確的調研為依據的政策策略,才能得到農民的認同與認可,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從而為革命取得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切從現(xiàn)實出發(fā),重視調研,制訂符合廣大農民利益要求、符合農村發(fā)展狀況的具體對策,以期獲得更多農民的擁護,從而使農村的革命與建設得到切實的發(fā)展。
中國共產黨人在土地革命斗爭中,以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制定了農民的階級路線,加強了他們的階級觀念,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發(fā)動群眾、爭取群眾的重要方式。中央革命根據地在其創(chuàng)辦的各種學校里,用不同的教科書把階級斗爭的思想傳遞到農民中去,從而激發(fā)農民參與革命的強大力量。這對于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理論指導,也是加快農村建設推動農村治理的思想武器。只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農民、引導農民、武裝農民,使農民真正地信仰社會主義,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的宏偉目標。
大革命失敗之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農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但是,如果將注意力集中在優(yōu)化教育方式,那就具有不一樣的效果。采取農民喜見樂聞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發(fā)動和組織農民的一種有效戰(zhàn)略。目前,人們信息傳遞渠道更加廣泛,我們可以從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期間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汲取經驗,利用新的教育媒介進行更加有效宣傳方式,以期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真正地融入到人民群眾的心中,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和貫徹,才能真正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的建設和發(fā)展。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期間,要加強對農村黨員和干部的教育,要加強他們的思想覺悟和工作能力,才能使我們在農村獲得最大程度的擁護。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勝利以后,一直強調把黨員干部送到鄉(xiāng)村去,同時也尋覓和培育優(yōu)秀的人才,將充滿活力的血液注入到黨的組織中,再通過他們去呼吁和號召更多的農民群眾。農民的本性是淳樸的,他們的心是善良的,而先進分子本身先進的精神和行為則可以作為榜樣很容易就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的思想和行為。要做好榜樣工作,就必須有計劃有指向地進行有目的、有設計、有系統(tǒng)的訓練,使各大骨干的各項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時,這也在無形中把農民的教育與自身的教育相結合,不斷培育出黨和國家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從而促進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
目前,要把“三農”放在首位,把“三農”和“三化”“五化”結合起來,把“四化”推向前進。當前,由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相對薄弱,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農業(yè)增產面臨著困難,因此,要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的實際工作中汲取經驗教訓,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克服思想品德、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不足。同時,要加強農村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為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貢獻力量。